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震云 頁數(shù):208 字數(shù):13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摘錄)馮小剛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的王朔還是小王,震云還是小劉,我還是小馮。我們仨同齡,五八年的,風華正茂。一個夏天的午后,小王把小劉的《溫故一九四二》交到我的手上。小王說:推薦你看震云新寫的一個中篇,調查體小說。我一口氣看完,對本民族的認識產生了飛躍。小說沒有故事,沒有人物,也貌似沒有態(tài)度沒有立場,主角寫的是民族,情節(jié)寫的是民族的命運。這篇小說在我的心里開始發(fā)酵,逢人便說,念念不忘。隔年,在南郊京豐賓館一個扯淡的大會上,遇到震云,我提議把《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電影。那時我剛剛拍完根據震云小說《一地雞毛》改編的電視劇,我還沒有拍電影的經歷。震云的回答是:不急……容我再想想……之后一晃幾年過去。這期間,我和震云、王朔還有梁左成為莫逆,隔三岔五包上一頓餃子,湊幾個涼菜,說上一夜的醉話。酒中也多有提及《溫故》的事,但也都是虛聊,小劉沒有實接過話茬。時間走到2000年。新年的一個晚上,小劉來到我家。餃子就酒,幾杯下肚,小劉鄭重對小馮說:我今天來,是想把《溫故一九四二》交給兄長,此事我愿意與兄長共進退。今天我仍清楚記得震云那義無反顧的表情。天漸白時,我們喝光了家里所有的啤酒,那一夜小劉把《溫故》托付給了小馮,也把一九四二烙在了我的心上。2002年項目正式啟動,那時我已與華誼兄弟簽約,中軍中磊橫下一條心拿出三千萬投拍《溫故》。在當時,對于一部國產文藝片來說,這個預算就是一個接近于自殺的天文數(shù)字。我們在北影的一間小平房里開了論證會。與會者一致認為它是部好小說,同時也一致認為它不適合改編電影。因為沒有故事,沒有人物,沒有情節(jié)。專家們散去,小馮和小劉蹲在小屋外的樹蔭下,小劉問小馮:這事還做不做?我說:做。小劉說:人們習慣只做可能的事,但是把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意思不大,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意義就不同了。小劉又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笨人;聰明的人寫劇本知道找捷徑,怕繞遠怕做無用功,善于在賓館里侃故事,刮頭腦風暴;笨的人寫劇本不知道抄近路,最笨的方法是把所有的路都走上一遍,看似無用功,卻能夠找到真正要去的地方。我對小劉說:我們肯定不是聰明人,就走笨人的路吧。接下來的三個月,小馮和小劉攜小陸、老韻、益民還有孫浩,一行六人先后赴河南、陜西、山西,又赴重慶、開羅,行程萬里。在路上,我們見到老東家一家,瞎鹿花枝一家,見到了東家的女兒星星,趕大車的長工栓柱,見到了八歲的留保和五歲的鈴鐺,見到了伙夫老馬,見到意大利傳教士托馬斯?梅甘,他的中國徒弟安西滿,也見到了委員長和那位讓委員長頭疼的《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見到了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李培基;見到了寒風中蓬頭垢面的災民,背井離鄉(xiāng)一路向西的逃荒隊伍,見到了他們悲慘的命運;更重要的,也意外地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面對災難時的幽默。半年后,震云捧著熱騰騰帶著油墨香味的劇本,用他的河南普通話給翹首以待的我們讀了整整一個下午。捋胳膊挽袖子,中軍拍板,干!劇本送去立項,不日被駁回。理由是:調子太灰,災民丑陋,反映人性惡,消極。散了散了,下馬,該干嗎干嗎去吧?!?/pre>內容概要
《溫故一九四二》被公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作家劉震云的首部調查體小說,講述了一個不能不為人知的、關于饑餓的故事。
劉震云形象地說:1942年河南因旱災餓死的民眾,相當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奧斯維辛!馮小剛說:“二戰(zhàn)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br /> 當年旱災、蝗災使糧食顆粒無收,哀鴻遍野,三千萬民眾離鄉(xiāng)背井去陜西逃荒。劉震云為重溫那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幸存者,完成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小說出版后,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回、修改、再立項……經歷了19年的艱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電影故事中,劉震云以地主老范、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線,以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xiàn)了面對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tài)度。
電影故事比小說更直觀,甚至更具文學性,電影中未拍或刪掉的鏡頭在書中都予以保留。也由此看到劉震云獲茅獎力作《一句頂一萬句》前身的影子。作者簡介
劉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縣。198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小說素以下筆辛辣和關注民生為特點。
曾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
《故鄉(xiāng)天下黃花》
《故鄉(xiāng)相處流傳》
《故鄉(xiāng)面和花朵》(四卷)
《一腔廢話》
《手機》
《我叫劉躍進》
《一句頂一萬句》
《我不是潘金蓮》等;
中短篇小說
《塔鋪》
《新兵連》
《單位》
《一地雞毛》等。
《一句頂一萬句》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書籍目錄
序:
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 馮小剛
小說:
溫故一九四二
電影:
一九四二章節(jié)摘錄
我姥娘將五十年前餓死人的大旱災,已經忘得一干二凈。我說:“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餓死許多人!”姥娘:“餓死人的年頭多得很,到底指的哪一年?”我姥娘今年九十二歲。與這個世紀同命運。這位普通的中國鄉(xiāng)村婦女,解放前是地主的雇工,解放后是人民公社社員。在她身上,已經承受了九十二年的中國歷史。沒有千千萬萬這些普通的骯臟的中國百姓,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反革命歷史都是白扯。他們是最終的災難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歷史歷來與他們無緣,歷史只漫步在富麗堂皇的大廳。所以俺姥娘忘記歷史一點沒有慚愧的臉色。不過這次旱災餓死的是我們身邊的父老鄉(xiāng)親,是自己人,姥娘的忘記還是稍稍有些不對。姥娘是我的救命恩人。這牽涉到另一場中國災難——一九六○年。老人家性情溫和,雖不識字,卻深明大義。我總覺中國所以能發(fā)展到今天,仍給人以信心,是因為有這些性情溫和、深明大義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懷叵測、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值得我欣慰的是,仗著一位鄉(xiāng)村醫(yī)生,現(xiàn)在姥娘身體很好,記憶力健全,我母親及我及我弟弟妹妹小時候的一舉一動,仍完整地保存在她的記憶里。我相信她對一九四二年的忘卻,并不是一九四二年不觸目驚心,而是在老人家的歷史上,死人的事確是發(fā)生得太頻繁了。指責九十二年許許多多的執(zhí)政者毫無用處,但在哪位先生的執(zhí)政下他的黎民百姓經常、到處被活活餓死,這位先生確應比我姥娘更感到慚愧。這個理應慚愧的前提是:他的家族和子孫,決沒有發(fā)生饑餓。當我們被這樣的人統(tǒng)治著時,我們不也感到不放心和感到后怕嗎?但姥娘平淡無奇的語調,也使我的激動和憤怒平淡起來,露出自嘲的微笑。歷史從來是大而化之的。歷史總是被篩選和被遺忘的。誰是執(zhí)掌篩選粗眼大筐的人呢?最后我提起了蝗蟲。一九四二年的大旱之后,發(fā)生了遮天蔽日的蝗蟲。這一特定的標志,勾起了姥娘并沒忘卻的蝗蟲與死人的聯(lián)系。她馬上說:“這我知道了。原來是飛螞蚱那一年。那一年死人不少。螞蚱把地里的莊稼都吃光了。牛進寶他姑姑,在大油坊設香壇,我還到那里燒過香!”我說:“螞蚱前頭,是不是大旱?”她點著頭:“是大旱,是大旱,不大旱還出不了螞蚱?!蔽覇枺骸笆遣皇撬懒撕芏嗳??”她想了想:“有個幾十口吧?!边@就對了。一個村幾十口,全省算起來,也就三百萬了。我問:“沒死的呢?”姥娘:“還不是逃荒。你二姥娘一股人,三姥娘一股人,都去山西逃荒了?!爆F(xiàn)在我二姥娘、三姥娘早已經不在了。二姥娘死時我依稀記得,一個黑漆棺材;三姥娘死時我已二十多歲,記得是一顆蒼白的頭,眼瞎了,像狗一樣蜷縮在灶房的草鋪上。他的兒子我該叫花爪舅舅的,在村里當過二十四年支書,從一九四八年當?shù)揭痪牌叨?,竟沒有置下一座像樣的房子,被村里人嘲笑不已。放下二姥娘、三姥娘我問:“姥娘,你呢?”姥娘:“我沒有逃荒。東家對我好,我又去給東家種地了?!蔽遥骸澳悄旰档脜柡幔俊崩涯锉戎骸霸趺床粎柡?,地裂得像小孩子嘴。往地上澆一瓢水,‘滋滋’冒煙?!边@就是了。核對過姥娘,我又去找花爪舅舅。花爪舅舅到底當過支書,大事清楚,我一問到一九四二年,他馬上說:“四二年大旱!”我:“旱成甚樣?”他吸著我的“阿詩瑪”煙說:“一入春就沒下過雨,麥收不足三成,有的地塊顆粒無收;秧苗下種后,成活不多,活的也長尺把高,結不成籽?!蔽遥骸梆I死人了嗎?”他點頭:“餓死幾十口。”我:“不是麥收還有三成嗎?怎么就讓餓死了?”他瞪著我:“那你不交租子了?不交軍糧了?不交稅賦了?賣了田地不夠納糧,不餓死也得讓縣衙門打死!”我明白了。我問:“你當時有多大?”他眨眨眼:“也就十五六歲吧。”我:“當時你干什么去了?”他:“怕餓死,隨俺娘到山西逃荒去了?!逼蚕禄ㄗ司?,我又去找范克儉舅舅。一九四二年,范克儉舅舅家在我們當?shù)厥鞘浊恢傅拇髴羧思?。我姥爺姥娘就是在他家扛的長工。東家與長工,過從甚密;范克儉舅舅幾個月時,便認我姥娘為干娘。俺姥娘說,一到吃飯時候,范克儉他娘就把范克儉交給我姥娘,俺姥娘就把他放到褲腰里。一九四九年以后,主子長工的身份為之一變。俺姥娘家成了貧農,范克儉舅舅的爹在鎮(zhèn)反中讓槍斃了;范克儉舅舅成了地主分子,一直被管制到一九七八年。他的妻子、我的金銀花舅母曾向我抱怨,說她嫁到范家一天福沒享,就跟著受了幾十年罪,圖個啥呢?因為她與范克儉舅舅結婚于一九四八年底。但在幾十年中,我家與范家仍過從甚密。范克儉舅舅見了俺姥娘就“娘、娘”地喊。我親眼見俺姥娘拿一塊月餅,像過去的東家對她一樣,大度地將月餅賞給叫“娘”的范克儉舅舅。范克儉舅舅臉上露出感激的笑容。我與范克儉舅舅,坐在他家院中一棵枯死的大槐樹下(這棵槐樹,怕是一九四二年就存在吧?),共同回憶一九四二年。一開始范克儉舅舅不知一九四二年為何物,“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二年是哪一年?”這時我想起他是前朝貴族,不該提一九四九年以后實行的公元制,便說是民國三十一年。誰知不提民國三十一年還好些,一提民國三十一年范克儉舅舅暴跳如雷:“別提民國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壞得很?!蔽页泽@:“三十一年為什么壞?”范克儉舅舅:“三十一年俺家燒了一座小樓!”我不明白:“為什么三十一年燒小樓?”范克儉舅舅:“三十一年不是大旱嗎?”我答:“是呀,是大旱!”范克儉舅舅:“大旱后起螞蚱!”我:“是起了螞蚱!”范克儉舅舅:“餓死許多人!”我:“是餓死許多人!”范克儉舅舅將手中的“阿詩瑪”煙扔了一丈多遠:“餓死許多人,剩下沒餓死的窮小子就滋了事。挑頭的是毋得安,拿著幾把大鍘刀、紅纓槍,占了俺家一座小樓,殺豬宰羊,說要起兵,一時來俺家吃白飯的有上千人!”我為窮人辯護:“他們也是餓得沒辦法!”范克儉舅舅:“餓得沒辦法,也不能搶明火呀!”我點頭:“搶明火也不對。后來呢?”范克儉舅舅詭秘地一笑:“后來,后來小樓起了大火,麻稈浸著油。毋得安一幫子都活活燒死了,其他就作鳥獸散!”“唔?!笔沁@樣。大旱。大饑。餓死人。盜賊蜂起。劇本文摘:逃荒隊伍 日老東家坐在車轅上,看著軍隊在煙塵中行進,對坐在車轅另一邊的星星說。老東家:看看,仗要大打,還是躲躲對。星星抱著貓沒理他。這時趕車的栓柱仰脖子看看天,又鬧上了情緒。東家一逃荒,就東家不是東家,長工不是長工了。栓柱:東家,日頭偏西了,肚子餓得慌,該做飯了。地主婆:栓柱呀,逃荒不比在家里,路還長著哩,每天吃兩頓就中了。老東家磕磕手里的煙袋,從車轅上跳下來:栓柱,我走走,你坐會兒。栓柱斜背漢陽造,坐到了車轅上。星星看他坐了上來,從車轅的另一邊跳了下來。栓柱又不高興了,從車轅上跳下來,懷抱鞭子,蹲到一塊石頭上。栓柱:腳疼。這荒你們逃吧,我要回老家。老東家又勸他:栓柱呀,這不遇到災了嗎?你也跟大爺十幾年了,聽大爺一句,別犟了。栓柱剜了星星一眼:別扭,不理人。這時瞎鹿放下手推車,來到老東家身邊悄聲說:東家,別慣他這毛病,讓他走,咱們兩家合一家,我來趕車。老東家:你會使槍嗎?瞎鹿馬上說:會。老東家看到瞎鹿上有老娘,下有老婆和兩個孩子,手推車上盡是些樹皮和雜草,搖搖頭:會也不中。然后去做星星的工作。老東家:書白念了?到啥時候說啥時候。(悄悄指指栓柱和他身上的槍,又指指周圍的災民)路上都是狼,離不開男人和槍,我也知道他搗蛋,也得等災躲過去再說呀。星星跳到車轅上喊:栓柱,上車吧,我教你識字。栓柱又高興了,也跳到車轅上。星星:想學啥字?栓柱伸出巴掌:寫你名,星星。星星掏出鋼筆,把她的名寫到他的手心,栓柱用巴掌攥住,又指著星星的手。栓柱:寫我名,栓柱。星星發(fā)現(xiàn)了他的陰謀,打了他一巴掌。栓柱笑了,猛抽了牲口一鞭。……編輯推薦
《溫故一九四二:一部小說和一部電影的緣分(完整版)》是作者劉震云和導演馮小剛唯一獨家授權的小說和電影故事完整版作品,也是首次面世的劉震云電影版《一九四二》。劉震云的小說為調查體,簡潔而不著一筆作者態(tài)度,卻準確還原了1942年中國的大時代環(huán)境。極為苛刻卻慧眼獨具的王朔,對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不吝贊譽,力薦給馮小剛。馮小剛說:“我一口氣看完,使我對本民族的認識產生了飛躍”,從此“把一九四二烙在了心上……”電影故事經19年打磨,數(shù)易其稿,爐火純青。書中馮小剛長序為難得一見的“驚世之言”,詳盡記述了《一九四二》問世的艱辛與坎坷,極具震撼力!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