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呂思勉  頁數(shù):323  字數(shù):37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在上海光華大學,講過十幾年的本國史。其初系講通史。后來文學院長錢子泉先生說:講通史易與中學以下的本國史重復,不如講文化史。于是改講文化史。民國二十七年,教育部頒行大學課程:其初以中國文化史為各院系一年級必修科,后改為通史,而注明須注重于文化。大約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為文化史,則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誠甚周詳。然通史講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時,若編制仍與中學以下之書相同,恐終不免于犯復。所以我現(xiàn)在講授,把它分為兩部分:上冊以文化現(xiàn)象為題目,下冊乃依時代加以聯(lián)結(jié),以便兩面兼顧。此意在本書緒論中,業(yè)經(jīng)述及了。此冊系居孤島上所編,參考書籍,十不備一;而時間甚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無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討,以說明其變遷之故,而推求現(xiàn)狀之所由來;此等書籍,現(xiàn)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參考。故上冊寫成,即付排印,以代抄寫。不完不備之處,當于將來大加訂補。此書之意,欲求中國人于現(xiàn)狀之所由來,多所了解。故敘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淺顯。又多引各種社會科學成說,以資說明。亦頗可作一般讀物:單取上冊,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參考之用。其淺陋誤繆之處,務望當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國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呂思勉識。

內(nèi)容概要

《中國通史》是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成名之作,呂思勉先生一生勤勉治學,通讀二十四史,研究史學典籍。他是易中天最為推崇的史學巨匠,也是錢穆最為推崇的授業(yè)恩師,與陳寅恪、錢穆、陳垣并稱“史學四大家”。
《中國通史》全書以傳統(tǒng)國史為據(jù)分上下兩編,分門別類地、有系統(tǒng)地敘述了社會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shù)的發(fā)展情況、政治歷史的變革,在敘述理亂興亡的過程中,夾敘典章制度、個人點評,傾注了呂思勉先生一生的真知灼見,能夠給讀者提供中國歷代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shù)文化等方面的歷史知識,是最權(quán)威、最經(jīng)典、最完整的中國通史著作。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生于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的他,十二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zhàn)期間,歸鄉(xiāng)閉戶著書。抗戰(zhàn)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他在學術(shù)界名聲卓著,與陳寅恪,錢穆,陳垣并稱“史學四大家”。

書籍目錄

自序
緒論
上編 中國文化史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體
 第四章 階級
 第五章 財產(chǎn)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選舉
 第八章 賦稅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實業(yè)
 第十二章 貨幣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語文
 第十七章 學術(shù)
 第十八章 宗教
下編 中國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zhàn)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tǒng)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于異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nèi)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第三十一章 后漢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zhuǎn)變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yè)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第一章  婚姻    《易經(jīng)》的《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边@是古代哲學家所推想的社會起源。他們以為隆古的社會,亦像后世一般,以一夫一婦為基本,成立一個家庭,由此互相聯(lián)結(jié),成為更大的組織。此等推想,確乎和我們根據(jù)后世的制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合。所以幾千年來,會奉為不刊之典。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卻大是一個疑問了。    自有歷史以來,不過幾千年,社會的情形,卻已大有改變了。設使我們把歷史抹殺了,根據(jù)現(xiàn)在的情形,去臆測周、秦、漢、魏、唐、宋時的狀況,那給研究過歷史的人聽了,一定是一場大笑話,何況邃古之事,去今業(yè)已幾萬年幾十萬年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測,其結(jié)果,必將以為自古至今,不過如此,實系因緣起滅的現(xiàn)象,都將認為天經(jīng)地義,不可變更。這就將發(fā)生許多無謂的爭執(zhí),不必要的保守,而進化的前途被其阻礙了。所以近幾十年來,史前史的發(fā)現(xiàn),實在是學術(shù)上的一個大進步。而其在社會組織方面,影響尤大。    據(jù)近代社會學家所研究:人類男女之間,本來是沒有什么禁例的。其后社會漸有組織,依年齡的長幼,分別輩行。當此之時,同輩行之男女,可以為婚,異輩行則否。更進,乃于親族之間,加以限制。最初是施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后來漸次擴充至凡同母系的兄弟姊妹,都不準為婚,就成所謂氏族了。此時異氏族之間,男女仍是成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為此一群之男之妻;絕無所謂個別的夫婦。其后禁例愈繁,不許相婚之人愈多。于是一個男子,有一個正妻;一個女子,有一個正夫。然除此之外,尚非不許與其他的男女發(fā)生關(guān)系。而夫妻亦不必同居;其關(guān)系尚極疏松。更進,則夫妻必須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關(guān)系更為永久,遂漸成后世的家庭了。所以人類的婚姻,是以全無禁例始,逐漸發(fā)生加繁其禁例,即縮小其通婚的范圍,而成為今日的形態(tài)的。以一夫一妻的家庭,為原始的男女關(guān)系,實屬錯誤。    主張一夫一妻的家庭,為男女原始關(guān)系的形態(tài)的,不過說: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已有家庭,何況人類?然謂猿猴均有家庭,其觀察本不正確。詳見李安宅譯《兩性社會學》附錄《近代人類學與階級心理》第四節(jié)。商務印書館本。即舍此勿論,猿猴也是人類祖先的旁支,而非其正系。據(jù)生物學家之說,動物的聚居,有兩種形式:一如貓虎等,雌雄同居,以傳種之時為限;幼兒成長,即與父母分離;是為家庭動物。一如犬馬等,其聚居除傳種外,兼以互相保衛(wèi)為目的;歷時可以甚久,為數(shù)可以甚多;是為社群動物。人類無爪牙齒角以自衛(wèi),倘使其聚居亦以家庭為限,在隆古之世,斷乎無以自存;而且語言也必不會發(fā)達。所以原始人類的狀況,我們雖不得而知,其為社群而非家庭,則殆無疑義。猿類的進化不如人類,以生物界的趨勢論,實漸走上衰亡之路,怕正以其群居本能,不如人類之故。而反說人類的邃初,必與猿猴一樣,實未免武斷偏見了。何況人類的性質(zhì),如妒忌及性的羞恥等,均非先天所固有;此現(xiàn)小孩便可知。動物兩性聚居,只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兩種形式,人類獨有一妻多夫,尤妒忌非先天性質(zhì)之明證。母愛亦非專施諸子女等,足以證明其非家庭動物的,還很多呢。    現(xiàn)代的家庭,與其說是源于人的本性,倒不如說是源于生活情形。道德不道德的觀念,根于習慣;習慣源于生活。據(jù)社會學家所考究:在先史時期,游獵的階級極為普遍。游獵之民,都是喜歡掠奪的,而其時可供掠奪之物極少,女子遂成為掠奪的目的。其后慮遭報復;往往掠奪之后,遺留物件,以為交換。此時的掠奪,實已漸成為貿(mào)易。女子亦為交換品之一。是為掠奪的變相,亦開買賣的遠源。掠奪來的女子,是和部族中固有的女子地位不同的。她是掠奪她的人的奴隸,須負擔一切勞役。此既足以鼓勵男子,使之從事于掠奪,又婚姻之禁例漸多,本部族中的女子,可以匹合者漸少,亦益迫令男子從事于向外掠奪。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則是立在兩性分工的經(jīng)濟原因上的。與滿足性欲,實無多大關(guān)系。原始人除專屬于他的女子以外,滿足性欲的機會,正多著呢。游獵之民,漸進而為畜牧,其人之好戰(zhàn)斗,喜掠奪,亦與游獵之民同,凡畜牧之民,大抵兼事田獵。而其力且加強,因其食物充足,能合大群;營養(yǎng)佳良,體格強壯之故。牧群須人照管,其重勞力愈甚,而掠奪之風亦益烈。只有農(nóng)業(yè)是源于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級的農(nóng)業(yè),亦率由女子任其責。其后逐漸發(fā)達,成為生活所必資。此時經(jīng)濟的主權(quán),操于女子之手。土田室屋及農(nóng)具等,率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愿女子出嫁;女子勢亦無從出嫁;男子與女子結(jié)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為附屬品。此時女子有組織,男子則無,或雖有之而不關(guān)重要。所以社會上有許多公務,其權(quán)皆操于女子之手。如參與部族會議,選舉酋長等。此時之女子,亦未嘗不從事于后世家務一類的事務,然其性質(zhì),亦為公務,與后世之家務,迥乎不同。實為女子的黃金時代。所謂服務婚的制度,即出現(xiàn)于此時。因為結(jié)婚不能徒手,而此時的男子,甚為貧乏,除勞力之外,實無可以為聘禮之物之故。其后農(nóng)業(yè)更形重要,男子從事于此者益多。導致以男子為之主,而女子為之輔。于是經(jīng)濟的主權(quán),再入男子之手。生活程度既高,財產(chǎn)漸有贏余,職業(yè)日形分化。如工商等業(yè),亦皆為男子之事。個人私產(chǎn)漸興,有財富者即有權(quán)力,不樂再向女子的氏族中作苦,乃以財物償其部族的損失,而娶女以歸。于是服務婚漸變?yōu)橘I賣婚,女子的地位,又形低落了。    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家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栋谆⑼x?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jù)。人類對于男女性交毫無限制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jù)。至于輩行婚的制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禮記?大傳》說宗子合族之禮道:“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qū)俸醺傅勒?,妻皆母道也;其夫?qū)俸踝拥勒?,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一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系時代本氏族里的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tǒng)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章自明。主名,鄭《注》說:“主于婦與母之名耳?!敝^但分別其輩行,而不復分別其支派。質(zhì)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爸^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做現(xiàn)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做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做母親一輩么?”如此分別,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別,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一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夏威夷人對于父、伯叔父、舅父,都用同一的稱呼。中國人對于舅,雖有分別,父與伯叔父,母與伯叔母,從母,也是沒有分別的。伯父只是大爺,叔父、季父,只是三爺、四爺罷了。再推而廣之,則上一輩的人,總稱為父兄,亦稱父老。老與考為轉(zhuǎn)注,《說文》。最初只是一語,而考為已死之父之稱。下一輩則總稱子弟?!豆颉泛巍蹲ⅰ氛f:“宋魯之間,名結(jié)婚姻為兄弟。”僖公二十五年。可見父母兄弟等,其初皆非專稱。資本主義的社會學家說:這不是野蠻人不知道父與伯叔父、舅父之別,乃是知道了而對于他們?nèi)杂猛坏姆Q呼。殊不知野蠻人的言語,總括的名詞雖比我們少,各別的名詞卻比我們多。略知訓詁的人皆知之。如古鳥稱雌雄,獸稱牝牡,今則總稱雌雄,即其一例。既知父與伯叔父、舅父之別,而仍用同一的稱呼,這在我們,實在想不出這個理由來。難者將說:父可以不知道,母總是可以知道的,為什么母字亦是通稱呢?殊不知大同之世,“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生物學上的母雖止一個,社會學上的母,在上一輩中,是很普遍的。父母之恩,不在生而在養(yǎng),生物學上的母,實在是無甚關(guān)系的,又何必特立專名呢?然則邃初所謂夫婦之制和家庭者安在?《爾雅?釋親》:兄弟之妻,“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這就是現(xiàn)在的妯娌。而女子同嫁一夫的,亦稱先生者為姒,后生者為娣。這也是輩行婚的一個遺跡。    社會之所以有組織,乃是用以應付環(huán)境的。其初,年齡間的區(qū)別,實在大于兩性間的區(qū)別。后來受文化的影響,此等區(qū)別,才漸漸轉(zhuǎn)變?!渡叹龝?兵守篇》說,軍隊的組織,以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其視年齡的區(qū)別,仍重于兩性的區(qū)別。所以組織之始,是按年齡分輩分的。而婚姻的禁例,亦起于此。到后來,便漸漸依血統(tǒng)區(qū)別了。其禁例,大抵起于血緣親近之人之間。違犯此等禁例者,俗話謂之“亂倫”,古語則謂之“鳥獸行”,亦謂之“禽獸行”。懲罰大抵是很嚴重的。至于擴而充之,對母方或父方有血緣關(guān)系之人,概不許結(jié)婚,即成同姓不婚之制。中國古代的姓,相當于現(xiàn)在社會學上所謂氏族,參看下章。同姓不婚的理由,昔人說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蹲笫稀焚夜赅嵤逭舱f。“美先盡矣,則相生疾?!?/pre>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條例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自呂思勉先生出,有鑒于此,乃以豐富的事實和流暢的筆調(diào)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按時代略述政治大事,敘述中兼有議論,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    ——著名史學家 顧頡剛    當時常州府中學堂諸師長尤為佘畢生難忘者,有呂思勉誠之師。    ——國學大師 錢穆    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著名史學家 嚴耕望

編輯推薦

《中國通史》是史學四大家呂思勉的巔峰之作。是最權(quán)威,最系統(tǒng),最具學術(shù)精神的中國通史研究中國歷史無法規(guī)避的書?!吨袊ㄊ贰肥菂嗡济阆壬氖穼W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shù)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最敬重的授業(yè)恩師,國學基礎(chǔ)深厚,治史意趣生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通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書的內(nèi)容還沒有看,只是看書評就覺得這本書絕對很好
  •   粗略介紹,適合泛讀,精讀應該選其他的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