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1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作者:居其宏 頁數(shù):23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將共和國52年的音樂藝術思想、語言、風格以及歷史發(fā)展變化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敘述。作者以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理論與思潮的歷史發(fā)展及其風格和觀念的演進變遷為主線,將廣大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表演、教學、理論研究等方面的曲折發(fā)展歷程,以豐富的史實和首次公披露的史料為依據(jù),對新中國音樂史上若干重大而敏感的歷史事件作了系統(tǒng)的梳理,就其歷史功過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和評述。 本書以大量篇幅記載了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揮家、音樂學家和音樂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們的創(chuàng)造業(yè)績,同時亦詳略不等地記敘了歌曲、交響音樂、大合唱、民族管弦樂、室內樂、藝術歌曲、歌劇、舞劇、電影音樂等各類音樂體裁在新中國的發(fā)展軌跡,重點評述了其中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居其宏,男,1943年生于上海。1961年免試直升本科,1969年本科畢業(yè)。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歌舞團,從事音樂表演,兼事創(chuàng)作及評論。1978后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讀音樂理論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分配到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從事當代音樂研究及批評、歌劇音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章 朝氣蓬勃的創(chuàng)作年代(1949-1956) 第一節(jié) 音樂創(chuàng)作:為新中國放聲歌唱 第二節(jié) 音樂表演藝術:草創(chuàng)時期的初步繁榮 第三節(jié) 專業(yè)音樂教育:新中國音樂家的搖籃 第四節(jié) 傳統(tǒng)音樂:新條件,新局面 第五節(jié) 新中國樂壇第一次思潮大碰撞:關于賀綠汀《論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討論 第六節(jié) “雙百方針”和“全國音樂周”第二章 在曲折中前進(1957-1963) 第一節(jié) “反右”和大躍進中的音樂現(xiàn)實 第二節(jié) “大躍進”和“反右傾”氣候下的音樂思潮 第三節(jié) 三年困難時期的音樂繁榮 第四節(jié) 從《洪湖赤衛(wèi)隊》到《江姐》:中國歌劇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第三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1963-1966) 第一節(jié) “兩個批示”和“三化”討論中的音樂界 第二節(jié) 在“兩個批示”和“三化”鞭策下的音樂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戲曲改革的新成果 第四節(jié) 舞劇音樂創(chuàng)作的新生面 第五節(jié) 大批判中的音樂思潮與理論研究第四章 “文革”中的音樂現(xiàn)實(1966-1976) 第一章 獸性與神性的雙重競奏:“文革”早期音樂 第二章 “革命樣板戲”:奇特的音樂文化現(xiàn)象 第三節(jié) 三分實績,七分虛名:“文革”中的器樂創(chuàng)作 第四節(jié) 復蘇之后的再墮落:“文革”中后期的歌曲創(chuàng)作 第五節(jié) 瘋狂向左:“文革”音樂理論與思潮第五章 改革開放中的陣痛與轉型(1976-1988) 第一節(jié) 復蘇時期:起步于止步之處 第二節(jié) “新潮音樂”:崛起的一群 第三節(jié) 流行音樂:大潮洶涌擋不住 第四節(jié) 音樂創(chuàng)作:高唱多元多樣的主旋律 第五節(jié) “回顧與反思”:歷史經驗不能忘卻第六章 回復時期的音樂思潮與創(chuàng)作(1989-1992) 第一節(jié)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中的音樂思潮 第二節(jié) “回復”中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七章 當代音樂的再生與騰飛(1992-2000) 第一節(jié) “南巡講話”之后的中國音樂界 第二節(jié) 多元發(fā)展的音樂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欣欣向榮的音樂表演藝術 第四節(jié) 百家爭鳴的理論研究 第五節(jié) 面向新世紀的音樂教育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大繁榮我國的師范音樂教育,自共和國成立之日起,便受到中央政府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等著名師范院校中都有音樂系的設立,并聚集了許多高水平的師資,培養(yǎng)出大批合格的音樂教師,為新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黨和政府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素質教育”方針之后,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被提高到關系國家前途和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戰(zhàn)略地位上來,受到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格外重視。國家對高師教育投入的加大,人民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的改善,都使高師音樂教育獲得了空前發(fā)展的大好機遇。而“教育產業(yè)化”和“教育市場”概念的提出,又使我國高師音樂教育面臨著國內外同行之間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如何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辦學模式、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以適應這一急速發(fā)展的整體形勢,不僅令大學校長們絞盡腦汁,也是全社會熱切關注的焦點話題之處在新老世紀交替之際的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出現(xiàn)了整體大繁榮的喜人局面。綜觀其整體格局,大致有如下幾個特點:一、傳統(tǒng)的重點師范院校,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加強了音樂系的建設和投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西南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內蒙師范大學等單位,均把原有的音樂系升格為音樂學院,并且采取“扶上馬,送一程”的辦法,出資金,給政策,在師資配備、教學軟硬件設施、教材和科研建設、辦學規(guī)模等方面給予積極有效的扶持,因此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景觀,其勢銳不可當。
后記
本書的寫作,從到出版社領受任務的那一天起,我便一直處于亢奮和惶恐的狀態(tài)之中。之所以亢奮,是因為“新中國音樂史”這一極具挑戰(zhàn)性的課題深深吸引著我,常使我的學術激情不能自已;之所以惶恐,乃是擔心自己學力不濟,在紛亂無序、錯綜復雜的音樂現(xiàn)象面前理不出頭緒,抓不住要領,糟踐了這么好的一個選題。原以為一年完稿之期不算太緊,誰知一旦進入實際寫作過程,方知收集各類史料之難,梳理歷史線索之難,探知事實真相之難,無不超出我的預料。其間經歷了一次由北京到南京的工作調動,為談判簽約而穿梭于京、寧之間,最終兩度搬家、兩度裝修;后又參加了三次實在推不開的學術會議,從預備到掃尾,費時近兩個月。從與出版社訂立《約稿合同》算起,已有一年,實際上真正用于收集資料、研究和寫作的時間,前后不足8個月。后3個月更是日夜兼程,馬不停蹄。臨近掃尾、正待核對資料時,又逢我的原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大搬家,圖書館,所有資料全部裝箱入庫,半年內不能動用。這些無法預期的事情增加了本書寫作的難度。因此,當本書最終得以如期付梓之時,回首這一年的寫作經歷,真有恍然若夢之感。此時此刻,我要說的一句話是:若不是我的師友親朋和學生們的鼎力相助,本書便不可能完成。首先要衷心致謝的,是上海音樂學院戴鵬海教授和湖南師范大學王安國教授。前者是我的良師,后者是我的益友。兩人都是當今音樂理論界的大忙人。就在本書臨近定稿前,王教授邀戴鵬海教授和我一起到湖南師大音樂學院講學。兩位出于友情和責任,乘便對書稿作了從頭到尾的審讀。他們不但訂正了書中許多史實錯誤,亦對諸多評價失當、分析失準、詳略失調、脈絡不清之處,以及重要疏漏、行文、遣詞、用語等方面,均提出了大量極為寶貴、極為中肯的意見。尤其是72歲高齡的戴鵬海先生,回到闊別十余年的故鄉(xiāng)長沙,竟然“不近人情”地謝絕一切應酬和探親訪友活動,花了整整13天時間逐字逐句審讀書稿,并一一寫下詳細的意見和修改方案。審讀之后返滬,又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幫我查找相關資料并逐字逐句親筆抄錄。還怕我認不清他的手書,命我在上海的學生申林打印出來,經他親自校對無誤后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我。其嚴謹學風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實在令我深受感動??梢哉f,正是戴、王兩位教授的無私幫助與嚴格審讀,方使書稿中原有的許多錯訛之處得以糾正。當然,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他們還有不少很好的意見未能在書稿中得到落實,只有待到來日再作修訂了。
編輯推薦
《新中國音樂史(1949-2000)》是一本對建國以來新中國音樂發(fā)展歷史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描述的史學著作。作者以豐富的史實和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對新中國音樂史上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作了系統(tǒng)的梳理,就其歷史功過及寶貴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和評說,并對紛繁復雜的音樂現(xiàn)象以冷靜、客觀的分析方法,還歷史事實以本相。從而使讀者對新中國音樂的發(fā)展軌跡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識,具有非常實用的文獻參考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