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1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陳銳 頁數(shù):178
Tag標簽:無
前言
一位美國父親經(jīng)常陪著兒子在兒童游樂場盡情玩耍。他最愛干的事,是和兒子一起,在龐大的迷宮中爬進爬出,真是不亦樂乎乎。到了中國,他的行為被朋友勸止,因為在我們看來,大人玩兒童游樂設施有失體統(tǒng),大人要有大人樣?! o獨有偶,另一位剛做了爸爸的中國父親,與我聊天時突發(fā)奇想,說他發(fā)現(xiàn)帶孩子也需要一種特別的天賦,他把這種無賦稱為“育商”,與“智商”相對應。意思是,有“智商”不一定有“育商”,有知識、有學歷的父母與普通農(nóng)村父母相比,在帶孩子方面并不具備絕對優(yōu)勢,事業(yè)成功的人也不一定會教孩子?! ∵@兩件事情有什么聯(lián)系呢? 這位與孩子一起爬迷宮的美國父親可能已經(jīng)了解自己的本性。他把自己當作孩子,展示了孩子童般的自由率性,同時,也激發(fā)了兒子的自由天性。那位有創(chuàng)意的中國父親則發(fā)現(xiàn),帶孩子有一套獨特規(guī)律,這與對人的本性的認識有關,與高學歷、高智商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內(nèi)容概要
以前的教育書籍,都把父母定位于教育者,把孩子定位于受教育者,一個主動,一個被動,涇渭分明。 但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大人和孩子已開始玩一樣的玩具,從動漫到網(wǎng)絡游戲,從玩具槍到暢銷小說,不但孩子參與,年輕父母也搶著玩??恐@些輕松的游戲,大人像率性的孩子,暫時遠離了功利的盤算,放松精神、回歸自我。同時,借著玩具的共享,父母也毫不費力地找到童年的感覺,更加貼近孩子的心靈。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力圖模糊父母與孩子的界限,強調(diào)父母要回歸童年,把自己當作孩子,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與孩子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
陳銳,中南地區(qū)某著名大學一老師。平時素以涓涓細流影響學生,讀書無數(shù),閱人無數(shù),卻仍是單身一人。雖如此,卻難抵心中仁愛,故成此書,以餉世人。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回歸童年的父母 一、為人父母的技術含量 1.整天談論孩子的母親 2.養(yǎng)育孩子是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嗎 二、父母的教育分工 1.被父親激發(fā)出來的潛能 2.父親的背影 3.母親的風格 4.缺乏母愛支撐的正義之舉 5.傳統(tǒng)家庭與新潮家庭的共同點 三、父母曾經(jīng)也是孩子 1.飛越幼兒園 2.反應慢半拍的男孩 3.追憶童年,找到自我 4.基因遺傳的奧秘 5.莊子對基因遺傳的態(tài)度 6.孩子是否不可理喻 7.巴甫利克的奇跡 8.耐心寬容失敗的孩子 四、父母的好記性 1.推己及人的父親 2.什么叫“明心見性” 3.存有青春期記憶的母親 4.青春期怎樣才能對愛不糊涂 結語 教育的本質(zhì)是喚醒第二章 什么是父母 一、孩子眼中的父母 1.神州遍地盡哲人 2.關于孩子眼中父母的調(diào)查報告 二、最受孩子歡迎的父母 1.現(xiàn)實型 2.溝通型 3.培育型 4.理想型 三、不被孩子認同的父母 1.沉重型:愛太沉重,這是最常見的類型 2.欠缺型:經(jīng)濟和文化的欠缺 3.失敗型:意志的失敗 4.破碎型:父母感情破裂或關系緊張 5.威權型:父母管束嚴格,獨斷專行 四、做一個“君子型”的父母 結語 “知行合一”與成熟的人格第三章 為什么要生孩子 一、父母會不會被孩子氣死——生育孩子的幾種動機 1.從眾型:別人有我也應該有 2.盡孝型:生孩子是為長輩盡孝心 3.義務型:夫妻一方想要孩子,或奉子成婚 4.情感型:孩子是父母雙方愛情的結晶 5.陪伴型:偏重于延續(xù)婚姻 6.寄托理想型:把孩子當作實現(xiàn)理想的工具 二、如何不被孩子氣死——對孩子心懷感激 1.孩子真就虧欠了我們嗎 2.出走的孩子 三、如何不被孩子氣死——“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 1.對孩子別做有罪推定 2.孩子生而白眼狼嗎工 3.不如給孩子換個舞臺 結語 當孩子開始說“NO”的時候,你還愛他嗎第四章 騎上公鵝的父母 一、騎上公鵝闖蕩世界 1.別忘了最重要的一條 2.“飛車”女孩 3.還記得《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嗎 4.孩子的世界也有成人的“江湖” 5.虛弱的成人世界 二、給孩子作為伙伴的自由 1.以塞亞·伯林的自由——學會選擇 2.有人害怕自由嗎 3.創(chuàng)造力與自由 4.什么是“自由的呼吸” 5.不許說“不知道” 6.壞事變好事 三、自由教育一日不可缺 1.蒙臺梭利的自由教育 2.自由教育如劃撥弦琴 3.“好孩子”的意外表現(xiàn) 4.不自由,毋寧死 5.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6.四大自由——自由的基本保障 結語 絕非小題大做第五章 兔子恐懼的自由 一、因恐懼而焦慮 1.就業(yè) 2.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 二、因恐懼而暴虐 1.失控的“中年危機” 2.如此感恩——摘錄一篇文章的段落,并加以點評 3.錯把人生當戰(zhàn)場 結語 德魯克說:“不完美是自由的基礎”第六章 信仰自由第七章 言論自由第八章 免子缺失的自由第九章 回憶與自由
章節(jié)摘錄
一 為人父母的技術含量 1.整天談論孩子的母親 一位剛參加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在他的辦公室,坐著數(shù)位女性同事,全部已生育,于是他有機會每天旁聽她們談論自己的孩子。這些話題內(nèi)容龐雜,事情瑣碎,從嚴肅的教育到日常的母子對話,點點滴滴都不愿放過,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比如,她們會把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某件事情在不同的時間段一再重復,每次描述都保持著同樣的激情,生怕漏過任何細節(jié)。 這位朋友年紀尚輕,經(jīng)歷比較單純,對女同事們每天育兒親子的話題充滿嘲諷之意。我告訴這位年輕的伙伴,根據(jù)推己及人的原理,一個人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情,都有著反復傾訴、回憶、琢磨的欲望。正如追求愛情的青年,最狂熱的時候,也會像女同事一樣,跟人反復嘮叨自己愛人的事,確實有股癲狂迷醉的癡勁?! ∷?,女同事們一定有些他體會不到的快樂?! ?.養(yǎng)育孩子是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嗎許多人,傾向于將養(yǎng)育孩子看做是一件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很顯然。生命的過程周而復始,家庭的組建、孩子的長大都是自然發(fā)生,好像所有過程都會自動完成。于是,大家也就毫無懸念地等待著這一切的來臨,沒有創(chuàng)造,不需動腦?! ∵€有許多人偶爾會有些迷惑,生活中有許多快樂而有趣的事情值得去做,為什么母親卻對帶孩子這件累人煩人的事情情有獨鐘?孩子真能給父母帶來這么大的喜悅嗎?做父母會像戀愛一樣甜蜜嗎?為什么一些父母表現(xiàn)得好像是操勞多于喜悅?是不是他們未把喜悅與孩子分享?抑或他們自己都無法分辨哪些是苦,哪些是樂?
編輯推薦
孩子不會總是溫順可愛,他會頂撞我們,對我們說“NO”,說“NO”就有可能出錯,但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類的學習實質(zhì)就是“試錯”,即通過錯誤嘗試的經(jīng)驗,學會正確的方法。最壞的結果是不出錯,因為不出錯就永遠學不到東西,也就永遠不會產(chǎn)生偉大的人物和偉大的精神?! ∮心芰貞浲?,對理解、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孩子不是灌溉鮮花,而是一個伙伴向另一個伙伴傳授自己的經(jīng)驗,意味著“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喚醒孩子的決定力量在于教育者認識自我的能力,能夠不時審視自己的靈魂,沒有忘了自己的過去。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 要感到和孩子交往是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要時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 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寫了一本書,叫做《童年秘密》。書中就告誡我們:“兒童心理學和兒童的教育一直是從成人的角度,而不是從兒童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因此,他們的結論必須從根本上予以重新審查。”所以,父母教育孩子,首先應當認識自己的過去,教育應當回歸到兒童生活中去。 培育孩子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于,只要把日常最平常的辦事技巧悉心傳授,孩子就已經(jīng)“贏在起跑線”了,因為生活是由大量細節(jié)構成的:復雜在于,我們總是好高騖遠,略過這些細節(jié),在孩子的遠大人生規(guī)劃上打主意,到頭來,卻留下個教育爛攤子?! ‘斈惆l(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做一件事,能夠長時間的投入,或者總是執(zhí)著地模仿某一類職業(yè)角色,這很可能就是他一生最佳的職業(yè)選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