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7-20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作者:王金華
Tag標簽:無
前言
無聲物外誰翻案,有情生前我掃塵。一我的收藏生涯起自山西,可以說我和山西有著不解的緣分,這方水土塑造了我的性情,改變了我的人生,可謂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生于北京,年少芳華時,正值祖國紅紅火火的年代,毛主席說,“農(nóng)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于是1968年,十七歲初中未畢業(yè)的我就離開了北京,“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來到山西南部的運城地區(qū)夏縣郭牛村插隊,在這個中條山下的小村莊一待就是六年。夏縣,現(xiàn)屬運城市,古屬河東郡,歷史上曾被稱為安邑,據(jù)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載,夏王朝大禹建都于此。大禹為黃帝玄孫,遂取國號為“華”,定國名為“夏”,悠悠華夏文明自此開篇。我就在這如此古老的土地上干上了古老的營生—農(nóng)耕。當時,從北京同去的知青男男女女有二十人,都是十七八歲。到當?shù)夭痪?,大家就從集體點散伙,被分散到各個生產(chǎn)隊,我和一個投緣的朋友陳鐵柱同住一個農(nóng)家小院的南屋,這座破敗的小院格局還算考究,前身是位鄉(xiāng)間秀才的祖居。我們所住的南屋是當時主人的雜物房,墻壁開裂,屋體傾斜,土炕的炕面也已不見了蹤影。我們用麥稈鋪平,展開帶來的棉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青蔥歲月。那道墻上的裂縫在我們懵懂而迷茫的內心與嶄新而陌生的世界之間構筑了一道風景線,“曉月麗塵梁,白日照春陽”。自此,春聞花香,夏攬星月,秋眺云天,冬撫霜雪。新鮮勁兒還沒過,我們這些半大小子就必須去面臨現(xiàn)實而嚴峻的生計問題。當時,我們的口糧是每人每月四十余斤,是原糧,十六七正長身體,又要從事繁重的農(nóng)活,缺油少肉,伙食自然不夠,時常望著鍋里的紅薯疙瘩神傷。當?shù)剞r(nóng)戶有自留地種點菜以彌補缺口,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填飽肚子,幫人打墻、蓋房,紅白喜事的宴席自是不能輕易放過。偶爾,非常時刻只能非常手段,當?shù)赜小巴倒喜凰阃?,逮住一頓抽”的說法,我和同屋的陳鐵柱自認為“盜亦有道”,只惦記瓜果,不琢磨活物。我們夜里蹲在瓜田間的空地上,玩命兒地吃,一口氣十多斤,瓜瓤汁多,能撐起肚子,暫緩饑餓感,可一泡尿出去,又覺得餓。吃飽后,我們拿著麻袋把西瓜往自己住的屋里拎,看著屋角地上堆滿后,幸福感洋溢全身。據(jù)夏縣縣城大約八十里,有中國內陸最大的鹽水湖,它緊鄰中條山,山坡草灘,池沼漣漣,波光粼粼,真是美不勝收。年輕時似乎有用不完的勁兒,為了看鹽水湖,我總是農(nóng)閑后騎車前往,樂此不疲。再騎行四十里,便可到關公的故鄉(xiāng)—解州下馮村,這里有著最正宗的關帝廟。那段時日里,物質上,“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還算可以勉強支撐,可精神上的貧瘠就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忍耐。在農(nóng)村積極“開拓天地”的同時,我出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好,雖整日“青山日相對,閑看白云生”,但“誰謂無心出,中含濟物情”。農(nóng)作時需要深翻土地,有時能挖出來一些古瓷片,古銅器就更是愛不釋手。我當時還非常認真地釘個小盒給國家考古部門寄去。但幾回都杳無音信,無人搭理,知青們說我有病,傻。不過這卻成就了我今日走上收藏與研究民間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道路。盡管當時對當?shù)氐挠行┟袼谆顒觾热莶簧醵?,可總喜歡湊個熱鬧,問個明白,無論是紅白事,還是趕廟會看戲,鬧社火,時日一長,也算無形中積淀了一些傳統(tǒng)民俗文化知識。我們插隊的地方有著厚重的鄉(xiāng)土文化積淀,男耕女織的民風長久傳承,種棉、紡紗、織布、著色、制衣、補花、刺繡等工藝完整有序,自成風格,其中的織繡更是美妙絕倫。我買到的第一件繡品是一對精美的刺繡護耳,接著是兩只漂亮的繡花荷包。一個大男人擺弄這些女人喜歡的玩意兒,在當時自然有很多非議,那我也只能“難將心事和人說,說與青天明月知”。歲月流逝,“春夏秋冬捻指間”,每日“鐘送黃昏雞報曉”。1975年,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插隊生活后,我被分配到臨汾鐵路局當了一名通信工。因為自小喜愛收藏郵票,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愛好,有個“藏”的癖好,又喜歡沾“古”的東西,只要和古玩意兒、老物件兒沾邊兒就感興趣。小站邊上有個廢品收購站,常常收到農(nóng)民們變賣的銅錢銅器等,我常去溜達,花不了幾個錢就能收到中意的東西。因為是在鐵路系統(tǒng)工作,坐車方便,我?guī)缀醢雅R汾鐵路局管轄內的能找到的有文化古跡的地方跑了個遍。山西處處有古跡,真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按照集郵的理念,我把自己的藏品按照專題和門類系列化歸置,漸漸成癮,不斷地求全、求整、求好。時日一長,也頗有規(guī)模。除了“藏”,我還經(jīng)常和下鄉(xiāng)考察的考古專業(yè)的大學生探討,一起賞析和研析自己的藏品,不斷擴展收藏學識。“賣物買物,以藏養(yǎng)藏”是現(xiàn)代收藏界的普遍做法,我當初此舉完全是出自個人愛好,未想過其他,可在那個年代,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和對文物監(jiān)管的政策也給我?guī)砹瞬簧俾闊?。但有摯友知音的幫助和鼓勵,總算勉強度過。但經(jīng)歷的是是非非讓我逐漸走出了個人興趣的小圈子,放眼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愿隨化雨之春澤,暗許云間一片心”。1990年,我毅然辭去頗有前途的工作,回到北京,幾經(jīng)顛沛,最終在北京古玩城開了現(xiàn)在的“雅俗藝術苑”,自此開始了自己專業(yè)的收藏生涯。時至今日,我依然誠摯地熱愛著山西那方水土,昔日也并未覺得它有多窮、多苦。那里的人勤勞、質樸、憨厚,這些德行鞭策著我該如何做人、做事。在收集整理這些傳統(tǒng)民間文化飾品的過程中,我確實學到了在北京學不到的東西。如今身在北京,但山西的一草一木時刻會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它給了我意料之外的閱歷、知識和收獲,它陶冶了我的情操,凈化著我的心靈,每日里對于它的追憶使我若食之甘美,余味無窮。二在收藏的各類老物件兒中,我格外喜歡老銀飾,藏品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地區(qū),主要以明清時期中原地區(qū)佩戴的銀飾為主。銀質品在中國歷史上相當長的歲月中都是民間普通人家的財富象征。而銀飾文化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光浸染,到了明清時期已形成很多種類,內容極其豐富,工藝更是登峰造極、爐火純青。而裝飾與佩戴因為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就更是多層次、多形式、多內涵的綜合性社會行為。在很多封建王朝,按照禮制,只有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才被允許使用金玉作佩飾。如在明代后期,只有王公貴族和四品及以上官員和命婦才被允許佩戴金玉飾品,而四品以下的官吏和庶民只被允許佩戴銀鍍金和銀質飾品,此一禮制不得僭越,并有專門的監(jiān)禮官員進行嚴格監(jiān)督。銀飾則自然而然成為民間老百姓最生活化的裝飾物件兒,它點綴著普通人家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材質特點、文化特點和經(jīng)濟特點。對于很多中老年人來說,銀飾是童年最難以忘懷的記憶之一。兒時,自己手腕上戴著有響鈴的銀鐲子,脖子上掛著沉甸甸的銀項圈、銀鎖,老奶奶們手指上、手腕上、耳朵上、發(fā)髻上或者被她們壓在箱底的亮锃锃的銀飾品—戒指、鐲子、手釧、耳環(huán)、耳墜、銀鈴、銀盒、梳子、銀幣等。在童稚的心靈里,這些神奇物件兒上鐫刻的各色花草蟲鳥、人物神仙圖樣總會激起無限的好奇與遐想。因大多造型別致,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幾百年過去了,裝飾著傳統(tǒng)圖案的老銀飾依舊讓人愛不釋手。有些初見時已經(jīng)黑得看不出本來的面目,但當你把它們清洗擦拭干凈后,黑銹里隱藏的不僅僅是歲月的滄桑,還有那沉睡了數(shù)百年的人情和典故。很多老銀飾上的圖案實際上就是一幅畫,尤其是那些鐫刻著山水人物、樓臺亭閣的銀飾。畫家作畫是用筆,而銀匠雕飾是用刀。銀匠們往往窮極畢生的智慧和能耐,塑造出濃濃的古典情調,用一雙巧手給每一代人,無論是男女老幼,還是富貴貧賤,留下了如此具有美感的飾物。若按功用,傳統(tǒng)銀飾可分為三類—首飾、裝飾、擺件。而民間收藏界所常見的老銀飾主要是前兩類,也可統(tǒng)稱為首飾。所謂老銀飾,大多是指明清時期的,也有漢唐的。至明清時期,銀飾品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演變,形成了非常多的品類,具有品種多、款式多、用途廣泛、圖案豐富和流派紛呈等特點。其中銀首飾就占據(jù)相當大的部分,頭飾、發(fā)飾、頸飾、手飾、耳飾、掛飾、服飾等不同的領域都形成自己獨特的構思、獨特的風格、獨特的創(chuàng)意,工藝更是精致。品類更是有簪、釵、釧、扁方、步搖、鳳冠、項鏈、耳墜、耳環(huán)、手鐲、手把件、長命鎖等。加工工藝也很多樣,如壓模、錘碟、焊接、燒彩、琺瑯彩、鎏金、貼金、包金、炸珠、掐絲、編絲、澆鑄、鏤空、點珠、花絲、抽絲、纏絲、壘絲、鑲嵌等,完后要拋光。通過以上工藝,形成了視覺風格獨特的銀飾品。銀匠們把生活中、歷史中、傳說中、戲曲中、神話中的各種素材和著對生活的各種感悟與期許雕刻在銀飾上,從而讓一件小小的銀飾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情感、寓意。這些老銀飾在形態(tài)、工藝、紋飾、佩戴方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在審美形式的背后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知識。在每件銀飾品上,不但蘊涵著獨到的審美價值、工藝價值、文化價值,還藏著幾百年來它的制作者、佩戴者、流傳者作為歷史長河中一個個微小的生命個體所演繹的人間故事。通過這些古老的構思、工藝和典故,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本土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如今,經(jīng)過歲月的積淀,小小飾物上盛滿了古韻風情。若按地域,老銀飾可分為兩大派,即南方派和北方派,它們主要在分量上存在差別,其次是工藝。南方的銀飾品做工精細,但舍不得用料,往往太薄、太輕,怕摔怕磕,只有輕拿輕放,因為輕薄,很容易被擠傷、壓癟,在佩戴和保存時要多加小心。北方的銀飾則做工粗獷大方,在用料上幾乎是南方的一倍到兩倍,甚至更多,因為料厚,不怕被擠壓、磕碰,在使用和存放時也少了一分小心。南北可謂各有千秋。但在把玩、收集、經(jīng)營老銀飾圈子里的人均把山西的老銀飾看做最好。都說山西人會理財,更會守財,但三四百年過去了,銀飾品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也屬不易。中國歷史中有著太多的動蕩年代,銀飾本來都是老人們壓箱底兒的寶貝,一世也舍不得拿出來,只有生活所迫,才會變賣,很多或毀壞,或被銀匠熔化了打成新首飾。在山西的老銀飾中,我最喜歡的還屬銀鎖,它們是老銀飾北方派的代表,尤其是項圈式銀鎖,往往體量很大。大項圈銀鎖本來就不多,其他省市地區(qū)保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書中的項圈大鎖就主要來自山西以及陜西。因為秦晉文化淵源頗深,在工藝和風格上有很多相似,也因為它們的用料厚重,相對易保存,所以傳世至今的還能見到,但數(shù)量甚少,有也只是在一些藏家手里,民間已很少能見到。我所收藏的大型銀鎖多來源于運城地區(qū),書中其中一張清代官宦家族“全家?!崩险掌?,也是從運城地區(qū)收集到的,畫面雖已模糊,但也可看清全家三世同堂二十三人,其中就有十一人頸上戴著銀項圈銀鎖。小孩子戴的是小圈長命鎖,大項圈扣牌銀鎖是一些新出嫁的少婦佩戴。老銀飾,正當我們要遺忘這些已存在千百年的老物件兒時,新的時代又將它們重新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賦予新的觀念、意義與價值,這些原來很生活化的飾物成了陳年老貨,成了古董,帶著遙遠時代的印痕,想繼續(xù)為我們訴說那些沉睡了千百年的故事。三人類在自身的發(fā)展歷程中創(chuàng)制了首飾,從最早的佩戴獸牙、獸骨到現(xiàn)在穿金戴銀,首飾和人類的精神世界、物質世界息息相關,應該是發(fā)展歷史最久遠的文化形態(tài)之一。那么我們應該結合哪些現(xiàn)代學科研究傳統(tǒng)首飾文化,抱有何種目的、以何種方式研究傳統(tǒng)首飾,還有待學者們的探討。但如何把這些古老的文化形態(tài)、傳統(tǒng)工藝保存發(fā)揚下去是眼下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人裝飾自身的行為可謂久遠,若追溯最原始的裝飾形式和裝飾動機,應起自遠古的巫術和祭祀。即使在當今現(xiàn)代文明社會,類似的行為在世界各地依然存在,國內如東北和內蒙古地區(qū)的薩滿教巫師作法時必須穿戴專有的服飾,羌族的道公作法時要著象征祖靈的服飾披掛上陣,景頗族的端公作法時要進行繪身方可與祖靈溝通,等等;國外如大洋洲、非洲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土著部落普遍存在的文身、繪身、飾身行為等。通過特殊的裝飾形式和儀式,將一個日常的人從常規(guī)狀態(tài)帶入超常規(guī)狀態(tài),而變成能溝通人與神的具有神性的人。原始人實施巫術與祭祀這些半宗教行為的目的在于期望通過精神力來改變自然世界的固有運行規(guī)律,即力圖主觀主導客觀,變被動為主動,主體意識改變客體內容。人在祭祀某種自然物或原始神靈時,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及對神靈的誠和信,就把集體意念里的崇拜物圖形化,成為圖騰。起先把圖騰描畫甚至文在自己的身體特定部位上,而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描畫反映出個體在族內的地位。隨著氏族部落社會化進程的發(fā)展,圖騰遂成為族群間的區(qū)分標志,以此劃分勢力范圍,或完成通婚,為防止近親繁殖,身體上有同樣紋樣或圖案的男女不允許婚配。隨著人個體意識的萌發(fā),祭祀時的集體道具演化為個體的飾物,并由祭祀時臨時性的佩戴發(fā)展為日常性的裝飾,其目的性也由群體的訴求延伸為個體的訴求。男女會佩戴不同的物件兒,如男性佩戴獸骨、獸牙等,即是期望自己具有野獸的力量和氣勢,女性佩戴各種珠貝類,就是期望自己可以多生育。而佩帶位置的不同最終發(fā)展出不同的飾物品類??傊行耘宕黠椢锏哪康脑谟谧非罅α?,即財富和權勢,女性佩戴飾物的目的則在于追求繁衍。男性通過掌握的力量大小而女性是通過孕育的子孫多少以確認自身在族群中的地位。裝飾行為本身應該是一種社會行為,我們裝飾自己的目的在于傳達一些具體的個人信息,而一件飾物除去本身的物質屬性,更是包含有藝術的想象、神話的符號、宗教的儀式甚至理性的思維。在生活中,人不斷賦予裝飾物新的形式和內容,使其成為蘊涵某種觀念或意義的物品。一方面,人類社會的各種世界觀和價值觀需要通過所謂的裝飾行為和裝飾物加以表達。另一方面,裝飾行為及裝飾物所蘊涵的觀念與意義能否傳達出去,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對這些觀念和意義的整體認同。裝飾行為及飾物必須存在于被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F(xiàn)今,對于一些傳統(tǒng)飾物文化價值的研究存有很大的難度,因為時代的變遷,佩戴行為發(fā)生轉變,飾物佩戴實用功能的喪失,飾物所蘊涵的觀念因時代變遷而失去意義,甚至被逸失。就如現(xiàn)在不可能有人再戴鳳冠步搖,就連頭簪、發(fā)釵也很少有人戴了,這些飾物作為階層等級象征意義所需要的時代背景已不復存在,那些傳統(tǒng)的裝飾物品缺少了存在所必需的社會環(huán)境。但實用價值的喪失并不是意味著文化價值的消逝,每一件飾物中所蘊涵的獨特的時代符號的信息正是我們認識歷史、認識自身的最好素材。應該說自人類起源起,佩戴的飾物由于其蘊涵的物質與精神的內容,從材料、工藝、造型、圖案紋飾、佩戴方式等方面反映著各個民族對世界、對自身的認識方法和信仰體系,以及當時社會的文化形式與內容。其中包含的各方面的因素一代代流傳、演變,都對后世的社會文化整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形色各異地表現(xiàn)在各個領域。但無論是官派的、宗教的,還是民間的,無論是建筑、繪畫,還是家具、瓷器、織繡、陶器、金銀器、竹木器、牙角雕、石雕、玉器等,都寄托了普通百姓避禍祈福的強烈愿望。從很多的飾物和紋樣中都反映了傳統(tǒng)價值觀中申訴是非曲直的義理觀念,以及人們對自身吉祥平安及子孫綿延富貴的自利意念。篤信“吉兇有兆,禍福有征”,同時相信通過自己反復的祈求可以破災納福,因而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形態(tài)、數(shù)量、諧音的手法將多種多樣的吉祥寓意不厭其煩地貫穿在各色飾物及圖案中。這些吉祥圖案已成為一種摻和著原始崇拜、民俗、宗教意味的藝術形式而應用于社會生活之中,甚至給孩子起名也常用喜、福、貴、壽、財、順等吉祥的字眼,而孩子們身上大都戴著保平安的吉祥飾物,如手鐲、手串(手釧)、項圈、銀鎖,并刻有“長命富貴”、“福祿壽”、“五子登科”等吉祥文字。其圖案如:梅花上一只喜鵲,寓意喜鵲登梅或喜報春光;梅花上有兩只喜鵲,寓意雙喜臨門;一只蝙蝠前有一枚銅錢,寓意福在眼前;五只蝙蝠中間有個壽字,寓意五福捧壽;一只蜘蛛從上垂釣而下,寓意喜從天降;天上一只喜鵲,地上一只獾,寓意歡天喜地;天上一只喜鵲,地上一只豹,寓意報喜圖;花瓶里插枝牡丹,寓意富貴平安;一只大獅子和一只小獅子,寓意太師少師;馬背上一只猴子,寓意馬上封侯;一只大猴子背上一只小猴子,寓意輩輩封侯;三只獅子在一起玩耍,寓意三世同堂;四只獅子在一起玩耍,寓意四世同堂;瓜和蝴蝶,寓意子孫昌盛,興旺發(fā)達;大公雞和牡丹,寓意功名富貴;一只大雞帶著五只小雞,寓意五子登科;白頭翁鳥,寓意白頭富貴。這一切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珍貴的內容遺產(chǎn)。吉祥詞語和圖案蘊涵著人對生活的追求,記錄著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它融歷史、文學、民俗、美學于一體,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人物的審美情趣完美地結合起來。一件器物充盈著那么多的美好寓意,如果這些首飾不蘊涵豐富的社會文化、宗教意義、倫理道德等內容,人們就不會投入這么大的心思去關注這些超脫于日常生活之外的制品。這就要使用這些經(jīng)過裝飾的形式,以達到消災避邪、永葆平安的生活目的。這些飾物含有禎祥,是反映民族歷史文化的標志。這些淳樸的民間風格和瑰麗的吉祥圖案,至今已深深地銘刻于人們的記憶和日常生活之中。它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是人們用以表達對生活的意愿、理想和祈吉祝福的象征。它有著中華民族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在中國傳統(tǒng)風俗中,人們往往習慣于將現(xiàn)實生活的具體主題當做精神生活的內容,同時也常常把精神生活的內容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主題,兩者相融為一體,即使朝代更替,民間社會也會保持著舊有的傳統(tǒng)而不肯輕易改變。同時,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永遠離不開具體的生活內容,很難將人的信仰內容與生活分離開,這恰恰是中國人特有的信仰方式和精神生活,也是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過大年,家家要貼對聯(lián),所謂“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王安石《元日》),祈祝來年家和人安;端午節(jié)要包粽子,插艾葉,意在驅邪避災,“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宋?陳義《菩薩蠻》);中秋節(jié)吃月餅,意在渴望團圓;小孩滿月,親戚朋友來喝滿月酒;鬧洞房,朋友聚集喝酒上彩禮;長輩大壽,晚輩來道賀;清明節(jié)掃墓紀念故人,等等。形形色色的生活撫育著飽滿的精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隨四季輪回、年節(jié)往復、紅白喜喪而維系倫常,保持秩序,也因此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又有條不紊??傊俏镆暂d道。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各民族、各地方一代代人創(chuàng)制了極其豐富的各具時代特色、地域特色的造物文化。由于幅員遼闊,山川水脈豐富,地理環(huán)境千差萬別,氣候景觀復雜多樣,物種物產(chǎn)不一,自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風;由于區(qū)域間、民族間因為生產(chǎn)能力、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程度的參差不齊而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民俗。如東漢?班固《漢書?新論?風俗篇》中所載:“風者氣也,俗者習也。土地山泉,氣有緩急,聲有高下,謂之風焉;人居此地,習已成性,謂之俗焉?!币环缴酱ㄋN之氣的緩、急、薄、重培育出當?shù)孛耧L的剛、柔、動、靜。風俗的差異產(chǎn)生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宗教意識和社會意識,促成不同的文化類型。風俗的“五常之性”又由于民族的遷徙,歷史的延伸,得到交流與融合,在融合中又形成新的類型和內容。器物和習慣(即“俗”)可謂形成了文化的兩大方面。在諸多器物中,飾物無疑是最精彩的一類,它凝聚著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精粹,早已超越了佩戴的功能性,是自在人性與大千世界交流激蕩的產(chǎn)物。四首飾文化作為社會科學、物質科學的一部分,現(xiàn)今研究的人并不多,尤其是這些幾經(jīng)輾轉而傳承下來的老銀飾,一度不被文化界、文物界所重視。但佩戴的人卻很多,受眾面很廣泛,尤其是這些年,收藏老銀飾的人越來越多,“玩”的人也是各有所愛,有專門收藏銀手鐲、銀戒指、銀耳環(huán)的,有專門收藏銀首飾盒的,有專門收藏銀扁方的,他們與中國的傳統(tǒng)銀飾文化結了緣,把收藏老銀飾當做一種快樂。他們生活大多很簡樸,卻將大把的錢去買老銀飾。有意思的是,這個圈子里不少是女孩子,對于男性收藏者而言,多少帶著投資獲利的意思,可是對于這些女孩子而言,這些東西是最心愛的閨閣私房物件兒,是只進不出的,她們對老銀飾更多了一分癡心迷情。傳統(tǒng)民間首飾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在人群中廣為流傳,很能反映民族本土文化的本質。歷史上,即使是宮廷貴族的用品,也是源于民間,源于民俗。有很多文化人總是試圖把宮廷物件兒和民間物件兒分得很清楚,或許是因為它們之間價格上的懸殊,但民俗的東西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本。也許是人們常說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吧,宮廷貴族的首飾我也接觸并收藏了不少。金簪、金釵、金扁方、金手鐲、金長命鎖,鑲嵌珠寶的鳳冠、耳墜等飾品,多了一份精致,多了一份欣賞,卻缺少了一份骨子里的親近感。宮廷貴族首飾過于強調形式的嚴謹、規(guī)范與階層等級的對應關系,而民間首飾乍看起來似乎只是在突出和強調“小家意識”的功利心態(tài),還多了些“驅鬼避邪”的迷信巫術色彩,工藝上也不太規(guī)范嚴謹,卻體現(xiàn)出人性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內容。它是最生動的中國文化。真是收藏在民間,樂趣也盡在民間。清理老銀飾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很多老銀飾雖然生滿了銹,根本看不出它的真實模樣,但對那些熱愛老銀飾的人來說,很愿意下工夫把它一點一點地清理復原。此一過程仿佛是在挖掘一個古老的寶藏,探索一個人跡罕至的未知世界,是執(zhí)著于一份信念的旅程,找回某段被時光遺忘的故事,或是感悟某種神秘而特有的氣質,可以讓視線回到那個早已被大多數(shù)人淡忘的年代。最后當真面貌顯現(xiàn)后,驚喜也出來了。這套書中的老銀飾確實是來之不易,我開始只是喜歡,沒有想到現(xiàn)今會有古董古玩藝術品市場,沒有考慮過從中可以賺多少錢,也沒有想到今后要為此寫書立著,原本只是試著寫一些對這些老銀飾的感悟。最后收藏的多了,體味的多了,研究的多了,想寫的也多了??粗@些古樸而奪目的老銀鎖,如果不寫一部專業(yè)書,覺得是一生的憾事,我雖然是銀飾的收藏者,更希望是中國傳統(tǒng)銀飾文化的傳播者。為此就試著動筆,沒想到一寫就收不住。對于我這個只有一年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來說,寫書還是有很大的難度,期間很多朋友鼓勵我,給我支持,讓我有勇氣堅持,我才一本接一本地寫下來。每寫完一本總覺得不夠理想,總覺得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還是有很多更精更美的老銀飾沒有寫進去。即使文化水平有限,沒有專業(yè)學歷,但三十年的收藏生涯,從社會大學里、從生活實踐中、從民間百姓中、從打造金銀器的藝人中,也看到和學到不少知識。我非常愿意把這些與同人們交流探討,決心盡一己綿薄之力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留住,一定留住。五在起草本冊《長命鎖》時,我既興奮,又激動,還有點膽怯。興奮激動的是我的收藏已成系列化、專題化,給自己和很多“銀友”都帶去了歡樂,它承載了我三十余年的生活和情趣,每一件銀飾都是我往昔生活的寄托;膽怯的是我能不能最終寫好這套書,是不是會讓同人們見笑,以致貽笑大方。所以關于如何寫這本書,如何用最簡潔、最樸實的方式和語言讓讀者一看就懂,一看就喜歡,甚至因喜歡而對老銀飾和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關注,我想了很多。夕陽下,望著這些微微泛著黑黃、古香古色的老銀飾及上面的紋樣,該如何梳理一個老銀飾收藏者的人生歲月,重赴夢里乾坤?
內容概要
銀制品在中國歷史上相當長的歲月中都是民間一戶普通人家的財富象征,銀質的長命鎖作為民間老百姓最生活化的裝飾物件,點綴著普通人家的生活,具有鮮明地材質特點、文化特點和經(jīng)濟特點。銀鎖是吉祥鎖,它來自民間,流行于漫長的農(nóng)耕手工業(yè)時期,經(jīng)過藝人的千錘百煉、打磨、雕刻成為世代流傳的避邪之物,是老百姓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一種滿足人們心理和精神需求上的裝飾物,是最樸實的文化,它隱藏著中國人豐富的情感,也記錄了民間傳統(tǒng)藝人高超的手工藝,它不單單是一件銀飾品,實際上是繪畫、雕刻、工藝的總和,是對生活美好的總設計。明清銀鎖流傳至今,存世的并不多,珍品更是少之又少,且絕大多數(shù)已被藏家珍藏,面市的機會不多,但豐富的紋飾、精致的工藝、吉祥的寓意肯定被廣大讀者喜愛。
《中國傳統(tǒng)銀飾:長命鎖》收錄了一位民間收藏家、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幾十年來所珍藏的稀世大款銀鎖一百多把,圖片精細,內容精美,文字部分由知名的民俗研究學者撰寫,體例清晰,分為圖案篇、工藝篇、專題篇,與其他傳統(tǒng)首飾類圖書文字輕浮不同,史料的知識性、文風的通俗性,適合大眾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王金華,收藏家。曾任工商聯(lián)中華全國古玩業(yè)商會常務理事、北京古玩城商會古典織繡研究會會長、北京古玩城私營個體經(jīng)濟協(xié)會副會長。
書籍目錄
壹 如意云頭形“滿堂富貴”長命鎖 / 1貳 如意云頭形雙扣牌“二進宮”長命鎖 / 6叁 鍍金鼎形“甘露寺”長命鎖 / 10肆 如意云頭形“百家戶?!遍L命鎖 / 14伍 踏雪尋梅銀項圈 / 17陸 蝴蝶形人物故事長命鎖 / 20柒 如意云頭形“空城計”長命鎖 / 23捌 蝴蝶形“滿床笏”長命鎖 / 29玖 如意云頭形福祿壽長命鎖 / 32拾 如意云頭形福祿壽長命鎖 / 36拾壹 鎏金“百家保鎖”長命鎖 / 38拾貳 如意云頭形“富貴滿堂”長命鎖 / 42拾叁 蝴蝶形“拾玉鐲”長命鎖 / 44拾肆 如意云頭形“福祿禎祥”長命鎖 / 47拾伍 如意云頭形“二進宮”長命鎖 / 49拾陸 蝴蝶形雙獅滾繡球長命鎖 / 54拾柒 如意云頭形“龍鳳呈祥”長命鎖 / 56拾捌 如意云頭形“龍鳳呈祥”長命鎖 / 59拾玖 鼎形“五子奪魁”長命鎖 / 62貳拾 銀琺瑯“五子三元”長命鎖 / 65貳拾壹 蝴蝶形“子龍救主”長命鎖 / 67貳拾貳 如意云頭形“西游記”長命鎖 / 69貳拾叁 蝴蝶形“鳳還巢”長命鎖 / 72貳拾肆 如意云頭形“鳳還巢”長命鎖 / 74貳拾伍 如意云頭形“鳳還巢”長命鎖 / 78貳拾陸 如意云頭形博古紋長命鎖 / 80貳拾柒 如意云頭形“富貴世間”長命鎖 / 82貳拾捌 蝴蝶形平安富貴長命鎖 / 84貳拾玖 蝴蝶形“龍鳳呈祥”長命鎖 / 86叁拾 南瓜珠鏈蝴蝶形“白蛇傳”長命鎖 / 89叁拾壹 圓形“?!弊珠L命鎖 / 91叁拾貳 如意云頭形“直上青云”長命鎖 / 94叁拾叁 如意云頭形“千里走單騎”長命鎖 / 97叁拾肆 如意云頭形墜抓髻娃娃長命鎖 / 100叁拾伍 墜鈴項圈蝴蝶形長命鎖 / 103叁拾陸 蝴蝶形墜瓔珞長命鎖 / 105叁拾柒 如意云頭形福祿壽考長命鎖 / 108叁拾捌 蝴蝶形“長命富貴”長命鎖 / 112叁拾玖 八卦形長命鎖 多款 / 117肆拾 銀琺瑯松鶴萬年長命鎖 / 121肆拾壹 聚寶盆“福祿壽”長命鎖 / 123肆拾貳 魁星點斗長命鎖 / 132肆拾叁 銀鏤空鏨花鑲玉長命鎖 / 133肆拾肆 銀琺瑯鑲碧璽“狀元及第”長命鎖 / 135肆拾伍 鎏金獅子滾繡球長命鎖 / 140肆拾陸 鎏金如意云頭形長命鎖 / 142肆拾柒 銀琺瑯蝴蝶形長命鎖 / 144肆拾捌 銀琺瑯人物故事長命鎖 / 147肆拾玖 銀琺瑯“長命富貴”長命鎖 / 150伍拾 銀琺瑯“西廂記”長命鎖 / 152伍拾壹 銀琺瑯六合同春長命鎖 / 155伍拾貳 鎏金點翠狀元及第長命鎖 / 157伍拾叁 銀鎏金喜相逢長命鎖 / 159伍拾肆 鼎形麒麟送子長命鎖 / 162伍拾伍 鍍金鼎形麒麟送子長命鎖 / 164伍拾陸 墜瑪瑙鍍金麒麟送子長命鎖 / 165伍拾柒 銀琺瑯麒麟送子長命鎖 / 166伍拾捌 蟬墜麒麟送子長命鎖 / 167伍拾玖 鍍金墜百家姓麒麟送子長命鎖 / 168陸拾 百家姓“長命百歲”長命鎖 / 169陸拾壹 銀鍍金麒麟送子長命鎖 / 170陸拾貳 百家姓麒麟送子長命鎖 / 171陸拾叁 鎏金麒麟送子墜瑪瑙長命鎖 / 172陸拾肆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173陸拾伍 麒麟送子墜鈴長命鎖 / 174陸拾陸 麒麟送子墜鈴長命鎖 / 175陸拾柒 雙福麒麟送子長命鎖 / 176陸拾捌 麒麟送子墜鈴長命鎖 / 177陸拾玖 銀人物故事長命鎖 / 178柒拾 銀人物故事長命鎖 / 179柒拾壹 銀琺瑯鎏金蝴蝶形白玉鎖 / 180柒拾貳 銀墜瑪瑙長命鎖 / 182柒拾叁 銀鑲玉墜瑪瑙長命鎖 / 183柒拾肆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184柒拾伍 銀鑲玉長命鎖 / 185柒拾陸 銀蝴蝶形長命鎖 / 186柒拾柒 銀劉海戲金蟾長命鎖 / 187柒拾捌 銀八卦形長命鎖 / 188柒拾玖 銀八卦形長命鎖 / 190捌拾 銀八卦形墜鈴長命鎖 / 191捌拾壹 墜瑪瑙銀琺瑯蝴蝶形長命鎖 / 192捌拾貳 如意云頭形“長命富貴”長命鎖 / 194捌拾叁 銀琺瑯“長命富貴”長命鎖 / 195捌拾肆 銀琺瑯戲曲故事長命鎖 / 196捌拾伍 銀蝴蝶形戲曲故事長命鎖 / 198捌拾陸 銀如意云頭形長命鎖 / 200捌拾柒 銀如意云頭形長命鎖 / 201捌拾捌 銀雙龍捧五福長命鎖 / 202捌拾玖 銀鍍金“五子登科”長命鎖 / 204玖拾 銀八卦形三星高照長命鎖 / 206玖拾壹 銀鯉魚躍龍門長命鎖 / 208玖拾貳 銀如意云頭形和合二仙長命鎖 / 209玖拾叁 銀匾額式長命鎖 / 210玖拾肆 銀獅子紋長命鎖 / 212玖拾伍 銀魚龍長命鎖 / 213玖拾陸 銀各飾魚紋配飾 十五件 / 215玖拾柒 銀蝴蝶形長命鎖 / 216玖拾捌 銀如意云頭形戲曲故事長命鎖 / 218玖拾玖 銀如意云頭形龍紋長命鎖 / 220壹佰 銀如意云頭形墜麒麟送子長命鎖 / 222壹佰零壹 銀如意云頭形一路連科長命鎖 / 223壹佰零貳 銀如意云頭形百鳥朝鳳長命鎖 / 224壹佰零叁 銀如意云頭形戲曲故事長命鎖 / 226壹佰零肆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228壹佰零伍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230壹佰零陸 銀“全家?!遍L命鎖 / 232壹佰零柒 墜鈴指日高升長命鎖 / 234壹佰零捌 銀劉海戲金蟾長命鎖 / 236壹佰零玖 銀狀元及第墜鈴長命鎖 / 238壹佰壹拾 銀劉海戲金蟾長命鎖 / 240壹佰壹拾壹 銀“喜登金錢”長命鎖 / 242壹佰壹拾貳 銀獅子滾繡球長命鎖 / 244壹佰壹拾叁 銀福在眼前長命鎖 / 245壹佰壹拾肆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246壹佰壹拾伍 銀和合二仙長命鎖 / 248壹佰壹拾陸 銀“五子三元”墜百家姓長命鎖 / 250壹佰壹拾柒 銀喜登百歲長命鎖 / 252壹佰壹拾捌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多式 / 254壹佰壹拾玖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多式 / 255壹佰貳拾 福建地區(qū)長命鎖 多式 / 256壹佰貳拾壹 江西地區(qū)長命鎖 多式 / 257壹佰貳拾貳 墜百家姓長命鎖 多式 / 259壹佰貳拾叁 銀麒麟送子百家姓長命鎖 / 260壹佰貳拾肆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261壹佰貳拾伍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262壹佰貳拾陸 銀麒麟送子墜百家姓長命鎖 / 264壹佰貳拾柒 銀麒麟送子長命鎖 / 265壹佰貳拾捌 銀書卷形長命鎖 / 266壹佰貳拾玖 銀鎏金“福祿壽喜”長命鎖 / 268壹佰叁拾 銀如意云頭形長命鎖 四式 / 270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
后記
本卷《中國傳統(tǒng)銀飾:長命鎖》最終定稿,交付出版,總算了卻了自己近年來的一樁心事,只怕辜負熱愛傳統(tǒng)老銀飾的藏友們的期望。在此,感謝漢石天地任文先生及其同人們自始至終的親密協(xié)作,以及湖南美術出版社李堅先生等諸位編輯的鼎力支持。本人沉迷于老銀飾三十余載,天天琢磨,日日擺弄,也算琢磨出了一些門道,擺弄出了一些經(jīng)驗,如今年近花甲,總覺得應該為此再做點什么,留下些什么。不同于某些位專家學者,爭名逐利不是我的初衷,著書立說也不是我的目的,僅是想把自己對此器類的一點感悟化為文字與更多人分享,物結人心,字生人情,其中當然有我的人生,有我的悲喜。天性愚鈍,不善言辭,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編撰此書還是頗費心力,也不被同行理解。傳統(tǒng)老銀飾不同于瓷器、玉器、銅器、木器等文玩雅項,收藏的圈子相對而言終究不大,功用上也屬“婦孺之器”,民俗氣質較重,自古不被文人雅士、藏友玩家所看重,留下的文字更是少之又少。每每入夜后,獨自查閱資料,考證史籍,對于我而言,苦悶之余也成為一件樂事,好在手中有實物為照,困乏之時便與古箏為伴,自我陶醉,此情此境有王維的詩《竹里館》相映照,自享一份古趣: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如今文玩古董行業(yè)火熱,各路專家學者層出不窮,里面自然有真有假,有深有淺,有些位或許手上都沒過幾件真東西,在此,僅借韓愈的詩《晚春》與大家共勉: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王金華2013年5月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tǒng)銀飾:長命鎖》收錄了一位民間收藏家、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幾十年來所珍藏的稀世大款銀鎖一百多把,圖片精細,內容精美,文字部分由知名的民俗研究學者撰寫,體例清晰,分為圖案篇、工藝篇、專題篇,與其他傳統(tǒng)首飾類圖書文字輕浮不同,史料的知識性、文風的通俗性,適合大眾讀者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