好奇年代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作者:[英]理查德·霍姆斯  頁數(shù):521  字數(shù):580000  譯者:暴永寧  
Tag標簽:無  

前言

第一節(jié)    我14歲那一年開始學化學。就在第一節(jié)化學課上,我便成功地析出了一粒晶體。這一成果是通過一個基本化學操作過程實現(xiàn)的,就是向試管內(nèi)注入一些液體(依稀記得是硫酸銅溶液),用本生燈加熱一下,然后晾放一夜,第二天早上,這支已做了記號的試管內(nèi)便出現(xiàn)了一粒晶體,附著在管壁上,像一粒冰糖,但是更薄些;又凸凹有致,頗像一座古代巴比倫人建造的神廟,只是大大地縮微了,卻也大得撐在了管底,帶著一種藍色,又有些透明,看上去既有一股氣勢,又帶著一絲神秘,煞是漂亮??纯赐瑢W們的試管,里面都是些細碎的東西。我頗為得意,大有一種業(yè)已取得科學成就的自豪感。    然而,化學老師卻不相信這是我取得的業(yè)績。他覺得,這粒單晶大得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因此斷言說——不過言辭倒還客氣——我是在弄虛作假,在試管里放了一小塊彩色玻璃,以此搞一場惡作劇。我向這位教師請求道:“老師,你不能試試嗎!試一試不就知道了!”但只是白費了一番口舌。他徑直去干別的事情去了。就在這無可奈何的短短片刻里,我平生第一次體驗到了科學的真諦。若干年后,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就是英國皇家學會鐫刻在其會徽上的拉丁銘文:Nullius inVerba——勿信道聽途說。此刻的經(jīng)歷是我畢生難忘的,也是我在與科學界的知交們打交道時會一再回想的。當初受到的這番“加熱”,在晾放多年后“析出”的結(jié)果,便是這里呈獻給大家的這本書。    第二節(jié)    《好奇年代》一書,講述的是在科學領(lǐng)域中接續(xù)發(fā)生的故事,并將這些故事串綴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更大的歷史進程。這一進程就是18世紀末時以迅猛之勢席卷整個英國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人們也就是在此進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觀念,并恰如其分地稱之為“浪漫科學”。①    作為文化作用中的一支生力軍的浪漫主義,往往被認定是與科學嚴重對立的,它的追求完美的主觀意愿是與科學的尊重客觀存在南轅北轍的。然而,作者本人的看法是,這兩者并非永遠如是,彼此間也不是勢同水火。它們曾一度結(jié)合到一起,而導致這一結(jié)合的動力就是好奇。時至今日,這一可能也依然存在。事實上,正如世界上存在著浪漫詩歌一樣,“浪漫科學”也在同樣的意義上存在著,而且造成它們存在的原因也都同樣一致和同樣亙古。    眾所周知,發(fā)生在17世紀的第一次科學革命,是與牛頓、胡克、洛克②和笛卡兒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在此期間,英國成立了皇家學會,法國也建立了科學院。此次革命的存在被普遍接受為事實,其領(lǐng)軍人物的事跡也廣為人知。⑧但是,本書所講述的第二次科學革命,與第一次是有所不同的?!暗诙慰茖W革命”這一提法,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④1819年寫成的《哲學講稿》中。這場革命的出現(xiàn),主要致因是當時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天文學和化學領(lǐng)域的發(fā)現(xiàn)。它脫胎于18世紀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但更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和影響了這一主義的內(nèi)涵,給科學活動帶來了更大更強的振奮作用和更新更廣的想象力量。這場革命的動力,源自人們以個體形式追求發(fā)現(xiàn)的意愿,而這種意愿彼此大方向相同,又表現(xiàn)得十分強烈、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遏制。    這還是一場轉(zhuǎn)換目標的革命。轉(zhuǎn)換的高峰期并不很長,大約只持續(xù)了兩代人的時問,但其影響——具體體現(xiàn)為喚起希望與提出問題——是十分深遠的,而且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浪漫科學”的發(fā)生時期可以大致劃定,而且其一首一尾都有明確的重大活動為其代表。前者為庫克船長率領(lǐng)《奮進號》進行的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出發(fā)時間為1768年,后者為查爾斯·達爾文搭乘探險船《貝格爾號》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時問為1831年。我將這兩個年份之間的時期稱為好奇年代~~我希望今天的人們?nèi)杂猩钤谶@一年代中的幸運。  探險行為通常總是與孤寂與危險為伍,而這兩點都足以用來形容“浪漫科學”的基本特點。威廉·華茲華斯將艾薩克·牛頓這位啟蒙時代的偉大代表,恰如其分:地轉(zhuǎn)變?yōu)槔寺髁x的杰出人物。18世紀80年代的華茲華斯在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求學期間,經(jīng)常從學生宿舍窗內(nèi),目光越過學院的磚砌圍墻,凝聚在佇立于圣三一學院教堂石砌入口處的牛頓全身雕像上。雕像上的牛頓蓄著短發(fā),一如今日進入這座教堂的多數(shù)大學生。華茲華斯的印象是這樣的——    牛頓手持棱鏡,    面容平靜地佇立在教堂前廳。①    不過,到了1805年后,隨著華茲華斯的宗教信仰日益強烈,他心目中這座雕像也從靜止的變成了運動的。此時的牛頓,已經(jīng)成了一名懷著狂熱情愫,在星宿間無休止逡行的浪漫躦行者:    靜靠枕上,目光仰望,    伴著月亮與屬意的星辰,    我看到了牛頓佇立在教堂前方    手持棱鏡,面容安詳,    大理石所代表著的這個思維的大腦,    孤寂地,永恒地,    遨游在思考的未知大海上。②    以這一形象為出發(fā)點,“浪漫科學”制造出了、或者說濃縮出了另外幾種有關(guān)科學活動的形象一一其實說成畸像倒更適當些。這些形象一直存在到如今。第一個形象,是存在著一些令人仰止的科學“天才”;他們孤軍奮戰(zhàn),不停歇地追逐知識,但目的只是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一浮士德博士式的目的①,為歌德’和瑪麗‘雪萊”等當時諸多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家寫進自己的著述,因此廣為世人所知,成為“浪漫科學”造成的最重大也最清濁難分的概念,并一直為人們接受著。與此緊密相連的另一形象,是所謂的“尤里卡”瞬間,亦即由來自冥冥中的靈感導致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的瞬間,而此種靈感并非來自事先準備和分析研究。古希臘哲人②阿基米德最早發(fā)出的“尤里卡”——“著哇”——這一狂呼,便成了被浪漫主義視為出現(xiàn)頓悟的表征,也成了標記科學天才人物的印記,結(jié)果是大凡提到詩意的靈感和創(chuàng)見時,總會伴隨有這種“尤里卡”式的情節(jié)?!袄寺茖W”總是要尋覓科學史中這種獨特的、幾近于神秘的事件。其中最重大、影響最深遠的,當屬已經(jīng)結(jié)晶為傳說的“牛頓與蘋果”的故事,即在自家果園里獨自陷入深思的牛頓,在看到一只蘋果從樹上落下時,“剎那問”悟出萬有引力概念的傳說。在解悟出這一概念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牛頓根本不曾這樣提起過這一經(jīng)歷,只是到了18世紀中期以后,這樣的敘述才出現(xiàn)在他的若干札記與回憶錄中。③    不少人持有一種觀點,就是大自然有無窮無盡的秘密,等待著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吸引著人們?nèi)ソ议_謎底。對此,科研設(shè)施發(fā)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能被動地放大人類感官的功能——望遠鏡、顯微鏡、氣壓計等均屬此類,更會主動地介人人類的活動——電池、發(fā)電機、手術(shù)刀、真空泵等便入此列。就連一只熱氣球,也不但是一件有助于做出發(fā)現(xiàn)的科研設(shè)施,還可以說是一種吸引人們向此方向努力的事物。    對于宇宙具有純力學結(jié)構(gòu)的觀念,對于借助研究實在物質(zhì)及其碰撞的牛頓物理學所確立的數(shù)學世界,有些人是存在這種或者那種懷疑的。在德國,這種懷疑表現(xiàn)得最為強烈,并且結(jié)晶為一種較為軟性的“活性”科學。這種科學設(shè)想有某些未知的力、某些神秘的能量、某些流體、某些轉(zhuǎn)變形式、某些會生長的自在之物乃至某些有機變化的存在。當時的電化學(或者包括它在內(nèi)的整個化學領(lǐng)域)上升為科學盼代表學科,正與這種“活性”思潮不無關(guān)系。就連啟蒙時代有可圈可點表現(xiàn)的天文學研究,也因受到此種帶有浪漫情調(diào)的宇宙觀的影響而有所改觀。    認為科學是純粹的、不含功利目的的行為,全然擺脫了政治觀念、甚至不受宗教教義控制的觀點,也在這一時期漸漸抬頭。強調(diào)知識是世俗的、人文的(甚至是無神的),應(yīng)當用于“造福人類”的觀念變得日益強大起來,這在處于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尤其如此。正因為這樣,“浪漫科學”很快便被卷入了新的一類爭議,如科學是否應(yīng)當用于研制武器,從而成為國家機器的工具;是否應(yīng)當繼續(xù)順應(yīng)當時為許多人持有的意愿,去支持自然神學①的論說,提供神祗創(chuàng)造世界或者世界是智慧之造物的“證據(jù)”,從而充當教會的忠仆。    與此同時,科學屬于民眾的新觀念也開始形成。在17世紀末的科學革命時期,科學知識的傳播基本上是一批為數(shù)不多的精英人物在私人場合進行的;傳播形式也很特殊,通用的語言是拉丁文,共同的適用工具是數(shù)學,傳播對象雖則可能是各國人都有,但卻僅限于由學者組成的小圈子。而到如今,“浪漫科學’’卻給自己確定了一個新任務(wù)、新職責,就是與廣大公眾交流、解釋和宣講科學知識。    面向公眾的科學講演、試驗演示和入門書籍(其中有不少與婦女有關(guān))等重要活動,就是這個時代出現(xiàn)的新事物。兒童們開始學習科學知識,民眾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哲學,即從其本來面目對待人類所側(cè)身其內(nèi)的世界——無論它是否由神明創(chuàng)造——中的無窮奇妙,而這個哲學的基礎(chǔ)就是實驗方法。進入這一時代后,科學第一次將民眾領(lǐng)向事關(guān)科學的持續(xù)討論。19世紀初發(fā)生于英國民眾中的活力論大討論,即對“活力論”——認為生命體中含有“生命活力’’或‘‘生命原則,,這種非物質(zhì)性的特殊存在——是否正確,人或動物是否有靈魂的大爭論,便是這樣的例子。    還有一點,就是在這個浪漫科學的時期內(nèi),英國皇家學會的精英人物對科學知識的壟斷受到了挑戰(zhàn)。新的科學機構(gòu)、機械研究單位和自然哲學團體紛紛出現(xiàn),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有英國皇家研究與教育院(1’799年創(chuàng)建,院址在倫敦的阿爾比馬爾街)、英國地質(zhì)學會(1807年創(chuàng)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1820年創(chuàng)建),以及英國科學促進會(1831年創(chuàng)建)。    從“啟蒙科學”到“浪漫科學”的轉(zhuǎn)變,在英國畫家約瑟夫·賴特。的畫筆下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這位與“月光會”①關(guān)系密切,還與伊拉茲莫斯·達爾文。和約瑟夫·普利斯特利②有親密友誼的畫家,將18世紀末啟蒙時代的科學實驗室和試驗活動搬上畫布,攫取科學活動導致解悟道理、開拓見解的神秘與浪漫瞬間,一如喬治·拉圖爾③的畫作,運用光影技法,在強烈的、壓抑性的片片陰影中顯現(xiàn)出明亮而寧靜的理性光芒。這一點在他創(chuàng)作于巔峰時期的著名系列畫作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組系列作品的題目分別是:《太陽系儀》(1’766年,英國德比市博物館收藏,見本書卷首圖版)、《空氣泵的實驗》(1767年,倫敦英國美術(shù)館收藏)和《煉金術(shù)士》(1768年,英國德比市博物館收藏)。然而,這些杰作不但表現(xiàn)出了“浪漫科學”的探奇情愫,也反映出一種驚懼感,總而言之,就是顯示出一種希望探知在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給世界帶來的新希望中,是否含有足堪憂懼的成分。今天的人們無疑傳承了這種兩難的感覺。    第三節(jié)    作者撰寫《好奇年代》一書,目的固然就是要提出和思考此類問題。不過,本書最終仍保持為只是一篇記敘性的人物傳記。作者在介紹人物生平時,屬意于捕捉科學生涯中若干屬于內(nèi)心世界的內(nèi)容,即除了影響到思維也作用于心靈的東西。從最寬廣的角度著眼,此書有志于表述一種心理——一種往往被人們同童稚掛上鉤,但其實卻有著無比復雜內(nèi)涵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好奇。柏拉圖的觀點是,好奇乃是一切哲學思想的中心。詩人柯爾律治曾這樣說過:“凡哲學莫不源起于好奇,也收束于好奇……無所知時好奇導致肇始,終有所知后它又形成眷愛?!?   這就是說,“好奇”的內(nèi)容會經(jīng)歷不同的層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而變化。不過,無論如何變化,其中所包含的火一樣的激情卻不會稍減,自發(fā)的強烈性也不會削弱。這大約就是華茲華斯在他1802年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中所要表述的內(nèi)容吧。給這首詩帶來靈感的是色彩,只是并非來自牛頓的三棱鏡,而是自然界中的彩虹——    我一見彩虹高懸天上,    心兒便歡跳不止;    從前小時候是這樣;    如今長大了還是這樣;    以后我老了也要這樣,    否則,不如死!……①    本書的中心科學人物有兩位,一位是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另一位是化學家漢弗萊·戴維。。這兩個人所做出的種種發(fā)現(xiàn),構(gòu)成了他們所在時代的主線,但他們卻幾乎可說是代表了“浪漫科學家”一一雖說這一詞語直到1833年時才出現(xiàn),此時兩人均已作古——的兩個不同的極端。此書還講述了這兩個人的助手和門人的經(jīng)歷,而這些人后來也都大大超越了此等地位,并將火炬?zhèn)鬟f到了與以往大不相同的維多利亞時代②。此外,本書也提及了其他許多人,并且穿插了不少充分體現(xiàn)出浪漫精神的科學活動和探險行為,如載人氣球、遠洋探險、探討生命之本等。這些都是當時偉大浪漫科學歷程的組成部分。③    另外還有一個人物,在全書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一如但丁《神曲》中那位從始至終一直在引路的詩人維吉爾④。此人在剛剛踏上科學之路時,只是個年輕稚嫩的跋涉者,所從事的無非是履履險、記記事等,然而,他最后卻成了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而且任期最長、經(jīng)驗最豐富,權(quán)威也最大,因此無疑最適合擔當貫穿此書的使命。此人就是生物學家、外交家與幕后決策人物約瑟夫·班克斯勛爵。青年時代的班克斯曾從1768年起,隨同庫克船長環(huán)游世界,在危險的未知世界里度過了3年時光。這個時期正可謂他對“浪漫科學”進行切身體驗的最早階段。說是“浪漫”,原因之一是此期間內(nèi),他曾在一個美麗然而另類的地方長期逗留。這個地方就是地處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當時的名稱是奧塔希特島。

內(nèi)容概要

  本書講述的是科學史上的一段“接力”,它發(fā)生在18世紀末的英國,是科學的浪漫時代。書中主角天文學家赫歇耳和化學家戴維,他們的發(fā)現(xiàn)是浪漫時代的代表,他們本人也是不同類型的“浪漫主義”科學家?!逗闷婺甏飞鷦用枋隽死寺茖W時代的特征:為了好奇而追求科學發(fā)現(xiàn),在科學發(fā)現(xiàn)里洋溢著熱情和想象。那年月,詩人是科學家,大自然是他們神秘的繆斯女神。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理查德?霍姆斯 譯者:暴永寧理查德?霍姆斯(1945-)是一位獲獎英國作家,以其對英國和法國在浪漫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的研究與作傳著稱,現(xiàn)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和英國社會研究院成員,曾于2001-2007期間在東英格蘭大學執(zhí)教傳記學課程,并被授與名譽教授銜。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班克斯訪人間天堂
第二章 赫歇耳初建觀天業(yè)
第三章 飛天員氣球顯身手
第四章 赫歇耳星空再建功
第五章 帕克歷險命殞非洲
第六章 青年戴維大放異彩
第七章 科學引發(fā)軒然大波
第八章 既是巨人又是凡人
第九章 門墻內(nèi)外新老之間
第十章 青年英才繼往開來
收束語
書中重要人物介紹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我14歲那一年開始學化學。就在第一節(jié)化學課上,我便成功地析出了一粒晶體。這一成果是通過一個基本化學操作過程實現(xiàn)的,就是向試管內(nèi)注入一些液體“(依稀記得是硫酸銅溶液),用本生燈加熱一下,然后晾放一夜,第二天早上,這支已做了記號的試管內(nèi)便出現(xiàn)了一粒晶體,附著在管壁上,像一粒冰糖,但是更薄些;又凸凹有致,頗像一座古代巴比倫人建造的神廟,只是大大地縮微了,卻也大得撐在了管底,帶著一種藍色,又有些透明,看上去既有一股氣勢,又帶著一絲神秘,煞是漂亮??纯赐瑢W們的試管,里面都是些細碎的東西。我頗為得意,大有一種業(yè)已取得科學成就的自豪感。然而,化學老師卻不相信這是我取得的業(yè)績。他覺得,這粒單晶大得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因此斷言說——不過言辭倒還客氣——我是在弄虛作假,在試管里放了一小塊彩色玻璃,以此搞一場惡作劇。我向這位教師請求道:“老師,你不能試試嗎!試一試不就知道了!”但只是白費了一番口舌。他徑直去干別的事情去了。就在這無可奈何的短短片刻里,我平生第一次體驗到了科學的真諦。若干年后,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就是英國皇家學會鐫刻在其會徽上的拉丁銘文:NulliusinVerba-勿信道聽途說。此刻的經(jīng)歷是我畢生難忘的,也是我在與科學界的知交們打交道時會一再回想的。當初受到的這番“加熱”,在晾放多年后“析出”的結(jié)果,便是這里呈獻給大家的這本書。第二節(jié)《好奇年代》一書,講述的是在科學領(lǐng)域中接續(xù)發(fā)生的故事,并將這些故事串綴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更大的歷史進程。這一進程就是18世紀末時以迅猛之勢席卷整個英國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人們也就是在此進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觀念,并恰如其分地稱之為“浪漫科學”。①作為文化作用中的一支生力軍的浪漫主義,往往被認定是與科學嚴重對立的,它的追求完美的主觀意愿是與科學的尊重客觀存在南轅北轍的。然而,作者本人的看法是,這兩者并非永遠如是,彼此間也不是勢同水火。它們曾一度結(jié)合到一起,而導致這一結(jié)合的動力就是好奇。時至今日,這一可能也依然存在。事實上,正如世界上存在著浪漫詩歌一樣,“浪漫科學”也在同樣的意義上存在著,而且造成它們存在的原因也都同樣一致和同樣亙古。眾所周知,發(fā)生在17世紀的第一次科學革命,是與牛頓、胡克、洛克和笛卡兒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在此期間,英國成立了皇家學會,法國也建立了科學院。此次革命的存在被普遍接受為事實,其領(lǐng)軍人物的事跡也廣為人知。但是,本書所講述的第二次科學革命,與第一次是有所不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這一提法,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1819年寫成的《哲學講稿》中。這場革命的出現(xiàn),主要致因是當時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天文學和化學領(lǐng)域的發(fā)現(xiàn)。它脫胎于18世紀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但更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和影響了這一主義的內(nèi)涵,給科學活動帶來了更大更強的振奮作用和更新更廣的想象力量。這場革命的動力,源自人們以個體形式追求發(fā)現(xiàn)的意愿,而這種意愿彼此大方向相同,又表現(xiàn)得十分強烈、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遏制。這還是一場轉(zhuǎn)換目標的革命。轉(zhuǎn)換的高峰期并不很長,大約只持續(xù)了兩代人的時間,但其影響——具體體現(xiàn)為喚起希望與提出問題——是十分深遠的,而且一直持續(xù)到今天?!袄寺茖W”的發(fā)生時期可以大致劃定,而且其一首一尾都有明確的重大活動為其代表。前者為庫克船長率領(lǐng)《奮進號》進行的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出發(fā)時間為1768年,后者為查爾斯·達爾文搭乘探險船《貝格爾號》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時間為1831年。我將這兩個年份之間的時期稱為好奇年代我希望今天的人們?nèi)杂猩钤谶@一年代中的幸運。探險行為通??偸桥c孤寂與危險為伍,而這兩點都足以用來形容“浪漫科學”的基本特點。威廉·華茲華斯將艾薩克·牛頓這位啟蒙時代的偉大代表,恰如其分地轉(zhuǎn)變?yōu)槔寺髁x的杰出人物。18世紀80年代的華茲華斯在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求學期間,經(jīng)常從學生宿舍窗內(nèi),目光越過學院的磚砌圍墻,凝聚在佇立于圣三一學院教堂石砌人口處的牛頓全身雕像上。雕像上的牛頓蓄著短發(fā),一如今日進入這座教堂的多數(shù)大學生。華茲華斯的印象是這樣的:卓頓手持棱鏡,面容平靜地佇立在教堂前廳。不過,到了1805年后,隨著華茲華斯的宗教信仰日益強烈,他心日中這座雕像也從靜止的變成了運動的。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霍姆斯的這本書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革命時期帶來的歡愉、希望和贊嘆。讀這本書的感覺,恰有如度假時分來到一處陽光明媚、景色宜人的新地,所到之處遍布幽徑,而條條都通向出人意料的美景。——《星期日時報》真是以詩意的筆觸反映出浪漫時期科學探索的新穎敘述方式。此書內(nèi)容翔實、行文流暢、不拘一格、引人入勝,真真妙不可言?!堵鼜厮固匦l(wèi)報》在霍姆斯的這本書里,浪漫主義與科學進取恰如其分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發(fā)人深醒……令人震憾!——《獨立報》實在值得慶幸……既給人以啟迪,又給人以享受……精妙的洞察力……給讀者帶來巨大的收獲與歡愉?!睹咳针娪崍蟆芬巳雱佟@本以優(yōu)美的寫作技巧完成的作品,值得贊美的程度堪與其令人手不釋卷的力量相伯仲?!逗闷婺甏穼⒁云渖钊氲恼{(diào)查和生動的文筆,既深深吸引住科學家,也同樣吸引住詩人?!段膶W評論月刊》

編輯推薦

《好奇年代》獲得2009年度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圖書獎(獎金10000英鎊)!入選英國最著名的非小說類圖書獎Samuel Johson獎!亞馬遜網(wǎng)2009年編輯推薦最佳圖書!

名人推薦

科學的和諧門扉打開門閂,天闕的寶藏可盡現(xiàn)眼前……——威廉·華茲華斯:《黃昏信步》1794年對1792年原作的修改版在自然哲學家的心目中,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不會是不重要的,不會是無足輕重的……一個肥皂泡……一只蘋果……一枚卵石……都是好奇的無盡資源?!s翰·赫歇爾:《自然哲學知識精講》,1830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好奇年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這是一本別致的科學史讀物,和主題一樣充滿了文學的浪漫色彩。雖然它描寫的科學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是今天的常識,但它們的科學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回顧。尤其是譯者暴永寧,他翻譯的從《一到無窮大》伴隨了我的少年歲月,他的譯文值得這個價格!
  •   一翻開書,就有幾十頁彩圖,一股浪漫時代的風迎面撲來,科學也是這么浪漫的嗎。就是價錢有些離譜,但好書難求,就算是為科教獻一份力吧!
  •   雖注解多的都看不懂 不過不錯
  •   拜讀過了,很有收獲,向大家推薦
  •   作者把維多利亞時代的浪漫科學寫活了,恢宏的社會背景,妙趣橫生的科學探險,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百折不撓的科學探索,為公眾科學普及嘔心瀝血,全都展現(xiàn)在這部精彩的著作中了。譯者就是大名鼎鼎曾翻譯過《從一到無窮大》的暴永寧先生,絕對是珠聯(lián)璧合,極力推薦!

推薦圖書


相關(guān)圖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