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一九四二

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震云  頁數:208  字數:13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摘錄)馮小剛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的王朔還是小王,震云還是小劉,我還是小馮。我們仨同齡,五八年的,風華正茂。一個夏天的午后,小王把小劉的《溫故一九四二》交到我的手上。小王說:推薦你看震云新寫的一個中篇,調查體小說。我一口氣看完,對本民族的認識產生了飛躍。小說沒有故事,沒有人物,也貌似沒有態(tài)度沒有立場,主角寫的是民族,情節(jié)寫的是民族的命運。這篇小說在我的心里開始發(fā)酵,逢人便說,念念不忘。隔年,在南郊京豐賓館一個扯淡的大會上,遇到震云,我提議把《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電影。那時我剛剛拍完根據震云小說《一地雞毛》改編的電視劇,我還沒有拍電影的經歷。震云的回答是:不急……容我再想想……之后一晃幾年過去。這期間,我和震云、王朔還有梁左成為莫逆,隔三岔五包上一頓餃子,湊幾個涼菜,說上一夜的醉話。酒中也多有提及《溫故》的事,但也都是虛聊,小劉沒有實接過話茬。時間走到2000年。新年的一個晚上,小劉來到我家。餃子就酒,幾杯下肚,小劉鄭重對小馮說:我今天來,是想把《溫故一九四二》交給兄長,此事我愿意與兄長共進退。今天我仍清楚記得震云那義無反顧的表情。天漸白時,我們喝光了家里所有的啤酒,那一夜小劉把《溫故》托付給了小馮,也把一九四二烙在了我的心上。2002年項目正式啟動,那時我已與華誼兄弟簽約,中軍中磊橫下一條心拿出三千萬投拍《溫故》。在當時,對于一部國產文藝片來說,這個預算就是一個接近于自殺的天文數字。我們在北影的一間小平房里開了論證會。與會者一致認為它是部好小說,同時也一致認為它不適合改編電影。因為沒有故事,沒有人物,沒有情節(jié)。專家們散去,小馮和小劉蹲在小屋外的樹蔭下,小劉問小馮:這事還做不做?我說:做。小劉說:人們習慣只做可能的事,但是把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意思不大,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意義就不同了。小劉又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笨人;聰明的人寫劇本知道找捷徑,怕繞遠怕做無用功,善于在賓館里侃故事,刮頭腦風暴;笨的人寫劇本不知道抄近路,最笨的方法是把所有的路都走上一遍,看似無用功,卻能夠找到真正要去的地方。我對小劉說:我們肯定不是聰明人,就走笨人的路吧。接下來的三個月,小馮和小劉攜小陸、老韻、益民還有孫浩,一行六人先后赴河南、陜西、山西,又赴重慶、開羅,行程萬里。在路上,我們見到老東家一家,瞎鹿花枝一家,見到了東家的女兒星星,趕大車的長工栓柱,見到了八歲的留保和五歲的鈴鐺,見到了伙夫老馬,見到意大利傳教士托馬斯?梅甘,他的中國徒弟安西滿,也見到了委員長和那位讓委員長頭疼的《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見到了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李培基;見到了寒風中蓬頭垢面的災民,背井離鄉(xiāng)一路向西的逃荒隊伍,見到了他們悲慘的命運;更重要的,也意外地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面對災難時的幽默。半年后,震云捧著熱騰騰帶著油墨香味的劇本,用他的河南普通話給翹首以待的我們讀了整整一個下午。捋胳膊挽袖子,中軍拍板,干!劇本送去立項,不日被駁回。理由是:調子太灰,災民丑陋,反映人性惡,消極。散了散了,下馬,該干嗎干嗎去吧?!?/pre>

內容概要

  《溫故一九四二》被公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作家劉震云的首部調查體小說,講述了一個不能不為人知的、關于饑餓的故事。
  劉震云形象地說:1942年河南因旱災餓死的民眾,相當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奧斯維辛!馮小剛說:“二戰(zhàn)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當年旱災、蝗災使糧食顆粒無收,哀鴻遍野,三千萬民眾離鄉(xiāng)背井去陜西逃荒。劉震云為重溫那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幸存者,完成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小說出版后,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回、修改、再立項……經歷了19年的艱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電影故事中,劉震云以地主老范、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線,以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了面對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tài)度。
  電影故事比小說更直觀,甚至更具文學性,電影中未拍或刪掉的鏡頭在書中都予以保留。也由此看到劉震云獲茅獎力作《一句頂一萬句》前身的影子。

作者簡介

  劉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縣。198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小說素以下筆辛辣和關注民生為特點。
  曾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
  《故鄉(xiāng)天下黃花》
  《故鄉(xiāng)相處流傳》
  《故鄉(xiāng)面和花朵》(四卷)
  《一腔廢話》
  《手機》
  《我叫劉躍進》
  《一句頂一萬句》
  《我不是潘金蓮》等;
  中短篇小說
  《塔鋪》
  《新兵連》
  《單位》
  《一地雞毛》等。
  《一句頂一萬句》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書籍目錄

序:
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  馮小剛
小說:
溫故一九四二
電影:
一九四二

章節(jié)摘錄

我姥娘將五十年前餓死人的大旱災,已經忘得一干二凈。我說:“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餓死許多人!”姥娘:“餓死人的年頭多得很,到底指的哪一年?”我姥娘今年九十二歲。與這個世紀同命運。這位普通的中國鄉(xiāng)村婦女,解放前是地主的雇工,解放后是人民公社社員。在她身上,已經承受了九十二年的中國歷史。沒有千千萬萬這些普通的骯臟的中國百姓,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反革命歷史都是白扯。他們是最終的災難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歷史歷來與他們無緣,歷史只漫步在富麗堂皇的大廳。所以俺姥娘忘記歷史一點沒有慚愧的臉色。不過這次旱災餓死的是我們身邊的父老鄉(xiāng)親,是自己人,姥娘的忘記還是稍稍有些不對。姥娘是我的救命恩人。這牽涉到另一場中國災難——一九六○年。老人家性情溫和,雖不識字,卻深明大義。我總覺中國所以能發(fā)展到今天,仍給人以信心,是因為有這些性情溫和、深明大義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懷叵測、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值得我欣慰的是,仗著一位鄉(xiāng)村醫(yī)生,現在姥娘身體很好,記憶力健全,我母親及我及我弟弟妹妹小時候的一舉一動,仍完整地保存在她的記憶里。我相信她對一九四二年的忘卻,并不是一九四二年不觸目驚心,而是在老人家的歷史上,死人的事確是發(fā)生得太頻繁了。指責九十二年許許多多的執(zhí)政者毫無用處,但在哪位先生的執(zhí)政下他的黎民百姓經常、到處被活活餓死,這位先生確應比我姥娘更感到慚愧。這個理應慚愧的前提是:他的家族和子孫,決沒有發(fā)生饑餓。當我們被這樣的人統(tǒng)治著時,我們不也感到不放心和感到后怕嗎?但姥娘平淡無奇的語調,也使我的激動和憤怒平淡起來,露出自嘲的微笑。歷史從來是大而化之的。歷史總是被篩選和被遺忘的。誰是執(zhí)掌篩選粗眼大筐的人呢?最后我提起了蝗蟲。一九四二年的大旱之后,發(fā)生了遮天蔽日的蝗蟲。這一特定的標志,勾起了姥娘并沒忘卻的蝗蟲與死人的聯系。她馬上說:“這我知道了。原來是飛螞蚱那一年。那一年死人不少。螞蚱把地里的莊稼都吃光了。牛進寶他姑姑,在大油坊設香壇,我還到那里燒過香!”我說:“螞蚱前頭,是不是大旱?”她點著頭:“是大旱,是大旱,不大旱還出不了螞蚱。”我問:“是不是死了很多人?”她想了想:“有個幾十口吧?!边@就對了。一個村幾十口,全省算起來,也就三百萬了。我問:“沒死的呢?”姥娘:“還不是逃荒。你二姥娘一股人,三姥娘一股人,都去山西逃荒了?!爆F在我二姥娘、三姥娘早已經不在了。二姥娘死時我依稀記得,一個黑漆棺材;三姥娘死時我已二十多歲,記得是一顆蒼白的頭,眼瞎了,像狗一樣蜷縮在灶房的草鋪上。他的兒子我該叫花爪舅舅的,在村里當過二十四年支書,從一九四八年當到一九七二年,竟沒有置下一座像樣的房子,被村里人嘲笑不已。放下二姥娘、三姥娘我問:“姥娘,你呢?”姥娘:“我沒有逃荒。東家對我好,我又去給東家種地了。”我:“那年旱得厲害嗎?”姥娘比著:“怎么不厲害,地裂得像小孩子嘴。往地上澆一瓢水,‘滋滋’冒煙?!边@就是了。核對過姥娘,我又去找花爪舅舅?;ㄗ司说降桩斶^支書,大事清楚,我一問到一九四二年,他馬上說:“四二年大旱!”我:“旱成甚樣?”他吸著我的“阿詩瑪”煙說:“一入春就沒下過雨,麥收不足三成,有的地塊顆粒無收;秧苗下種后,成活不多,活的也長尺把高,結不成籽。”我:“餓死人了嗎?”他點頭:“餓死幾十口?!蔽遥骸安皇躯準者€有三成嗎?怎么就讓餓死了?”他瞪著我:“那你不交租子了?不交軍糧了?不交稅賦了?賣了田地不夠納糧,不餓死也得讓縣衙門打死!”我明白了。我問:“你當時有多大?”他眨眨眼:“也就十五六歲吧。”我:“當時你干什么去了?”他:“怕餓死,隨俺娘到山西逃荒去了。”撇下花爪舅舅,我又去找范克儉舅舅。一九四二年,范克儉舅舅家在我們當地是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我姥爺姥娘就是在他家扛的長工。東家與長工,過從甚密;范克儉舅舅幾個月時,便認我姥娘為干娘。俺姥娘說,一到吃飯時候,范克儉他娘就把范克儉交給我姥娘,俺姥娘就把他放到褲腰里。一九四九年以后,主子長工的身份為之一變。俺姥娘家成了貧農,范克儉舅舅的爹在鎮(zhèn)反中讓槍斃了;范克儉舅舅成了地主分子,一直被管制到一九七八年。他的妻子、我的金銀花舅母曾向我抱怨,說她嫁到范家一天福沒享,就跟著受了幾十年罪,圖個啥呢?因為她與范克儉舅舅結婚于一九四八年底。但在幾十年中,我家與范家仍過從甚密。范克儉舅舅見了俺姥娘就“娘、娘”地喊。我親眼見俺姥娘拿一塊月餅,像過去的東家對她一樣,大度地將月餅賞給叫“娘”的范克儉舅舅。范克儉舅舅臉上露出感激的笑容。我與范克儉舅舅,坐在他家院中一棵枯死的大槐樹下(這棵槐樹,怕是一九四二年就存在吧?),共同回憶一九四二年。一開始范克儉舅舅不知一九四二年為何物,“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二年是哪一年?”這時我想起他是前朝貴族,不該提一九四九年以后實行的公元制,便說是民國三十一年。誰知不提民國三十一年還好些,一提民國三十一年范克儉舅舅暴跳如雷:“別提民國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壞得很?!蔽页泽@:“三十一年為什么壞?”范克儉舅舅:“三十一年俺家燒了一座小樓!”我不明白:“為什么三十一年燒小樓?”范克儉舅舅:“三十一年不是大旱嗎?”我答:“是呀,是大旱!”范克儉舅舅:“大旱后起螞蚱!”我:“是起了螞蚱!”范克儉舅舅:“餓死許多人!”我:“是餓死許多人!”范克儉舅舅將手中的“阿詩瑪”煙扔了一丈多遠:“餓死許多人,剩下沒餓死的窮小子就滋了事。挑頭的是毋得安,拿著幾把大鍘刀、紅纓槍,占了俺家一座小樓,殺豬宰羊,說要起兵,一時來俺家吃白飯的有上千人!”我為窮人辯護:“他們也是餓得沒辦法!”范克儉舅舅:“餓得沒辦法,也不能搶明火呀!”我點頭:“搶明火也不對。后來呢?”范克儉舅舅詭秘地一笑:“后來,后來小樓起了大火,麻稈浸著油。毋得安一幫子都活活燒死了,其他就作鳥獸散!”“唔?!笔沁@樣。大旱。大饑。餓死人。盜賊蜂起。劇本文摘:逃荒隊伍  日老東家坐在車轅上,看著軍隊在煙塵中行進,對坐在車轅另一邊的星星說。老東家:看看,仗要大打,還是躲躲對。星星抱著貓沒理他。這時趕車的栓柱仰脖子看看天,又鬧上了情緒。東家一逃荒,就東家不是東家,長工不是長工了。栓柱:東家,日頭偏西了,肚子餓得慌,該做飯了。地主婆:栓柱呀,逃荒不比在家里,路還長著哩,每天吃兩頓就中了。老東家磕磕手里的煙袋,從車轅上跳下來:栓柱,我走走,你坐會兒。栓柱斜背漢陽造,坐到了車轅上。星星看他坐了上來,從車轅的另一邊跳了下來。栓柱又不高興了,從車轅上跳下來,懷抱鞭子,蹲到一塊石頭上。栓柱:腳疼。這荒你們逃吧,我要回老家。老東家又勸他:栓柱呀,這不遇到災了嗎?你也跟大爺十幾年了,聽大爺一句,別犟了。栓柱剜了星星一眼:別扭,不理人。這時瞎鹿放下手推車,來到老東家身邊悄聲說:東家,別慣他這毛病,讓他走,咱們兩家合一家,我來趕車。老東家:你會使槍嗎?瞎鹿馬上說:會。老東家看到瞎鹿上有老娘,下有老婆和兩個孩子,手推車上盡是些樹皮和雜草,搖搖頭:會也不中。然后去做星星的工作。老東家:書白念了?到啥時候說啥時候。(悄悄指指栓柱和他身上的槍,又指指周圍的災民)路上都是狼,離不開男人和槍,我也知道他搗蛋,也得等災躲過去再說呀。星星跳到車轅上喊:栓柱,上車吧,我教你識字。栓柱又高興了,也跳到車轅上。星星:想學啥字?栓柱伸出巴掌:寫你名,星星。星星掏出鋼筆,把她的名寫到他的手心,栓柱用巴掌攥住,又指著星星的手。栓柱:寫我名,栓柱。星星發(fā)現了他的陰謀,打了他一巴掌。栓柱笑了,猛抽了牲口一鞭?!?/pre>

編輯推薦

《溫故一九四二:一部小說和一部電影的緣分(完整版)》是作者劉震云和導演馮小剛唯一獨家授權的小說和電影故事完整版作品,也是首次面世的劉震云電影版《一九四二》。劉震云的小說為調查體,簡潔而不著一筆作者態(tài)度,卻準確還原了1942年中國的大時代環(huán)境。極為苛刻卻慧眼獨具的王朔,對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不吝贊譽,力薦給馮小剛。馮小剛說:“我一口氣看完,使我對本民族的認識產生了飛躍”,從此“把一九四二烙在了心上……”電影故事經19年打磨,數易其稿,爐火純青。書中馮小剛長序為難得一見的“驚世之言”,詳盡記述了《一九四二》問世的艱辛與坎坷,極具震撼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溫故一九四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2條)

 
 

  •     《溫故一九四二》被公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作家劉震云的首部調查體小說,講述了一個不能不為人知的、關于饑餓的故事。  劉震云形象地說:1942年河南因旱災餓死的民眾,相當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奧斯維辛!馮小剛說:“二戰(zhàn)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薄 ‘斈旰禐?、蝗災使糧食顆粒無收,哀鴻遍野,三千萬民眾離鄉(xiāng)背井去陜西逃荒。劉震云為重溫那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幸存者,完成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f出版后,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回、修改、再立項……經歷了19年的艱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電影故事中,劉震云以地主老范、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線,以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了面對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tài)度。  電影故事比小說更直觀,甚至更具文學性,電影中未拍或刪掉的鏡頭在書中都予以保留。也由此看到劉震云獲茅獎力作《一句頂一萬句》前身的影子。
  •   《溫故一九四二》被公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作家劉震云的首部調查體小說,講述了一個不能不為人知的、關于饑餓的故事。
      劉震云形象地說:1942年河南因旱災餓死的民眾,相當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奧斯維辛!馮小剛說:“二戰(zhàn)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當年旱災、蝗災使糧食顆粒無收,哀鴻遍野,三千萬民眾離鄉(xiāng)背井去陜西逃荒。劉震云為重溫那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幸存者,完成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小說出版后,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回、修改、再立項……經歷了19年的艱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電影故事中,劉震云以地主老范、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線,以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了面對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tài)度。
      電影故事比小說更直觀,甚至更具文學性,電影中未拍或刪掉的鏡頭在書中都予以保留。也由此看到劉震云獲茅獎力作《一句頂一萬句》前身的影子。
  •   電影看過了,心里很沉痛,所以必須買小說來看,不是為了給自己添堵,正是為了排解心里的沉痛。電影把1942年的河南災民、蔣介石政府、地方官僚、日軍、美國方面的態(tài)度都呈現出來了,但2個多小時的呈現只能是點到即止的。建議大家和我一樣,先看電影,再看完整版《溫故一九四二》里的劇本,最后看小說。因為電影看的是視覺體驗,劇本里有沒拍或拍過又被剪掉的鏡頭,最后,看小說里那些當事人的敘述和史料。于是你就不會只沉浸在對一個民族的膚淺的悲痛里,會更立體地審視當時的政治全局,對民族的災難認識得更客觀,對劉震云的創(chuàng)作的脈絡也更了解得更清晰了。最后不得不說,劉震云太牛了,中國還沒有第二個作家能把一場災難寫得這樣宏觀??!
  •   馮小剛導演的作品我?guī)缀醵伎催^,十分喜歡馮小剛的風格?!兑痪潘亩飞嫌澈蟮牡谌煳揖腿ビ霸河^看了,兩個多小時,給了我許多的震撼,這種感覺類似于《金陵十三釵》。我今年在山西平遙古城旅游的時候,看到電影劇組曾經到過此處,當時就十分期待這部影片的上映;看完電影,又十分期待能夠看到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18日晚間送到,幾十分鐘的時間,我讀完了這部小說,小說與電影是兩種表現藝術的形式,這部小說沒有情節(jié),沒有人物,更像是一篇采訪稿,還原了真實的歷史,我認為這樣的作品應該多出一些,比那些咿咿呀呀的強多了。這本書的后半部分,是電影的劇本,當然有一些鏡頭或許是后期制作的時候給剪掉了,電影同樣精彩,演員們都是實力派的人物,比那些妝模作樣的偶像派,水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感謝劉震云,感謝馮小剛,致敬!
  •   .《一九四二》應該是劉震云寫的第一個劇本吧?以前他的書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都是別人編劇。大家輕意不出手哇。劇本寫得非常牛!從里面能看出《一句頂一萬句》的影子來,那個延津牧師安西滿,讓人想起《一句頂一萬句》里最出彩的人物意大利牧師老詹。劇本比小說更耐讀,果然是未刪節(jié)版。首映那天去看的電影,回來再讀完整版的書,發(fā)現書里還寫了星星和栓柱之間感情的小細節(jié),被電影剪掉了,挺可惜的。安西滿后來的故事在電影里也被剪了。書還想再看第二遍,因為那些被剪掉的片斷都很值得回味。
  •   花了三天時間把連同劇本在內的這本《一九四二》通篇讀完了,其實在讀的時候心里已經有些說不出來的感覺,結合前兩天在央視看到的新聞講鄭州街頭兩個流浪人員在寒風中死去的新聞,不免把這本書和那條新聞聯系起來,所以有感而發(fā)寫下這篇《此時彼時》。算算,從1942-2012已經過了70年的時間,若按人的年齡來算已經到了耄耋之年,這個老人經歷過戰(zhàn)爭的傷痛、饑餓、貧苦,如今安度晚年卻仍舊能看到不時有餓死凍死的新聞發(fā)生,難免觸及內心深處那塊已經愈合了的傷疤。劉震云老師用自己的角度和他對1942的走訪調查完成了這部書及這部劇本,真實性不言而喻,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說:我不是信馬由韁的胡編濫造。從一個后出生者站在此時看彼時或許有些霧里看花,但通過經過彼時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揭開愈合的傷疤談及彼時的情況,包括劉震云老師在內的我們更能撥開云霧見晴天。若說彼時是個特殊的時期除了災荒外還有戰(zhàn)爭,但生活在此時和平年代的我們,看到路上的那些流浪乞討人員感受和彼時的人們是一樣的,就算鐵石心腸,見到此情此景,也會不禁動容。300萬人的死亡數據若是放到現在來講也是一件非常之可怕及龐大的數據,更何況彼時只有五億人口的中國,這是一個足夠震驚海內外的數據,若說南京大屠殺是人為造成的人間悲劇的話,那1942-1943的災荒蝗災除了天災因素外,剩下的則也是人為因素,各級政府救災不力,明知災荒仍舊盤剝百姓等等,如劉震云老師書中所說,有奶便是娘,無論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因此在彼時幫著日本人打中國人的事屢見不鮮,我想,若是此情此情發(fā)生在此時,我們也會這么做,畢竟民以食為天,連食都難裹腹,還能什么其他的。因此,此時我們的政府一直在關注民生問題,領導人深知:民乃國之根本,民不聊生,國本不存,但對于彼時的國民政府來講,他們并未考慮這么多,似乎根本就沒有考慮,雖然我不是很贊成劉震云老師小小的牢騷抨擊了一下基督教,但從另一面講,也似乎有點道理,因為彼時的環(huán)境中,活著才是最大的信仰!此時的我們很幸福,餐餐有肉吃,頓頓有飽飯,出門穿衣暖,在家凍不著,但居安思危,想想彼時的人們,想想那些為了生存,為了活著不惜扒火車、吃樹皮的日子,很多人原本可以活著,但面對災荒時的慌不擇路斷送了他們的生命;盡管現在不存在什么人吃人的情況,但在彼時人吃人真的存在,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里的情境在彼時隨處可見,人都是自私的,犧牲他人茍存自己,在彼時的情況下成了最大也是唯一的信條!
  •   連著讀完《溫故一九四二》的小說和電影劇本,我一直堅持認為劉震云是中國最“繞”的作家,小說利用采訪繞來繞去,劇本對1942的描寫又相當直接,這樣的劇本改編非得原著本人來才能下手,否則對這樣一部被作者刪繁化簡到幾乎失去了所有人物失去了發(fā)展線索的調查體小說根本無從著力,更何況建立起帝王百姓傳教士外國記者這樣的多線敘事再把所欲表達的對民族性的反思用細節(jié)、語言具象出來,對劉震云強大的編劇能力佩服的五體投地。
  •     五個小時,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如果慢慢看,只會有更多的眼淚。    三百萬,這三百萬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生命,我仿佛能夠看到他們的那饑餓的神態(tài),感受到他們的痛苦與無助。       我不想談論政治上的問題,不談論戰(zhàn)爭。這本書我看到的 沒有這些被大家所早已熟知的東西。我看到的是我的家鄉(xiāng),美麗富饒的河南,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距今七十年前我的先輩們經歷的苦難,經歷的慘絕人寰的饑餓帶來的 妻離子散 ,唇亡齒寒。    我沒想到一本書把我震撼到這種地步,我不是沒有為歷史落下過眼淚。只是這次的眼淚,讓我感受到更多是壓抑,我想是因為我也是一個河南人,那些逃荒 或者餓死的人中可能就曾有過對我的祖輩有恩的人,可能就有過我們家的遠親緊鄰。就如書中劉震云所說的“我從一九四二年起,就注定是這些慌亂下賤的災民的后裔”我被這片土地上存放的這么一段黑暗的歷史而觸動。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為我作為一個河南人,在過去慌忙活著的十九年歲月里竟然不知道這段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而感到羞恥。我所知道的只是六零年的饑荒,是奶奶告訴我的那些關于人吃人,榆樹皮都沒得啃坐在地上餓得哇哇哭的故事。這本書帶我回到了這些兒時零碎的記憶當中。歷史上,河南作為中原地帶不乏旱災饑荒,但這片土地并沒有就此衰退,反而繁衍生息,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淳樸厚重的河南人。    政府怎么對待饑荒問題,世界怎么看待中國政府的做事態(tài)度與效率,在這本書上有描寫,但我覺得相對于饑荒中的人們來說,這些東西都已顯得不那么重要。你救也好,你不救也好,我們關注的是天災下的人性,是歷史 是人性的陰暗面。       這是一次遲來的哀悼。
  •   精裝本,封面非常有質感,內容除了小說原著外還有電影劇本,比人文社那個粉皮書“厚道”:)電影劇本比小說文字還多,老東家范殿元、佃戶瞎鹿、長工栓柱……他們的故事讓人無語凝噎。劉震云果然大手筆。幾個人的逃荒,點染出一個民族的悲涼。
  •   《溫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劉震云的首部調查體小說,很好看
  •   對于這部影片的新聞開始逐漸升溫的時候,我當時還在猜想,一九四二是講述什么的?那一年曾發(fā)生了什么重要的事件?我一無所知,這讓我覺得很慚愧,也更增添了我對一九四二這部影片,這本小說的關注.實在讓人震憾,因此所有關于一九四二電影的介紹,臺前幕后,都讓我不得不格外關注.因此,這本小說,也必然是床頭必讀.喜歡一九四二,喜歡劉震云,喜歡他所有的小說作品.
  •   作家劉震云的首部調查體小說,講述了一個不能不為人知的、關于饑餓的故事。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讀后了解了民族的苦難,增強了民族振興的責任感。
  •   雖說劉震云的文字一般般,長序和劇照也不是太要緊。但,正如商品介紹中所說“XX小說和XX電影的天作之合”,前小說,后電影劇本,兩種文學體裁參互閱讀,倒也有趣!所以,這書值得一讀!
  •   我喜歡劉震云的作品,頭一次看這種調查體小說。知道了電影1942拍攝的前前后后的故事,只有心中有想法,堅持下去總會有好的結果的。
  •   劉震云19年改了20多稿的書啊,太難能可貴了!一定要認真拜讀。看了一下網站信息,人民文學社出版的紅皮《溫故一九四二》其實是劉震云的短篇小說集,最后一篇《溫故一九四二》,也就是全書厚度的十分之一,好坑爹的說~~那書不就是以前長江文藝社劉震云的《一地雞毛》文集嗎?而且長江文藝的版本是精裝的,價格和人民文學的平裝本一樣。
  •   在大家都瘋狂涌進電影院的時候,我買了這本書。我覺得我可以先看看小說再去看電影。就像我看過杜拉拉升職記后看徐靜蕾的那個電影頓覺很**,一部職場勵志書被拍成三角戀。我是如此的喜愛老徐,就像我喜歡小剛一樣,可是那個就讓我失望了,若不是那場激情戲可以滿足一下低俗的興趣之外,我真覺得錢花的很冤。昨天收到書后回家就看了,結果挑燈夜讀,直到讀完,太震撼了。前面的小說和后面的劇本我全看了。真好!小剛,哥認為花錢看你的電影值!不管別人怎么評價這部電影,我是一定回去看看的。電影是藝術而不是歷史,需要對歷史太嚴苛的考證么?究竟開槍沒有?我覺得一個鏡頭給人的是揭露、是啟迪、是震撼、是反思,不是考證和謾罵!如書中所說,馮老有了這部一九四二就可以放心的拍商業(yè)片了!同樣,劉老有這部一九四二可以寫寫暢銷書了!
  •   看了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就想拜讀一下劉震云老師的《重溫一九四二》。電影里的片段仍然歷歷在目,歷史告訴我們的不僅僅只是傷痕,更多的是反思,對自身,對社會,對國家的反思。我相信《重溫一九四二》會給我?guī)砗碗娪安灰粯拥臍v程。
  •   我一直喜歡劉震云怪怪的諷刺強調看電影看得我心痛于是 買了這本調查體小說永久珍藏來永遠記住那段慘痛的歷史
  •   自己買了一本,看了以后覺得非常好,所以又買了一本送了有同樣愛好的友人。我覺得這是劉震云寫的最好的小說??催^他別的小說,這本最有教育意義。非常值得一看。盡管電影票房不盡人意,但我還是非常感謝導演把這本書,一個歷史故事拉到世人面前,讓我們回味過去,審視現在。劉的小說總讓我感覺到血淋淋、帶著幽默的殘酷。
  •   第一時間下單,書已入手,非常精致。馮小剛的序言寫得太有價值了,完全可以寫進中國電影史中。一部小說到一部電影,經歷這么多坎坷,十九年時間,才通過審查最終拍完上映,這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了。就為馮小剛這篇悲壯的長序,買這書都值了!
  •   劉震云的小說都很喜歡,這部小說像紀實一樣的寫了一段歷史。同時還有電影版的劇本和劇照,喜歡這部電影的可以買一本。
  •   我們餓死的人夠打幾次世界大戰(zhàn)了,我們曾經面對著如此惡劣的抉擇,那些事情其實并不遙遠就像戰(zhàn)爭離我們其實沒有幾年,但是我們現在居然就能拍出手撕鬼子這樣的題材電影,我們需要的應該是真實或者說近似于真實而不是細說。我很感謝劉震云先生。
  •   因為電影所以知道了這本小說。怕電影給自己先入為主的感覺,特意按捺住心情,把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可以說是集合版,里面有作者的自序和小剛導演的推薦詞,然后是原版小說,最后是電影劇本。小說并不長,也不是我們以往所常見的小說形式,通過作者以調查記者的身份,讓我們看到以往故事的一個小小斷片,故事性沒有電影那么強,但依然震撼人心,不得佩服作者深刻的剖析和稍許的隱射。故事雖然發(fā)生是以往,但要知道災難并不往往只是天災,它只是導火索,會不會引起后來更大的災難,在于導火索后面的東西。前車之鑒,后世之師,中華民族要復興,決不能忘記前人的血淚。
  •   喜歡馮導的電影,喜歡劉震云的小說……
  •   喜歡馮小剛,喜歡劉震云,一部讓人感動的書。
  •   終于買到了劉震云的劇本,見到了傳說中他在劇本里經常描寫的“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災民隊伍。雖然用電影鏡頭很難表現,但閱讀劇本能深刻體會到那種蒼涼感。閱讀劇本,能感受到劉震云想表達出來但電影由于各種原因呈現不出的場景??梢娒坎侩娪岸际蔷巹〉倪z憾之作。最后劉震云寫的場景是有漫山遍野盛開的桃花的,而電影只能表現漫山遍野的積雪。個人認為,桃花比積雪更給人希望。
  •   這說書其實就是劉震云的一個報道形式的文章+電影的劇本,看完之后沒有馮導推薦的那種震撼的感覺,很平實的一本書。
  •   還未看電影《一九四二》,先買了原著回來讀。包裝很好,書的質量沒的說。準備讀這本書了,希望從中看到歷史原貌。
  •   一部電影與書的緣分,特別是劉震云老師寫的劇本 ,,很好。
  •   溫故一九四二的電影早就看過了,很震撼,看了原著以后,覺得更加震撼,后面附的劇本也非常不錯!
  •   小說的內容很少,有點像小說中的紀錄片,劇本很詳細,很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繼續(xù)鎖定劉震云的作品!
  •   作者劉震云是我的老鄉(xiāng)-河南人,1942年我們都沒有出生,那一年的的確確發(fā)生了大事件,河南餓死了三百萬人。但是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人都把他給忘記了。今天,讓我們捧起這本書從新回到1942年,去領略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
  •   可以從小說里看到十幾年前劉震云的用筆已經很老練,而十幾年后已經是非常老辣。
  •   我是河南人,作為河南人感謝馮,也感謝俺的老鄉(xiāng)劉震云。為了這個電影19年不放棄,我們河南人都應該感謝你們。
  •   書是正版,這個沒的說,我說點別的,但是內容太坑人了。你就是一中篇小說,能有字數湊本書嗎? 三分之一是小說原著,后三分之二都是電影里的臺詞。但是就那三分之一,也夠了。 你要是看了看影,更得看看這本書。 我是先喜歡震云的書,才喜歡這個人的。喜歡了這個人,他出了新作,都會光顧。 第一本書是他的《故鄉(xiāng)天下黃花》,你得瞅瞅,不賴。
  •   看了 一九四二的電影,才買的這本書,很大的震撼,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次災荒?。?/li>
  •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小說,后一部分是電影劇本。電影蠻震撼的,不過小說和電影差別很大。小說不是敘事體的故事,而像是各種采訪、調查資料的微博體的拼接合集。但是雖然薄薄一本小說,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的風格,一種黑色幽默和調侃。1942這段歷史有人拾起來了。
  •   質量很好,內容也不錯,記錄那段被遺忘了的河南大饑荒的血淚史。是馮導和劉震云一次曲折的合作記錄??戳撕芨袆?!
  •   《溫故一九四二》總體感覺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它讓我了解了一些中國式的國情,及中國人與外國人對及生命的看法。卑微的人
  •   因為電影了解一九四二,因為書更了解電影....
  •   看了電影后買的書,我們社會需要一些有社會責任感和良心的文學藝術工作者,我要挺挺馮小剛,他做了了不起的事情。
  •   已經很久了,從當當買書感覺都是盜版書,但現在的質量明顯提高,書干凈,包裝也給力,發(fā)票跟清單一應俱全,真是非常好的體驗。當當要繼續(xù)努力哦。至于書本身吧,之前是馮小剛的序,之后是溫故的書,在之后是劇本。湊的一本書。
  •   溫故一九四二,很經典,讀了兩遍,比較喜歡
  •   很不錯的書,劉震云鮮少的長篇之一
  •   劉震云寫這本書大概也是為了國人補上這堂課,寫得很好,樸實感人
  •   我是看完馮小剛導演拍攝的《1942》,才買下這本書的,雖然真正的《溫故1942》只有68頁,但我覺得這本書買的太值了。讓我學到了從未在課本學到的歷史。
  •   很悲壯 很真實 只有劉震云才能寫出這么震撼人心的作品
  •   很棒。劉震云從不讓人失望。
  •   劉震云的心血之作 很震撼人心
  •   溫故一九四二后,更需要正能量
  •   喜歡劉震云的作品
  •   一直很喜歡劉震云
  •   經典小說和經典電影的天作之合 好好好好好
  •   漫漫的歷史長河會有許多災難性的時刻。人類的渺小和災難的沉重是最容易讓人喪失斗志的東西,但不論是哪一個“一九四二”,人性的光輝總會閃耀,總會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當一切歸于平靜,我們沒有辦法去指責或是懊悔,一切都是生命的賦予。珍惜現下,心懷感恩,勇敢前行!
  •   經典小說和經典電影的天作之合
  •   還以為厚厚的一本,不過不錯,看到原版小說,還有劇照,還有電影對白,收藏之
  •   關于1942.首先我很認同這部影片,真的不錯,這5,6年中國難得的一部好電影。雖然我一直都不怎么看好國產電影。但是真心的佩服馮導,感謝。 我不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黑1942,或許你們是水軍,也請你們積點德;不要在一直抱怨中國產不了好電影的同時還來故意打壓黑這些難得的好電影。 我不是什么果粉,也不是被TG什么洗腦的。我承認抗日戰(zhàn)爭9成以上的正面戰(zhàn)爭都是國軍打的,而且死傷慘重,但是我也承認國軍逃跑下的南京大屠殺,我也承認,二戰(zhàn)期間沒有蘇聯的幫助,TG難以驅逐日本取得勝利??墒沁@一切不代表,老蔣執(zhí)政就比現在要好?。?!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哪個朝代的敗落不是失民心?腐??? 如果是放在和平年代老蔣不會不及時救災,老蔣或許前期對災情沒有上心,而且一方面要抗戰(zhàn),一方面要剿匪,一方面還要懲治內部的腐敗。我們也看到電影中8千萬的糧食發(fā)下來的時候,李培基的無奈,要賣糧換金條走關系,糧食發(fā)下去,一層一層被剝削,真正到難民手里的有多少?這就是腐??!其實電影也一直在尋找,造成如此大的災情的原因何在。老蔣的無能?戰(zhàn)爭的無情?大自然的殘酷?其實電影本身并沒有給我們答案,我們不得而知,電影也只是給紀錄。
  •   如題,本以為這是小說,其他都是附加的,結果劇本比小說還長!不過電影也很喜歡啦,雖然剛看到小說那么短很奇怪,但還是很喜歡。喜歡那部電影或喜歡看戲劇的朋友可能會更喜歡看
  •   因為沒有看電影,所以決定買本書來看看,畢竟那段歷史如此的沉重……書的前面一小半是小說,后面是劇本。
  •   電影也是看過的了,還是忍不住買了本小說看看,寫得很好,讓人能夠感受到過去的苦難,想想自己現在擁有的是件幸福的事,是本可以給人帶來正能量的書
  •   非常好的一本書,特別是既有小說,又有電影劇本。對照小說和電影,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這本書是在電影上映后買的,雖然網上對電影的評價不一。但在我看來,拍的很不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有多少人會關注那些逝去的曾經,至少這部電影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思,這就是成功的。從文學理論上來說,每個讀者對于同一部作品都會做出自己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很多都不是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所以,看一部作品,只要讀出了東西就可以了,不必強求每個人都能讀懂作者。
  •   早就期待這部電影,在看完電影后就買了這本小說…… 沒經歷過那個年代…… 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地珍惜現在……
  •   小說不長,劇本很好,看看電影,收獲不?。?/li>
  •   看了電影又買的書,不為了別的,只是要知道那段歷史,可能并不是真實還原,但總需要有故事告訴我們那些年那些人所受的苦
  •   電影內容蠻豐富的,以為原著是長篇。這版配合電影出的還行,包裝封面不錯,紙質很一般,有小說、有劇本,挺好的,值得看。
  •   書早就定了,但是這次送的比較慢。等不及,所以,去影院看了電影。次日,書收到。相比來說,這本小說更簡潔一些,倒是附送的劇本更翔實。1942,重溫那些點滴,所能做的,便是更加珍惜吧。。。
  •   小說不長,附加的電影彩頁好像才是主角,內容還行,但和期待的有點差距
  •   經典的小說,和經典的電影,重疊交錯,更能讓我們讀者領略其中的奧妙,1942,真的很悲
  •   小說和電影,經典結合啊。
  •   讀過小說以后才看的電影。一個沉重的主題,但小說并不過分沉重。好書。
  •   小說,電影,都讓人感慨萬千
  •   關于河南那次的饑荒,這本書會給你答案,另外還有電影故事和劇照,值得一讀
  •   總也改不了啥事要探過究竟的毛病,想看看電影版和小說版的異同
  •   以前就看過這個小說,看完電影,又看了一遍,感觸還是更深了……
  •   還挺好的,有電影和小說的,好!
  •   看了電影后就想讀的小說!
  •   剛看完這本書,心情很沉重。書中介紹了許多電影中沒有的片段。讀罷不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信仰真的那么美好而又堅強嗎? 最起碼,在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它比不上一斗小米。在生存面前,信仰何用? 書中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是,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   不錯的小說,不錯的劇本。要是在有電影光盤那就更完美啦。
  •   湊合看吧 大多數都是小說好過電影 這本相反
  •   小說比電影更能真實的將你帶回那個悲慘的年代。
  •   不是小說,是電影劇本!有點失望!
  •   看過小說之后感覺電影里面有很多部分被和諧了。
  •   小說本身的內容比電影劇本還少
  •   無論小說,劇本、電影都是很不錯的。見仁見智
  •   看了電影 才來買了小說 感覺就兩個字 傷感...
  •   每看電影,先看看小說。
  •   是為了電影出的,原小說挺短的,沒啥實質內容。
  •   馮小剛的序足以觸動內心,此書很不錯。
  •   書的本身彌補了我不能看到電影的遺憾,再現那個饑餓的年代里的災難,雖然有些沉重,但令人深思。
  •   看過電影,說實話是馮小剛的良心之作,可惜檔期或者題材的問題,票房沒能取得預期的成績,但是不妨礙這部作品的偉大,特地買來原著看看。
  •   老鄉(xiāng)劉振云的“長篇”小說讓我們感受了河南人曾經的苦難,問我83歲的老母親,說有感受,但不深刻,那時候年齡尚小,且家庭條件還可以。但也聽到過餓死人的事。
  •   內容非常的引人發(fā)省,致敬馮小剛。
  •   看了馮小剛的傳記之后想去了解這一段歷史...
  •   看了電影來看書,溫故!
  •   馮導的1942飽受詬病,但當你用心的看完電影看完書看完劇本以后會受到震撼,不僅僅是一場會心的大笑能媲美的!支撐,加油,民族需要這樣的場面的為我們時時敲響警鐘?。。?!
  •   對馮小剛的韌勁和堅持肅然起敬!
  •   原著小說比我想象的短呢,調查體小說第一次看。后面的劇本內容多些。
  •   這是一個民族關于饑餓的記憶先看的電影再讀原著,有不一樣的感覺
  •   看完電影更讓人出動,而書里的內容則更加詳細的說明了那段歷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