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胡太春  頁數(shù):11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fā)展史上,同外部世界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遙遠的上古時代??脊刨Y料證明,早在文明的初期,今日中國的邊疆居民,便同境外諸族有了相當廣泛的文化接觸。任何民族的文化接觸、文化交流的歷史,都是動態(tài)的,這一動態(tài)的主要表現(xiàn)在于它的多樣性。另外,它還是立體的、雙向與多向的,而非平面和單向的?! ≈腥A民族對外文化交流史,其璀璨輝煌的物質文化常常令人眼花繚亂。當人們集中注視中外文化交流的這一現(xiàn)象時,其實有許多值得重視的事物往往被掩蓋了。發(fā)掘并探究這些容易被掩蓋的比較陌生的領域,尤其具有重要的價值。內容十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史,自然不是一兩代人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場接力賽。本書是這一接力賽的一份描述,在閱讀本書以后,中華民族的文化交流史那豐富、復雜、千姿百態(tài)的真實,便會展現(xiàn)在您眼前。

書籍目錄

引言 蠶絲故鄉(xiāng)和“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概念延伸佛學東傳和西行求法 天竺僧、西域僧東來譯經(jīng) 法顯游學佛國15年 唐玄奘、義凈西行求法遣唐使來與鑒真東渡 日本遣唐使16次訪問長安 鑒真歷盡險阻浮海渡日海上“絲綢之路”和東方大港 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 東方巨港蜚聲海外“四大發(fā)明”西傳和馬可·波羅東游 中國“四大發(fā)明”輾轉西傳歐洲 馬可·波羅等中外旅行家進行國際游歷鄭和航海與西洋諸國交往 鄭和率二萬余眾的大使團七下西洋 開展與西洋諸國海上貿易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 耶穌會士東來傳播西方科技文化 中學西行歐洲出現(xiàn)“中國熱”北方“茶葉之路”與邊境貿易 中俄“茶葉之路”形成 庫倫、恰克圖先后成為茶葉貿易重鎮(zhèn) 東正教傳教士到北京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蠶絲故鄉(xiāng)和“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在中華文明對外交流史上,有一條古老而漫長的商路——“絲綢之路”。它連接亞洲、歐洲、非洲三大洲,貫穿古代中國、阿富汗、印度、阿姆河一錫爾河地區(qū)、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通過地中海到達羅馬。這條偉大的道路是世界文明史上人類文化的共同遺產。從公元前2世紀到13、14世紀前后,“絲綢之路”是連接世界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中國、印度、兩河流域、埃及以及古希臘、羅馬的重要紐帶?!敖z綢之路”東方起點在中國。植桑、養(yǎng)蠶和利用繭絲織造絲綢,是早在距今4750多年前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首先為蠶蟲種植足夠的飼料——桑葉,蠶在吐絲織繭后,將由蛹變成蛾,為了防止蛾咬破繭殼飛走,斷掉蠶絲頭,須在蠶蛹未孵化之前就殺死它,這樣,做絲綢的真絲就會由蠶繭的多股絲繅得,然后織成精美的絲綢衣物。中國人的此項偉大創(chuàng)舉,據(jù)史書記載是中國人的祖先黃帝作部落首領時,他的妃子嫘祖首先發(fā)現(xiàn)了蠶絲奧秘,并把養(yǎng)蠶繅絲的方法傳授給中國人民的。中國的文字史也證明了蠶絲源于中國這一點: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中國建立的商王朝,甲骨文已有蠶、桑、絲、帛等象形文字;并有鑄刻著蠶形紋的青銅器作佐證。后世考古還發(fā)現(xiàn),在商代的古墓中有用玉石雕成的玉蠶和暗花綢、刺繡殘片實物。

編輯推薦

《中外文化交流》是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外文化交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