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1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日】吉田兼好,【日】鴨長明 頁數(shù):260 譯者:王新禧
Tag標簽:無
前言
在日本古典文學史上,《方丈記》、《徒然草》與《枕草子》因題材相近,內(nèi)容幽玄靜美、筆致清雅簡潔,故合稱日本古典隨筆三璧,代表了日本近古散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不過,雖然三部作品在聲名、評價、藝術美等方面并駕齊驅(qū),但細加比較,仍可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著大不同?!墩聿葑印纷鳛閷m廷女性的散文集,誕生于光鮮織錦、華麗燦爛的平安朝最盛期,文風綺麗、明快柔美,充滿著風花雪月。而《方丈記》與《徒然草》卻誕生于干戈戰(zhàn)亂、民不聊生的鐮倉初期及南北朝時期,禮崩樂壞、事不稽古,多災多難、人心惶惶。作者鴨長明和吉田兼好都有極好的漢學與和歌修養(yǎng),也都曾奉仕朝廷,其后皆失意出家。他們有著相近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感悟,所處的時代背景又一樣地充滿苦難艱危,對現(xiàn)實的失望不滿、對內(nèi)心安寧的追求,令他們最終選擇了相同的歸宿:遠離塵囂、隱遁山野。而他們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帶有隱士氣質(zhì),烙上了哲思批判、悲觀反省的印記,見解精辟、深邃警世。所以,《方丈記》與《徒然草》在精神內(nèi)核上是有別于《枕草子》的。如果說《枕草子》是貴族文學新形式的延伸,那么《方丈記》與《徒然草》就是隱士文學的濫觴與元典! 一、《方丈記卜無常是苦,隱逸最樂 《方丈記》的作者鴨長明,生于平安時代末期的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論家、隨筆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琵琶名手。他生于神官世家,小時候被寄居在祖母家,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二十歲左右,父親與祖母相繼去世,了無牽掛的鴨長明棄家游學,開始專心研究和歌及樂曲。先是拜著名歌僧俊惠為師,鉆研歌道;隨后又師從大音樂家中原有安,學彈琵琶。因兩藝皆臻妙境,中年時受到后鳥羽上皇賞識,被任命為和歌所的“寄人”(負責選定、創(chuàng)作和歌的官員),從此活躍于宮廷及和歌界,作品被選入《千載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 鴨長明出身平平,以非貴族身份而獲上皇提拔,參與敕撰和歌集的編輯,可說是破格的榮耀。他不僅長于和歌,而且熟稔漢詩漢文,有著厚實的漢文學修養(yǎng)和造詣,深得同時代文人公卿的欽仰。對他青眼有加的后鳥羽上皇,因他父祖皆是賀茂御祖神社的神官,便又推薦他出任下鴨神社神官,孰料遭到鴨長明同族的激烈反對,不能如愿。生逢源平爭霸的大亂世時代,又迭遇天災人禍,再加上家道中落、仕途失意,飽經(jīng)憂患的鴨長明心灰意冷,于五十歲時舍棄官祿、遁世出家,入大原山隱居,后遷至日野山,至死不出。 《方丈記》即是鴨長明隱匿日野山時,回憶生平際遇、敘述天地巨變、感慨人世無常的隨筆集。其成書于1212年,被譽為日本隱士文學之“白眉”(最高峰)!全書共十三節(jié),以簡潔嚴整的和漢混合文體寫成,筆意生動而富有感情,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從感慨世事多艱、人生虛幻出發(fā),通過作者的耳聞目睹,生動寫實地描述了平安末期悲慘的“五大災厄”:大火、旋風、地震、遷都、饑荒。借社會的苦難揭示出人世無常、生存不易的道理。后半部分筆鋒一轉(zhuǎn),由社會現(xiàn)實轉(zhuǎn)向了隱居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先是自敘身世,接著書寫隱遁大原山,后又遷移日野山筑庵的經(jīng)歷,以清雅的筆墨,記述了方丈之庵中閑寂的生活,同時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與煩惱。到最后直率地坦露心扉,為能否安于清貧而自我深省。全書措辭佳美、渾然天成,結(jié)構巧妙、格調(diào)高逸,奠定了鴨長明“日本中世隱士文學鼻祖”的崇高地位。 作為一部流傳千古的名作,《方丈記》對日本的文學、歷史、思想等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之所以如此,主因在于其貫穿始終的無常思想,與大和民族纖細感性的內(nèi)心世界高度契合,故而能引發(fā)日本人民長久的共鳴,并視之為萬代不易的文化瑰寶。 無常觀在日本人的精神領域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并成為其文化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之一。這與日本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日本列島四面臨海,遠離大陸,從遠古開始就不斷受到海嘯、地震、臺風等天災的侵襲。在此惡劣條件下,日本人自然產(chǎn)生了“生命無?!钡乃枷搿6湃毡静坏珵暮︻l仍,兼且戰(zhàn)禍不斷,特別是在鴨長明所處的平安末期,矛盾尖銳、沖突頻繁,源平相爭導致的連場兵戈,令人民飽受苦難。戰(zhàn)士血流盡、百姓淚流干,人們命如微露、禍福難料,內(nèi)心掙扎苦悶,卻又無可奈何,唯有將希望寄托在佛教的“空觀”與因果宿命論中,尋求解脫。 鴨長明半生顛沛,雖為著名歌人,又有上皇知遇之恩,但身處貴族社會向武士社會過渡的激蕩時代,天皇制衰落,武士階層暴起,社會動蕩不安,親身所經(jīng)歷的種種巨災大變及人禍紛爭,令他對人生苦短、諸行無常的認識尤其深刻。油然而生的幻滅感,促使他在作品中處處流露出無常思想和強烈的悲哀情緒?!斗秸捎洝返拈_篇,他就以流水、泡沫來比擬世間萬象,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滅亡,都在瞬息變幻問。流水不歸、世無常態(tài),世事的不變只是暫時與相對的,變化無常才是永恒與絕對的。接著他又將人與宅邸,比作牽?;ㄉ系穆吨椋瑖@息人生短暫、生命虛幻。這脆弱易變的無常之苦,是他時時都希望擺脫的夢魘。 然而看似平常的無常,卻蘊藏著無窮的力量。人人皆在無常中,誰又能輕易擺脫?于是鴨長明一面悲嘆自己生于末世,發(fā)出近乎絕望的呼號,一面又不停地在無常中尋出路、在變化中求新生。為此,他離開舊宅,遁入深山,匿居于山麓方丈小庵中,渴求在隱逸中找到幽靜之樂。這里有自然的山野風光、有靜僻的修行環(huán)境,更不乏真率的質(zhì)樸人情,鴨長明在此發(fā)思古之幽情、抒懷舊之蓄念,細細咀嚼著人生的況味。他以天地萬物為鄰、與琴書佛典為伴,怡然忘我,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世俗的一切經(jīng)營和紛爭都已不在乎,一應物質(zhì)上的享受也都已不在意。自我放逐所得到的報酬,是蓑衣、拐杖、閑趣、佳景,以及“知己知世、無欲無往,但求寧靜,無愁最樂”的狀態(tài)和心境。終于,紅塵中的種種羈絆遠去了,精神上的真正自由來臨了。清亮的月色,照進了閑寂的方丈之庵,也照進了所有淡泊名利、笑任晴雨的心。 二、《徒然草卜意境優(yōu)美、精辟警世的古典微博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歌人、隱士、隨筆作家。他出身于作為神祗官世家的卜部氏一族,俗名卜郎兼好,因居于京都吉田感神院,故被稱為吉田兼好。 兼好的家族世代掌管朝廷祭祀,是有名的望族。在此家庭背景下,他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佛、老莊之學。青年時期,他又師從和歌大師二條為世,以歌人的身份活躍于文學領域,與凈弁、頓阿、慶運并稱為“和歌四天王”。1301年,他出仕朝廷,歷任六位藏人、左兵衛(wèi)尉,但限于神官家庭出身,很難位列公卿。當提拔賞識他的后宇多上皇駕崩后,他旋即決定遁世出家,修持于比睿山橫川。彼時大概三十歲左右。 兼好出家后,過著四處化緣、清貧簡樸的生活,有時甚至要靠織席維持生計。他云游了全國諸多地方,大長見識,晚年在仁和寺附近的雙岡居住,1350年卒于伊賀。其作品除了《徒然草》外,尚有個人和歌集《兼好法師集》。另有不少和歌作品收錄于《續(xù)千栽集》、《續(xù)后拾遺集》、《風雅集》中。 兼好所生活的鐮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是古日本歷史上最動蕩、最黑暗的時代之一,舊制度崩潰,平安朝以來的價值觀和貴族文化也從根本上開始動搖,新興的武士階級彼此間爭權奪利,分庭抗禮;再加上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使得本已混亂的狀況更雪上加霜。兼好作為一個下層貴族,既目睹了平民百姓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又了解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黑暗,他想改變這一切,卻又無能為力,只好選擇了遁世。因為遁入空門,使他與現(xiàn)實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可以從自由的立場凝視世間,深刻地思考一切,同時還能保持旁觀者應有的清醒。 兼好前半生在朝,主管宮中總務與膳事,官職雖不高,卻能夠結(jié)識到不少公卿大臣,有機會了解諸多宮廷掌故,可謂交游廣闊、人情練達;后半生出家,閑云野鶴、妙悟佛諦,看透世事空幻無常。豐富的人生閱歷,再加上其本身性情中和、博通諸學,故而筆下文章趣味淵雅、見識明達,言簡而又能盡興?!锻饺徊荨肪褪沁@樣一部佳作。 “徒然”一詞,在日語中意為無聊、寂寞;“草”指草子,指用假名寫就、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隨筆、日記或民間故事等?!锻饺徊荨返臅闶欠鹿艜w例,摘取首句的頭兩字而得。全書由序段與243段互不相連、長短不一的隨性文字組成,與《方丈記》相比,內(nèi)容更為駁雜深廣。包括了自然觀、藝術觀、人生觀、無常觀、處世警語、經(jīng)驗感悟、掌故考據(jù)、奇聞逸事等等,全都是兼好興之所至、有感即發(fā)而寫下的隨想、批判、評論,頗似今時流行之微博。所不同的是,兼好的微博不是寫在網(wǎng)絡上,而是記于墻壁、紙片或經(jīng)卷背面。當其辭世后,著名武將、歌人今川了俊命人搜其遺稿,于伊賀得歌稿五十頁,又于吉田感神院墻壁及經(jīng)卷抄本背面,得隨筆若干,遂結(jié)集成此書。 由于吉田兼好寫作這些文字的目的,只是為了排遣長日無聊,生前從未想過要傳諸后世,因此其一直處于靈光乍現(xiàn)、漫然書之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中。雖說是即興創(chuàng)作、信手拈來,但精練坦蕩,字字都凝結(jié)了作者的智慧結(jié)晶和深刻見解,短則三言兩語、長則細描詳繪,將儒、道、佛理寓于簡單通俗中,而行文又能將漢文日語融冶一爐,真實、風趣、質(zhì)樸,汰盡浮夸虛妄,閃爍著古老辯證法思想的光芒,將他人生的經(jīng)驗、體會、徹悟盡都囊括其中。雖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卻是以滄桑之心發(fā)禪悟之語,靜謐而超脫,于不拘一格間盡顯靈韻,使人讀后留下無窮的懷想和思索。 吉田兼好曾為官、又為僧,繁華看盡、行腳四方,其社會視野自然比較開闊。與這樣的人生相對應,《徒然草》的著墨重點,也不外兩類:一類載宮廷見聞、禁中逸事、規(guī)章典儀,滿溢貴族趣味與懷古幽情;另一類記寺廟人事,并以佛教之世界觀,注視自然變化與事物變遷,對人生百態(tài)發(fā)表了坦率的批評和議論。這兩類文字在內(nèi)容上包羅萬象,自然、愛情、事業(yè)、憂患、求道、居家、歷史、怪談……舉凡當時世俗與空門所涉之人事,應有盡有。公卿貴族、武士、僧侶、藝人、工匠等各階層人物紛紛登場,實錄世間萬態(tài)、感悟倫理情愛、抒寫四時風物、品評衣食住行,宛如一幅描摹鐮倉末期社會的長繪卷,將彼時的朝野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當然,如果僅有內(nèi)容上的豐富,尚不足以使《徒然草》傲立日本文學史數(shù)百年而不衰。其思想層面的深邃廣闊、文筆的生動超妙、意境的悠然閑雅,不但予人以優(yōu)美的藝術享受,更發(fā)人深省、啟迪智慧。這才是它光芒四射,傾倒整個大和民族,并潛移默化地影響日本人的審美傾向與生活態(tài)度直到如今的主因所在。 《徒然草》的魅力,首先來自它的文字美。全書以纖麗綿密的古日文結(jié)合洗練簡潔的古漢文寫成,字里行間細膩蘊藉、雍容靈動。由于作者有著深厚的漢學修養(yǎng),因此立意布局多仿中國古典筆記,遣詞造句講究典雅,同時頻繁借鑒化用古中國的詩詞歌賦,引經(jīng)據(jù)典、墨艷筆健,令作品散發(fā)出古色古香的動人韻味。那既樸素又辛辣、既風趣又不油滑、超脫而不空疏的文字,將吉田兼好的個性情趣與中世的審美意識完整地投射其上,觀之賞心悅目、讀來唇齒留香,對后世文學作品的行文風格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此次拙譯在文風上,特意采用文言的方式,就是為了保持原書中這種古典的文字美。 如果說文字美屬于外在的表現(xiàn),那么《徒然草》所具備的智慧美與意境美,則展現(xiàn)了其內(nèi)在的高品質(zhì)。 兼好以大雜學家的身份,跨越了千百年的時間之河,將先賢古圣、文章大儒都視為良友,汲取中日思想家、宗教家、哲學家的學問精華融會貫通,化為已用?!锻饺徊荨分卸嗵幵兜赖陆?jīng)》、《論語》、《莊子》、《尚書》、《昭明文選》、《白樂天詩集》、《古今和歌集》等古書的辭句與觀點,結(jié)合自身睿智、幽默、帶有寓言性質(zhì)的小故事,采用碎片式、積木式、插花式等敘述方式,安排于匠心獨具的話題排列中,縱談妙論、至理迭出,盡顯機智與淵識,耐人尋味。 此外,在肯定貴族式的教養(yǎng)、學識的同時,面向庶民階層,兼好也充分肯定了專家、專業(yè)技能的重要性,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與技藝的日益精進密切相關。風度姿容、談吐禮儀也是他評價人的又一個重要標準。 《徒然草》的智慧不僅表現(xiàn)在學問、才藝方面,更有諸多生活的智慧、為人處世的智慧。兼好以一個出家人的平和沖淡,將他對生活的見解和琢磨緩緩述來。雖然避世隱居,然而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是積極、樂觀的,并不回避自己對世俗種種欲望的欣賞與理解。從庭院中的花木該如何選擇,到居室里的器物該如何措置,再到待人接物如何才是得體,他都不惜筆墨;世俗生活的諸多趣味,例如賞花、飲酒、觀月、男女幽會等,他都津津樂道。禁欲者與享樂派的思想同時并存,不虛飾、不做作,盡情地敞開胸懷,去品味生活的真情趣。他就站在生活里,看人來人往、看萬物紛繁;生活之理,就像他筆下的文字一般,雖淡然素樸,卻暗藏玄機,意蘊深厚。 對于生的熱愛,讓兼好傾向于自我保全的智慧,其為人處世也大有心得。他格外強調(diào)人生應進退有度,言行得體而不遭人厭棄。在名利觀上,他認為人世沉浮、紅塵打滾,不免要追逐于名利之間。求財慕榮,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必須取之有道,誠信為本。為此,他一次次提出忠告、一次次給出建議,妙語警句在書中俯拾皆是。但他并不擺出一副教訓人的面孔,也不進行晦澀枯燥的說教。這些率真的勸誡,都來自于他對現(xiàn)實人生深入細致的觀察、理解,根底里含有一種溫潤,因而沒有道學語,令人在莞爾頷首中,咀嚼出一位老法師在歷盡滄桑后,濃縮五味而得的處世智慧。 總之,《徒然草》是聰明人寫的慧世語錄、是滋補的心靈雞湯。它所蘊涵的東方哲理、人生智慧對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人格修養(yǎng)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被奉為日本的《論語》,跨越時空隧道,世代傳承。 飄然出世、簡單生存的兼好法師對生活上的享受并不提倡,而是追求適意自在和內(nèi)心『的安寧平靜,所以在賦予《徒然草》高深智慧的同時,也在書中融入了脫離塵囂、超然物外的意境美。與青燈古佛相伴,人情冷暖了然于心,悠然禪意和對世事的冷眼旁觀,結(jié)合以平安時代舊貴族的優(yōu)雅,造就了兼好古典式的關學情趣和獨特的審美觀。他立身世俗卻超越世俗、厭離紅塵卻不忘人間,用清新曉暢的文筆、精準唯美的語句,熱烈而又冷靜地描繪著自己生活的世界,將人生短促、煩惱所在、靜思所得,以及自囿之可笑、寄情山水之閑趣娓娓道來,句句清涼,宛如指出一條深幽的小徑,令人行走其間,只感清醒與寧靜。 有些文章好,是自自然然地好,不是用力地好。若心底不曾歷波瀾,定寫不出如此率性純真的文字。如前所述,兼好撰本作時,并未考慮到發(fā)表,也無所謂有無讀者,因此絕不掛懷于受眾口味,下筆自由隨意,全無避忌阻礙,是內(nèi)心思想的真實流露。這樣淡然的心態(tài),最適合散漫抒懷的隨筆,有時靈感一閃而過,記下來寥寥數(shù)句;有時卻行云流水連綿不絕,洋洋千百言,數(shù)紙而不能盡。讀者品來,猶如與知心朋友漫談聊天,時而憂傷,時而歡樂;時而家長里短,時而風花雪月。可以談得很透徹,也可以輕飄飄地不著痕跡。待到話音落處,言語蒸發(fā),真意也已道盡。過后細細回味,好似品過一杯蕩滌心塵的清茶,甘香無窮,心境登時明澈起來。 一人一悟一世界,一言一嘆一微塵。在雨聲瀝瀝、竹簟生涼的月夜,玩味兼好法師悉心存錄的樂趣與境界,也許初時未必會意,熟讀深思,方知其妙。透過別致的情趣與物哀的幽思,觸到的是一顆脫塵絕想的心,清洌如泉水,又氤氳著一泓暖意。浮世蒸騰中,熙熙攘攘者盡多淺陋無文、利欲熏心,倘內(nèi)心最柔軟處尚不曾失守,實應讓這些短章,拂去盤踞心頭的積埃,令人心之花開得更加芬芳絢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徒然草》所體現(xiàn)的無常美。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對無常的透徹認識,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對無常美的欣賞。雖同為出家法師,但與鴨長明萬念俱灰的悲觀相比,兼好所持的無常觀,既有來自佛教的影響,又有來自儒家的“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的思想,甚至還導入了老莊“無欲無為”的哲學觀念。雜糅各家精髓的結(jié)果,令《徒然草》中的無常觀,予人樂觀豁達、勸導向上的感覺。這種合而不同,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實屬難能可貴。 明了循環(huán)往復、無始無終的“流轉(zhuǎn)之相”才是世相本質(zhì)的兼好,抱持著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姿態(tài),講求放下諸緣與身心俱閑。放下諸緣是方法,身心俱閑是他所追求的最佳人生境界,這兩者都建立在他對無常美的認知上。 參透生死之道,是發(fā)現(xiàn)無常之美的首要條件。死,不可預測,也不可抗拒。生命消失令人無限慨嘆,生死之間,翻涌著不盡的情感波瀾。倘若生命永存、無死無終,也就沒有了對生之美好的認識?!锻饺徊荨分杏卸嗵幪峒吧?,深刻表達了兼好對于死亡的冷靜觀察與思考。他以一種審美的心理去認識生與死,消解死亡的哀慟,將生命無常的悲劇情結(jié)升華成了美感。正因有了這種“死生同狀,萬物一府”的體認,所以他的思想近于虛無,達到了“安時處順,哀樂不入”的高度。反映在言行上,便是重視現(xiàn)世、珍惜生命,以積極的心態(tài)及時去品味生之樂趣,進而從無常的變化和遷移中,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 他心正氣平、靜觀萬物,在含苞待放的枝頭探尋欠缺之美、在風吹花落后發(fā)現(xiàn)凋滅之美、在殘月中欣賞不完滿之美。在他眼中,落花缺月仍有風情;人世愛而不得,思慕之時更有意趣。面對再好的美景,都能泰然處之,絕不喜形于色,因為其深知好景不常在之理,任何事物都無法逃脫無常的制約。這種建立在無常上的美學觀,雖然帶有東方的悲劇色彩,卻是日本精神的靜水深流。 兼好的無常審美觀,運用在人與事方面,演化為盡量避免追求完美無缺,對萬事萬物都不苛求極致、圓滿,因為圓滿過后必是不圓滿。他努力使人們明白“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正”的道理,圓某一事物美好而試圖使之永恒的做法是徒勞的,只能自尋煩惱。唯有任其自然才是聰明的做法。 可以說,無常美像一束煌煌之光,照耀著兼好的內(nèi)心世界,令他破除了一切執(zhí)著,進入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的境界。他自在無拘、物我兩忘地感懷著天地流轉(zhuǎn)的空寂,而后透過《徒然草》澄明著數(shù)百年來億萬讀者的思緒,于細微處溫婉地灌溉著世人的心智。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物換星移后,依然沉靜佇立,令今時身處熙攘的我們見到,頓然有種猛回頭的棒喝感。如果你正被炎世灼烤,心浮氣躁;如果你正迷惘困惑,躑躅于人生的未明;如果你有各種各樣的煩惱憂愁,需要指引,那么,請翻開這本愜意舒泰的小書,送一個清涼平和的心境給自己。留溫暖美好的期待予世界! 王新禧 2011年7月譯序于福州
內(nèi)容概要
《徒然草》是一部內(nèi)容廣博的散文隨筆。作者吉田兼好將一生的豐富閱歷和明達見識融入到簡短隨性的文字中,既有處事警語、經(jīng)驗感悟,又不乏奇聞逸事、四時風物。當這幅由243段短文構成的長卷緩緩展開時,日本鐮倉末期的社會風貌以及吉田兼好汰盡浮華的禪悟之心躍然紙上。
《方丈記》成書于1212年,被譽為日本隱士文學的巔峰之作。是作者鴨長明回憶生平際遇、敘述天地巨變、感慨人世無常的隨筆集。這部作品對日本的文學、歷史、思想等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被日本珍視為文化瑰寶。
作者簡介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歌人、隨筆作家。他出身望族,精通儒、佛、老莊之學,以歌人身份活躍于文學領域。賞識他的后宇多上皇駕崩后,年約三十的兼好旋即遁世出家。兼好出家后,云游四方、大長見識。其作品除《徒然草》外,尚有和歌集《兼好法師集》。
《方丈記》的作者鴨長明生于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論家、隨筆作家。因和歌和琵琶雙藝皆臻,被后鳥羽上皇提拔。生逢亂世,又迭遇天災人禍、仕途失意,遁入深山,至死不出。
書籍目錄
《徒然草》《方丈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生于此世之人,欲求實多。御門之位固已尊崇至極,竹園生之末葉,亦非人間凡種,皆高不可攀;攝政、關白者,列位群臣之首,自是不敢奢求;即便是躋身內(nèi)廷、稱為“舍人”的尋常臣子,也不可小覷。其子孫縱然沒落,而高姿雅韻不減。與之相較,稍稍逢時得志,便自大驕矜、目中無人者,由旁人冷眼觀之,實不值一哂也。似法師這般不被世人中意的,真是少有。清少納言曾言:“出家者受人視若木屑”,此話確實有理。升座說法,鼓噪喧赫,仿佛炙手可熱,然究其本體,又有何可???誠如高僧增賀所言,囿于沽名,有違佛祖圣教。不過虔心舍世、皈依修行者,卻頗有可欣羨處。
媒體關注與評論
此書大抵用和歌詞句,而其旨趣則有說儒道者,有說老莊之道者,亦有說神道佛道者。又或記掌故儀式,正世俗之謬誤,說明故實以及事物之緣起,敘四季物色,記世間人事,初無一定,而其文章優(yōu)雅,思想高深,熟讀深思,自知其妙?! 毡举骄浯髱?、學者北村季吟我覺得它(徒然草)的文調(diào)諧和有致,還是余事;思路的清明,見地的周到,也真不愧為一部足以代表東方固有思想的哲學書?! ?郁達夫《徒然草》最大的價值可以說是在于他的趣味性……我們讀過去,時時覺得六百年前老法師的話有如昨日朋友的對談,是很愉快的事?! 茏魅私褚怪刈x《徒然草》,兼好法師那樣淡然而又冷靜地描繪著他其實熱烈的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美因為無常顯得更美,萬事因為皆難前定才能顯得真實不亂?! ?席慕蓉
編輯推薦
《徒然草·方丈記(插圖全譯本)》:站在歲月里看人來人往,悲喜無常,兩位法師于紛紜亂象中的淡然與妙悟如清亮月光。精煉坦蕩,風趣質(zhì)樸,靜謐超脫,蟬意悠然,日本文學史上的散文雙壁,隱士文學的濫觴與元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