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狂的藝術

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作者:郭海平,王玉  頁數(shù):29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此書由我國當代藝術家郭海平先生深入精神病院內與精神科醫(yī)生王玉女士合作完成的一部跨學科專著。該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精神病藝術研究領域內的一項空白。在書中,作者以生動翔實的文字與圖片介紹了我國精神病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被人知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尤其是書中一些不同尋常的觀點,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觀念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郭海平,1962年生于南京,1986年、1987年、2002年策劃參與南京“曬太陽”藝術活動,1989年組建南京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藝術分析部,2005年策劃“病:我們今天的藝術”展。近年參加“我們的障礙”、“限制與自由”、“移步換景”、“各自表述”等多個主題的展覽。

書籍目錄

前言一 藝術的治療和我們時代的精神之“病”前言二  瘋癲從來就不是一種疾病自序  (郭海平)第一章 拜倒在機械面前的農民第二章 打開“天書”的秘密第三章 用豆腐建起的金字塔第四章 魂不附體的視角第五章 沒有他人的世界第六章 自我的治療第七章 一個“公主”的命運第八章 天堂里的微笑第九章 冷漠背后的激情第十章 難以抗拒的“睡眠”第十一章 “無意識”的顯現(xiàn)與消失郭海平住院日記(節(jié)選)專業(yè)術語解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序言一    序言一:藝術的治療和我們時代的精神之“病”  文/朱其    藝術可以作為一種自我精神治療的手段,也可以將之稱作一種語言的精神拯救。在2006年,藝術家郭海平勇敢地嘗試了一個行為實驗,他一個人住進了南京的一家精神病院,該院叫“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他在這家醫(yī)院與精神病人一起生活了三個月,并且教這些精神病人進行繪畫和陶塑的創(chuàng)作?! ≡谶M行下面的敘述前,首先要界定一個核心詞:精神病,這個詞是否成立?目前精神病院收治的所謂精神病人主要指兩類,一類是具有攻擊性行為的行為失控者,對他人人身和財物造成傷害者;另一類是指不具有攻擊性行為,僅僅是生活日常行為錯亂并嚴重失范?! ∷^“精神病”是指精神上有病的人。但精神上是否有病,實際上是說這個人的精神是否逾越一個時代大多數(shù)人所能容忍的行為底線。事實上,歷史上也有這樣的時期,大多數(shù)人在某一個時代認為少數(shù)人精神有病時,往往真正有病的是大多數(shù)人,而不是最終被逼瘋或被監(jiān)禁的少數(shù)人。在三十年前的文革時期,紅衛(wèi)兵瘋狂批斗知識分子,狂熱的崇拜毛澤東,上萬人在街頭游行跳忠字舞,這實際上才是一種集體精神病現(xiàn)象。而少數(shù)懷疑這場政治運動的人則被認為是反革命和精神病,甚至被逼成瘋子,而這些人在今天看來恰恰是真正精神健全的人?! ∪祟惥袷亲杂珊投嘣?,精神在理想的意義上應該是一種靈魂自由想象和漫游的狀態(tài),人類精神向何處走都是它自身的一種選擇,沒有對錯和正常與否。精神本身并不存在是否有病的問題,就像在文革時期,當大多數(shù)人認定少數(shù)質疑政治運動的人精神有病時,實際上真正精神處于疾病狀態(tài)的是大多數(shù)人。所以,精神病這個詞帶有一種多數(shù)人的精神排他性的專制色彩,在中國成為了一個人格主體貶義詞?! 嶋H上,沒有一種精神是可以稱作有病的,只有精神不適應主流社會的失常者或者行為失控者。所以,我不贊成使用“精神病”或者“精神病院”這樣的稱呼,這實際上帶有反人文主義的意識和立場?!熬癫 狈Q為“精神失常者”,“精神病院”稱為“行為神經失控者治療中心”,這樣更為準確和人道一點。從嚴格的意義上,攻擊性行為者和不具有攻擊性行為者也不應該在一個同一個機構場所受到治療,前者只是一種行為控制有問題,后者對他人行為沒有傷害和攻擊性,只是屬于精神異常者,或與社會格格不入者,但這兩者都不能將精神內容視為一種病,病癥主要在于情緒和行為體系。精神病或者精神病院實際上是一個社會性的政治概念,并不是一個準確的科學稱呼?! 木癖倔w說,每一種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當然,每一個精神在他所處的時代可能會與這個時代的主流精神格格不入,或者實現(xiàn)方式上不能為現(xiàn)實社會所接受,這就造成精神異常者的行為反常,或者精神人格的問題,出現(xiàn)各種反?;虺5那榫w和精神狀態(tài),比如憂郁、妄想、臆念、痛苦、幻覺、緊張、語言錯亂和行為失序等。即使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我們這個社會的很多人巧取豪奪、拋棄人格獨立、不斷突破道德底線,這些人即使掌握了大量財富和權力,但實際上精神上是有病的?! ≡谥袊@樣一個經濟和社會急劇變化的偉大轉折時期,實際上每個階層的人都會有精神不適問題,上至高級官員、大企業(yè)家,下至知識分子、白領和底層民眾。只不過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的嚴重程度、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治療的方式不同而已。尤其是現(xiàn)在中下層社會的人群,他們善良、誠實、遵守社會規(guī)則,但沒有獲得應有的經濟收入和公正的社會待遇,工作壓力、生活保障和就業(yè)競爭卻在加劇,這使得很多人都產生心理問題,有些比較嚴重,但我們不能說他們精神上有問題,他們需要的是心理治療?! ≡诰駟栴}和精神治療上,實際上還有一個更特殊的群體和治療方式,即藝術群體和藝術的治療方式。人類的藝術史和文學史有一個歷史悠久的人文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從不將精神異常、反常、失常和超常的藝術家或作家看作是病人,而是欣賞這樣的人,這個人文傳統(tǒng)將這些人看作敢于越過人性在一個時代的禁忌底線的精神探險者,或者將這些人看作天賦的優(yōu)異靈魂的持有者,他們身上具有常人沒有的想象力、精神敏感和語言形式創(chuàng)造的天分,其中有些杰出者甚至被看作是精神先知、思想先驅或者偉大的哲學家。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類社會在政治民主、工業(yè)革命、商業(yè)和資本主義變革、城市文化興起的偉大轉變時期,權力、財富和資源重新分配,階級和貧富分化嚴重,大眾文化興起,精英文化和信仰衰落。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作家和詩人,但他們表現(xiàn)和表達了與眾不同的見解和人類集體走向的想象,批判現(xiàn)實和創(chuàng)造了新的語言世界,但他們中的很多人最終精神失常和崩潰了,或者被認為是瘋子、同性戀者,或者被送入精神病院。但這些人的思想和藝術語言已經成為今天普遍的主流文化或者大學課程的一部分,比如哲學家有現(xiàn)代性思想的先驅尼采、存在主義先驅克爾凱郭爾、西方馬克思主義先驅阿爾杜塞、后結構主義思想家???;藝術家有文藝復興后期的卡拉瓦喬、后印象派的梵高、法國象征派詩人蘭波、意識流女小說家吳爾夫、德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法斯賓德、中國朦朧派詩人顧城等?! ∷囆g領域實際上像一個人類社會所謂“精神病”者的一個精神避難所,這個領域從不將精神異常或瘋癲看作是一種病,而是將這些“精神病”者看作人類思想和藝術創(chuàng)造可能的精神探索者。即使在思想和藝術創(chuàng)造上沒有天分的精神異常和瘋癲者,也將藝術看作是一種精神治療的手段。從人文主義的角度看,哲學、文學和藝術也確實幫助人類從精神苦難和壓迫中自我拯救,藝術可以使人類痛苦審美化,文學可以使混亂的自我經驗敘事化,哲學則可以使自我對總體性的認識形而上學化,從而找到一個把握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參照系。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和哲學都是一種真正意義的精神拯救和自我治療的途徑?! 」F皆谒熬癫≡骸眱鹊娜沼浿袑懙溃骸拔椰F(xiàn)在主要精力是集中在以藝術的方式關注當代社會公眾的精神問題”。這是一個當代藝術或者社會學領域非常有開拓性的課題。他在2006年12月5日的一篇日記還寫道:“今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畏懼黑暗了。剛來精神病院,醫(yī)院將我的住處和病人們使用的畫室都安排在一幢住院病房的頂樓。剛開始,每到夜晚就有一種恐怖的感覺,四、五百平方米的整個四層樓只有我一個人,稍有動靜,即使是走路都會有清晰的回音,為了減緩這種恐怖感,我總是打開整個樓層的燈光。二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不知不覺地我開始關閉一些燈光,今天晚上我看到一間房間的燈還開著,我便去關上這個房間里的燈的開關,當燈光息滅時,房間里一片黑暗,這時我卻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舒暢,也就在這一刻,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喜歡起黑暗來,也許是巧合,我今天畫的一幅作品的背景選用的也是黑色。”  從這段日記中,可以看到郭海平在深入“精神病”實施這項計劃時,盡管他事先做好了各種思想準備,但是他的自我狀態(tài)還是處在一種恐懼和探險的臨界點上。即使他曾經有過心理醫(yī)生的經歷,他家族也有過類似的“精神病”患者,但在這段日子里,他這個算是與精神異常者有過接觸經驗的人,個人的內心還是走到了一個自我極限的邊緣,但是他最終越過了這道界限,從而打開了一扇門,進入另一群被拋棄在社會邊緣的人群的精神世界。在他深入的這個人群中,原先他只是想進入這群人的特殊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精神病”產生的社會背景,并且用藝術這種更人道的方式去治療他們。但這次本來只是一個社會調查和藝術治療課題的實驗行為,很快使他產生了意外的收獲,很多“精神病”的藝術創(chuàng)作像繪畫、陶藝和詩歌寫作,他們對色彩、空間形式和自我經驗取材能力都表現(xiàn)出了一種驚人的天賦。比如像崇拜機械裝置的劉傳軍,他所畫的機械裝置繪畫在色彩和空間絲毫不比正常的藝術家遜色,盡管他沒有受過專業(yè)繪畫訓練,但他的形式感極強的機械繪畫與法國怪異機器裝置藝術家廷格里有異曲同工之妙?! ∷囆g本來就不是一個純理性和日常性的工作,它強調的是與眾不同的自我想象和超越日常的體驗,藝術的杰出創(chuàng)造主要來自人的潛意識和超現(xiàn)實經驗領域,這一點恰恰是“精神病”者的精神領域最活躍的部分,只是這個精神的無意識和絕對自我的部分沒有找到社會表達的語言體系和接受形式。郭海平教會了不少“精神病”人畫畫、做陶藝和寫詩歌,這些人實際上也不是被教會的,而是郭海平激發(fā)了他們的藝術潛質。德國著名現(xiàn)代藝術家博伊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是強調每個人內心世界實際上都有成為藝術家的潛質,只是有些人被現(xiàn)實意識壓抑了。郭海平從這些“精神病”藝術家的作品中選出了一部分優(yōu)秀之作,從藝術的角度看,這些“精神病”藝術家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天分,很多作品如果以常人或者知名藝術家的名義展出,也許真的可以進入專業(yè)藝術展覽體系?! ∥艺J為,沒有精神痛苦和變態(tài)的藝術一定不會是偉大而深刻的藝術,偉大的藝術家一定是承受了遠勝于常人的精神磨難,甚至達到精神崩潰,才可能產生杰出的語言創(chuàng)造。在二十世紀初,歐洲文化界開創(chuàng)性地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在哲學、文學和藝術領域探討了藝術與精神無意識的關系,并形成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和詩歌,以及無意識自動寫作等,精神分析學派的著名學者像佛洛伊德、榮格、拉康等,將自己的學說應用于藝術和小說的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一個開創(chuàng)性思想,是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不應該歧視所謂的“精神病”人,他們實際上擁有比常人更豐富的想象和情感世界,尤其是他們的超現(xiàn)實幻想?!熬癫 被颊咧械囊徊糠秩擞捎诔蔀榱怂囆g家和巫師,而在社會體系有了正常的生存角色,并轉化了自我痛苦。而在現(xiàn)代社會,“精神病”人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重新適應社會?! ≡谒囆g不斷商業(yè)化的時期,郭海平的這項實驗計劃具有一種難得的探索精神。在這之前他還策劃過一個題為“?。何覀兘裉斓乃囆g”的展覽。他的這個計劃實際上也可以看作這個展覽的深入延續(xù),但這次“祖堂山精神病院”駐扎計劃更具有一種實驗性和探索性,在形式和主題上也越出了一個純藝術項目的界限,而是一個社會學、精神分析和藝術的一個跨學科實驗。這個項目本身似乎很難界定一定屬于社會學、精神分析還是藝術實驗,但重要的是,郭海平的這個行為實驗堅持將藝術轉向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困境,并且探討人的精神拯救的問題,并且身體力行的闖入一個陌生領域,這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做的事情。我們時代的藝術現(xiàn)在過于資本化、生產化和中產階級化,在這個背景下,郭海平表現(xiàn)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藝術家的真誠和勇氣!    2007年7月21日寫于慧谷陽光        序言二  序言二:瘋癲從來就不是一種疾病  文/汪民安    在生活世界中,瘋癲習慣于被看做是一種奇觀,它是不幸對于少數(shù)人的悲劇性降臨。正是基于此,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投給瘋癲者的是同情和好奇的目光。瘋癲,使瘋癲的觀看者暗自慶幸,他們深感幸運,沒有被某種神秘的魔力所掌控。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實際上也歷經過瘋癲,甚至有時候還強烈渴望瘋癲: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都經歷過瘋癲片斷:或者酩酊大醉,或者被藥物所催發(fā),或者被某種激情徹底主宰,所有這些時刻,都構成短暫的瘋癲經驗:此時,人們甩掉了一切理性和道德的思慮,聽任自然本性和沖動,屈從于自己的身體,讓自己返歸到一種原初的野獸狀態(tài)。但是,在這片刻之后,人們會立即擺脫自己的野獸面目,洗刷自己的瘋癲形式,重新回到彬彬有禮的生活常態(tài)――一旦酒精或者藥物的功效失卻,理性就會重新征服人們的身體。瘋癲,通常就這樣在人們身上曇花一現(xiàn)。這,實際上并不是瘋癲,而是有關瘋癲的短暫練習?! ∧敲?,誰是真正的瘋癲者?只有那些具有特殊稟賦的英雄才能真正被瘋癲降伏。不過,人們不應將瘋癲看做是被動的結果:在人們看來,癲狂似乎是一種被壓迫的后果,似乎有一種巨大的外部力量將人包裹住,使得人們難以抒懷,于是,人在內心反復地掙扎,從而導致了瘋癲。但是,按照尼采的說法,人一旦受到了壓抑,表現(xiàn)出的不是瘋癲,而是內疚和抑郁。這種自我折磨透過愁苦的面容一覽無余。這正好是瘋癲的反面?! ∈聦嵣?,瘋癲不是內斂性的自我折磨,而是危險的不顧一切的外向性的爆發(fā)力量,它劃破習俗和道德的漫漫夜空而憤然地伸張。瘋癲者正是對理性世界的砸毀和藐視,才獲得了自己的瘋癲形象,這幅形象總是有一幅張狂的面貌。這正是瘋癲者為什么有時候被看做是神有時候被看做是獸的真正原因:他們和這個理性世界完全而絕對的不相容――不是暫時的不相容。這正是瘋癲者和醉酒者的差異所在:后者只是瘋癲的片斷,是瘋癲的假面具。醉酒者的歸途還是世俗的理性世界。而瘋癲者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世界:神圣世界。這個世界和理性世界判然有別:瘋癲者可以置理性世界任何的律法和秩序而不顧。對律法和秩序來說,瘋癲構成危險,同時也正是這種危險,它們也招致了自身命運的劫數(shù),它們通常被鎖在高墻豎立的陰影之中。理性世界受到了瘋癲的挑戰(zhàn),但它以禁閉的形式來迎接這種挑戰(zhàn)。  瘋癲世界,盡管經過了短暫的街頭游蕩,但長期以來,一直被關在逼仄的高墻之內,空間的閉鎖只能遏制瘋癲對理性世界的危險,并不能消除瘋癲世界的自主神圣性――瘋癲創(chuàng)造了一個沒有物理空間的神圣空間,一個新的擺脫了理性世界的神圣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德勒茲認為,瘋癲者才是真正的欲望英雄。尼采就此說得更為明確:“一切生來不能忍受任何道德束縛和注定要重新創(chuàng)造律法的高人,即使他們實際上還沒有發(fā)瘋,也只能別無選擇地讓自己變瘋或者裝瘋?!悲偘d,為新生的思想鋪平了道路?! 【痛耍偘d傳達出來的是意志的無畏勇氣。膽小和懦弱的人無法瘋癲,它們總是被自我保存的本能所牢牢地禁錮住,而無法向理性世界毫無回旋余地地猛烈撞擊?;蛟S我們可以說,瘋癲是主動意志的蠻干,它表現(xiàn)為一種巨大的抗爭能力。在這種意志的抗爭中,絲毫沒有妥協(xié)的成分,意志決不會在任何的壓力面前收手。意志逼得它的對手要么將意志毀滅,要么使意志不得不以一種瘋狂的形態(tài)展示出來――正是這種意志的無理要求,使得瘋癲者和小人區(qū)分開來。瘋癲者是小人的反面,后者知道迂回,知道巧妙的掩飾,知道如何維持理性的平衡,在意志可能毀滅的情況下,小人會理性地后退,重新躲在安全的理性的庇護之下。只有瘋癲者會奮不顧身,一舉僭越理性的界限,閃電般地獲得瘋癲的永恒。在這個意義上,瘋癲只會青睞少數(shù)人。就此,我們看到,渴望甩掉理性的人很多,但是成為瘋子的人很少。醉酒的人很多,發(fā)瘋的人很少。要想一勞永逸地擺脫秩序的桎梏,人們必須成為瘋子。但是,不是每個急于擺脫生活桎梏的人都能變成瘋子,即便是那些夢想成為瘋子的人,那些渴望瘋癲的人,他們要想獲得瘋癲狀態(tài),需要學習瘋癲,需要對瘋癲的反復練習,更需要神的眷顧?!爸?,請賜我以瘋狂!只有瘋狂才能使我真正相信自己!請讓我的頭腦譫妄,讓我的身體痙攣,讓我的眼睛看到稍縱即逝的光明和周而復始的黑暗;請讓我在凡人從未見過的冰與火面前顫抖,讓我在巨大的聲響和無聲的陰影中驚恐不安;請讓我像野獸一樣咆哮、哀鳴和爬行吧。”要讓瘋癲降臨自身,有時候需要禱告,需要賜福。在一個理性主宰的文明時期,瘋癲是上蒼贈送給少數(shù)人的珍品。就此,我們能夠理解,為什么那些被瘋癲眷顧的人中有如此之多的天才閃耀:荷爾德林、尼采、凡高和阿爾托。正是借助瘋癲,他們閃電般在一個既定的理性世界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神圣世界。也可以反過來說,正是創(chuàng)造自己的特殊世界的同時,他們也創(chuàng)造和習得了瘋癲?! 〉?,這瘋癲,卻被理性世界看做是疾病――除了將瘋癲看做是危險從而需要提防之外之外,理性世界還將瘋癲看做是病態(tài)世界,他們要救治瘋癲,試圖讓瘋癲者重新返回到理性世界之中,就像讓一個醉酒的人重新恢復他的清醒一樣。就此,精神病院既是防御性的,也是治療性的。為什么將瘋癲看作是一種疾???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理性建構了自己的合法壟斷性,唯有理性,是人的正常而健康的確認標志。所有同理性存在著溝壑的人,都被看做是不正常的,是不自然的,是人的疾病形式。瘋癲,或許是所有偏離理性世界的非理性類型中,同理性世界最相對立的一類形式。瘋癲世界,當然會被看做是一種不自然和不道德的世界。在理性世界的眼中,瘋癲是一種特殊的病人類型。要恢復自然而健康的秩序,要么就驅逐瘋癲,要么就治療瘋癲――這正是文明社會中的瘋癲的歷史。問題是,在癲狂者的眼中,這個理性世界就是一個自然而健康的世界嗎?這個理性世界不正是因為充滿壓抑而讓癲狂者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世界嗎?這個癲狂世界難道沒有自己的神曲?我們要問,在理性世界和非理性世界中,到底誰是瘋癲?或者我們借用帕斯卡的話來回答,“人類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  問題是,瘋癲到底怎樣展現(xiàn)自己的聲音?誰又會耐心地傾聽瘋癲的置疑聲?誰會領悟瘋癲世界的神曲?理性世界將瘋癲和醫(yī)生置身于一個隱秘而封閉的空間中,醫(yī)生能夠隨時撞見瘋癲者的自我表達。但是,從醫(yī)生的角度看,這些表達總是疾病的癥候。醫(yī)生借助這些表達,試圖追溯瘋癲者的病情根源。但是,如果這些癲狂者不是被看做病人,那么,這些表達將會看做是什么?  這正是郭海平新書的意義。同醫(yī)生的看法不一樣,在這里,瘋癲者的表達,不是受制于一種內在的病情,相反,這些表達恰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本身。郭海平,醫(yī)生和病人同時處在密閉的世界中,對于每個人而言,對方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對于醫(yī)院而言,治療總是要清除瘋癲者的臆想,瘋癲者只有消除了臆想,才是往健康的路上緩緩行進。與此相反,郭海平鼓勵這些瘋癲者臆想,他并不將瘋癲者的自我表達看做是疾病的癥候,相反,這些自我表達,這些充滿奇思怪想的繪畫,是瘋癲世界的秘密:這些秘密無法被理性世界所洞穿。或許,藝術家是最接近瘋癲世界的人。理性世界各類詭異的繪畫,難道不正是瘋癲欲望的隱秘表達嗎?理性世界沒有排斥這些繪畫,只是因為這些繪畫巧借了藝術之名。瘋癲者的繪畫,并不借助曲折的掩飾方式,這是瘋癲者的自發(fā)創(chuàng)造,這也即是想像力本身。對這些作品,我們要作的并不是洞穿和破解其中的秘密,而是尊重和看護這些秘密,這些秘密是一個獨特世界的抒情方式?,F(xiàn)在,它聚集起來,以一種文明世界的運作方式,來到了我們眼前。我們如何對待這些瘋癲者的繪畫?它和我們的知識如此地迥異,或許,它并不會喚起我們對它們的懷疑,而是喚醒我們對自身的世界的懷疑。這是怎樣的懷疑?用福柯的話來作結束吧:“凡是有藝術作品的地方,就不會有瘋癲,但是,瘋癲又是與藝術作品共始終的,因為瘋癲使藝術作品的真實性開始出現(xiàn)。藝術作品與瘋癲共同誕生和變成現(xiàn)實的時刻,也就是世界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受到那個藝術作品的指責,并對那個作品的性質負有責任的時候。”  2007-7-5      自序  自序  文/郭海平    在我剛滿二十歲的時候,我接觸到一幫年輕的藝術家,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思維和情感表達方式與我見到的其它同齡人明顯不同,在他們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一種奇特的神采。我為之傾倒,也正是從那一時刻開始,我便一直沉陷于這種“神采”之中不能自拔。有時我會認為這種“神采”就是一種生命的光芒,有時我也會認為這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種燃燒形式?! 『翢o疑問,這種“神采”使原本就不安分的我變得更加放肆和任性,同時,我也感到了某種莫名其妙的惶恐和不安。我與這幫藝術家很快便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從此,我與他們一道也開始神采飛揚了起來。我們標新立異,我們無拘無束,我們盡情享受著自然生命的活力,熱情,癲狂,癡迷,奔放。這一切讓我的青春歲月殘酷而難忘?! ∫舱菑哪且粫r期開始,我對藝術與人之間的異常關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精神層面上,藝術家和精神病人無疑具有某種相通之處。他們都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極為特殊的一群。所不同的是,藝術家得到了社會一定的包容,而精神病人則往往受到社會的排斥和壓制,常常成為人們歧視和排斥的對象。其實,對于精神病人的內心世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病態(tài),多大程度上是一種常態(tài),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人性,又在多大程度上背離了生活的正軌,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我常為之困惑不已。  有資料證明,在“瘋狂”與“天才”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瘋子與天才只有一線之隔。像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康德、巴爾扎克、凡高、蒙克、伍爾芙、喬伊斯、葉賽寧、龐德等等都常常成為人們例舉的對象。  在我的經驗中似乎只有那些極富智慧、對事物極為敏感的人,只有那些不甘平庸、喜歡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沉醉和暢游的人,才最容易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并在心理上留下障礙,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上便形成了某種錯亂的病態(tài)表現(xiàn)。  有意思的是,在精神病醫(yī)學尚未出現(xiàn)和尚未進入中國以前,不少藝術家就曾將“癡”、“癲”視為一種境界,如顧癡(顧愷之)、黃大癡(黃公望)、倪迂 (倪云林)、梁瘋子(梁楷)、米癲 (米芾)、癲張醉素 (張旭、懷素)等。其實,這與西方社會理解的精神病還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中國文人的瘋癲大多數(shù)都是受主觀意識的控制,對此,我們會常常見到后人用“佯狂”和“佯瘋”來描述他們瘋癲。事實上,在那些特定的年代,他們似乎只有通過這種“佯狂”和“佯瘋”的方式才能逃避道德、法律和政治方面的限制和迫害,并從中謀取一些有限的精神自由,這也可以算作是中國文人在壓力面前的一種獨有智慧。而在西方,我們很少見到裝瘋賣傻的藝術家,像凡高、蒙克等人都被醫(yī)學確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精神世界里的崇高地位,也絲毫沒有影響公眾對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欣賞和喜愛。遺憾的是,多數(shù)國人仍將精神疾病視為是一種不光彩的精神殘疾,精神病人和他們的精神世界仍然被主流社會有意無意地忽視。事實上,像凡高和尼采這樣的精神病人已注定成為歷史,這是因為,今天的法律、醫(yī)學和道德已難以容忍他們的再次出現(xiàn)。但我依然堅信,自由的意義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挫折與對抗中才能得到體現(xiàn),但在多數(shù)人眼里,自愿選擇“挫折”和“對抗”的人很可能就是人的一種病態(tài)的表現(xiàn)。這些年,我的精神狀態(tài)一直在病與非病之間徘徊。我的精神世界有時變得脆弱而敏感。我親眼目睹了周圍親朋好友乃至家人在社會快速變遷過程中發(fā)生的種種變故。我終于發(fā)現(xiàn)我已經不能遵循正常人的生活,我無法像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結婚生子,上班下班,過著規(guī)規(guī)矩矩的正常人的生活。現(xiàn)實中,我也常常對自己的不正常產生懷疑,這時,似乎只有藝術才能夠幫助我擺脫這些困境?!   【窦膊∨c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一直吸引著我,同時也讓我常常感到困惑。198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一家印刷廠的設計室調到一家政府主辦的心理咨詢機構工作,一干就是四年。在那一段時間里,我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尋求心理支持和幫助的青年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人性中掙扎的種種表現(xiàn)。我發(fā)現(xiàn)精神疾病其實早已真實地存在于我們這個社會的各個角落,所謂病態(tài)其實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常態(tài)。它促使我從更為廣闊的視角思考病與非病、健康與不健康,道德與非道德,正常與不正常,意識與潛意識和無意識等等問題。為此,我邀請了多個領域的專家成立了“藝術分析部”,期望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解答。但最終我還是把希望投向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因為我對藝術與人精神之間的那種緊密聯(lián)系漸漸有了越來越多的領悟,或者說,只有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我才能真正領會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精神“障礙”和“疾病”?!   ∈赀^去了,我沒有停止在藝術上的探索。有一天,我在畫畫的實驗中獲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這是一種類似于電流穿越全身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茅塞頓開和豁然開朗。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這是一次全身心的瞬間體驗,正是這種神秘的體驗感受讓我放棄了手上的其它工作而做出了做一名全職藝術家的決定。對此,很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有人認為,這又是一次帶有病理特征的不同于正常人的決定。從那時開始,我嘗試了各種自由開放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除了繪畫,我還涉足攝影、裝置、行為藝術等等。為了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視野,我參與了多個展覽的策劃,期望與更多的藝術家和公眾形成更為開放的互動。與傳統(tǒng)的繪畫和心理咨詢實踐相比,當代藝術則是一種開放的文化互動過程,我非常享受這種互動的過程,從中我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這也許就是一種人的自由的實現(xiàn)和健康生命的具體體驗?!   ?005年我邀請了27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圍繞著“病”的主題在南京美術館舉辦了一場“?。何覀兘裉斓乃囆g”展,在這個展覽畫冊的前言中,我試圖對近2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狀況進行一個整體的理性反思。我認為,近20多年來中國的先鋒藝術中,“病”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題,其表現(xiàn)是十分充分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傷痕藝術”[注1]到90年代初興起的“玩世現(xiàn)實主義”[注2],然后再到21世紀初“青春殘酷”[注3]主題的興起,其大量作品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共同的“病”的主題。過去,大家之所以不愿正視,一方面也許是因為“病”與“美術”理念的沖突,另一方面,也許與中國人諱疾忌醫(yī)的傳統(tǒng)習性有關。我之所以選擇“病”作為主題,是因為這些年的所見所聞使我對“精神疾病”有了更為痛切的感受。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反思和關注這些問題,用藝術的方式介入這一主題,這應該是我對精神疾病和人的自由問題思考的另一種延續(xù)。    2006年,我認識了江蘇康曼科技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聶鷹先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慷慨幫助,我才如愿以償?shù)刈∵M了依山傍水的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里,我實現(xiàn)了近距離觀察和了解精神病人的愿望,并最終順利地完成了研究精神病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計劃。應當承認,我們對精神病人文化及其精神世界的研究要遠遠落后于西方許多國家,直到今天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精神病人仍然并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即使是醫(yī)療系統(tǒng),關鎖式治療[注4]仍是我國大多數(shù)精神病院對精神分裂癥病人施行的普遍治療管理方式。而早在一百年前西方社會就出現(xiàn)了弗洛依德這樣的精神病研究大家,尤其是法國藝術家杜布菲[注5]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得精神病人的藝術逐漸受到公眾關注。通過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公眾對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為生動和具體的認識。今天,法國、德國、瑞士、巴西和美國等許多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展示精神病人藝術的博物館,精神病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已經成為人們探索人類心靈和潛意識的重要渠道。我與聶鷹先生交談最多的內容就是力爭在中國建立第一座“精神病人藝術館”[注6],以改變國人對精神病人存在的種種偏見。不可否認的是,在社會多方面的努力下,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精神病人的權益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暇┳嫣蒙骄癫≡菏冀ㄓ?952年10月,它坐落于南京市著名的南郊風景區(qū)內。祖堂山有著漫長的建寺歷史,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最后兩個皇帝死后就埋葬在祖堂山山腳下,著名的“弘覺寺”與精神病院也僅僅只有一墻之隔。這真是一個絕妙的安排?;实哿昴?、寺廟與精神病院,三者均與出世和人的靈魂有關,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個神秘之手相牽。郁郁蔥蔥的叢林、沁人心脾的空氣、飄蕩在夜色山谷里打更的聲響,讓我有種跨越時空之感。在實施整個計劃的三個月里,我們?yōu)椴∪藗兲峁┝擞彤嫛⒈?、水彩、彩色鉛筆、油畫棒、陶土等多種藝術工具,但由于參與這項活動的一百多位男女病人(全院七個病區(qū)都參與了這項活動)絕大多數(shù)都不曾有過繪畫的實踐經驗,因此他們無法適應各種繪畫材料屬性的特殊要求,如很難掌握調色中應當遵循的擦筆、洗筆、換筆,以及輕重緩急的基本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用油畫棒畫畫就成為大多數(shù)病人的首選,再加上他們一意孤行的思維方式和藥物的干預,他們的作品便呈現(xiàn)出了自身特有的意味。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們一共完成了三百多幅(件)作品。通過對他們創(chuàng)作過程的細心觀察和分析,我從中獲得了許多從未有過的體驗與領悟。  大多數(shù)住院病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不自信”,一般情況下他們都表現(xiàn)出十分的謙卑和溫順,這一點與我們通常認為的精神病人的“瘋狂”正好相反。但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他們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集體的“不自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抗精神病藥物和醫(yī)院的特殊環(huán)境的持續(xù)作用。正因為他們普遍表現(xiàn)出極度的不自信,使得大部分病人很難介入到我們?yōu)樗麄儼才诺乃囆g活動中來。在我接觸的一百多位病人中,主動要求參與藝術活動的只占極少比例。大多數(shù)病人需要的還是不斷地鼓勵。相比之下,那些住院時間不長的病人,則表現(xiàn)出較為積極的參與熱情。本書介紹的作品大部分屬于這兩種類型的病人所作:第一種是生命力和意志力特別頑強的病人;另一種則是屬于住院不久的病人?! 〉还芷綍r多么謙卑和不自信,一旦拿起畫筆,大部分病人都會表現(xiàn)出相當?shù)莫毩?、坦誠和自由。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不少人都沒有我所預想的那些心理障礙。他們隨心所欲,他們自由自在。這也許就是精神分析學家們常說的“真實讓你獲得自由”。極度的不自信和極度的自信就這樣奇異地交織在一個人的身上,由此形成了另一層意義上的精神分裂?! ×晳T于從高空俯瞰事物,這是我觀察到的精神病人作畫的一個獨特現(xiàn)象。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視角,我認為至少可以反映出他們經常具有這種特殊的俯視體驗,這是一種飛翔在天堂中的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們不同尋常的精神運動狀態(tài),這也許是精神藥物的作用,也許這就是精神病人對世界的特殊感知方式。這一發(fā)現(xiàn)立刻讓我聯(lián)想到中國當代藝術眼下正在盛行的“升天”、“飛翔”、“飄”、“登高”和“俯視”的畫面,這或許是一種巧合,或許是這些藝術家的精神也出現(xiàn)了某種與精神病患者相似的體驗。藝術家、精神病人、現(xiàn)實、超現(xiàn)實和自由等等文化概念在我頭腦中又一次陷入到了無法理清的混亂狀態(tài)?! ∵@一次住院的體驗,使我對精神病醫(yī)學、精神病人以及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等問題都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和感受。從社會設定的角色看,我是以一個健康的藝術家的面目出現(xiàn)在病人們面前的,但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卻又更愿意與那些被稱之為是病人的患者為伍,這不僅僅是因為情感,更多的應該還是一種內在精神的相通。在觀察精神病人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一切漸漸又會聚成了一個全新的沒有頭緒的謎團。為了表達住在醫(yī)院的種種感受,我除了以日記的方式來記錄每天觀察的結果與心得之外,也經常會在病人們都離開畫室之后便拿起畫筆來表現(xiàn)我內心深處的特殊感悟和感受。在這批繪畫作品中,無數(shù)扭曲的形體掙扎著相互纏繞、相互交織在一起,他們也許是從黑暗中蓬勃而出的生靈,他們掙扎著,相互糾纏在一起,(見圖147、148、149)其實,在那一時刻,我發(fā)現(xiàn)掙扎、糾纏的不僅僅只是他們這些住在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一次住院的體驗,也讓我對精神病醫(yī)學、精神病人、藝術、以及靈魂等問題都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和感受。我感受到了當今精神病醫(yī)學的欠缺和淺薄,也感受到了精神病人內心的那份悲哀與凄涼,同時我也隱約感受到人的靈魂的存在和藝術對人精神關照的無限可能性。作為一名藝術家,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公眾在欣賞精神病人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去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我們今天現(xiàn)存文化的真實處境?!   ∵@次深入精神病醫(yī)院的藝術實驗活動得到了醫(yī)院領導的熱心支持,他們不僅為我和病人們提供了寬敞的藝術活動場所,同時還從緊張繁重的醫(yī)療第一線抽調擔任過男女多個病區(qū)主任的王玉女士協(xié)助我開展工作。王主任一方面要負責自己病區(qū)里大量繁忙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照顧到我這里的每一步進程,短短的三個月時間里,王主任共計病倒了五、六次。正因為有了王主任細心周到的安排和介紹,才使我與病人之間最終實現(xiàn)了非常完美的合作?!   榱俗屪x者和觀眾更好地把握精神病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我與王玉分別撰寫了“藝術評述”和病人的“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另外,我還邀請了國內著名當代藝術策展人兼批評家朱其博士和著名文化學者汪民安博士為本書撰寫了前言,我相信他們的介入一定能夠彌補我的許多缺陷與不足。朱其博士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批評家和策展人,十多年來,他對當代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走向始終都保持著高度的關注。汪民安博士則是研究西方后現(xiàn)代文化的著名學者,不僅如此,他在中國當代藝術理論領域也有著較高的聲譽,他的專著《??碌慕缇€》是讓中國讀者走進西方后現(xiàn)代文化的優(yōu)秀啟蒙讀物,眼下,他的另一本從全新的視角研究尼采的專著又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面。我確信,有了上述三位專家學者的支持,這本書的文化藝術價值一定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借此機會,我對他們的熱情幫助表示最真誠的感謝?!   ?007-4-27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癲狂的藝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5條)

 
 

  •   里面的東西不一定是藝術,而我們又何嘗不是病人?
  •   不是我們不正常,瘋狂的是這個世界。
    如果你能看懂他們的畫,那么在看到他們的畫的時候,必然會感動。
    不知道給他們服用的藥,是出于人道還是出于殘忍。
    但愿,有一天胸中充滿抑郁即將爆發(fā)的激情能將我們引向藝術,而非瘋人院。
  •   一本很不一樣的書謝謝
  •   老婆喜歡,我也喜歡
  •   有啟發(fā),主要用藝術的角度來探索精神病人的內心世界,可以了解更多樣的心理狀態(tài),只是內容有點少,還是漢英對半,有點美中不足
  •   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口氣看了大半本,覺得很不錯。都說藝術家和精神病人就一步之差,真是這樣!??!看書的過程,很壓抑,但他們展現(xiàn)的作品又那么得令人驚嘆~~~~~~~通過繪畫,訴說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她們的精神家園。
  •   挺好的...不過??!由于作者是藝術家,他的觀察視角也是很局限的,他有時自主地放棄了交流和更多體察,他去那兒,看起來更像是度假。去了他的心靈漫步的花園其實那女醫(yī)生跟他配合還不夠融合,我覺得還是這藝術家的問題那英文部分,我都跳過沒看還有還有。。。。郭叔叔,下回帶我去吧(∩_∩)
  •   起碼是我買書到現(xiàn)在質量最好的一本。。錢花的值了
  •   是一本好書,給了我一些啟發(fā)
  •     癲狂從來都不是一種病。
      
      別人說我是瘋癲。我說是巔峰
      
      瘋癲者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世界。神圣的世界。這個世界和理性世界截然不用。他們通常被鎖在樹立高墻的陰影中。理性世界收到了瘋癲的挑戰(zhàn),但他已禁閉的心事來接受這種挑戰(zhàn)。
  •      因為之前剛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所以還保留著對精神病人世界的好奇。正好在學校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好不歡喜~~
       我只說其中一點,書中有放一些國外精神病人的藝術作品,讓身為藝術專業(yè)的我好不慚愧。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放在當代博物館展覽。豐富而充滿著與他們內心有關的想象力。但是藝術家在南京的那個精神病院里讓病人畫畫時,依舊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帶來的差異。中國的病人思維更加被束縛,沒有那么多的想象,也不敢下筆,總是有個坎。這不僅是因為藥物和繪畫基礎的問題,還有就是中國大部分人的受教育問題。自此不多言。
  •      這是我找到合適距離去看待努力,堅持和謙虛的啟蒙書。。。。。。。。。。。。。。。。。。。。。。。。。。。。。。。。。。。。。。。。。。。。。。。。。。。。。。。。。。。。。。。。。。。。。。。。。。。。。。。。。。。。。。。。。。。。。。。。。。。。。。。。。。。。。。。。。。。。。。。。。。。。。。。。。。。。。。。。。。。。。。。。。。。。。。。。。。。。。。。。。。。。。。。。。。。。。。。。。。。。。。。。。。。。。。。。。。。。。。。。。。。。。。。。。。。。。。。。。。。。。。。。。。。。。。。。。。。。。。。。。。。。。。。。。。。。。。。。。。。。。。。。。。。。。。。。。。。。。。。。。。。。。。。。。。。。。。。。。。。。。。。。。。。。。。。。。。。。。。。。。。。。。。。。。。。。。。。。。。。。。。。。。。。
  •     我想知道兩件事
      1 如果我是個意見人士,當局是給我關監(jiān)獄還是精神病院
      2 那些病人的作品版權算誰的
      以上為吐槽
      一下是正文
      我們有看出來這本書在圖書館的分類是正確的,圖書館給我的指南是歸于 art therapy,當我連夜翻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只是一本紀錄,最后有一點郭老師本人的日記,每個案例沒有過重的分析,給讀者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這一點很原生態(tài) 很好
      但是我的疑問隨之而來
      藝術到底拯救的了我們么
      從作者列出的作品上看,因為沒有太強調順序,所以我無從得知那些病人的心靈進化史,他們從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什么
      這本書比之前看過的“病態(tài)人格憂思錄”更簡潔,刪掉多余的英文翻譯,只有不到90頁,只能算的上是一本小冊子。而且混淆了紀錄與報告的區(qū)別
      是藝術精神病人還是精神病人藝術
      是記錄還是治療
      最后我懷疑瘋顛到底是怎么定義的
      危害社會?
      人格不健全?
      從這些案例中我發(fā)現(xiàn)無一例外是小人物,他們就算張牙舞爪,還能有多大的殺傷力?
      要是給他們權力呢
      其次有點羨慕他們,一咬牙一跺腳,沖到了那個傳說中的不明不瞎,不瘋不傻,不晦不暗的全新境界,多少人士沒有這個勇氣的
      還有一點,受教育程度跟這些有什么聯(lián)系
      疑問等待更多的人來揭開
      ps 那些病人的權利誰來保障,原來我一直覺得每一個病人都是各案,發(fā)病的原因與其生長經歷,接觸的社會層面與很大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把它們關在一起,只能說是對社會有一定的好處,同時給他們的治療,并不是我們如同在醫(yī)院一樣進行的系統(tǒng)性治療,竟然是同一的剝奪他們對社會的需求,只來維持他們生命的繼續(xù)
      這一點令我十分吃驚
      他們只被像動物一樣對待,除了生命體征,剩下的什么也沒有
      
  •     昨晚花三小時翻完了這本書,今天花七小時在精神??漆t(yī)院吃閉門羹。對于作者郭海平的理念還是很贊同的,當代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探索和反思。藝術家應從自身的角度去關心、反映甚至為改善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努力。本書并沒有從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況去寫調查報告,那樣的恐怖局面絕對會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對患者們思維方式與藝術天賦等的記錄分析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視角,也增加了更多探索形式的社會反思與可讀性。
      
      這次景觀社會學調查我們自己挑了精神病院的課題,計劃時間的突然壓縮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茫然與倉促中也感覺自己似乎沒有去對地方。我們去了一家三甲的以急性精神異常者為主的醫(yī)院,到處是全封閉式病房,鐵門鐵柵欄,說到訪談第一反應全是責任界定問題。碰了一天灰后終于在吸煙處跟幾位強迫癥患者或是戒酒者聊了聊,最后和一位年輕的門診醫(yī)生進行了一段訪談。到處的拒絕與不受待見是意料之中的,患者的戒備與護士醫(yī)生對媒體的誤導和社會的偏見也讓我們對弱勢群體的處境有更深一步的感知。其實醫(yī)護人員對體制內的歧視還是頗有意見的,但中國的醫(yī)生們似乎也沒有太多說話的權利。我們調查住院群體的戶外需求,可我們的醫(yī)生們根本沒有戶外活動的機會。突然想起窗外的醫(yī)院護工與窗內的醫(yī)生隔著鐵柵欄聊天的情形,同樣封閉的空間里關押的不僅僅是精神行為異于常人者,還有我們執(zhí)行關押與治療者。
      
      很想說,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捎袝r候望著他們,也茫然地會問自己怎么了。病與不病,界定的角度與地位似乎起了太大的作用。
  •     物質與意識是哲學一直探討的話題,科學家與宗教人氏給出不同的答案。唯心主義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意識是一個科學的怪物,在這個層面上很多事情與現(xiàn)象無法解釋,人類不給因為這樣而將膠袋扎進沙子里。本書作了一個嘗試,在意識層面不正常的人的表現(xiàn)與反映或許對解釋意識是什么會有幫助,就像醫(yī)生研究生理上的不正常來明白人體生理原理是一個道理。佛講的色與空,就是講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     怎么才算是癲狂呢?
      
      他們游走在我們的邊緣,是我們真實的另一種存在,我們在沉睡中做夢。他們生活在24小時的夢境中。
      
      不管在夢里還是真實的場境我們都會感到痛,因為痛只是一種感覺。
      
      生存也只是一種意識的存在,多數(shù)少認為胡言亂語的狀態(tài)是不可靠的癲狂。其實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也是不可知的,不可靠的,那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癲狂的世界里。我也不知道自已有多正常,可能只是更適合生存。
      
      一個病人控制不了自已的情緒,醫(yī)生給他加大藥量,變成一個呆若木雞的人,這種所謂的藥物該給予什么樣的評價?
  •     在光合作用里面看到的。精神病人的畫還挺有意思的,有一個人總是喜歡畫從天空看到的東西,所以他的畫的名字都是“從天空看到的汽車”,“從天空看到的拖拉機”“從天空看到的麥田”等等。那個人特別喜歡畫汽車機械圖。
  •     笑笑看完然后就忘了的書
      
      這種作品很滿足不少人的受虐美學的思想?!耙磺薪钥蔀樗囆g”是一種態(tài)度,它的弊端是讓藝術貶值廉價。好像瘋癲就是成為梵高的第一步了,可笑。天才天才,什么什么禁錮.......拜托,努力才是第一位啊。
      
      還有無意識對藝術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有的,但絕不是唯一的。藝術史上有多少是靠嗑藥來完成作品的?波德萊爾更是強烈反對嗑藥創(chuàng)作。
      自動寫作也就是金斯伯格之后有過那么點思潮,過了也就是個殘骸了。
      
      書名是癲狂的藝術,從指向來講,是要把癲狂的力比多映射到藝術上,不是說癲狂本身就是藝術,因為它可能還是SB
  •     忘了是怎么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了,就記得看到簡介以后非常想看,想走進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那個只屬于他們自己的獨特世界,或許所謂的“正常人”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扭曲、癲狂、自我,但我覺得那就是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只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不愿甚至不敢面對真相。其實,世界正是因為我們“正常人”的存在而變得猙獰不堪!精神病人和藝術家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樣的,他們總是很自我,通過自己敏感的心靈和獨特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以、感受以及詮釋自己對一切的理解。
  •     雜志客
      
      ()癲狂者的藝術和非癲狂者的暴力
      文|夏非
      
      去年春天的時候,我在春雷聲中讀過一本讓我震撼又自卑的書。震撼是因為作者的角度,畫家郭海平住進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醫(yī)院,開始帶動精神病人作畫, 3個月后,他開始和精神科醫(yī)生王玉合作,寫出了中國第一份精神病人藝術報告。我對報告的閱讀興趣不大,最直觀的還是那些畫作,其中有些畫作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感覺,很讓我自卑。這本名叫《癲狂的藝術》的書,此后一直印進了我的腦海中,本來想看完就寫一篇小文賺回買書錢的,但一直遲遲未能落筆,這回真是覺得落筆就是錯。
      因為太多的人沒有落筆,所以時隔一年半,當我看到2009年2月16日的《南方人物周刊》將《癲狂的藝術》的作者作為人物報道時,并沒有覺得非常驚訝。隨手把報道遞給同事,他迅速對雜志上刊登的一幅畫作表示出了喜愛。
      如果照著這個思路繼續(xù)寫下去,這期的雜志客正的會非常溫馨。但世界上的溫馨總是過于短暫,關于精神病院的藝術,除了《癲狂的藝術》之外,大家似曾相識的,還有呂楠的那些照片,這些從1989年后,來自38家精神病醫(yī)院的照片,從發(fā)表出來的看,大多安靜沉悶,呆滯中還有些祥和。
      我們所能感知的狂躁,往往不是來自民間的畫面和照片,卻是官方媒體的文字,比如2008年底的《上訪者的“精神病院”》,山東泰安的當局把上訪者抓進精神病醫(yī)院,繼而在醫(yī)院被虐待(參見2008年12月17日《晨報周刊》“傳媒一線”)。我估計這期《鳳凰周刊》的“大陸千所精神病院調查”的封面專題,多少也受到上一條新聞的影響,雖然最新的由頭是2008年12月的山東萊蕪精神病??漆t(yī)院護士毆打病人的錄像帶流傳于網上。
      其實,早在2008年6月,大陸媒體也曾密集報道過廣州的何錦榮被非法強制帶進精神病院一案。類似的故事也出現(xiàn)在2008年最受關注的小說《風雅頌》里面,這個小說的主人公“楊科”,就是因為得罪了曾與自己老婆偷情的校長,被表決成了精神病人,被強制送進了精神病院。
      在強制的背后,當然是暴力,這里的暴力和看守所的“躲貓貓”一樣,很長的時間里,甚至都被“合法化”了,所以才會被官方輕描淡寫地稱為“娛樂活動”。因為相對于精神病人或嫌疑犯,他們這些非癲狂者,自覺有天然的處置權。盡管,他們也本來屬于這個社會的最底層,靠那些收入菲薄的崗位謀生。在我們身處的社會,那個“三六九等”的詞匯,已經變成了詛咒,它已如此深入地烙進了每一個階層的惡念。
      
      圖說
      《癲狂的藝術: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 》
      郭海平,王玉 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7年10月 定價:68.00元
      
      
      《鳳凰周刊》 2009年第6期 定價:12.00元
      
      
  •     暑假的時候,我在風入松書店偶然看到這本《癲狂的藝術——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粗粗翻過后,我被它深深吸引,于是馬上到學校圖書館的網頁上推薦購買這本書——這不僅是因為這本書全彩銅版紙印刷所以價格不菲(68元),個人難以購買收藏,更是因為我覺得這本書的重要性理應讓它出現(xiàn)在北大圖書館的書架上。
      
      沒過多久,圖書館就在網上回復了我的購買請求:“已下訂單,謝謝!”
      
      9月份的時候,我想起這本書,于是上網檢索,發(fā)現(xiàn)新書已經上架,并被迅速借走了,后面還排了2個預約的。于是,直到10月底我才拿到這本書,并在11月初將其細細看完。
      
      平心而論,這本書也許并不能稱得上是“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因為其中出現(xiàn)的精神病患者都生活在同一家醫(yī)院中,基本都來自江蘇省,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也僅僅包括繪畫和陶塑,沒有其他藝術形式。所以,這本書中所揭示的中國精神病人藝術狀況也許僅僅是冰山一角。
      
      但這本書的意義不在于全面,而在于開創(chuàng)。在中國好像還從來沒有過藝術家走進精神病院,給精神病患者帶去紙筆,引導他們作畫的嘗試。
      
      于參與作畫的精神病患者而言,他們或許找到了一個出口,因為藝術是精神治療的一種重要方式;于作為“正常人”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這群和我們不同的人,書中作者的日記能夠令我們反思自己對精神病患者有意無意的歧視;于藝術界而言,這本書是一個重新發(fā)現(xiàn)這一特殊群體,再次思索藝術與精神障礙關系的機會。
      
      當我看著書中精神病人的作品時,有時會想:部分作品真的可以在798展出,很棒!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大部分作品不過像是一些小學生的涂鴉,能被稱為“藝術”嗎?作者郭海平在書中給出了解釋:病人在創(chuàng)作時都是服用了相當劑量的藥物,這些藥物對于他們的精神和體力是一個非常大的損耗,他們實際上已經沒有太多的力度去創(chuàng)作自己作品,甚至連拿彩色鉛筆涂色都只能完成淺淺的顏色,因此他們喜歡使用不費力氣就能涂出鮮艷色彩的油畫棒。
      
      這其實也正折射出精神病人在當下社會的生存狀況。他們是被誤解、被歧視、被壓抑的一群人,即使給他們作畫的機會,他們也是在一種被“馴服”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再想想梵高,他的偉大作品是在多么激烈和沖動的情緒下完成的。
      
      http://www.fangkc.cn/book/demented-art/
  •     看了這本書,我意識到我越來越正常。
      -------------------------------------
      01年我和TX爭執(zhí),我說天才和瘋子往往只差一步,他們在某種程度是同類。言下之意我寧愿做一個瘋子,只為了接近天才。TX用可憐的眼神看著我覺得我不正常。而我覺得就像兩個世界的人根本無法溝通,但我知道我是對的。
      -------------------------------------
      現(xiàn)在已經08年,我很少去想那些事了。雖然思考,卻是規(guī)矩的,或者實用的,或者積極的?不看哲學,不說什么有深度的話,不會冥想以及在冥想中沉淪于精神世界。一句話,日子越來越正常。
      -------------------------------------
      不過,走進西西弗的時候總是覺得最放松最愉快或者確切的說,最吸引我的閱讀,還是在那類柜上。靈魂深處的東西吧~
      ------------------------------
      你有沒有腦中突然出現(xiàn)幻想,感到巨大的,無邊的,深度的恐懼?
      你有沒有突然呼吸緊張像哮喘一樣停不下來?
      你有沒有雙手抽搐不能控制自己?
      你有沒有感到有人一直在追你,你拼命逃跑,他還是不緊不慢的跟著;但其實這個人在幾千里之外?
      你有沒有憤怒與悲痛與恐懼一起襲擊你紅色的心?
      你有沒有持續(xù)幾小時哭得臉幾乎變形然而沒有發(fā)出一點點聲音?
      ......
      ------------------------------
      周海平據說是06年去南京的那家精神病院呆了三個月。其實在01年的時候我看過一本書,真實經歷,講的是那個人為了體驗精神病院里的狀態(tài),想辦法證明自己有抑郁癥住進了醫(yī)院。醫(yī)院給他吃抑郁癥的藥,他不知道吃了是否有負面效果,但是因為醫(yī)生要看著吃,他就被迫吃了幾個月的藥。據他記錄,吃藥期間果然精神開始恍惚了。我不知道那個人是誰,是不是周海平。不過我知道關心精神病狀態(tài)的至少不是很少人。
      --------------------------------
      以前,我一直在想一個無法證明的邏輯:
      “如果一個人一直相信自己有病,那他是有病,還是沒?。俊?br />   如果他一直相信自己有病的想法是一種病態(tài),那他的相信就對了;如果他沒病,那么----他為什么一直相信自己有病呢?
      
      這就像坐標系中一個封閉的點,又像空間的錯亂。從邏輯的角度真的很難斷定,然而從意識上是的確存在的。
      -----------------------------------------
      曾經我被這個問題折磨了很久,因為我無法解答。
      現(xiàn)在我已經不去想這個問題,但我想還有人會繼續(xù)去想。
      --------------------------------
      據說,比如,尼采,梵高等,都被證明患有精神類疾病。
      人們對精神類疾病的判斷標準,是以普通大眾為準的。然而,我們能說尼采和梵高是普通大眾嗎?不過,達芬奇應該是正常的。所以是否也可以說,天才不一定非要是瘋子。
      --------------------------------
      記得有一個主持人,她的愿望就是,“過得正?!?---一點不像80后或者90后,“過得特別”----其實人們對“獨特”的需求被放大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承擔特立獨行的角色的。如果需要名義上被肯定,財富上被肯定,或者權利上被肯定,那其實還是正常的----因為這些肯定帶來的優(yōu)越感,是相對于更多正常人的渴望而言。而真正的特別,比如神經病,其實是很少的正常人能夠承擔的。
      ------------------------------
      好了,隨便寫寫而已,就這樣吧:)的確,現(xiàn)在我很正常。
  •     我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看完了這本近三百頁的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起初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是源于她的名字《癲狂的藝術》。我一直好奇,什么樣的藝術堪稱為“癲狂”?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通過詞典了解了“癲狂”(由精神病引起的言語或行動異常)這個詞的確切含義。書的質量不錯,全彩色中英文銅板紙印刷。為了精神病人的人身安全,照片里他們的面容都被打上了馬賽克。
      這份報告共有十一章內容,分別對十一名不同病情的精神病人做了研究,報告中不僅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和病情特征,還包括如何穩(wěn)定病人情緒,以便更好的改善他們的病情。醫(yī)院使用的手段是讓精神病人繪畫,這些病人似乎對繪畫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正是繪畫穩(wěn)定了他們的情緒。心理醫(yī)生通過病人的作品來分析他們的內心世界。
      藝術或許真能感動人類,并不排除精神有所殘缺的人。早在2006年年底到單向街書店觀看孤殘兒童繪畫展時,依然記得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兒童繪出的美麗線條。有人說藝術家和精神病人只有一步之遙,我對此沒有研究不過多評論,既然有人這么說,想必兩者間或多或少會有相通的地方。
      作者郭海平是一位藝術家,他通過深入精神病院與精神科醫(yī)生王玉女士合作完成了這本跨學科專著。他相信,終有一天公眾會像欣賞和贊美天才藝術家那樣,去欣賞和贊美這些“病人”的作品。
  •     下午剛剛買回來,剛一口氣讀完這本書。
      有些壓抑——這是讀完后最直觀的第一感受,接著便有些不滿。
      
      最初兩篇學理性的前言讓我看得挺激動的,畢竟在季風把它毫不猶豫地捧回來,是抱了極大的閱讀興趣的。
      當看到前面幾個人,善于畫工整有序的機械的王軍、趴在桌上專心寫神秘天書的李麗時,我還在為這病和藝術撞擊出來的奇妙火花而覺得耀眼??墒钱敃M行到1/4,出現(xiàn)時而躁狂,時而抑郁的張兵時,我開始懷疑,因為這一切遠不像前言描述得那樣美好而激昂——“瘋癲只眷顧少數(shù)人”,“偉大的藝術家一定是經歷了遠勝于常人的精神磨難,甚至達到精神崩潰的地步,才可能產生杰出的語言創(chuàng)造”,將瘋癲說成一種天賜的禮物,和可遇不可求的境遇,很詩意,很美好。
      可是當這個切切實實的平凡的病人從躁狂轉向抑郁時,誰能理解他的痛苦!我開始感到難過,和為那些‘閉鎖治療’中被鐵窗隔離的生命感到悲涼!該篇結尾處張兵突然拒絕進食,要靠皮管通過鼻腔強行注食,在那一段里我讀到了崩潰和絕望!我們拯救不了什么,畫畫為我們帶來的,比為他們帶來的更多。因為當我們帶著收獲和特別的體驗離開時,他們仍然留在那里。鐵窗之內!
      
      書讀到一半時,我更陷入矛盾。前文說我們不該將瘋癲看作疾病,精神沒有對錯之分。不該試圖將之治愈,可是多次看到藥物無效后,我真希望他們被治愈!因為他們中也許有人真的在不自知(不認為自己有病)中獲得了快樂,進入了精神上的天堂。但也有許多人真的處于痛苦的精神狀態(tài)中,難道不該將之改善么?如果真可以說得如此輕松而帶有道德優(yōu)越感,作者也不會一次又一次流露出無望和惘然了。
      
      事實上,讀罷全書,就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的病癥都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多次看到“用藥后并無好轉”“至今無法根治”等字樣。并且這些藥副作用很大,常會造成大腦的衰退,抑制病人的生命力。這些所謂的精神疾病是無法根治的,已成定論。那么精神病院便成為了事實上的看守所,或者監(jiān)獄。這些人將在這里,在嚴格的管制、冷漠的情緒、失去與外界正常接觸、生活的可能性下,度過余生。
      
      我們愿意相信癲狂誕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但是我們還必須承認,有更多平凡的人陷于癲狂的痛苦和病癥之中,無力解脫,無法自拔。
      這一點兒也不浪漫,一點兒也不好玩!
      可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我愿意相信作者是抱著善良單純的想法進入這所醫(yī)院的,書中提到幾次欲建立一所精神病人藝術館,將他們變成藝術家??墒峭ㄗx全書,沒有任何一處提到上述訴求的可操作性。只有作者的自身感受,變成了文字,變成了畫,我google了一下,后來還變成了展覽,變成了社會的熱點(可不止藝術界)??墒侨珪挥性诤笥浿凶詈笠痪洌庞袣鉄o力地再次提到:“我們還是相信,終有一天公眾一定會像欣賞和贊美天才藝術家那樣,去欣賞和贊美這些‘病人’的作品,而我們今天所做的這一切,其實也正是為了這一目標的早一天實現(xiàn)?!痹趺磳崿F(xiàn)?沒有任何進一步計劃,全書都只體現(xiàn)了留在出發(fā)原點的“想”,和對無望的束手無策后索性置之不論,完全沒有執(zhí)行的意圖和表現(xiàn)。這讓人不禁質疑作者的誠意,至少在書里表現(xiàn)出來的,確實如此。也許,為了個人的另類感受和藝術的體驗與突破,遠遠多于為這些病人吧。
      就算后來開了一個展覽,揚名的是誰,仍然關在鐵窗背后的又是誰們?
      就算開了一個藝術館,能切實改變他們的真實處境么?
      如果真的關心他們,就不要再浪漫地稱他們作“天使”了,那種“天使”的生活,誰愿意去過過看?
      如果真體會到他們的非人體驗,就不要再聲稱試圖治愈瘋癲是愚蠢的行為,讓他們繼續(xù)成為人類的“天才”吧。那種“天才”的痛苦和煎熬,誰愿意去受受看?
      
      翻開第一頁與合上最后一頁,心情完全不同。
      親愛的藝術家們,如果少些浪漫主義色彩,少些功利,會更容易贏得敬意。
      這些是對你們自己,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讓大眾對他們:因為了解,而能夠更加慈悲。
      
  •     “首位責任編輯”
      李黎
      07年12月9日,在半坡酒吧,郭海平送我一本《癲狂的藝術——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0月一版一次)。他在扉頁上寫下:敬贈《癲狂的藝術》首位責任編輯李黎先生。
      這句話是一種諷刺,諷刺我作為最早拿到書稿的編輯但沒有能力出版。不是郭海平諷刺我,是這句話本身。
      2006年上半年,當郭海平還沒有正式進駐精神病院之前,就熱情澎湃地和我談論這個項目,以及這個項目的產品之一圖書,并決定由我來安排出版。我一樣很激動,作為一名編輯,你還能指望這輩子能遇到多少比這本書更有趣、更刺激也更逼近生命與生存本質的選題?
      我們從主題到細節(jié)不斷進行商量,過程中郭海平表現(xiàn)出強勢的自信。這份自信來自于他所做的事情,它的開創(chuàng)性和苦難程度,以及它呈現(xiàn)出的關于精神病人這一“灰色群體”的一切可能引發(fā)的關注和思考。我也對內容和體例有一點建議,都被郭海平保存在現(xiàn)在出版的這本書里,這對我來說是僅有的安慰。
      除了自信,傷感和困惑也在每一次的談話中不斷涌現(xiàn)。談到精神病人的死亡,就太讓人傷感。精神病人并非死于精神病,人得了精神病不會死,但精神病人死亡率很高,因為精神病院只負責治療精神病,其他的疾病如果超出傷風感冒這一范圍就不管了。管也管不了,醫(yī)院屬于民政部門,沒有錢。或者說民政部門和醫(yī)院沒有能力從賣土地賣資源征稅收款從而收入豐厚、大樓擎天的地方政府要到錢。而談到具體的個人命運,更是讓人無語。馬克思說:“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共產黨宣言》),但那些精神病人除了少部分的先天遺傳,更多的來自社會底層,是因為被侮辱被損害被欺凌被排斥而患病。事情似乎轉向另外一極:“……種族的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的利益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保ā妒S鄡r值論》)。這里也無關什么種族利益,僅僅是少數(shù)“不敗金身”的人的利益。
      拿到這本書之后,我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應該拿國家圖書獎(這個獎現(xiàn)在已經被“中國出版政府獎”覆蓋)。作為貫徹“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圖書獎,只會頒給《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xù)》《中國印刷史》《現(xiàn)代漢語詞典》《故訓匯纂》等安全圖書,以此成就很多人妄自尊大的事業(yè)與安全的人生,以此委婉地告訴公眾我國不存在什么不好的事情,火車沒有相撞阜陽沒有疾病東莞沒有童工,不要胡思亂想或沒事找事,一切非常之和諧。而傳統(tǒng)博大精深,為了明天,有待挖掘……
      我理解這些,對圖書獎的選取也沒有多大抵觸,但圖書獎遺漏的書讓人耿耿于懷,它們的標準顯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放棄現(xiàn)實干預,不僅放棄對當下現(xiàn)實及真實社會心理的干預,連過去的也一并放棄了,似乎這些只是媒體的事情,甚至只是境外“不良”媒體的事,出版僅僅是“文化傳承”?!吨袊r民調查》《定西孤兒院紀事》《唐山大地震》等圖書不僅與獲獎無緣,還要準備隨時被禁。
      我一方面覺得《癲狂的藝術》應該拿國家級圖書獎,一方面覺得它可能會被查禁。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跨度,感到撕裂或失重,這大概是當代人必須面對的事。郭海平的這個項目和這本書的出版,以及我對此些許參與和諸多反應,前前后后加起來,構成了一件完整的當代藝術作品:沒有暴力和聳人聽聞,貫穿在日常生活里,不會被忘記。
      作為讓書稿從手邊劃過的“首位責任編輯”,我惟一能用來自我安慰的理由是,如果這本書在我所在的出版社出版,會遇到嚴格審查,會要求刪改,會一拖再拖,簡單的說就是花了時間但出不來。在湖南出版事實證明比較順利,看來梁啟超說的“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是有道理的。
      
      更多內容見:
      http://lli.vip.blog.163.com/blog/static/129797592008430259598/
      《癲狂的藝術》專題
      
      
  •     這本書我第一次是在新周刊雜志社見到,2個月后才買到。
      
      沉重的是,書中的精神病藝術家們的作品,但是刺目的是書中透露出來了抗精神病藥物對病人的嚴重傷害。比如書中作者提到他發(fā)現(xiàn)病人們用鉛筆繪畫的筆觸特別淡和無力,他剛開始以為是筆的問題,后來換了進口筆也是如此,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因為病人服藥引起的,意識和力量都受到傷害,還有一個病人畫了一會就睡過去了,也是服藥的副作用。
      
      中國精神病院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用藥和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更人道的改進,這個是一個急迫的問題。
      
      想起詩人食指的精神病院生涯??畤@中。
      
      也許,798那些商業(yè)畫家應該買本這個書來看看,原生藝術在當代中國似乎已經丟失很久了。
  •      妖書?什么是妖?不能因為他們思想上跟我們認為正常人的思想不一樣就這樣去評論他們,人類之所以能進化是因為人自己能認識到自己的一些消極的思想或情緒而去改善他...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及智慧去面對..了解他們是為了幫助他們,而不是為了思想上靠近他們..不可否認人生活在現(xiàn)在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壓力,或者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這些會逼迫一些人做出哪些選擇,有些人選擇沉默,或者克服因而適應或者逃避等等..這些精神病人從未接觸過畫畫之前表現(xiàn)是不自信,謙卑和溫順,一旦拿起畫筆,大部分病人都表現(xiàn)出相當?shù)莫毩?、坦誠和自由,他們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被郭海平尊稱為“大師”的張玉寶作畫后的變化是明顯的,因為一開始畫畫時他顯得情感很淡漠的樣子,典型的精神病陰性癥狀的表現(xiàn),在畫了兩個多月以后,王玉發(fā)現(xiàn)他臉上有了笑容,還會跟人家主動交流打招呼了,跟原來刻板的樣子很有些不同。郭海平則發(fā)現(xiàn)張玉寶走路的樣子也不一樣了,原來是佝僂著背垂著手走,現(xiàn)在身子挺起來了,人有點精神了.與之對應的是,張玉寶的腦中已經連續(xù)多個星期沒有出現(xiàn)幻覺般的影像。和起先掙扎、怒吼、頭上釘滿鐵釘?shù)戎黝}的作品相比,張玉寶后期的圖畫本上,更多的畫上了各種玩雜技的場景。"這段話是作者筆記里寫的,說明藝術治療對患者是有一定作用的..
       黑猩猩是集體群居動物,他們捕獵猴子之類的獵物,由于生存競爭,在一個黑猩猩和另外一個黑猩猩群體相遇的是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勝利方的群體會吃掉對方群體的同類,黑猩猩吃黑猩猩,我當時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也為之震驚...在我們看來這是何等殘忍的事情,其實我們人類少數(shù)人本身或間接的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殺人犯..或者就比如我們正常人的思想里吃肉是最正常的事情,或許在動物的眼里,人類是比兇猛的食肉動物更加殘忍的動物,把肉做成了不像肉的東西,然后再吃下去,我們當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烹飪食物是為了殺死食物中的微生物和讓食物更加營養(yǎng)和美味..在此我說這么多只想闡述我們認為應該多角度的看待一件事情,而不認為他是我們慣性思維中認定的事..
      
      
      
  •     這是一本能蹭不能買的妖書。因此我要首先對被蹭的店主表示歉意,對書中描寫的人物投以關注,和對把這本書出版的編者和著者發(fā)出憤懣的哼哼聲。
      
      人之為人,大致要維持兩樣東西。一樣是物理上的存在,一樣是社會上的存在,兩樣缺一不可。
      
      譬如魯濱遜流落荒島,從未覺得自己不是人,是因為他只是社會剝落的一分子,遠離了而已。星期五則應該是學會了熟食穿衣和交談以后,才慢慢興起了“原來我是個人”的感覺。遙想太初先民,第一個從泥漿里爬起,環(huán)視周遭茹毛飲血的同類,突然想起“原來我是個人”的那位,其不勝悲喜之覺醒,不禁讓人感慨:做人如此的不易。由此類推,當?shù)谝粋€站起來的那位,躊躇四顧,心想:“原來你們都不是人”,因而產生的不勝憐憫之社會良心,則不由得我們不深省:到底什么才是人。
      
      好文章從來都是意在言外的??赐晟厦婺且淮蠖沃形酿埳嘀?,估計有心人都知道我要說什么了。但我偏偏就是不說:我要換個話題接著說。
      
      瘦弱到像只溺水猴子的霍金,尚能振奮生命意志,屢挫絕癥,以宇宙之黑洞來洗滌我等萬民的無知。而大部分肉體康健,精神殘缺的精神病人,其不甘不泯之心也如是。然而惟其殘缺,其用心之單一,之純,之宛如孩童,給了我們一個直指人心的機會:人們焦慮的來源是什么。
      
      著者對病例的編排是頗有用心的,第一個病例可以非常容易地通過畫面的信息,因而找到壓迫患者的焦慮重點,再因之可以聯(lián)系到社會現(xiàn)實。而這個病例也是非常典型的。我稱之為機器膜拜。所有這些畫面里的火車,鐵軌,水利設施,都指出病人內心的焦慮:人的能力完全為機器所凌駕。病人自己也有過:自己不如機器,覺得自己不能完好地履行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幫孩子找個對象,有時候覺得自己是機器就好了等鬼話云云。
      
      至于在一張大紙的中央只畫上一只很小的魚或者蛇的病例,或者始終只能在紙上畫出一條條排列的彩色線條的病例,其焦慮之所指,分明是在巨大的社會混沌下試圖保存微小但完整的自我(其潛臺詞是:我已經這么小,這么無害了,你總能不再壓迫我了吧)和面對紛紜的萬象試圖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規(guī)則使其規(guī)律化和具體化的努力。這些著者的用心,讀者也分別可以依照自己的解讀一一照單全收。
      
      因之反照自身:這樣的焦慮,孰能無之?無法像機器的部件一樣精準地履行作為一個社會人或者公司人的責任。在龐大復雜,頭緒紛紜的社會里迷失自我,找不到北。擔心自己能力不足,遲早為更加精準,更加不知疲倦的機器部件所取代。這樣的憂慮,孰能無之。何以解憂,本人曾經屢次在msn上調戲小I機器人,教他說臟話,發(fā)現(xiàn)他現(xiàn)在已經能聽懂“你丫”了,但是對“我丫”還是很不得要領,因而取得了莫大的精神勝利。然而不過如此。
      
      夜晚了,回到家中,安躺床上。我還在看到這些患者的生命意志的蠕動,仿佛在黑洞中吞吞吐吐的妖光,宛如劍芒。
  •     在三聯(lián)上看了介紹,大概是本有趣的書吧。
      去精神病院見習的時候,問診的一個病人,精神分裂癥,很有意思。他一坐下就說:“我是精神病不是神經病。”然后就滔滔不絕的講起:他九歲的時候到山上玩,一個當?shù)赜忻寞傋咏o他了一杯水。他聽到耳邊有人叫他不要喝,但還是喝了,之后就是被泰山奶奶附身四十余年的一個斗爭史。講得非常之生動,非常之曲折。給人的感覺是他深深地相信這一切,認定是泰山奶奶毀了他一生。
      
      這一切要是能寫下來,一定是本不賴的小說。就是可惜他已經吃了兩療程藥。人昏昏沉沉的。據說這次住院(已三次入院)的時候講得更精彩。
      
      
  •     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在書店閑逛,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我并不懂得藝術,只是和這些所謂的精神病人靠的很近而已。他們有時候很安靜、天真,像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他們很聰明,真的,病區(qū)辦公室的桌子上就擺著他們親手制作的手工作品。記得剛工作的時候,病區(qū)里的老師就對我說,翻開每一個精神病人的病例,里面寫著的都是一個個的血淚史。我們無法體會出是怎樣的壓力或者是環(huán)境,迫使他們改變,他們是值得我們尊重的,同樣的也值得人們可憐和同情。科里面大多數(shù)同事都相信精神病人富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毅力,幾近于特異功能,他們所能辦到的事情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如果有人膽敢戲弄他們,有可能反倒被他們所嘲弄。精神病人的家庭以及生活,是應該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也是被賦予了生命真實的活在世界上的人,不應該被世人所遺棄,他們的才華值得稱贊!這本書寫的很好,很欣賞作者的這種大膽的嘗試,藝術治療所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本書也為那些不曾看見或認識精神病的人開啟了一扇門,一個通往另外一個精神世界的大門!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姜戎。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可以看到世界有顏色的姑娘,呵呵。當時看完都想跑去精神病院參觀了。
  •   我的一位曾經住過精神病院的朋友對我說其實精神病院里的很多病人其實很正常
  •   可能不正常的是我們,只是我們占了大多數(shù)。
  •   舉三只手贊同…搞得好像得個分裂癥有多高級一樣,不知源自自戀還是什么= =
  •   有思想,有意義的書籍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著后人,哼哼!看看就忘記的書大多都是垃圾,還美其名曰“一切皆可為藝術”?笑笑真是笑話!
  •   好不容易見到一個清醒的人。
  •   這本書在精神病院做病人繪圖實踐并籍此分析他們的狀態(tài)??吹臅r候的確有沖擊力
  •   精神病只是不同的一種狀態(tài),其實也不能稱之為病,我覺得,是人都會有不同的狀態(tài)
  •   恩!感覺寫的還是太淺了,名頭很大,但是更像是獵奇。
    厚厚一本,中英文對照去掉一半!不能說是分別對十一名不同病情的精神病人做了研究,只是簡單的介紹,而且這個介紹相當簡單,幾十位病人的介紹開頭敘述還老是重復相同的詞語,也許不能太苛求畫家。
    但是有幾幅病人的畫給了我一點感覺!
  •   2008-09-20 01:59:08 camelvisual  恩!感覺寫的還是太淺了,名頭很大,但是更像是獵奇
    作為醫(yī)生王玉女士的內容比較淺顯
  •   今天下午也是一口氣讀完
    “翻開第一頁與合上最后一頁,心情完全不同?!?br /> 心有戚戚焉。。。
    不過作者至少邁出了一步,還是有其可取之處
  •   沒想到這本書挺難產的,拿到時只是對心理學感興趣,順便看看英文提高下
  •   這本書心理學內容不是很多,作者的方式和態(tài)度其實還是比較粗曠的,很當代
  •   AT:不難買的。如果實在買不到,留個地址給我我送一本你。
  •   謝謝李黎,據說光合作用就有?有空去看看
  •   覺得和郭海平是氣性相通的人,想早點看到這本書!
  •   如果有一種人最接近生活本質,最接近社會本質,最接近世界本質,那他一定是精神病人!~那我們是什么?!~沒有“精神”的病人!~
  •   那我們是什么?!~沒有“精神”的病人!~
    +1
  •   汗,你看出的東西我都看不出來,我就當畫冊看了,而且很討厭翻的那些英文
  •   恩。我按您的方法 數(shù)次調戲我的機器人,可是不知道怎么讓其明白
  •   三聯(lián)的評論題目是“藝術瘋了,還是瘋子藝術了?”,感覺評價并不積極。書也還沒看過,但無論如何,這項工作及其所體現(xiàn)應該極具意義。
  •   我想關鍵不在于藝術,而在于人吧!
  •   http://blog.zjol.com.cn/127368/viewspace-306360
    我看了:P
  •   我現(xiàn)在是學麻醉的,學了精神病學后很想改行。
  •   我17歲的時候得過抑郁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