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頁數:316 字數:2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這本書,是《千年一嘆》的續(xù)篇。初一看,“續(xù)”得有點勉強。因為這分明是截然相反的兩組人間風景。你看,一邊是,又一場沙漠風景蒙住了壕塹后面的零亂槍口,槍口邊上是惶恐而又無望的眼神;另一邊是,濕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浮著慵懶的咖啡香味,幾輩子的社會理想似乎都已經在這里完滿了結。除了這樣的強烈對比外,還有更刺激的對比。天眼有記:今日沙漠壕塹處,正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之地;而今日濕漉漉的街道,當時還是茫?;脑?。怎么會這樣?最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一定埋藏著最深刻的邏輯。其實我原先并不打算把它們對比在一起的,而是只想以數千年對比數千年,在沙漠壕塹中思考中華文化的生命力。這種對比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殊死歷險,卻使我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我一路逃奔一路推進,一路講述一路寫作,通過鳳凰衛(wèi)視的轉播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我在路上并不知道這種影響,直到二十世紀最后幾天,亞洲一個國家的媒體官員帶著翻譯趕到半路上堵截我,說我已被他們國家選為“世界十大跨世紀”的“十人”之一,我才大吃一驚。我問,其他九人都是世界級的政要大亨,為什么放進了我?他回答道:“是你一步一步地告訴了世界,人類最輝煌的文明故地大多已被恐怖主義控制,而你自己又恰恰代表著另一種古文明?!蔽?guī)е@種文化自豪感穿過喜馬拉雅山回到國內,沒想到,每個城市的報刊亭上都懸掛著誹謗我的文章。一開始我以為是一股陡起陡滅的狂風惡浪,后來發(fā)現(xiàn),那些一眼就能識破的謠言只要有人制造出來,就立即在中國變成銅鑄鐵澆,十幾年都破除不了。這就給我企圖重新評價中華文化的熱忱,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是啊,在浩瀚的中華文化中,誰想尋找一種機制來阻止謠言和誹謗嗎?沒門;誰想尋找某種程序來懲罰誣陷和毀損嗎?還是沒門。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因此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叵肫饋恚辽購那?、司馬遷、嵇康開始,兩千年間所有比較重要的文人幾乎沒有一個例外,全都掙扎在謠言和誹謗中無法脫身。他們只要走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說了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獲得了別人沒有獲得過的成就和名聲,立即就成為群起圍啄的目標,而且無人救援。于是,整部中華文化史,也就成了“整人”和“被整”的歷史。感謝一切造謠者、誹謗者、起哄者,他們在中華文化中永遠不受譴責的洋洋得意,糾正了我對中華文化過于光明的讀解。于是,我決定尋找另一種對比坐標。可以找美國,但它太年輕,缺少年代上的可比性,更何況它太霸道,缺少平等對話的可能;也可以找日本,但它太小,缺少體量上的可比性,更何況它與中國的歷史恩怨太深,缺少平等對話所需要的安靜。那么,只能是歐洲了。我的這個想法,又一次與鳳凰衛(wèi)視一拍即合。于是,重新出發(fā)。我考察了歐洲九十六座城市,這是連歐洲學者也很難做到的事。與《千年一嘆》所記述的那次行程不同,這次考察除了在西班牙北部受到民族武裝勢力的小小驚嚇,在德國受到“新納粹”的某種騷擾外,基本上都平安無虞。也沒再遇到什么食宿困難,可以比較從容地讀讀寫寫,這就是這本《行者無疆》的由來。我說過,《千年一嘆》的不少篇目是在命懸一線之際趕寫出來的,因此舍不得刪削和修改;那么,相比之下,對《行者無疆》就不必那么疼惜了。一路上寫了很多,刪改起來也就比較嚴苛。在歐洲漫游期間,驚訝不多,思考很多。驚訝不多的原因,是我曾經花費多年的時間鉆研過歐洲從古希臘開始的歷史文化,幾乎已經到了沉溺的地步。我在心里早就熟知的那些精神老宅,那些神圣長髯,那些黃銅般的哲言,那些被黑色披風所裹卷的詩情。但是,這一切在以前都是風干了的記憶碎片,現(xiàn)在眼見它們衍伸成一種綜合生態(tài)彌漫在街市間的時候,我不能不深深思考。它們?yōu)槭裁词沁@樣?中國為什么是那樣?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xiàn)代的咖啡館,從一所所幾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我一直在比較著中華文明的缺失。它的公民意識、心靈秩序、法制教育、創(chuàng)造思維,一次次使我陷入一種整體羞慚。但是,走得遠了,看得多了,我也發(fā)現(xiàn)了歐洲的憂慮。早年過于精致的社會設計成了一種面對現(xiàn)代挑戰(zhàn)的體制性負擔,以往遠航萬里的雄心壯志成了一種自以為是的心理狹隘,高福利的公平理想成了制約經濟發(fā)展的沉重滯力……總之,許多一直令我們仰慕不置的高塔,已經敲起了越來越多的警鐘,有時鐘聲還有點凄厲。當然,我也要把這種感受表述出來。于是,以中華文化為中介,《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也就連貫了起來?!缎姓邿o疆》第一版的正版,已經銷售了一百多萬冊。曾經有人告訴我,很多到歐洲旅行的中國人,身邊都會帶這一本書。有一次在歐洲的一輛載滿各地中國人的大型游覽車上,一位導游說,誰沒有帶《行者無疆》的請舉手,結果舉手的只有兩位。這件事讓我亦喜亦憂,喜不必說,所憂者,是要讓大家明白,此書作為導游讀物很不合格。這次修訂,刪去了三分之一篇幅,文字也有較大的改動,使之更加干凈。二○○一年九月成書,二○一一年五月改定新版,并重寫此序
內容概要
15年前余秋雨開始以長途旅行方式實地考察文化。他從國內走到國外,從中華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這期間,他以《文化苦旅》和《山河之書》作為考察中華文明的記錄,以《千年一嘆》作為考察伊斯蘭文明的記錄,以《行者無疆》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
至此,余秋雨對人類歷史的三大文明進行了完整的關注和記錄。余秋雨在《行者無疆》中感嘆道:“歐洲文明確實優(yōu)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更羨慕街邊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閃,便覺得目光悠長,山河無恙。但這些年,卻因過度的自滿、自享而自閉,對世界對自己有不少時空錯覺?!?br />《行者無疆》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全書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余秋雨以前的幾部著作。全新版的《行者無疆》經過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刪,全新修訂再度出版。
作者簡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測驗和專家推舉,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并任上海市中文專業(yè)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yè)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由此受到保護和弘揚,他也被公認為當代中國重新梳理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寫作品,開創(chuàng)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追慕者眾多。
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作為國際間唯一親身完成這種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時判斷了新一輪恐怖主義的發(fā)生地,準確預言了歐洲不同國家的經濟危局,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在這過程中所寫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在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以高層級的思考性作品,持續(xù)二十年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暢銷奇跡。直至二○一○年一月,國內發(fā)行量最大的《揚子晚報》和江蘇教育出版社在全國各省青年學生中票選“誰是您最喜愛的當代作家”,仍名列第一,且遙遙領先。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中外文化對比史”等課題,廣受好評。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最近幾年,兼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奠基教授、香港鳳凰衛(wèi)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書籍目錄
自序
第一卷 南歐
南方的毀滅
羅馬假日
興亡象牙白
點燃亞平寧
尋常威尼斯
稀釋但丁
城市的符咒
大師與小人
圍啄的雞群
流浪的本義
只因它特別忠厚
小巷老門
死前細妝
古老的窄街
貝殼未碎
我的窗下
他們的麻煩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歐
仁者樂山
懸崖上的廢棄
醉意秘藏
哈維爾不后悔
黃銅的幽默
追詢德國
墓地荒荒
黑白照片
空空的書架
慕尼黑啤酒節(jié)
誰能辨認
龐大的無聊
學生監(jiān)獄
戰(zhàn)神心軟了
阿勒河
突破的一年
希隆的囚徒
瑞士手表
第三卷 西歐
河畔聚會
懸念落地
法國胃口
馬賽魚湯
遠年琥珀
諾曼底血緣
扼守秋天
莊園里的首相和公爵
牛津童話
奇怪的日子
兩方茶語
都柏林
都市邏輯
誰的滑鐵盧
藍旗和孩子
海牙的老人
自己的真相
荷蘭水
玲瓏小國
第四卷 北歐
北歐童話
漫漫長夜
瑞典小記
終極關懷
砰然關門
歷史的誠實
冰清玉潔的世界
生命的默契
拍雪進屋
議會—阿爾庭
尼雅爾薩迦
地球的裂縫
北極印痕
大雪小村
總結在寒夜
章節(jié)摘錄
追詢德國只有柏林,隱隱然回蕩著一種讓人不敢過于靠近的奇特氣勢。我之所指,非街道,非建筑,而是一種躲在一切背后的縹緲浮動或寂然不動;說不清,道不明,卻引起了各國政治家的千言萬語或冷然不語……羅馬也有氣勢,那是一種詩情蒼老的遠年陳示;巴黎也有氣勢,那是一種熱烈高雅的文化聚會;倫敦也有氣勢,那是一種繁忙有序的都市風范。柏林與它們全然不同,它并不年老,到十三世紀中葉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貨商集散地,比羅馬建城晚了足足兩千年,比倫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但它卻顯得比誰都老練含蓄,靜靜地讓人琢磨不透。成為德意志帝國首都還只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事,但僅僅幾十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已幾乎夷為平地,成了廢墟??v然是廢墟,當時新當選的德國領導人阿登納還是擔心它仍然會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心理威脅,不敢把它重新作為首都。他說:“一旦柏林再度成為首都,國外的不信任更是不可消除。誰把柏林作為新的首都,精神上就造成一個新的普魯士?!蹦敲矗裁唇凶鼍裆系钠蒸斒?,或者叫普魯士精神?更是眾說紛紜。最有名的是丘吉爾的說法:“普魯士是萬惡之源?!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是正義的聲音,戰(zhàn)后盟軍正式公告永久地解散普魯士,國際間也沒有什么異議。但是五十年后兩個德國統(tǒng)一,國民投票仍然決定選都柏林,而且也不諱言要復蘇普魯士精神。當然不是復蘇丘吉爾所憎惡的那種釀造戰(zhàn)爭和災難的東西,但究竟復蘇什么,卻誰也說不明白。說不明白又已存在,這就是柏林的神秘、老練和厲害。不管怎么說,既然來到了柏林,我就要向它詢問一系列有關德國的難題。例如——人類一共就遇到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兩次都是它策動,又都是它慘敗,那么,它究竟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類?在策動世界大戰(zhàn)前藝術文化已經光芒萬丈,遭到慘敗后經濟恢復又突飛猛進,是一種什么力量,能使它在喧囂野蠻背后,保存起沉靜而強大的高貴?歷史上它的思想啟蒙運動遠比法國緩慢、曲折和隱蔽,卻為什么能在這種落后狀態(tài)中悄然涌出萊辛、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這樣的精神巨峰而雄視歐洲?有人說所有的西方哲學都是用德語寫的,為什么它能在如此抽象的領域后來居上、獨占鰲頭?一個民族的邪惡行為必然導致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在世人面前大幅度貶值,為什么唯有這片土地,世人一方面嚴厲地向它追討生存的尊嚴,一方面又恭敬地向它索求思維的尊嚴?它的文化價值,為什么能浮懸在災難之上不受污染?歌德曾經說過,德意志人就個體而言十分理智,而整體卻經常迷路。這已經被歷史反復證明,問題是,是什么力量能讓理智的個體迷失得那么整齊?迷失之后又不讓個人理智完全喪失?基辛格說,近三百年,歐洲的穩(wěn)定取決于德國。一個經常迷路的群體究竟憑著什么支點來頻頻左右全歐,連聲勢浩大的拿破侖戰(zhàn)爭也輸它一籌?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冷戰(zhàn)時代曾在德國做過情報工作,當選總統(tǒng)后宣布,經濟走德國的路,世人都說他這項情報做得不錯。那么,以社會公平和人道精神為目標的“社會市場經濟”,為什么偏偏能成功地實施于人道記錄不佳的德國?……這些問題都會有一些具體的答案,但我覺得,所有的答案都會與那種隱隱然的氣勢有關。世上真正的大問題都鴻蒙難解,過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種邏輯安慰。我寧肯接受這樣一種比喻:德意志有大森林的氣質:深沉、內向、穩(wěn)重和靜穆。現(xiàn)在,這個森林里瑞氣上升,祥云盤旋,但森林終究是森林,不歡悅、不敞亮,靜靜地茂盛勃發(fā),一眼望去,不知深淺。
編輯推薦
《行者無疆》編輯推薦:暢銷經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行者無疆》是余秋雨徹底考察歐洲文明的作品,出版十年,海內外暢銷一百多萬冊。余先生花費十年時間精修此書內容,重新增刪篇幅,此次出版,文字更為干凈、精致、從容。余秋雨第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隨筆集。走遍名山大川,橫跨數千年歷史,考察人類的古老文明之后,余秋雨思考:走得那么遠、看得如此多,哪個文明,能與博大的中國文化相抗衡?那便是動人的歐洲。于是,余秋雨再度行動,6個月,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一一走過。一路行走,美文相伴,在歐洲26個國家96座城市邂逅前世今生。聽說在歐洲的中國旅人,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無疆》,它猶如無所不行的護照,帶著我們在96座歐洲城市,與前世的自己邂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