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命的禮贊

出版時間:1992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美] 劉易斯·托瑪斯(Lewis,Thomas)  頁數:134  字數:113000  譯者:李紹明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個醫(y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本書一經出版,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的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F年近八十的劉易斯·托瑪斯就因這本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連拋出后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喊一聲“《細胞生命的禮贊》一書作者劉易斯·托瑪斯的新著”就夠了。

作者簡介

劉易斯·托瑪斯(Lewis Thomas),美國醫(yī)學家、生物學家,1913年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y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一貝爾維尤醫(y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系主任,耶魯醫(y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癥紀念中心(研究院)院

書籍目錄

細胞生命的禮贊可用作倒數計時的一些想法作為生物的社會對于外激素的恐懼這個世界的音樂一個誠懇的建議醫(yī)療技術說味鯨魚座一個長期的習慣曼哈頓的安泰海洋生物學實驗站自治作為生物的細胞器細菌我們的健康社會談信息暴尸野外自然科學自然的人伊克人計算機科學的規(guī)劃生物神話種種詞匯種種活的語言關于幾率和可能性世界最大的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細胞生命的禮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3條)

 
 

  •   我是很早就買了《水母與蝸?!?,一直放著沒看,有一天拿出來看覺得挺有意思??赐炅艘挥形幢M,就又買了《細胞生命的禮贊》,喜歡!
  •   這是托馬斯隨筆的第一步,雖然文筆還有點生硬,更技術化,但是字里行間也更有激情,對我影響很大的一本書。
  •   雖然這本書很薄,但是我還是沒能看完它。因為覺得無趣,個人偏好而已。
  •     《細胞生命禮贊》《失控》《復雜》三部曲。 假設有一個生命體,它的神經反射弧非常長,動作非常慢,以至于一年呼吸一次。。。那么蕓蕓眾生在它眼力豈不是和基本粒子一樣不停做著無規(guī)則運動,毫無生命氣息可言,而真正有生命的東西,倒不如說是滄海桑田。其實未必需要先前的假設,這個生命是真實存在的——地球。生命為何物?
  •     從微觀的視角講述宏觀、宇宙的事。看的時候會特別驚嘆于造物者的巧妙和精細,感覺我們的每一根頭發(fā)、體內的每一個細胞其實都是活的,只是用我們不懂的語言在與我們交流。作者是生物學家,文筆有一種熱愛自己專業(yè)之人的特有的幽默。就像很多音樂人覺得某段旋律、某個音節(jié)是可愛的,好玩的;劉易斯博士從微小細胞的眼中觀察這個世界,他的文字歸還了細胞本身的被忽略的生命和活力。很有意思的書。
      
      
  •     138頁看了很久還沒看完
      也許是一直讀文藝書 少看科普書 思維跟不上作者的表述
      以至于每一篇都有重復看 看的時候猛然發(fā)現
      哦!這篇看過了!但讀起來依然吃力
      
      它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如果你看到一個蜜蜂 不要害怕 它不久就會死去
      也知道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他們高度群體屬性可以看作是一個多功能生物 而人也許是多種微生物組合成的一個大生物
      
      收獲的話 還想繼續(xù)看科普書 繼續(xù)開闊視野 繼續(xù)覺得自己是個無知的人
      
      
  •     這本書是很多可愛小短篇的結集
      很多文章都輕松有趣
      
      比如在“作為生物的社會”一篇中
      作者寫道
      每年一大群醫(yī)學家都要在大西洋城舉行年會
      從適當的高度向下看
      這就像個群居性昆蟲的大聚會
      
      他們同樣是離子式的振動
      碰上一些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
      才略停一停 碰碰觸角 交換一點信息
      在最強制性的社會行為中
      人類確實很像遠遠看去的蟻群
      
      但如果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同人類事務有點聯系
      那在很多生物學家眼中看來 是不可接受的
      他們認為 昆蟲的行為是非人性 非世俗的
      如果想從它們的活動中看出什么顯示人類特點的東西
      那就是違反科學
      
      但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
      螞蟻實在是太像人了
      它們培植真菌 喂養(yǎng)蚜蟲做家畜
      把軍隊投入戰(zhàn)爭 動用化學噴劑驚擾和迷惑敵人 捕捉奴隸
      織巢蟻使用童工 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來回竄動
      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 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
      
      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
      它們什么都干
      就差看電視了
      ————————————————————————
      
      看到“看電視”這一句
      我一下子笑了出來
      因為我突然腦補出來一只螞蟻
      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的畫面
      
      ————————————————————————
      
      而在“對于外激素的恐懼”一篇里
      說到昆蟲會分泌一些傳遞信號的外激素
      也是篇很可愛的小文章
      
      “家中,今天下午四時” 雌蛾說
      她釋放出一點點蠶蛾醇 這種東西
      只要一個分子就能使方圓數英里之內所有雄蛾身上的茸毛顫動
      使他莫名其妙地熱情地頂風而來
      
      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只是被一陣化學引誘劑的煙霧所俘虜
      他很可能忽然覺得天氣變得如此晴好 氣候是這樣的令人精神振奮
      他舒展翅膀 輕快地迎風而來
      
      在路上 順著一縷蠶蛾醇飛行時
      他注意到有其他雄蛾朝同一個方向飛行
      都那么興沖沖的 你追我趕 好象只是來參加飛行比賽一樣
      
      然后 當他飛抵目的地時
      他可能認為那是最偶然不過的事 是極大的運氣
      “老天保佑,看這里是什么呀!”
      他在那里發(fā)現了一只美貌的雌蛾
      
      ——————————————————————
      
      很可愛吧
      突然想起來之前是在《冷浪漫》里看到的
      說人類也分泌外激素——荷爾蒙
      荷爾蒙對異性的吸引力已經得到證實
      
      人的鼻孔附近長著一個很小的約2毫米的“犁鼻器”
      它的特點是只接受鼻子聞不到的性氣味
      現在科學家正在逐漸發(fā)現犁鼻器的存在和意義
      
      當人受到異性荷爾蒙的刺激時
      犁鼻器可將荷爾蒙信號轉換為電信號
      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tǒng) 從而調節(jié)人類的性行為
      ————————————————————
      
      人類其實就是裸猿
      不管怎么穿衣打扮 怎么思想
      仍然脫離不了動物的本質
      
      可有時人類把自己看得過高
      認為自己是萬物靈長和主宰
      認為自己擁有高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品質和權力
      
      作者用戲謔的口氣嘲諷了這種人類沙文主義
      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有時表現出的自大一面
      大概就是作者的本意吧
      
  •     風靡全球的《阿凡達》最動人之處當屬那個夢幻般的潘多拉星球,星球上的各種生物都可以通過“神經元”相互聯結,心靈感應,息息相通。所有的生靈與星球渾然一體,他們彼此相愛,彼此互相尊敬,以一顆感恩的心,和愛的能量在傳遞信息,不斷進化著。我們戴著笨重的3D眼鏡坐在鋼鐵森林的一座座電影院里,感動得潸然淚下。卻忘了反躬自省一下:其實我們的藍色星球也是這樣一個渾然一體的“細胞生命”,盡管它已經被我們毀壞的面目全非,難以辨認了。
      
      早在三十年前,托馬斯在《細胞生命的禮贊》中就不厭其煩地強調地球是一個生生不息、呼吸運動的“生命體”。而我們人類雖然無可奈何地被推上歷史舞臺,被動地擔當“萬物的主人”這樣任重道遠的角色,但別高興地太早,自信到爆棚,或許我們僅僅是地球偶然選中的一名能量的搬運工而已,“地球總算找到干活的了?!倍鳛榈厍驓J定的奴仆和其中的一群細胞,我們理所應當地應該謙卑、低頭承認自己是自然不可分割、生死相依的一部分。
      
      在這本書中,托馬斯堅持不懈地刺穿我們人類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感,揭穿我們把自身和其他生物劃開界限的無奈和虛妄。去年,“蟻族”這一概念在中國流傳開來,但據說被貼上“蟻族”標簽的人們感覺尊嚴遭到了冒犯。在托馬斯開來,從高空中俯視下去,黑壓壓的人群的確和蟻群非常相像。而且更讓人難為情的是,蟻群職責明確的分工和各種各樣的集體協(xié)作的確搶了人類自詡“獨一無二”的風頭——“它們什么都干,就差看電視了”。停留在嫉妒受辱的狀態(tài)對我們于事無補,我們不妨從螞蟻身上得到一些有益于我們的啟發(fā)。
      
      螞蟻有一個獨特的地方:群體變大時,其智慧似乎也隨之增加。三兩只螞蟻聚在一起貌似茫無頭緒,銜起一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同類的加入,思維開始了,它們開始有意識地合作建造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一個數量龐大、密密麻麻的一群遠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單獨的智慧生物,每一只螞蟻只是它的一個單細胞。同樣的道理,蜂群、大海中動作整齊劃一的魚群也是這樣一個個群體生物。那么,擁有60億數量級的人類呢?
      
      我們是所有生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螞蟻、蜜蜂更相互依賴,聯系更緊密,然而我們卻不經常能感受到人類自身的群體性智慧。在托馬斯看來,鼓勵的科學家們各自探尋著自然的真理,片片斷斷的知識源源不斷地貢獻入人類知識庫,使得人類的知識獲得了一種個體無法企及的集體的、共同的力量,這就是人類群體智慧的最佳體現。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給不能立竿見影的基礎研究創(chuàng)造出合適的氣候,建造一個適合釀蜜的蜂巢。在人類的一切群體活動中,政府都應該只扮演這樣一個保守型的角色,而不是處處橫加干涉。我們看到,生物學理論在這里和經濟學的自由市場理論殊途同歸。
      
      當然,以上是從宏觀意義上來說的。如果把人體置于顯微鏡下聚焦,則人類的獨立個體地位也將岌岌可危。和我們的想象相反,人們身體里形形色色的細胞、組織都像是暫居在我們身體里的個體生物。我們可能只不過是一個“細胞群組合”而已,不是我們占有、支配著它們,而是一些我們還未弄懂的DNA、細菌在我們身上開拓殖民地。想到這里,我們不僅會感到看恐怖科幻片那樣脊背發(fā)涼的恐怖,更會感覺到人類“萬物靈長”的尊嚴受到了侵犯,但是想到我們不過是從一個無核的細胞千山萬水地進化而來,那么我們所謂的尊嚴其實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戴的高帽而已。
      
      一旦承認了人體只是各種細菌的流動客棧,我們對于自身疾病將會有一種全新的認識。細菌導致的疾病只是外來細菌和體內細菌爭奪地盤的戰(zhàn)爭,我們只是個不幸的旁觀者。而我們如臨大敵,用消毒劑、塑料布嚴防死守的外部細菌其實并不是造成我們疾病的罪魁禍首。我們之所以生病只是因為體內細胞陣腳大亂的過激反應——“我們周身都是爆炸裝置,我們全身布滿了地雷?!?br />   
      但是也不要小看人體組織自身的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細胞們大部分時候的防御性反應是有免疫作用的,即便剛開始時陣腳凌亂,慢慢地也能夠自發(fā)地調整過來,成功保衛(wèi)機體。所以生病之后最好的辦法是等待身體自行地調節(jié)恢復,而不是立刻跑去看醫(yī)生,打抗生素,擾亂身體的自我恢復進程。作為醫(yī)生的托馬斯大公無私地托底了醫(yī)生行業(yè)的不宣之密:醫(yī)生和家屬們很少看醫(yī)生、吃藥、做體檢,而這并非是“鞋匠的孩子沒鞋穿”。
      
      在書的副標題里,托馬斯戲稱自己是個"生物學觀察員"(a biology watcher)。除了數個篇章闡述他的“細胞觀念”以外。他的一些異想天開、睿智幽默的隨筆和我閑來無事時的胡思亂想不謀而合。比如,為什么我們很少看到動物的尸體?瀕死的鳥兒為什么沒有飛著飛著一頭栽下來?動物似乎都有這樣的本能:獨自死去,背著人死去。世界上每天有數萬人悄無聲息地死去,為什么我們還能夠保守住死亡這個諱莫如深的大秘密?為什么還要把死亡看作一場避之不及的災難?談到死亡,托馬斯糾正了大多數人的一種自我安慰的觀念:我們死亡,只因為我們生病,假如沒有這些疾病,我們就能無限期的活下去。但是生物學家的研究表明,死亡時不可避免的。我們之所以執(zhí)迷于或者,千方百計地延緩大限之期,是因為“活著這一長期的習慣使我們不愿死亡”。
      
      最后,托馬斯并不總是埋首顯微鏡一窺細胞世界的奧妙,也偶爾抬起頭來去仰望太空中不計其數的生命“細胞”。如果我們成功地和外星生物聯系上了,那么我們究竟能說什么呢?——它遠在我們成百上千公里之外。什么樣的信息在數百年后仍不會讓我們覺得啼笑皆非呢?他的答案是音樂,巴赫的音樂。托馬斯在書中好幾處以備極推祟的激情提到巴赫,不能不讓人認為,這決不會僅僅出于他對音樂的愛好。托馬斯的思想有著巴赫般的復雜性。在托馬斯的頭腦里,混響著自然、社會和藝術的全管弦交響樂。他興趣的廣泛,學識的淵博,胸懷的博大,比之音樂,那只能是巴赫的協(xié)奏曲。
  •     唔當時看的似乎不是這個版本,不過無所謂了。
      此書堅定了我要學細胞生物學的理想,雖然最后還是沒能實現。
  •     完美無瑕,無懈可擊!你簡直不知道這些話是如何寫出來的---引用下wow中的臺詞?!   ∵@本書讓我對自然的認識上了一個臺階。
  •      小時候那些動物啦植物啦綜合起來不叫“生物學”,小學課本叫《自然》,電視上叫《動物世界》、《人與自然》。
      第一個了解到的偉大的生物學家自然是達爾文,其后知道了珍妮 古多爾,勞倫茲,然后就看到了《細胞生命的禮贊》。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達爾文的進化論,不適宜自然環(huán)境的物種、性狀就會被淘汰,對我而言,雖然覺得很有道理,但是過于殘忍。但是劉易斯 托馬斯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各種生物共存,趨向更和諧的方向發(fā)展的世界。
      “炎癥和免疫機制實在設計的非常強大,才得以把我們這些生物彼此分開。如果沒有這些相當賣力的機制,我們或許早已進化成一種到處流動的合胞體,蓋過地球,那么,大地上就連一朵花都開不出來了?!薄犊捎米鞯箶涤嫊r的一些想法》
      原來這才是人與人或者人與其他生物的根本區(qū)別。
      我是在中學時從《一個誠懇的建議》中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居然是人體內的寄生生物,當時給我的震驚之大以至于我常年都在想自己的身體到底有多大的一部分屬于我自己……然后上升為對我十分不理解的“我思故我在”的一些想法……于是乎發(fā)展到對只有“我”孤身一人的主觀世界到底與他人有什么交集的思考……再后就看到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年后徹底就信了薩特了,在我看了他的三本書發(fā)現是同一個人寫的后。再說到我的身體有多大一部分屬于我自己的問題。
      “我只希望,我能保留對自己細胞核的所有權。”——《作為生物體的細胞器》
      在這個人類沙文主義泛濫的世界,往小里說,科學界,在各式各樣的科普書籍教科書中充斥著作者對身為人類的自豪。這確實值得自豪,能寫下經典的文字并為本種族的后生們做啟蒙之用。但同時很多人肆意輕視著其他物種的生存。并且不知為何幾乎是出于本能的對未知生物未知生命懷有恐懼的心理。
      “我們一路進化走來,煞費苦心地制造出越來越長的DNA長鏈,冒著越來越大的危險——說不定那一天會發(fā)生某種突變,把我們送上進化上的死胡同。它們(葉綠體、線粒體)卻相反。它們決定不再長大,安守一行的本分。為達到這種目的,它們打入了我們及所有生物里面?!瓕嶋H上,是它們經營著生命?!矣悬c遺憾不能跟我是線粒體保持更親密的接觸。如果我集中精力,我能想象我感覺到了它們:它們不怎么蠕動,但不時有種震顫?!薄蹲鳛樯矬w的細胞器》
      這讓我聯想起了在《植物的欲望》中看到的蘋果與蜜蜂。人們習慣性地將自己作為主體,自然界似乎是一個與我們并列的客體。是人們“選擇”了某種類型的蘋果樹,從而“創(chuàng)造”了不一樣的自然界。正如花園里的蜜蜂,如果說它將自己看成主體,將花園看成客體,自己選擇了那些花朵,這在人類看來肯定是有點傻氣的,因為是花朵吸引并利用了它。反過來想,那些品種優(yōu)良的蘋果,是不是也同樣利用了人類,利用果實吸引了人類,從而達到了單純靠自然力量絕無法達到的繁殖復制上的頂峰,實現了它的生存目的?
      自然界中所有的共生關系,并不是弱肉強食那樣的仇敵對立,而是帶有一種固有的好意,一種十分公平的關系。這種關系如此廣泛,所以我們認識到的微生物只是自然界中很少的一部分,因為大部分都不能獨立分離出來。
      托馬斯的語言優(yōu)美、詼諧、含蓄,但又帶有作為科學家的嚴謹,書中大部分內容都來自于他直接的研究成果,而他又狩獵廣泛。他通過自己半生的積淀與優(yōu)異的文學功底,通過散文如流水一般將對生命的贊美娓娓道來。第一個讓我覺得對一個人的思想崇拜得五體投地,就像通過順著一條溪流走去,看到了一片波瀾不驚的瀚海,頓時感動得不知道此生該往哪里去。(夸張了哈……不過剛讀到時對于一個十歲出頭又沒見過世面的鄉(xiāng)下小屁孩來說實在是石破驚天)
      不過我今天才知道托馬斯已經在1993年去世了……只是感覺這本書一直活在我的書架上。
      這本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的“第一推動叢書”,我看了很多遍。有人說這本書通俗易懂,非常適合科普。但是就我個人而言……當年在這本書上花了相當大的功夫。且不說它的缺點之一的錯別字太多,這絕對不能怪我看的仔細,因為許多文字不細讀著實不能理解……還有的就是細讀了也不知其意,還得再讀一遍。還有許多不認識的字……我太文盲了。有能力的情況下,我還是覺得看看原版會好些吧,但是……現在我這水平太爛了,不過譯的也很好了,雖然有些地方還是會覺得拗口。
      根據我的經驗——要仔細看懂,實得備上《現代漢語詞典》——真的很多字不認識,比如“鴝”。。。。。。
      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對生活的熱愛的頌詞,同時還不乏對社會的擔憂,和對公眾健康,醫(yī)療體制的關注。本書讓人讀后頗為欣慰,算得上半本治愈系,哈哈,簡稱:好書!
      
      
      
      
      
  •     此書最早看是在高中
      父親等我長大到高中後推薦給我看的
      
      這位謙虛的“生物學觀察者”,著實使本來就對生命科學有濃厚興趣的我,想法上撞出共鳴與火花、眼界更開闊,對生命更贊歎不已。
      之後,我理所當然選擇了生物方面專業(yè),踏進生命科學學院樓,只為最原始的理想,只為繼續(xù)探索,繼續(xù)禮贊細胞生命的不可思議。
      
      現在我大四了
      一次在看分子生物學的教科書,到了“熱血沸騰”的點,依然首先想到此書~
      
      回首當初自己做的一些小摘錄,覺得煞是可愛~其內容至今仍感動不已,特此留?。?br />   
      1、它們是我們的共生體,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樣。沒有它們,我們將沒法活動一塊肌肉,敲打一下指頭,轉動一個念頭。
      
      2、讓人驚訝的是,葉綠體也生活在巨蛤和更低級的海洋生物的吸管里。
      
      3、當農田耕作時,對流的風暴把B12從土壤帶到大氣上層,它在雨水中的含量已足夠使偌大的水塘中開出一朵可見的裸藻花。
      
      4、曼哈頓的安泰(Antaeus,希臘神話中的利比亞巨人,只有身不離母親大地才力大無比。后被敵手舉離地面扼死。)……
      
      5、我們在地球上有三十億眾,在我們的一生中,這三十億到時候都要死去。年逾五千萬的巨額死亡,在相對悄悄地發(fā)生著。只有家里人或朋友死了,我們才知道。獨立地來看這些死亡,他們是被疾病擊倒,或者是死于非命。好像可以見到的死亡只能有什么原因才發(fā)生,是可以避免的一樣。
      我們送花圈,悲痛,舉行葬禮,撒骨灰,卻渾忘三十億,都在此途中。所有這蕓蕓眾生的血肉和意識終將消失,被大地吸收,而暫時的幸存者,對此則毫無知覺。
      
      6、任何事物的生,都是某一事物的死換來的,一個細胞換一個細胞。意識到這一同步過程,許是一種安慰。這種過程表述如下:我們都在一起走著下坡路,我們的伙伴遍天下。
      
      7、這些生物具有一種集體的智慧和善于適應的天性,這種智慧和適應力遠遠高于個體的總和。
      書的基本觀點認為,在蟻穴和白蟻巢中的某個角落,必定存在一種精神。
      
      8、細胞質會毫不費力地從一個細胞流向另一個,胞核會結合,于是至少在一段時間里成為一個細胞,由這兩個完全的、不同的基因組,準備雙雙起舞,準備生兒育女。
      這是一個喀麥拉*,一個格里芬,一個斯芬克司,一個甘奈沙,一個秘魯神,一頭麒麟,一個預兆好運的靈物,一個得到整個世界的心愿。 (*Chimera,又譯吐火獸,希臘神話中獅頭、羊身、蛇尾的吐火怪獸。)
      
      9、從統(tǒng)計學上講,我們之中任何人來到我們現在呆的地方的機率都是極小的。于是你會想,僅僅在這世界上存在這一件事實,就會讓我們大家驚喜莫名。遺傳學上的各種可能性多得驚人,而可能取代我們現在位置的人更多得數不勝數。
      我們活著,是因為他們沒運氣。
      
      10、它為我們而呼吸。它還為我們的歡樂保護著我們。
      
      11、盡管我們的感受器還沒有靈敏到聽見那轟擊,但我們還是感覺到了,我們會感到安慰:那聲音就在我們頭頂上,就像萬點夜雨敲打著屋頂。
      
      ===
      記得當時碼好這些摘錄,心潮那個澎湃~
      有些被我視為藝術珍品、文化瑰寶般地保存
      這種悸動不但沒褪,仍舊高高蕩漾。
      在這裡還要感謝翻譯,感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
      
      嗯,下次要找找中英對照的版本看
      
  •     ——摘自 托馬斯《細胞生命的禮贊》
      
      細菌
        看著電視,我們會認為,我們是在四伏的危機中作困獸斗,被追逐我們的細菌團切包圍,之所以免于感染和死亡,那只是因為化學技術在護衛(wèi)著我們,每時每刻在殺退眾菌。我們得到的指導是把消毒劑到處噴灑,臥室要噴,廚房要噴,洗澡間尤其要使勁噴,因為我們自己身上的菌似乎是最危險的。我們拿了煙霧劑,為了吉利再加上除臭劑,噴鼻子,噴口腔,噴腋窩,噴隱秘處的招皺,甚至連親愛的電話聽筒的內部也要噴一通。我們把烈性的抗菌藥敷到小小的疙瘩瘡上,然后再用塑料布嚴嚴實實地包扎。塑料成了新的保護者,我們把旅館里的塑料杯再包以塑料布。我們把馬桶座墊用紫外線照過,再把它象國家機密一樣封起來。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種種微生物總在圖謀接近我們,想把我們撕裂分解成一個個細胞。只是因為我們提心吊膽,勤于防務,我們才得以囫圇個兒活在世上。
        我們至今認為,人類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組織的、現代化的魔鬼。而在這敵陣中,最顯眼的、坐中軍大帳的便是細菌。我們斷定,它們干起壞事來該是饒有興致的。它們到我們身上逐利,它們數目太多,疾病看來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人類就這么個生活條件,沒法子。假如我們成功地剿滅了一種疾病,總會有一種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著取代它的位置。
        這些都是具有社會規(guī)模的妄想狂的幻覺。究其原因,則半是因為需要樹敵,半是因為我們對過去的事情還記憶猶新。直到不過數十年以前,細菌還是真正的家庭之患。盡管活下來的還是多數,可我們每時每刻都意識到死神就在不遠處。我們一行一動,都是帶著家小出生入死。我們有過大葉肺炎,腦脊髓膜炎、鏈球菌感染、白喉、心內膜炎、傷寒、各種敗血病、梅毒,而肺結核則無時不在,無地不在?,F在,大多數人已脫離了上述大部分疾病的威脅,這要歸功于抗菌素、科學研究、文明,還有金錢。但我們沒有忘記過去。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我們也從來都只是那個龐大的細菌王國相對漠不關心的對象。細菌致病并非常規(guī)。實話說,細菌致病是這樣罕見,鑒于地球上細菌的家口之眾,致病菌的種類相對來說這樣少,這件事有著捉摸不定的一面。疾病的發(fā)生,通常是為共生而進行的談判無結果造成的,是共生雙方中的一方越過了邊境線,是生物界里邊界協(xié)定的誤解。
        有些細菌只是在產生外毒素時才是對人類有害的,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只是在自身生病時才產生外毒素。白喉桿菌和白喉鏈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體侵襲時才產生毒素;為毒素的產生提供密碼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細菌是沒有獲得密碼通知的。我們染上了白喉,那是種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們。我們卷入的不是一場跟毒素的直接對抗賽,而好象是無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煩。
        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體的特殊能力,我可以想出幾種,大概有結核桿菌、梅毒螺旋體、瘧原蟲,還有另外幾種。但從進化論的意義上講,它們能引起疾病或死亡,這對它們自己也沒有什么好處。對大多數細菌來說,引起疾病也許是它們的禍事,它們要冒的生命危險比我們的危險更可怕。一個人帶上了腦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學療法,致命的危險也不大。相比之下,腦膜炎病原菌運氣不好碰到人身上,它們的生命危險可就太大了。大多數腦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體的表面,在鼻咽部呆著。腦炎流行時,大多數帶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呆的地方。一般說來,它們在那兒對人是無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數人身上,它們才越過了界線。這時人菌兩方就一塊兒遭殃了,而大多數時候,更遭殃的是腦膜炎病原菌。
        葡萄球菌生活在我們全身各處。大多數其他細菌不適于生活在人類的皮膚上,這種菌倒似乎適應了那里的條件??粗鼈內绱酥姡覀冏约菏沁@樣形單影只,然而,跟它們相處,麻煩卻如此之少,這真是奇怪。只有很少幾個人受癤瘡之苦,而這大半又要歸咎于我們自身白細胞的多管閑事。溶血鏈球菌是我們最貼身的友伴,甚至親密到跟我們的肌細胞膜有同樣的抗原。是我們以風濕熱的方式對它們的存在作出反應,才給自己招來麻煩。我們可以在網狀內皮組織的細胞中長期攜帶布魯氏菌,而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不知什么原因,大概與我們身上的免疫反應有關系吧,我們才周期性地感覺到它們,這種感覺反應便是臨床的病癥。
        大多數細菌一門心思在吃喝,它們不斷改變著有機分子的結構,這樣,這些分子便可被用來滿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偟恼f來,這些細菌相互之間不可分離,以相互依賴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細菌在更專門、更局部的關系中成了更高級生物的共生者,作為工作零件活在其組織中。豆科植物的根瘤如果沒有根瘤菌,那就會既不會形成,也沒有作用。是大量的根瘤菌群集在根毛中,與之結成親密的關系,以至于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分辨得出,哪些膜屬于細菌,哪些屬于植物。昆蟲身上都帶有細菌的群落。這些菌細胞似乎成了昆蟲體內的小小腺體。沒人知道它們在干些什么,只知道它們干的事很重要。動物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動物營養(yǎng)系統(tǒng)的一部分。當然還有線粒體和葉綠體,它們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細察之下,最居心叵測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們得病的細菌,倒更象旁觀者、流浪漢和偶來避寒的陌生客。它們一有機會就侵入人體,進行繁衍,有一些會到達我們肌體最深處的組織,闖入血流。但還是我們對它們的存在作出的反應使我們得病。我們身體中用以迎戰(zhàn)細菌的火藥這樣猛烈,又牽涉這樣多的防御機制,它們對我們的危險性比入侵者還要大。我們周身都是爆炸裝置;我們全身布滿了地雷。
        是細菌帶來的信息讓我們受不了。
        革蘭氏陰性菌就是這方面的最好例子。它們在細胞壁里產生類酯多糖內毒素,我們的組織接觸這些大分子,就似乎得到了最壞不過的消息。一旦感覺到了類酪多糖,我們就可能動用一切可用的防御手段。我們會轟炸、灑落葉劑、堵截、封鎖,直到毀掉那一地區(qū)的所有組織。白血球活躍起來,變得更具吞噬作用,釋出溶菌酶,變得粘稠,成群密集在一起,堵住毛細血管,切斷血液供給。血清防御素相機而動,釋放趨化性信號,從全身召集白細胞。血管變得對腎上腺素過度敏感,于是,生理上的集中反應突然具有了使組織壞死的性質。白細胞中放出發(fā)熱原,又在出血、壞死和休克之上加上發(fā)燒。一切全亂套了。
        所有這些似乎都是不必要的恐慌。內毒素并非生來有毒。但一旦被細胞感知,它便顯得面目可憎,或令人可怕。細胞認為,內毒素的出現,意味著革蘭氏陰性菌的存在。于是,它們就奮起抵御這一威脅,誰也擋不住它們的行動了。
      
  •     先附一篇給人些許希望的文章,少抱怨不滿,多思考解決之道
      
      衛(wèi)生部長批評部分醫(yī)院大病治療天價收費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11/1106_17_1424608.shtml
      
      下文摘自 劉易斯·托馬斯《細胞生命的禮贊》
      
      醫(yī)療技術
        我們的國家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得不在一些科學事業(yè)上花費巨額資金。對于這些事業(yè),技術評估已成為例行公事。一些精明的委員會正在不斷地評估在空間技術、國防、能源、運輸等等方面進行的各種活動的有效性和費用,以便告訴人們如何審慎地向未來投資。
        但不知怎的,醫(yī)療事業(yè),盡管據說它每年花費著我國800多億美元,但還沒怎么接受這樣的分析處理。人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醫(yī)療技術只是存在,管它不管它都一樣。決策人物感興趣的唯一主要技術問題,只是如何把今天這樣的保健服務公平地提供給所有的人。
        分析家遲早一定要轉到醫(yī)療技術上,到那時,他們將不得不面對如何衡量為控制疾病所作的一切事的相對費用和效果這個問題。他們就是吃這碗飯的,我祝他們順利。但我能想到,他們將過一陣頭昏腦脹的日子。因為一方面,我們對付疾病的方法在不停地變化--部分是因為受到生物科學各方面來的新信息的影響;另一方面,大量的活動又與科學沒有密切的聯系,有些事跟科學根本不沾邊。
        實際上,醫(yī)療方面有著三個水平的非常不同的技術,它們彼此如此不同,就像全然不是一種活動。如不把這三個水平的技術彼此分開,醫(yī)生和分析家們就會陷入麻煩。
        1.首先,有一大部分技術可以稱為“非技術”。這些技術不能用它所改變疾病自然進程或改變其最終結果的能力來衡量,很大一筆金錢是花在這上面的。不但病人,醫(yī)學專家對此也評價甚高,其中包括有時稱之為“支持療法”的方法,它幫助病人治愈一些一般說來還沒有被理解的疾病。這就是“護理”、“維持”這類字眼所指的事。這種技術是不可取代的,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因為它不涉及針對疾病機理采取的措施。
        在病人疑心自己得了這種或那種不治之癥時,任何好醫(yī)生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向病人保證、解釋,說他實際上很健康。這種事就屬于這一類“非技術”。
        內科醫(yī)生過去在白喉、腦膜炎、小兒麻痹癥、大葉性肺炎和所有后來得到了控制的其他傳染病患者的病床邊所作的事,也屬于這一類。
        現在的醫(yī)生對下列疾病的患者也必須作同樣的事。這些病包括難以駕馭的癌癥、嚴重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多發(fā)性硬化、中風和晚期肝硬變。人們可以想出至少二十種主要疾病需要這種支持療法,因為對這些疾病還沒有有效的技術。我本人要將大量的所謂精神病和大部分癌癥包括進這一類。
        這種非技術費用很高,而且一直越來越高。它不但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內科醫(yī)生的艱苦努力和高超技術。只有最好的醫(yī)生才善于收拾這種敗局。這還意味著長期的住院,大量的護理,并涉及醫(yī)院內外大量的非醫(yī)療方面的專業(yè)人員。簡言之,這種療法構成了今天醫(yī)療費用的重要部分。
        2.比非技術高一個水平的是某種技術,最好稱之為“半拉子技術”。這就是發(fā)生既成事實之后非作不可的一些事情。有些疾病,對它的進程你幾乎無能為力,而它的一些使人喪失功能的作用你得費力補償。這種技術是用來彌補疾病后果或推遲死亡的。
        近年來的突出事例就是心臟、腎臟、肝臟和其他一些器官的移植,還有同樣令人矚目的人工器官的發(fā)明。在公眾看來,這類技術似乎已經成為自然科學中高技術的同義詞。大眾媒介傾向于報道每一道新的程序,似乎它代表了一個突破性進展和治療學的勝利,而不是實際上的權宜之計。
        實際上,這個水平的技術本質上既是高度發(fā)達的,同時又是非常原始的。這種事人們必須繼續(xù)去做,直到真正理解了疾病機理為止。比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引起變態(tài)反應的變應原制約著這一疾病,是這些變應原導致腎小球的壞死。對于這些情況,我們還有待進一步了解清楚,然后才能知道如何明智地行施干預,阻止這一過程或使之向相反方面轉化。當我們達到了這樣水平的了解時,腎臟移植術就沒有多大用處,也就不會產生今天這樣的后勤學、費用和倫理學等巨大問題了。
        為了控制冠心病發(fā)明了極其復雜而昂貴的技術,包括專門化的救護車和醫(yī)院病房、各種各樣的電子玩意兒。還有眾多的新型的專業(yè)人員,來對付冠狀動脈血栓造成的后期癥狀。今天用來治療心臟病的辦法幾乎都是這一水平的技術,目前最先進的便是心臟移植和人工心臟。當人們的知識多到足以理解心臟病到底是什么東西出了問題時,人們就應能想出一些辦法防止或轉化這一過程。一旦這事發(fā)生,現行這一套煞費苦心的技術很可能就被擱置一旁了。
        在癌癥治療中所作的很多事情--手術、放射和化療,都屬半拉子技術。因為這些措施都是指向業(yè)已形成的癌細胞,而不是針對細胞轉變成贅生物的機理。
        這類技術的特點是耗費大量的錢,并要求不斷擴大醫(yī)院設備,沒完沒了地需要新的有高度訓練的人員來經營此業(yè)。而且,在目前的知識狀況下也沒法不這樣。如果建立一些專門化的冠心病護理病區(qū)能為幾個冠心病患者延長生命(沒問題,這種技術對少數病例是有效的),那么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的狀況:能建造多少這樣的病區(qū)就會建造多少,能找到多少錢就會花費多少錢。我看任何人都會別無其他選擇。能讓醫(yī)學撇開這一級技術的唯一東西是新的知識,而獲得這些知識的唯一源泉是研究。
        3.第三類是那些如此有效、以至于公眾似乎最少注意的技術;這類技術已經被看作理所當然了。這是現代醫(yī)學中真正有決定意義的技術,最好的例子是用于白喉、百日咳和小兒病毒性疾病的現代免疫方法。其中還有當代運用抗菌素和化療對付細菌感染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對付梅毒和肺結核,這體現了人類努力的一個里程碑,盡管這種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當然還有別的例子:使用適當的荷爾蒙治療內分泌紊亂,預防新生兒溶血性疾病,防治各種營養(yǎng)紊亂,或許還有剛剛出現的對付帕金森氏綜合癥和鐮狀細胞貧血癥的方法。還有其他例子,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一些自己喜歡的候選者名單,但實際情況是,實際上能有效對付的疾病遠沒有公眾相信能治的那么多。
        這種真正的醫(yī)學高技術,是從對于疾病機理的真正理解得來的結果,而一旦它成為可行的,它就比較地經濟,比較地容易施與。
        我一時想不出有哪種重要的人類疾病,在技術的費用成為主要問題時,醫(yī)學能有足夠的能力給以預防或治愈。對付同樣的疾病,在非技術或半拉子技術的初期階段,那費用可是高得沒法比。如果今天不得不用1935年最好的方法來治療一例傷寒熱,那費用會叫人瞠目結舌。比如說,需要住院五十天,要求最麻煩的護理,還有作為當時療法特點之一的、令人昏頭的對飲食細節(jié)的要求,每天還要有化驗檢查,有時還要用手術來對付腸穿孔。我想,這樣對付這病,一萬美元還算保守的估計,而今天的代價呢?僅僅是一瓶氯霉素和一兩天的發(fā)熱。50年代初,就在進行使用接種預防脊髓灰質炎的基礎研究之前,為對付那種病而方興未艾的半拉子技術,提供論證這一論點的另一證據。還記得肯尼護士(Sister Kenny,Elizabeth,1880-1952,Australian)嗎?為脊髓灰質炎患者的康復而設的那些機構的費用,還有那安慰性施放的熱敷材料,那關于受影響肢體是讓它完全失去活動能力,還是應讓它盡可能頻繁地作被動活動的辯論,還有那些為支持這種或那種意見而在統(tǒng)計學上被折騰來折騰去的大堆資料,這些大家都還記得嗎?這都是那種技術的費用和相對的效果,就是應該將這跟接種的費用和效力比一比。
        肺結核在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幾段插曲。50年代初忽而出現過切除感染的肺組織的手術熱,還有人煞費苦心地計劃,要在結核病院安裝進行大型肺結核手術的新型昂貴設備。后來,異煙肼和鏈霉素出現了,那些醫(yī)院也關門大吉。
        當內科醫(yī)生們由于他們不完備的技術和為在沒有清楚地理解疾病機理的情況下所作的種種事情而陷入困境時,保健系統(tǒng)的低效就顯得最為突出。如果我是決策者,又有意于從長遠觀點節(jié)省金錢用于保健,那么我將很審慎地給予生物科學的基礎研究以高度的優(yōu)先地位。這是讓醫(yī)學科學從生物學得到充分好處的唯一途徑,盡管這看起來象往常年頭人們常說的那樣,好象要摘下月亮一樣難。
      
  •     還沒怎么寫過書評,這是第一次
      或許我們大家都有一種敘述的欲望,一種被敘述的欲望,看著這些自己熟悉的學術用詞,托馬斯博士給我們構建了一個疑問,我們始終無法明白這一切,從悠揚的老歌和激烈的搖滾,從共振到光的性質,我們到底明白了什么?
      有一篇是講內共生體,也就是葉綠體和線粒體所具有的細菌性質,并非淪為一種呼吸工具,而是一個陌生人,truely to say,我不愿意這樣認為,因為聽到心動的音樂時,我還是會躺在床上,全身發(fā)熱,一種自發(fā)的感覺,什么本我,自我已經不重要了,自己就好比一?;覊m,漫漫的飄入大氣之中,不得不說,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我覺得內共生體像是我們的伙伴,在我們進化的一路上忠實的伙伴,或者說是一個記憶,關于生命的。
      我很好奇為什么分子會自動組成所謂的大分子,56年斯坦頓的那個實驗已經是老黃歷了,或許什么第二層環(huán)境,那么如何組成這第二次環(huán)境變化,是偶然嗎?我寧愿不這樣想,因為無論我們怎么去想,怎么去做實驗,沒那么多偶然性,實際上,偶然性與必然性只是一種數量上的關系,真正所關心的是發(fā)生和即將發(fā)生,沒發(fā)生的事情一點意義沒有,因為你即使想到了另一個迥然的世界,其實他已經在你的腦中通過你的神經元操練了一遍,我們真正關注的是變化的多樣性,誰都無法預料歷史,只能用自己微薄的能量給這個熵增過程增加一些熵,事實上,從哲學的角度看,什么是沒發(fā)生,你沒成為百萬富翁嗎?不,有人成為了百萬富翁,這件事整體上發(fā)生了,那么你無法不穿宇航服在外太空行走么,事實上,你想到了這一點,這個過程在你的預料之中,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你可以在外太空行走,你的分子并沒有怎么樣,只是你自身的身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解散了,分子再怎么大不了就是夸克。
       扯遠了,沒有什么發(fā)生不了的,這該死的奇點。
       倒不如說托馬斯博士再和我們說,或許我們能活在這個世上就很幸運,我寧愿相信本身不存在美好和邪惡的世界里,我是美好的,大家是美好的,至少我們是可能的,我們出現在這個世上,我們在進行生活,我們在想該死的問題,在看天空,我情愿認為這一切都是美好的,無論是失去還獲得
  •     一口氣讀了劉易斯?托瑪斯的兩本書《細胞生命的禮贊》和《蝸牛與水母》,不時地因為作者詼諧的想象力會心而笑,而對于人類最終將會成為完全健康的人等見解,雖不敢茍同,但為這獨特和樂觀暗自稱贊。
      
      說道人體系統(tǒng),你說干涉乃是引起麻煩的途徑,我突然想到了經濟學發(fā)展的歷史,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之后經濟學沿著兩種不同的路在發(fā)展,一種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政府干預調控的理論,一種是以凱恩斯為代表的自由市場理論,這兩種方式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被吹捧或冷落,而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社會主義的國家用某種方式發(fā)展市場競爭,資本主義國家用某種方式進行政府干預,界限開始模糊。我想醫(yī)學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吧,疾病,或者說一些引起身體不適的癥狀有時是身體自我調節(jié)、自我治愈時發(fā)出的信號,過去我們常常忽略這一點,只是用各種的手段對癥下藥,使身體這臺巨大的機器繼續(xù)表面正常地運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幾乎是種強制性的干預手段,如今我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這樣的治療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不良反應,比如說反應停事件。然而即使是能自我修復的身體系統(tǒng),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放任疾病發(fā)展,因為這同樣會引起危害,在干涉與放任之間準確定位和游走是個大有潛力的研究課題。
      
      提到看病,想到學校旁邊就是家著名的醫(yī)院,常常散步會散到那里,看著那些各懷心事的病人和家屬,有時會想,如果我是病人我會想要去什么樣的醫(yī)院。我們去看病,通常的情況是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們心里有標準框架,你的癥狀和指標符合哪一款便可以確定是什么疾病用什么藥物,而且趨勢是越來越依靠儀器器械作為診斷依據,就現在而言這樣的看病方式確實是最高效和實用的,尤其是對于一個人口眾多而醫(y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度而言。可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的“以人為本”實在是皇帝的新衣罷了,真正的以人為本應該是把一個病人當做主體,他的過往病史、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甚至心理狀況都是重要的背景資料或者說是標準框架,然后把疾病填進去。這兩者的差別有點像麥當勞和居民區(qū)旁的一家小餐館——在麥當勞你享受的是標準化的食物和高效的方式,犧牲的是你的個性化的需求和多余的勞動(自己排隊購買食物自己倒盤子),而在溫馨的小餐館你享受的是老板老朋友般的問候和特地多點鹽少點糖符合你口味的菜肴,犧牲的是效率和結果的不可預知性(中餐不可能保證每次的味道都完全一樣),你想選擇的是哪一種?除了那些需要急救的疾病,我始終對后一種方式心向往之,我一直想,哪天如果有像互聯網這樣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顛覆性改變信息傳播方式的偉大發(fā)明出現在醫(yī)學界,能夠大大降低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智力成本,改變醫(yī)生患者嚴重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那么看病的以人為本才會真正地實現??此坪苓b遠,可誰說不可能呢?
      
      你把地球比作一個細胞,而我們不過是細胞器的一種,這個比喻很奇特。在我眼里,地球像是一個巫婆手里的水晶球,人類在里面上躥下跳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了,沒看見巫婆遠遠的笑,而我堅信,創(chuàng)造和統(tǒng)治這個世界萬物的是一種未知的力量,可以叫上帝,可以叫天,科學不過是我們盲人摸象地觀察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要做的是有尊嚴又謙卑地活著,對世界充滿好奇也要充滿敬畏。
      
  •     作者明顯更支持原核生物浸入真核細胞這種說法。但是就線粒體而言,線粒體大多數基因是編碼于真核細胞的染色體上的。作者在50年前寫得書,得到的支持入侵-共生說法的證據,應該大多數來自形態(tài)學。而現在分子生物學,我覺得無法支持入侵-共生學說。個人覺得應該有其他來源,至于線粒體和原核生物如此相像,應該是進化的必然了。就像軟體動物與哺乳動物的眼如此相似,但來源是根本不同的,一個道理吧。
  •     真的是用了那么幾天的時間看完這部書 書里一邊描述細胞我一邊想我自己 我們也是那么多那么多細胞構成的 它們這些生命們在不停的反復做著同樣的事情 它們在我的身體里來來往往穿行 他們自己活著死亡然后為我的活著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它們的運動和產生些物質 供給我思考 甚至包括在看這本《細胞生命的禮贊》 然后 它們還無私的提供我墮落的動力 真是神奇的東西
      
      后面的關于語言的部分我承認我真的看不明白 本來我英語就不懂 再加上什么老式英語 拉丁文 古什么什么文 不過我想中文也有更神奇的地方吧 哈哈
      
      看到托馬斯寫的那樣一種生物(沒記住是什么 反正我沒聽說過 所以覺得有趣) 他會把蟲子拖到洞口然后進洞里檢查 然后如果這時候把肉蟲子挪開 這生物會重新找到蟲子然后把它拖到洞口 再拿開 他出來后還是重復找蟲子拖回洞口的這步驟 據作者說是屢試不爽啊 我覺得挺好笑的開始 但是隨后想 也就人才認為這是“傻”吧 他們只是在做著一種從祖先就一直延續(xù)的規(guī)律行為 從來沒有涉及到人類的干預 以至于當人類把蟲子拿開后 他們只是認識到蟲子不見了 僅此而已 然后繼續(xù)重復他祖祖輩輩應當的行為 就像我身體里面的細胞一樣
      
      就算人類具有思考的能力 實際上我們不是也就是地球的一個個細胞們么 我們在這個系統(tǒng)中來來往往 我們就是這個世界 我曾經以為人類主宰著世界 雖然也做了不少壞事情 至少是對我自己概念上的世界 原來世界不是我想象 地球只是一個膜 膜的下面是細胞 很多很多看似獨立的細胞 雖然他們也有細菌幫忙共同生存
      
      藍色的膜的上面 當沖破它 卻是無盡的黑暗 這種場面讓我幻想的震撼了一下 我好像又回到了科技館 坐在4D電影館的躺椅上 穹幕上的空氣漸漸稀薄 我好像乘坐在一個宇宙飛船里 我感嘆今天的科技給我這樣的一種體驗 從深海的陰暗到天空的明亮 從碧藍的天空到無盡黑遂的宇宙 然而我和我身體里的細胞就僅僅是那樣躺在椅子上 哦不 我的細胞還在運動著 所以我才會在從明亮的藍沖到無盡的深邃的那一刻感受到了莫名的顫動
      
      電影放到“飛船”回頭望向這個藍白色的圓球的時候 我突然想到這個美麗的星球 美麗的世界 這個可以讓所有人感到驚嘆的世界 其實 是那么多的細胞建造的 他們沒有思想卻可以這樣和諧的凝成一個巨大的圓球 共同享受著生和活 又讓我覺得事實上他們的智慧超越了我的想象 而它 又僅僅是整個宇宙的一個細胞
      
      我以為的世界 到底 還是太簡單了 我以為的地球 又實在是太復雜了
      
      所以 這細胞生命 要給與禮贊
  •     想起一本講生物的小書,有點科普性質的《細胞生命的禮贊》,作者是美國劉易斯?托瑪斯博士,這是他作為一個醫(y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其中有一章講到動物的死亡,令我感慨。
      
      他寫到“誰見過死鳥?那么多鳥當然有許多要死去,但誰見過那么多的死鳥?死鳥是不宜見到的。見到死鳥比突然飛起的活鳥更讓人吃驚。我們心里一定會認為什么地方不對勁。禽鳥總是死在背人處,死在叢中石下,從不飛著栽下來。
      
      動物似乎都有這樣的本能:獨個兒去死,在背人處死。即使最大、最招眼的動物到時候也想法隱藏起自己。假如一頭大象失檢死在明處,那么,象群不會讓它留在那兒。它們會把它抬起,抬著它到處走,一直走到一個莫名其妙的適當的地方再放下。大象如遇到遺在明處的同類的骸骨,它們會有條不紊的一塊塊將它們撿起來,在哀思綿綿的紀念儀式中,疏散到鄰近的大片荒野中。這是自然界的奇觀。……”
      
      他對于死亡也有獨特的認識“……我們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盡可能使自己跟自然界協(xié)調一致?!魏问挛锏纳?,都是某一事物的死換來的,一個細胞換一個細胞。意識到這一同步過程,或許是一種安慰。這種過程表述如下:我們都在一起走著下坡路,我們的伙伴遍天下?!?br />   
      整篇文章表達的更清晰些,我是逐字打上來的,只挑了緊要的。我認為,有時候,人類捕殺動物是不得已,但藐視動物的人類沙文主義是不可取的。
      
  •     從支離破碎的翻譯句子,
      以及其費力的姿態(tài),
      還是可以感知到作者優(yōu)美的文筆。
      
      但作者的思想,
      還不夠徹底,
      在我看了《自私的基因》和《迷米機器》之后,
      尤其是后者,
      作者對于語言有生命的描述,
      若用迷米的概念來闡述,
      會更加精確并有說服力。
      
      此外推薦與此書相關的閱讀,
      除了上面兩本,
      還有《螞蟻革命》三部曲
  •      是一本小書,由作者多年撰寫的評論合集出版。所以從各章節(jié)內容看,是獨立而不連貫的,是作者的思考,而不是強要灌輸給讀者什么對錯觀念。
       因為出版的年代早了,書中的很多觀點經過這些年的推廣,已經為人所知,比如,人和自然(動物)世界的關系是共存共榮的、細胞細菌的互相依存、用動植物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類比人類間的溝通傳遞、濫用抗生素、小毛病要靠人體自身平衡機制的恢復而非藥物來干預治療、對死亡方式的思考(安靜的有尊嚴的死去,動物或人,是否現在的安樂死?),當然還有對美國醫(yī)療體制的諷刺,好像現在的希拉里們?
       因為看不懂看不到英文,根據手頭的中文推測,原作者的文風應該是很犀利的那種,就像“爺就說了愛誰誰”的感覺。中文版翻譯上一般吧,因為細摳一些段落的文字,不太符合中文寫作習慣,或者中文里就沒什么人這么用詞造句的,所以估計不如原文精彩。
      
      附目錄
      
      譯者序
      細胞生命的禮贊
      可用作倒數計時的一些想法
      作為生物的社會
      對于外激素的恐懼
      這個世界的音樂
      一個誠懇的建議
      醫(yī)療技術
      說味
      鯨魚座
      一個長期的習慣
      曼哈頓的安泰
      海洋生物學實驗站
      自治
      作為生物體的細胞器
      細菌
      我們的健康
      社會談
      信息
      暴尸野外
      自然科學
      自然的人
      伊克人
      計算機
      科學的規(guī)劃
      生物神話種種
      語匯種種
      活的語言
      關于幾率和可能性
      世界最大的膜
      譯后記
  •     ——本來看中文就圖母語理解容易一些,沒想到比讀原著都難!
      
      這本書,半個世紀之前就寫出來了。這本書,以及細胞生命、基因生命的理論,都是在我虛度了我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之后才讀到的。這是多么大的遺憾!
      在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里面,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會開始尋找生命的目的和自身存在的意義。這種事情對于我是不存在的。我不得不在許多年之后才進行思考和獲取知識。
      值得慶幸的是,我覺得我找到了答案,雖然這個答案還在完善之中。
      我想一旦這個想法相當完善了之后,我會寫篇文章出來?;蛘?,那是一本書。
  •     把這么高深的知識用這么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把那么枯燥的理論用這么有生機的形式展現出來。
      作者真的是個高人!
      據說他的蝸牛與水母也很不錯。
      有時間一定要拜讀、
  •     這本書是高博送給我的,拿到的時候,已經被翻得好舊好舊了,似他說的:讀了千百遍。我還沒有看完,不過已經覺得文筆很優(yōu)美,像寫小說。我喜歡每次看這本書的時候,都把前面的音節(jié)重新再看一看。
  •     生命是什么?這樣的命題太大了,我并不想觸及.
      我只想知道我是什么.
      
      這本書給了我部分的答案.
      原來我并不存在,更精確的說"并不是實際存在的實體"?!!
      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奇跡,是奇跡發(fā)生之后的結果;同時我并不孤獨,因為周圍都有我的存在,簡單而復雜的存在-- 我準備了對自己的禮贊,卻被冷水淋了一頭.
      
      真相是我只是房東,房子里住著成萬上億的租客,各種各樣的小生命,它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與我不一樣的DNA.在生命進程的不知什么時候,來到我這兒,經過變異和物種形成,共同組成了稱之為我的這個物體. 每一個它們都是獨立的生命,而且還操縱著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更有甚者也許還能"感覺著我的感覺,傾聽著我的音樂,思想著我的思想"
      
      現在我正在寫的,會不會是它們要我寫的?這個世界上有人發(fā)瘋,是不是因為它們在罷工?如果答案是"是",那它們會在我這兒罷工嗎?能談判嗎?加工資行嗎? 我能飛嗎?!!(我好象已經開始瘋了)
      
      我想它們也跟我一樣想知道自己是什么吧.
      
      
  •   我本身是生物專業(yè)在讀本科生,這本書里有很多專業(yè)上的知識,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但是還是忍不住贊嘆一番作者的博聞強識,涉獵廣泛
  •   翻譯有點亂的感覺
  •   最年輕的科學還是很好看的
  •   這篇書評很好
  •   真可愛~
  •   單純的時光一去不復返TvT
  •   [抱抱]━((*′ ▽`)爻(′▽`*))━
    所以說雖然沒有成為職業(yè) 不過我不后悔大學讀了生物 <( ̄ˇ ̄)/
  •   (:3っ)?現在從事的職業(yè)算是以前選修和課余的東西
  •   (:3っ)?現在從事的職業(yè)跟以前是完全沒有關系的東西
  •   (:3っ)?沒有理想,好痛苦
  •   (:3っ)?理想太遠大,好痛苦【學好日語寫大賣的BL小說然后讓哉叔和廣明叔配我的廣播劇……o(╯□╰)o
  •   (:3っ)?泥煤的我還試著寫過動畫腳本呢【現實是寫年會主持人串詞
  •   (:3っ)?。。。。。。主持人可以由你指名么?
  •   (:3っ)?漏,窩是主持人之一
  •   (:3っ)? 這樣……什么時候開年會 開完了么?【我們連聚餐都沒有……
  •   (:3っ)?1.11開的,反正是沒抽到獎
  •   (:3っ)? 沒中獎的就發(fā)一大堆肥皂洗頭水 ←反正是你們自己產的
  •   (:3っ)?幾百號人都這樣就集體失業(yè)了,陽光普照獎是足浴盆
  •   (:3っ)? 足浴盆……真有創(chuàng)意……
  •   (:3っ)?肥皂沐浴露消毒水夠多了,發(fā)sex toy的話多有創(chuàng)意
  •   (:3っ)? 明年可以跟領導提議一下【我可以想象主持人把SEXTOY交給中獎者的場景么……
  •   (:3っ)?太小了看不清,我們都發(fā)大箱子的
  •   和你有同感,無論是醫(yī)生看病的機械性,還是飲食的體驗,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人文的關懷。如果說去醫(yī)院看病,大夫問一問癥狀就開藥,而不去了解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身體病史,那么還不如我自己去藥店抓點藥,畢竟還是自己的身體自己要了解的多一點,現在的醫(yī)生已經成為商人。
  •   這本說我沒看過,看這個評論之前也沒聽過!但是你的思想我理解,因為以前學生物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同樣都是生物,只是形態(tài)不一樣,人也是差不多,只是生活的區(qū)域不一樣,人體的細胞有很多,地球的人也有很多,甚至是銀河系的星球也很多,以至于要是人類的文明足夠達到穿越現在的銀河系,是不是會發(fā)現,原來宇宙里面有很多銀河系,甚至是更多星系!所以很多時候,生活只要開心不后悔,那么一些事情就不必要太過計較,畢竟我們人類也只是微不足道的,相對于宇宙來說!
  •   謝謝老啊布 哈 就是就是 不后悔 開開心心的過活 比什么都強 我覺得 細胞也是這么想的 哈哈哈
  •   很好。
    可惜這本書現在很難弄到了。
  •   順便問一句:你以前上過“北美中文”嗎?
  •   翻譯的及其糟糕。中文版應該絕版,除非重新翻譯。
  •   2011-09-24 20:39:21 JACK   翻譯的及其糟糕。中文版應該絕版,除非重新翻譯。
    不太同意你的說法,這個翻譯我覺得很好了,國內譯成這樣的人不多了。
  •   我覺得不是翻譯的問題,可能作者的文章本來就很具有跳躍性,而且很多地方都是點到為止,根本沒有解釋。讀起來一點都不爽。
    比如這一句:氣味物質分子里的原子或原子團的特殊振動,或者說整個分子的振動樂曲,被用作好幾種理論的根據,這些理論假定“鋨頻率”是氣味的來源。
    什么是“鋨頻率”,文章里面沒有半點解釋。
  •   感覺是比較別扭,感謝推薦
  •   就當學習英文的習慣邏輯吧 :)
    費曼 和 自私的基因 作者都是九型7號性格,從特別廣泛的角度同時思考;
    沒幾個翻譯能跟他們跳躍的思維, 國內的翻譯人員1號性格者眾多;
    只尋找“唯一的正確道路”; 于是無視語言中 隱藏之意
  •   總的來說,我認可翻譯。
  •   有同感...
  •   同意。
    國內的書普遍存在這個問題。
    上次買的這個出版社的《世界是平的》翻譯的比臺灣版的差太多了。
  •   好像國內沒啥人譯這些書。好多方面的譯著都是空白。就比如史懷哲的著作,國內好像就陳澤環(huán)一人在研究翻譯。
  •   可不是嘛,讀不到最新的著作!
  •   干嘛要飛,能讓你走就不錯了.還想討價還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