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湖南美術 作者:樂亭 頁數:134
Tag標簽:無
前言
紫砂壺,僅僅是陽羨一丸土所燒制,但卻被歷代茶客奉為“茶具”之首,珍同拱璧,貴同珠玉,稱為“紫玉金砂”。紫砂壺不同于一般的茶具,它具有優(yōu)良的宜茶性,即所謂的“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因此有“壺中壺”之稱。 逐漸地,紫砂壺發(fā)展成為一種藝術品。一團泥土,經過藝人之手,經過烈火高溫,克服干難萬險,成為器……每一個過程都充滿著藝人的感性,并留下了時代的痕跡。紫砂壺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一個內涵不斷充實的過程,是一個在材料選擇、造型形式、使用功能、工藝制作、裝飾藝術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圍繞“茶”,圍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過程。其所蘊涵的藝術價值,使得其整體身價不再局限于壺本身。在歷經了“泥”與“火”的進發(fā)和“茶”與“水”的交融后,紫砂壺不斷積淀了燦若日月霞光般之魂。 “壺中天地”別具魅力,因為這其中有品茶者的養(yǎng)護,有文人墨客的投入,有收藏者的愛憐,使原本靜止的紫砂壺有了靈動的生命。 “千紅萬紫風流盡,不及佳茗趣味長?!痹陟o世之中,觀壺之風雅,品壺中茗茶……這便是生活之味,人生之味。
內容概要
《紫玉金砂》以紫砂壺為載體,從紫砂的泥料、壺式、工藝、刻畫裝飾、名人與壺等角度,帶領讀者走進壺的藝術世界,感受這種華夏傳統(tǒng)工藝的藝術追求和壺中意趣。陽羨一丸土,幾經琢煉制成的素凈之壺,有生命、有靈性,點線間滲透出平淡質樸。紫砂壺色澤潤滑,刻、書、畫巧藏心思,蘊涵禪機,優(yōu)雅的氣韻不奪茶香,被歷代茶客奉為茶具之首,貴同珠玉。好壺貴在養(yǎng)。這一養(yǎng),養(yǎng)出了壺與人的氣質,養(yǎng)壺成為一種心情的名字,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陽羨一丸土
◇江南宜陶地
◇古鎮(zhèn)畫溪煙
◇壺中日月長
◇紫砂壺之魂
◇百煉丹砂出
第二章 紫泥丹青中的一片情
◇萬狀信手出
◇方非一式,圓不一相
◇四種技藝融一身
◇最后的龍窯
第三章 一人一壺一世界
◇妙手壺家
第四章 此愛成真癖
◇得之喜絕倒
◇可作玉壺看
第五章 為茶而生
◇雅器瀹精茗
◇摩挲勝飲醇
◇香中別有韻
◇茶寵也真趣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元代,飲酒之風盛行,各類茶具未有大的發(fā)展。明朝開始,飲茶方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民軍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看不慣以往團茶那一套繁瑣的沖泡程序,下令“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采用一泡即喝的簡便方法飲茶,這便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飲茶之法。明人飲茶的方式雖然簡便了,但對茶和水的品質卻有了更高的要求,講究在清雅的詩境中淺嘗低吟、自斟自飲。茶具自然也要隨著提升品位,因而“以本山之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的宜興紫砂壺便成了一種時尚。紫砂所蘊涵的質樸、內斂、清雅的品質恰合文人最崇尚和追求的性情心境,故深得文人墨客的寵愛,文人也由此成為影響紫砂制作的重要因素。紫砂壺歷史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大師是明正德年間的供春。明代張岱《陶庵夢憶》稱:“宜興罐以龔春(供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就是這樣的一位大師,最早也是作為明代正統(tǒng)的文人士大夫吳仕的書童被人們所記住的。其主人吳仕為正德年間的進士,其自身的文人審美情趣必然對供春有所影響,形成供春壺崇古似鐵的藝術表現。供春之后,出現了紫砂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制壺大家時大彬。而影響其制壺技藝以及風格的也是陳繼儒、王時敏、王鑒等明代著名的學者、書畫家。時大彬在聞得“品茶施茶之論”后,一改以往制大壺的習慣,“乃作小壺”,以盡茶之色、聲、香、味。由于迎合了當時士人的茶風,最終紫砂壺從日用品陶器中分離出來,入宮廷、出海外,成為獨立的藝術品。這使時大彬獲得了“前后諸名家并不能及”成就的同時,也奠定了紫砂壺在茶具中的主導地位。清代,飲茶之風更盛,紫砂藝術也進入了鼎盛時期。砂藝高手輩出,紫砂器也不斷推陳出新。清初康熙開始,紫砂壺引起了宮廷的高度重視,開始由宜興制作紫砂壺胎,進呈后由宮廷造辦處藝匠們畫上琺瑯彩燒制成珍貴的雕漆名壺。雍正曾下旨讓景德鎮(zhèn)按照宜興壺的式樣燒制瓷器。
編輯推薦
《紫玉金砂》:品味傳統(tǒng)文化之美,感受優(yōu)雅精致生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