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湖南美術 作者:喬曉光 頁數:20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民間美術》以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專業(yè)學科教學為基礎,同時也調研了部分地方高校相關民間美術專業(yè)教學的現狀和課程開展情況,并根據師范類美術專業(yè)的教學需求編纂而成。《中國民間美術》教材的特點是采用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強調身心對文化的參與實踐,這不僅符合民間美術活態(tài)文化的特性,也是文化傳承、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必然方式。教材內容中也反映出民間美術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并注重知識傳播公共性的需求和可操作性,注重民間美術教育傳承課程模式的探索。
書籍目錄
前言 認知活態(tài)文化 中國民間美術的文化價值
上篇 中國民間美術概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民間美術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一、民間美術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二、民間美術的分類
三、近百年民間美術研究與學科狀況綜述
四、民間美術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民間美術認知實踐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和作用
二、多元化的美術教育與人的發(fā)展
三、“一校一坊”的民間美術教育實踐觀
第三節(jié)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多樣性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與《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
第二章 中國民間美術的文化淵源
第一節(jié) 民間美術與民族傳統文化
一、源遠流長的中國民間美術
二、族群與地域文化中的民間美術
三、體現中國本原哲學觀念的民間美術
四、作為活態(tài)文化傳統的民間美術
第二節(jié) 民間美術與多民族文化信仰
一、傳統文化信仰的延續(xù)
二、民間文化信仰觀中的生命主題
第三節(jié) 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
一、節(jié)令習俗中的民間美術
二、禮儀習俗中的民間美術
三、生活習俗中的民間美術
第三章 中國民間美術的藝術體系
第一節(jié) 自成體系的中國民間美術
一、勞動者群體的藝術
二、中國民間美術藝術體系的文化特征
第二節(jié) 民間美術的造型與色彩觀念
一、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
二、民間美術的色彩觀念
第三節(jié) 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
一、象征與隱喻的符號語言
二、諧音與吉祥的象征符號
第四章 中國民間美術的主要類型
第一節(jié) 民間剪紙
一、民間剪紙的歷史
二、民間剪紙與民俗
三、民間剪紙的地域性
四、民間剪紙的傳承
第二節(jié) 民間年畫
一、民間年畫的歷史
二、民間年畫與民俗
三、民間年畫的代表產地與藝術特征
四、民間年畫的傳承與制作
第三節(jié) 民間皮影
一、皮影戲的歷史
二、皮影戲的流傳與地域分布
三、皮影戲的民俗文化功能
四、皮影戲的演出與影人的制作
第四節(jié) 民族服飾
一、民族服飾的歷史
二、民族服飾與民俗
三、民族服飾的地域性
四、民族服飾的傳承
第五節(jié) 禮饃
一、“禮饃”的歷史
二、“禮饃”與民俗
三、禮饃的傳承與制作
第六節(jié) 民間玩具
一、民間玩具的歷史
二、民間玩具與民俗
三、民間玩具的地域特征
四、民間玩具的制作工藝
第七節(jié) 民間面具
一、民間面具的歷史與地域分布
二、民間面具與民俗
三、民間面具的分類與藝術特征
四、民間面具的傳承與工藝制造
第八節(jié) 民間繪畫
一、藏族唐卡
二、納西族東巴繪畫
三、彝族畢摩繪畫
第九節(jié) 民間刺繡
一、民間刺繡的歷史
二、民間刺繡與民俗
三、民間刺繡的地域性特征
四、民間刺繡的工藝
五、民間刺繡的傳承
第十節(jié) 民間染織
一、民間染織的歷史
二、民間染織與民俗
三、民間染織的地域性特征
四、民間印染工藝
五、民間染織的傳承
第十一節(jié) 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品
一、民間造物史
二、凝固的民間記憶
三、百工技藝
第十二節(jié) 村落與民居
一、村落與民居中的傳統營造觀念
二、中國村落文化景觀與民居的代表類型
三、中國村落文化景觀的現狀與保護
下篇 民問美術田野調查與藝術實踐
第五章 民間美術田野調查
第一節(jié) 田野調查的原則與方法
一、田野調查的意義
二、田野調查的內容
三、田野調查的基本原則
四、田野調查的方法
第二節(jié) 民間美術田野調查報告的寫作與調查個案
一、民間美術田野調查報告的寫作
二、民間美術田野調查個案
第六章 民間美術的藝術實踐
第一節(jié) 民間美術藝術實踐課程的開設
一、藝術實踐課程開設的原則與方法
二、民間剪紙課的教學與“十樣法”
第二節(jié) 不同類型民間美術藝術實踐課程的開設
一、不同類型民間美術藝術實踐課程
二、九年義務教育中的民間美術藝術實踐課程創(chuàng)意
第三節(jié) 民間美術與藝術創(chuàng)造
一、民間美術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二、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附錄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附錄3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后記 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許多少數民族也有這種以物定情的習俗,達斡爾姑娘的認親是在跳哈肯舞時,偷偷送給意中人一個親手繡制的荷包,為定情信物。刺繡常用的題材,多具有祝?;橐雒罎M、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的內涵。蒙古族的煙荷包,似壺形,以緞、絨、布等料制作,有繡花,包口多有紅、綠飄帶。傳統的煙荷包有裝煙葉及雜物的功能,多半變成未婚女性定情信物。內蒙古赤峰、通遼一帶的煙荷包樣式,中部是黑底,上繡花草紋飾,與庫倫旗的黑底煙荷包相似,其中有一類雙鹿紋荷包,較為普遍。雌雄雙鹿在花間相互吸引,表明了作為“定情信物”的直白符號特征?!奥埂奔y樣在草原牧區(qū)及北方普遍存在,而“雌雄雙鹿”的紋飾在漢族地區(qū)較為少見,也體現了游牧文化的區(qū)域特點?;樗状汤C的表現手法也多為寓意象征,如桂花通貴、菱花通靈、蝙蝠通福,男女之鞋并置喻“同偕到老”等。民間婚俗刺繡作為鄉(xiāng)村姑娘的寄情之物,一針一線中無不閃爍著質樸的人性光彩。 (三)喪俗中的民間美術 喪禮,民間常稱之為喜喪或白喜事,為壽終正寢的老人辦喜喪,這是漢民族民間普遍流行的習俗觀念。民間喪俗中要奉送大量祭品,有面花饃供品,紙扎的金山、銀山、房屋庭院、童男童女等,祈望死者如生前一樣生活幸福美滿。(圖2—46) 江蘇徐州的喪俗中有“過橋”剪紙花樣。人死后靈魂要歸冥府,但去往冥府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所以平時人要多行善事少作惡,不然會在“奈何橋”上吃盡苦頭,這里顯然有佛教勸善抑惡思想的影響。民間喪俗中的“過橋”剪紙,表現的即是這類傳統的題材,當地稱此為“送老花樣”和“老奶鞋花樣”,是喪俗中用來做送老鞋花的。徐州地區(qū)的剪紙民謠“送老歌”,鮮明地道出了過橋剪紙的內容和主題:“金童打傘,玉女提燈;一狗一貓,帶過金橋;一蟾一鵝,帶過奈河;一梯一云,老奶奶上天成神”。 三、生活習俗中的民間美術 中國民間美術,是一種始終在生活中使用的藝術形態(tài),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作、使用和傳承都只能在生活中兌現其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中國多民族習俗文化生活是民間美術存活的土壤,民間美術是不斷隨時間流動的生活形態(tài)的藝術。
編輯推薦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材:中國民間美術》內容中也反映出民間美術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并注重知識傳播公共性的需求和可操作性,注重民間美術教育傳承課程模式的探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