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長江文藝 作者:西奧多·德萊塞 頁數(shù):400 字數(shù):395000 譯者:潘慶舲
Tag標簽:無
前言
名家導讀 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是20世紀初美國文壇上異軍突起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在美國文學史上,他是不帶偏見地率先如實描寫了新的美國城市生活,是美國現(xiàn)代小說的先驅(qū)和重要代表人物。遠在193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美國作家辛克萊·路易斯在授獎儀式答詞中,對德萊塞在美國文學史上的成就早就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評價,他認為德萊塞才是獲得該獎的更佳人選:“我和許多其他美國作家一樣認為:德萊塞常常得不到人們的賞識,有時還遭人忌恨,但跟任何別的美國作家相比,他總是獨辟蹊徑,勇往直前,在美國小說領域里,為了從維多利亞時期和豪威爾斯式的膽怯與斯文風格轉(zhuǎn)向忠實、大膽和生活的激情而掃清了道路。沒有他披荊斬棘地開拓的功績,我懷疑我們中間有哪一位——除非他甘心情愿去坐牢——敢去描寫生活,描寫美,和描寫恐怖?!币虼?,美國評論家認為:德萊塞大膽創(chuàng)新,突破了美國文壇上傳統(tǒng)思想禁錮,解放了美國的小說,給美國文學帶來了一場革命;并且還將德萊塞和??思{、海明威并列為現(xiàn)代美國的三大小說家?! 〉氯R塞又是美國文學中第一位來自下層社會,非盎格魯-撒克遜血統(tǒng)的重要作家。1871年8月27日,德萊塞生于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市郊一個篤信天主教的德國移民家庭。父親原是為了逃避征兵,流亡到美國,婚后生下了十幾個子女,不幸經(jīng)常失業(yè)。他不但思想狹隘,而且還執(zhí)迷不悟,對待子女猶如暴君,以致好幾個子女墮入不正經(jīng)的生活。其中有一個女兒曾經(jīng)被逼為娼,但唯一獲得成功的則是保爾·德列塞,他原先是個闖江湖的滑稽藝人,后來成了流行歌曲作家,紅極一時,在他弟弟德萊塞的心目中,不啻是成功的榜樣。母親則是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斯拉夫人后裔,屬于孟諾派的新教徒,無疑帶有一層異教徒的神秘色彩。她秉性溫柔,克勤克儉,但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開了家庭,攜著幼小孩子,在中西部從一個市鎮(zhèn)到另一個市鎮(zhèn)四處流浪。因此,子女們經(jīng)常被迫輟學,都沒法得到最起碼的學校教育。德萊塞幼時也曾經(jīng)光著腳在鐵路道軌兩旁撿過煤渣,過著極其凄苦而又遭人非議的生活。這種罕見的貧苦的人生況味,令他永遠難以忘懷,自然也就成為他后來接近貧民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基礎。美國評論家對此都予以肯定,說憐憫與同情是德萊塞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機。 1889年,德萊塞在一位中學教師熱心資助下進入印第安納大學,但一年后即輟學,到芝加哥某地產(chǎn)公司和家具公司當收賬員,整日價挨門逐戶去斂錢,使他接觸到下層社會各種人物和陰暗面,為日后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也決定了他的創(chuàng)作中的悲劇意識和自然主義色彩。正如美國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德萊塞》一文中所說:“大概世上自古以來存在過的一切憂郁、陰暗和沉重,在他筆下都有所反映?!袂榫趩剩恢绾胃淖兩?,因而他描繪生活一如所見——真實,毫不偽裝?!痹僬f,德萊塞在青年時代曾如饑似渴地閱讀過笛福、狄更斯、薩克雷、菲爾丁、霍桑、巴爾扎克等名家的作品,深深地被這些文學大師所塑造的人物世界所傾倒。有意思的是,德萊塞常常被視為對美國自然主義作出巨大貢獻的小說家,可是,對德萊塞的創(chuàng)作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并不是左拉,而恰巧是巴爾扎克。 德萊塞一面承認自己年輕時“壓根兒沒有讀過左拉的作品”,一面在讀到巴爾扎克的作品時卻說,“一道新的生活之門突然為我開啟,真令人心馳神往!……這里確實有一個人,真正有所見,有所思考,有所體會。他對于生活理解深廣,感覺靈敏,他達觀、寬容而又風趣?!瓕懙枚嗝凑鎸?!對于我來說這簡直是一場文藝革命?!焙髞淼氯R塞又寫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簡直跟巴爾扎克以及他筆下的人物一同吃飯,一同睡覺,一同做夢,一同呼吸,腦子里裝的是他的想法,眼里看到的是他描繪的城市?!庇纱怂a(chǎn)生了急欲表現(xiàn)美國形形色色的城市社會生活的創(chuàng)作激情。但是,直到1892年進入芝加哥《環(huán)球報》任新聞記者,他才開始寫作一些幽默小品。 1895年他寓居紐約正式從事寫作,同時編輯雜志,經(jīng)常往來于芝加哥、圣路易斯、托萊多、克利夫蘭、匹茲堡各大城市之間,接觸到現(xiàn)實生活中各個不同的層面,親眼目睹了貧民窟、酗酒、色情、娼妓、兇殺、拐騙、搶劫……從而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美國的現(xiàn)實絕不是田園牧歌式的,而是一種“殘酷的、不公道的現(xiàn)實”,是一個“毀滅的過程,而幸福只不過是幻覺而已”。他很想把它在報刊雜志上反映出來,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當我想談談窮人的痛苦和他們身受的壓迫時,我受到了嘲笑。于是,我就拋棄了新聞記者的工作而開始寫作,來揭發(fā)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泵绹骷艺材匪埂しㄈ馉栆采钪锌萧斓卣f:“德萊塞目睹了美國生活中一邊是花天酒地、一邊是赤貧如洗的強烈對比。他看到貧窮如何遭人白眼、道德偽善如何盛行。因此,德萊塞要對他所目睹的現(xiàn)狀進行道德評價,這也就不僅是十分自然,而實際上乃是一種主觀需要了。德萊塞進行道德評論,就他主觀這方面來說,乃是思想、感情、認識的開端,它引導著他去寫那些如今已成為一種文學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的小說。” 20世紀初,德萊塞的頭一部以前入從未涉及過的外來妹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嘉莉妹妹》一出現(xiàn)在美國文壇上,就產(chǎn)生強烈反響。由于德萊塞在《嘉莉妹妹》中通過嘉莉的發(fā)跡與赫斯特伍德的敗落,大膽地對當時流行的社會道德傳統(tǒng)標準提出了直接挑戰(zhàn),一方面使這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作家贏得了很大聲譽,正如辛克萊·路易斯竭力推崇《嘉莉妹妹》“像一股強勁的自由的西風,席卷了株守家園、密不通風的美國,自從馬克·吐溫和惠特曼以來,頭一次給我們悶熱的千家萬戶吹進了新鮮的空氣”;另一方面也使小說作者多年來一直受到責難和攻擊。因為20世紀初美國正經(jīng)歷著一場急劇的社會變革,即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那時也正是整個美國文學沉湎于理想主義的時代,許多作家熱衷于描寫人生的樂觀方面,小說被視為消遣品,作品中往往充滿虛無縹緲的理想或浪漫色彩,而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丑惡則根本熟視無睹。德萊塞在《嘉莉妹妹》中卻不顧當時流行的“優(yōu)雅文學”傳統(tǒng),如實地揭露了美國社會生活的陰暗面,他們惱羞成怒對作者進行迫害,甚至企圖將這部小說作為“禁書”。而加以扼殺,自然不足為怪。但是盡管如此,德萊塞仍堅持認為:“生活就是悲劇……我只想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來描寫生活”,他“寧愿餓著肚子跑到紐約格林威治村來寫幾部反映真實的小說”。他就這樣鍥而不舍地堅持著,“一年接一年,寫出了他的生動有力的小說,描寫被壓迫的婦女,暴露巧取豪奪的美國金融家,或是條分縷析中產(chǎn)階級下層的各種慘痛的悲劇”。所以說,德萊塞在1911年10月出版的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珍妮姑娘》,就是當時他繼續(xù)“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來描寫生活”,大膽攻擊美國傳統(tǒng)道德標準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曾被美國評論家稱為“《嘉莉妹妹》的姐妹篇”?! ¢_頭,德萊塞在小說初稿中是這樣寫的:珍妮是一個貧家女,一位美國參議員勾引她之后,同意跟她結婚,不料卻突然病故,珍妮便帶著一個私生子從哥倫布逃到克利夫蘭。她在那兒遇到了萊斯特·凱恩,做了他的情婦,但對他隱瞞了私生子的真相。故事的結局寫成了一個道德上的大團圓:萊斯特愿意收養(yǎng)這個孩子,同意跟珍妮結婚,給珍妮帶來了歡樂?! ≠Z克(德萊塞的妻子,后離婚)是最早讀到原稿的人之一,盡管親眼看到過《嘉莉妹妹》幾乎夭折的風波,這時卻認為《珍妮姑娘》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比《高老頭》還偉大,但她又坦率地批評有些地方寫得太冗長,需要壓縮。隨后,在征求意見過程中,有一位名叫莉蓮·羅森塔爾的年輕姑娘,她贊揚了《珍妮姑娘》,但同時又指出結尾有缺點:“我認為,要是萊斯特跟萊蒂結婚,那么,珍妮的悲劇性就會更大些。這一篇故事需要深刻性,……而珍妮失去萊斯特就可以表現(xiàn)這一深刻性?!本庉嫺ダ锩商亍べ嚨聦Υ艘灿型小5氯R塞覺得他們言之有理,就把故事作了修改,讓珍妮失去萊斯特,失去自己的女兒,失去了一切,為了那絕望而無私的愛,他甚至還放手讓賈克獨自進行刪節(jié)。于是,《珍妮姑娘》成了未出版物中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 〉氯R塞將其修改稿分送給十二位編輯、評論家審讀,聽取他們的意見。評論家詹姆斯·胡尼克閱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其偉大使他聯(lián)想到俄國人所寫的最偉大的作品。他說,“無論如何我認為這是一部巨著,有力地表現(xiàn)了人性,是自弗蘭克·諾里斯的那部小說以來我所讀到的最好的一部小說?!敝u論家亨利·門肯覺得這部小說富有力度和現(xiàn)實主義,他寫道,“可以跟這部作品媲美的,只有哈代和康拉德……你寫成的這部小說,當代沒有其他一個美國人能夠?qū)懙贸鰜怼阋呀?jīng)創(chuàng)造了確實偉大的作品。”《珍妮姑娘》正式出書時,德萊塞既是滿懷希望,但又同時擔心它會不會跟《嘉莉妹妹》一樣遭到同樣的厄運。當然,有人照例對德萊塞的“傷風敗俗”的描寫以及文體上的缺點加以批評指責,這自然是在所難免的。不過有許多重要的評論都是贊揚性的。甚至連清教徒都認為,珍妮跟嘉莉不同,是用痛苦的悲劇來洗贖她的罪過的。由于這種寓意誨人的思想影響,人們可能并沒有發(fā)現(xiàn)德萊塞反復強調(diào)的一個想法,那就是:珍妮對萊斯特·凱恩的堅貞不渝的愛情,證明私戀比教會認為正當?shù)幕橐瞿軌虍a(chǎn)生更忠誠、更純真的愛情。大眾傳媒與評論界,不消說,對小說都一致加以贊揚。比如說,贊揚小說“構思巧妙極了——像一部偉大的樂曲……十分堅強有力”,說“珍妮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使讀者的心靈感到痛楚,對全部故事充滿同情,雖然這種同情是無補于事的”,并認為德萊塞值得受到“最崇高的敬意”。連篇累牘地都稱它為“一部偉大的小說”,有的干脆說,“用那個用濫了的字眼——‘偉大的’來形容這部作品,也都不算過分?!遍T肯公開撰文評論,題名為《第一流的小說》,并把它跟左拉、托爾斯泰和康拉德的作品相比較。門肯問道:“這是一部道德說教的故事嗎?一點兒也不是。它比起弦樂四重奏或是歐幾里得的第一部著作來,并沒有更多的道德說教的成分?!薄 ∽詈?,門肯贊揚《珍妮姑娘》是“除(馬克·吐溫)那部頂峰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以外,我所讀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小說”。托馬斯·K·惠普爾教授大加贊揚的是小說里到處充滿的那種激情,它“特別表現(xiàn)在作者的悲劇意識中。作者深感世上萬物、人事滄桑本身都包含著悲劇性。它是無法逃避、根深蒂固而且無所不在的。盡管感受到這一點的人很多,但像德萊塞感受得如此強烈、如此深切的人卻很少?!墩淠莨媚铩纷髡叩倪@種氣質(zhì),同《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索??死账挂约啊独顮柾酢返淖髡呱勘葋喍际且恢碌摹!薄 墩淠莨媚铩吩谥黝}思想上與《嘉莉妹妹》都十分相似,只是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在《嘉莉妹妹》中,作者認為傳統(tǒng)的道德準則是無補于事的,小說的進展旨在演示人生無以預測的浮沉起落。在《珍妮姑娘》中,這種浮沉起落則是不言而喻的,小說的情節(jié)在于攻擊人們認為社會據(jù)以運作的那些道德倫理標準。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可愛而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怎樣由于自己的行為被“官方”認為不合道德,從而使她的一生蒙上了陰影。這部小說的效果就在于暗示了標準的基督教道德既不足以指引世人的行為,也不能判斷人們行為的是非曲直。在德萊塞看來,當前這個世界與作為基督教道德規(guī)范基礎的種種前提設想并不相符?! ≌淠葸@位少女,對她來說,人生“始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奇境?!瓘乃暮⑻釙r期開始,她的一言一行都以仁慈為懷”。一位富有而又名噪一時的參議員布蘭德,偶爾發(fā)現(xiàn)她在他寓居的旅館里打工擦地板,竟被她嫵媚動人的美貌所傾倒,便決定娶她為妻。詎料布蘭德卻在結婚之前遽然病故,給珍妮留下了遺腹子。隨后,珍妮一家遷往克利夫蘭。到那里不久,珍妮跟來自辛辛那提富商的闊少萊斯特·凱恩邂逅。盡管萊斯特出身豪門世家,教養(yǎng)有素,為人慷慨耿直,有時略顯孟浪,盡管他十分欣賞珍妮的美德,并且就文化而言,珍妮確實根本不能與他同日而語,但作者還是讓讀者從感情上覺得他的形象遠遠沒有珍妮美。誠然,萊斯特和他的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具有共同的特性,但另一方面,在德萊塞筆下,萊斯特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顯然有別于他的父兄輩的其他資產(chǎn)階級人物。簡單地說,他追求個性自由,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崇尚美國的民主傳統(tǒng),反對貧富貴賤對立,主張愛情至上,甚至不顧整個家庭的強烈反對,直至對他斷絕關系的威脅,愛上了與他社會地位懸殊的工人女兒珍妮,企圖同當時社會習俗進行較量。小說絕大部分篇幅用于描寫萊斯特與珍妮之間的關系變化,特別是對他們倆之間一度相親相愛的情節(jié)描寫,德萊塞的確花了很多的筆墨,可以說是相當精彩而且吸引人的。但是不管怎么說,當億萬富翁的父親遺囑中取消他的那份遺產(chǎn)繼承權,整個上流社會對他實行抵制,這時有教養(yǎng)的富裕遺孀萊蒂·佩斯又來百般引誘他,——萊斯特立刻處于極端矛盾的內(nèi)心斗爭之中,深感自己寡不敵眾,于是產(chǎn)生了猶豫、彷徨、動搖、退卻的心理。而珍妮呢,像往常一樣,她完全無私地希望萊斯特去做只要對他最有利的事就成。而進退維谷的到頭來還是萊斯特自己。他一方面必須對珍妮表示忠誠,另一方面深為杰拉爾德夫人所迷住,又渴望保住自己的經(jīng)濟地位,繼承先父宏圖大業(yè)??傊?,在上流社會的種種壓力之下,萊斯特始終不敢——而且事實證明——也根本不可能沖破資產(chǎn)階級利已主義這一樊籠,到頭來還是被巨大的財產(chǎn)所俘獲了。最后他不得不背棄珍妮——盡管催促他離開她的也正是她?! 】墒?,萊斯特與遺孀結婚之后,還是試圖向珍妮解釋自己負疚的心情: 將來我即使得到快樂,想來——至多就像從前跟你在一起時差不多吧。在這筆交易中,舉足輕重的顯然并不是我自己;因為凡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個人畢竟是無能為力的。……依我看,我們大家多少都算是卒子吧。我們就像棋子一樣聽從命運的驅(qū)使,而命運呢,我們自己是支配不了的?! 皻w根到底,人生多少就像一出滑稽戲,”他似乎有些辛酸地繼續(xù)說道,“這是一場愚蠢的喜劇,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好保持我們的人格完好無損。要想人生無缺憾,依我看來,是根本沒有的?!薄 ∫陨线@一段話作為小說中最明晰的信仰聲明,就很值得讀者細細推敲。盡管它出自主人公萊斯特之口,但它卻代表了德萊塞自己的態(tài)度,因為它實際上就是小說的主旨,寓意深長。 萊斯特一病不起,臨終前把珍妮叫到跟前,還對她這樣說,似乎有些回心轉(zhuǎn)意: 我早就要跟你說,珍妮,像現(xiàn)在我們這樣的分離,我是一直不滿意的。依我看,當時這樣辦畢竟是不對的。事實上,我并沒有比從前更幸福。我始終覺得對不起你。我真是巴不得那時沒有離開你,也許現(xiàn)在心里就不會這么難過了。……以前的做法是不對的。這事一開頭就錯了,但絕不是你的過錯。我覺得很對不起你。我早就要跟你解釋解釋。幸虧現(xiàn)在我還來得及告訴你。 小說結束時,珍妮正在車站最后送別萊斯特的靈柩。她的孩子因病夭折了,萊斯特又魂歸西天,如今她已是一無所有了?! ”緛硪徊啃≌f以被人供養(yǎng)的情婦為主人公,似乎有點兒罕見,但如果說這位吃穿靠人的情婦被作為一位善良、可敬而又具備種種美德的人物來描寫,顯得比囿于社會習俗的普通人高尚得多的話,那么,不消說,讀者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小說中傳統(tǒng)的價值受到了挑戰(zhàn),作者對社會上人的見解確是不同凡響的。 德萊塞的小說在藝術上堪稱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他歷來獨辟蹊徑,我行我素,根本不受社會風尚、傳統(tǒng)思想和文字模式束縛,僅憑驚人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將對世事人生的親身感受與真知灼見,以及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蕓蕓眾生與大千世界,繪聲繪色地融化到自己的鴻篇巨制中去。在《珍妮姑娘》中,他匠心獨運,高瞻遠矚,經(jīng)過反復構思,芟除繁冗,使小說結構上嚴謹縝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情節(jié)安排也非常緊湊曲折,而且前后呼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隨著故事情節(jié)在跌宕起伏中進展,往往令人時而驚奇,時而亢奮,時而扼腕嘆息。本來類似富家子與貧家女浪漫史題材的小說,在當時美國文壇上非常流行,許多作家敘述時采用的唯一手段,就是制造一些牽強附會的偶然巧合的荒唐事件。而德萊塞則恰恰相反,他在《珍妮姑娘》中充分發(fā)揮了善于講故事的個人特長,僅僅用樸素無華的白描手法,寫出了“一系列順乎自然的事”,來表現(xiàn)生活中的真實,抨擊了當時社會上偽善的倫理道德,卻給讀者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其次,德萊塞在塑造各種人物性格時,也富有藝術感染力,表現(xiàn)出他的觀察細致犀利和深邃有力。正如作家戴維·卡斯納曾經(jīng)概括過的那樣:“他一手拿著放大鏡,把他另一只手上歡蹦亂跳的各式各樣的人物——富人、窮人、乞丐、偷兒、醫(yī)生、律師、商人,以及社會上各界領袖人物都照徹得纖毫畢露?!碑敶绹≌f家?guī)缀鹾苌儆腥四馨讶宋镄蜗笏茉斓孟竦氯R塞這么實在,這么血肉豐滿,這么富有立體感。就拿同一個豪門世家來說,凱恩老太爺夫婦、羅伯特、萊斯特哥兒倆及其妹妹路易斯等人物性格,在德萊塞筆下,顯然并不都是從同一個模子里澆制出來的;他們的思想、性格、氣質(zhì)、品貌,乃至于個人癖好、待人接物和處世之道,都是絕不雷同,而是棱角分明,各具特色。一句話,他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如走馬燈似的常??M繞在讀者腦際。同樣,德萊塞在描述吹制玻璃的老工人格哈特一家人,也都是各具鮮明的個性,絕無雷同之處。還有,德萊塞在描述人物時也常常喜愛使用對比的手法。比如說,作者一面寫出了老工人格哈特的誠實、勤儉、耿直和貧賤不可移的品性,令人讀后肅然起敬,一面又對參議員布蘭德、富商萊斯特,以及其遺孀萊蒂·佩斯等人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生活,刻畫得入木三分,簡直讓人惡心。同樣,作者既飽含深厚的同情的筆觸,描繪了格哈特一家人貧病交迫、孤苦無告的遭際,同時又揭示了權勢顯赫的參議員布蘭德、富商萊斯特等人的上流社會生活,“就像是在另一個星球上似的”——兩相對照,令人觸目驚心地看到當時美國存在著的不可逾越的貧富鴻溝及其深刻尖銳的社會矛盾?! ‘斎唬氯R塞在《珍妮姑娘》中最大的成功之處,莫過于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末處于社會底層的美國平民的悲慘生活,塑造了勤勞、純潔、爽直和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珍妮這個工人女兒的動人形象,這在以往美國文學作品中尚屬罕見。德萊塞在小說中不僅筆酣墨飽地敘述了珍妮一生困坷的遭遇,而且還感人至深地寫出了珍妮每當危難之際,無不自告奮勇,甘愿作出自我犧牲的那種閃閃發(fā)光的可貴性格,因此,她的思想和品格遠遠地凌駕于諸如萊斯特等上流社會人物之上。她始終如一地孝敬貧病煎熬中的德國移民的父母——格哈特夫婦,她無比疼愛頭一個情夫留下來的那個棄兒——維思德,同樣,她還諒解遺棄了她、但在臨終前似乎又回心轉(zhuǎn)意的那個負心漢——萊斯特。由于德萊塞寫得真切動人,這個金錢萬能的社會的殉葬品一一弱女子的悲慘結局,真是催人淚下。不過,當時德萊塞還只是一個“朦朧的社會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思想上受到托馬斯·H·赫胥黎、赫伯特·斯賓塞等人機械論和生物進化論的影響,相信“弱肉強食”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此外還堅信宿命論,認為命運深不可測,難以捉摸,并對世事人生始終滿懷狐疑,困惑不解,因此在小說的結尾處的確蒙上了一層悲觀主義色彩。然而它卻體現(xiàn)了德萊塞作品中無處不有的悲劇意識,理應得到美國評論家的肯定和特別贊賞。 德萊塞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顯示出他的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華,聲譽日隆,取得了美國文壇壇主這個領袖地位,被稱為繼惠特曼、馬克·吐溫之后的又一位現(xiàn)實主義大師。他那氣勢磅礴、充滿現(xiàn)代美國本土濃郁生活氣息的作品及其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曾經(jīng)使美國作家從舍伍德·安德森到??思{都受益,并為美國文學走向世界鋪平了道路??墒?,美國文學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卻是德萊塞的文體問題。的確,他寫得不那么優(yōu)美、雅致,有時行文滯重。然而,正如不少評論家所指出的,德萊塞的作品中并不是所有句段全然如此。有不少章節(jié),他倒是寫得非常嚴謹密致,富有文采。在很多作品中,德萊塞極其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具有堅實生活基礎的人物,像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克萊德、赫斯特伍德和考珀伍德等都已成為美國文學中的典型。特別重要的是,德萊塞善于通過大量的真實細節(jié)來展現(xiàn)人物的社會背景,因此,他的小說不僅具有生活真實感,而且還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個歷史時代,猶如一部“社會文獻”或“歷史實錄”,使我國讀者看到了美國自南北戰(zhàn)爭前段時期直到資本輸出時期的一部既深刻又生動的美國史。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論爭、研究和比較,德萊塞在美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越來越被美國評論家和廣大讀者所確認。他們認為:德萊塞的小說內(nèi)容廣博豐富,氣勢恢弘,引人入勝,具有史詩般的魅力。在描寫典型人物的典型環(huán)境方面,德萊塞在美國文學中是無與倫比的。德萊塞盡管文筆不佳,但他卻有驚人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美國著名評論家阿爾弗雷德·卡津風趣地說德萊塞“什么都缺,唯獨不缺天才”?! 〉氯R塞于1945年12月28日在加利福尼亞去世,但他的作品早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遠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偉大的新文學運動先驅(qū)瞿秋白先生就撰文介紹德萊塞。他在題名為《美國的真正悲劇》一文里,說德萊塞的“天才,像太白金星似的放射著無窮的光彩”,并指出“德萊塞是描寫美國生活的極偉大的作家”。德萊塞一生創(chuàng)作宏富,計有長篇小說八部,短篇小說集五部,自傳四部,戲劇、特寫、散文、政論集十一部。他的重要作品,包括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及其姐妹篇《珍妮姑娘》、代表作《美國悲劇》以及《欲望三部曲》在內(nèi)的八部長篇小說和一些優(yōu)秀短篇小說,都已經(jīng)譯成中文。近年來我國還出版了研究德萊塞生平創(chuàng)作與評述德萊塞小說等集子,對德萊塞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德萊塞的“神來之作”不僅是我國作家、藝術家和廣大讀者最喜愛閱讀、欣賞的珍品,而且也是研究20世紀美國文學及其社會歷史風貌的首選必讀的經(jīng)典著作?! ∽詈筇貏e值得一提的是《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已同時躋身于美國《現(xiàn)代文庫》所評選出的“20世紀100本最佳英文小說”之中。須知,一個作家能享有兩部小說同時獲選的殊榮,實在是很罕見的?! ∩虾I鐣茖W院文學研究所教授 潘慶 2007年9月
內(nèi)容概要
一部哀婉凄惻的情史,一曲悲天憫人的慟歌。德裔貧民戈哈特的大女兒珍妮為人幫傭,與參議員白郎特相愛。不久,白朗特不期病故,留下一遺腹女。之后富家子瑞斯特愛上珍妮并與之同居,但在婚事上一直下不了決心,其后因兄弟姐妹的阻攔和反對而苦惱,并在家族的壓力下與珍妮分手,重歸上流社會,最后,和洛蒂。貝絲結婚。兩情繾綣而勞燕分飛,珍妮孤獨的過完了中年,瑞斯臨終前對她親吐心腹之言后,痛苦的死在了她的懷中。
作者簡介
西奧多·德萊塞美國現(xiàn)代小說的先驅(qū)和代表作家,被認為是同海明威、福克納并列的美國現(xiàn)代小說的三巨頭之一。在當時那個時代里,德萊塞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形象。這不僅僅因為他在1925年出版了讓人讀后悲傷至極的《美國的悲劇》,也是由于他的個性化的個人生活,對女性的渴望使他卷入種種風流韻事。代表作有《嘉麗妹妹》《珍尼姑娘》等
。
書籍目錄
譯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一八八○年秋天的一個早晨,一位中年婦女,由一個十八歲的年輕姑娘 陪著,走進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一家大旅館,來到賬房的臺子跟前,打聽那 里有沒有她能做的工作。她身子虛胖無力,面容坦率開朗,言談舉止卻顯得 天真羞怯。她那雙善于忍耐的大眼睛里,飽含著這么一點憂愁,只有滿懷同 情地端詳過孤苦無告、心煩意亂的窮人面容的人方能理解。誰都看得出來, 跟在她后面的女兒怎么會有一種羞澀、膽怯之感,使她躲縮在背后,兩眼若 無其事地望著別處。要知道,她母親雖說沒有受過教育,但她富有詩意的心 靈里,卻充滿了幻想、感情,以及與生俱有的慈愛。她父親則具有一種穩(wěn)重 沉著的性格,而這些性格在她身上都兼容并包了。此刻正是貧困把她們趕到 這里來的。她們母女倆赤貧如洗的境況是那樣富有感染力,甚至連那個賬房 都被感動了。 “你樂意干什么樣的工作?”他問。 “也許你們這里有一些洗洗擦擦的活兒,”她膽怯地回答,“我會擦地 板?!?她的女兒一聽見這句話,就怪別扭地把臉孔側(cè)轉(zhuǎn)過去,這倒不是因為她 不樂意干活,而是因為她不愿讓人家一眼就看出她們窮得非出來干活不可。 那個賬房倒是頗有俠義心腸的,見到這樣的美人兒落了難,不免有些于心不 忍。從那個女兒真的百般無奈的神情,一望可知她們的遭遇確實是苦不堪言 。 “請稍等一會兒?!蹦莻€賬房說了,就走進后面辦公室去叫女茶房的領 班出來。 旅館里果然有的是工作。經(jīng)常來擦地板的那個女工走了以后,大樓梯和 大客廳就沒有人打掃了。 “跟著她的是她的女兒嗎?”女茶房的領班問,因為從她站著的地方就 看得到她們。 “是的,依我看大概是吧?!?“她要是想來的話,今兒個下午就可以來。我想,那女孩子也會給她幫 幫手吧?” “你就去找女茶房的領班,”那賬房回到辦公桌跟前高興地說,“就打 那兒過去,”他指著附近一道門,“她會關照你的?!?原來,吹制玻璃的工人威廉·格哈特本人和他全家屢遭不幸,以短小的 一幕,不妨可以說,就是這出悲劇的頂點。威廉·格哈特碰到的正是下層社 會里司空見慣的厄運,他每天都得看著他的妻子,他的六個孩子,還有他自 己,就靠哪一天趕上運氣好,賜給他的一點兒東西勉強過活。他自己正病倒 在床上。他的大兒子塞巴斯蒂安——他的同伴們管他叫巴斯——現(xiàn)在本地一 家制造貨車廠商那里當藝徒,每周收入只有四塊錢。大女兒珍妮維芙,雖然 十八歲多了,至今還沒有學過任何手藝。剩下的孩子是,喬治十四歲,瑪莎 十二歲,威廉十歲,維羅尼加八歲,他們年紀還都太小,什么事都不會干, 只是給全家生活徒增困難罷了。他們生活上唯一的依靠,就是那所房子,盡 管用房子來抵押只借得了六百塊錢,畢竟還是屬于格哈特的財產(chǎn)。當時他之 所以要籌借這筆錢,是因為買下這所房子,已把他全部積蓄都花完了,但他 還想在旁邊另搭三個房間和一條門廊,這樣一家人方才全能住下。雖然離抵 押期限還有好幾年,但因為他日子過得越來越緊,不但把平日攢下來準備還 本的那一點兒錢動用了,就連償付年息的錢也都花完了。格哈特求告無門, 自己知道日子難過,——醫(yī)生索取診金的賬單,房子抵押后的按期付息,不 用說,還有向肉鋪子、面包房的賒欠,盡管店主們知道他的確誠實可靠,隨 他拖欠不還,可是到頭來還是信不過他了,——以上種種煩惱沉重地壓在他 心上,使他寢食不安,他的病也就遲遲好不了。 格哈特太太可不是一個弱女子。她一直替人家洗衣服,反正有多少洗多 少,其余的時間就得給孩子們穿衣、做飯,打發(fā)他們?nèi)ド蠈W,還要給他們縫 補衣服,侍候臥病的丈夫,偶爾她也會暗自落淚。每當雜貨鋪不肯賒欠東西 時,她又得常常親自出去,尋找一家遠一點的新雜貨鋪,先拿一點兒現(xiàn)錢開 個戶頭,以后記賬賒欠,直到有人警告那位好心的鋪子老板切莫上當、不再 讓她賒欠的時候,她只好越走越遠,另找新的鋪子去。那年月,玉米最便宜 。有時她就煮上一鍋加堿玉米糝,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吃上整整一個星期。 玉米粉調(diào)成粥,也總比沒東西吃強些,不過里面要是加上一點兒牛奶,那就 算得上吃酒席了。炸土豆在他們看來幾乎就像一種佳饌,咖啡則是難得喝上 的珍品。煤塊是他們提著籃子、木桶,沿著附近鐵路車場的岔道兩旁撿來的 。劈柴同樣也是從附近木棧那里拾來的。他們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地熬著日子 ,無時無刻不在巴望父親的病好起來,玻璃廠早點開工。無奈冬天轉(zhuǎn)眼就到 ,格哈特開始感到絕望了。 “我恨不得馬上擺脫掉窘境才好?!薄@是那個倔強的德國人嘴上常 說的一句口頭禪,不過,他說話時那種有氣無力的聲音,還是表達不出他內(nèi) 心的焦灼不安。 真是禍不單行,偏巧小維羅尼加又出了麻疹,一連好幾天,大家都認為 她八成兒活不成了。她的母親什么事都顧不上了,只是守在她身旁,一個勁 兒替她祈禱神佑。埃爾旺格大夫純粹出于人類的同情,每天都過來給那個孩 子認真診治。路德宗教會里的旺特牧師,也以教會的名義前來表示慰問。他 們兩個人都把一種陰森森的宗教氣氛帶到了格哈特家里。他們是身穿黑袍、 由至高無上的主派來的神圣使者。格哈特太太好像以為馬上就要失掉自己的 孩子,憂心忡忡地守在那小床旁邊。三天以后,危險好歹過去了,可家里連 一塊面包都沒有了。塞巴斯蒂安掙來的工錢,都拿去買藥了。只有煤塊還可 以隨便去撿,可是,孩子們已有好幾回從鐵路車場被攆了回來。格哈特太太 把她可以求職的地方通通想過了,正在絕望之中才想起了這家大旅館?,F(xiàn)在 她真像奇跡一般,時來運轉(zhuǎn)了。 “你要多少工錢?”女茶房問她。 格哈特太太沒承想到人家會征求她的意見,可是她為饑寒所迫,就壯了 壯膽回答說: “一天一塊錢,不算太多吧?” “不太多,”女茶房說,“這里每星期大概只有三天的活兒。你只要每 天下午來一趟,就干完了。” “好極了,”格哈特太太說,“打今天就開始?” “好的。你跟我來,我指給你看打掃的工具在哪兒。” 她們就這樣即刻被領進的地方,是當?shù)匾患乙院廊A著稱的大旅館。 作為俄亥俄州首府的哥倫布,人口有五萬,過往旅客絡繹不絕,確是經(jīng) 營旅館業(yè)的理想場所,事實上也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好機會,至少當?shù)鼐用駥?此頗感得意。這家旅館是一座氣勢宏偉的五層樓的建筑物,坐落在本城中央 廣場的一隅,廣場那里則是州議會大廈和各大商店。旅館大廳很寬敞,不久 前還重新裝飾過。白色大理石地坪和墻裙,因為經(jīng)常細心揩擦,總是閃閃發(fā) 亮。富麗堂皇的樓梯兩側(cè)是胡桃木扶手,每個踏級上都嵌著黃銅橫條。大廳 的一隅,有一個專賣報紙和香煙的柜臺,十分惹人注目。賬房間和經(jīng)理部各 辦公室,就設在樓梯拐彎處底下,全用上等硬木板壁隔開,都安上了當時最 新款式的煤氣裝置。站在大廳盡頭的一個門口,就可以望見旅館附設的理發(fā) 廳,里面擺著一排排理發(fā)椅和刮臉用的水杯。旅館門前經(jīng)常有兩三輛接送客 人的汽車,按照火車開行的時刻一會兒開來,一會兒又開走。 這個大旅館是本州政界冠蓋云集之處。有好幾個州長,在他們?nèi)纹趦?nèi)都 把這里當作常駐的寓所。還有兩個美國參議員,只要到哥倫布來辦事,少不 了住到這家旅館里帶有客廳的房間。里頭有一位就是參議員布蘭德,差不多 被旅館老板看成是個長住的客人,因為布蘭德不僅是本城居民,而且還是個 單身漢,除了旅館以外,城里已是無家可去了。在其他來去匆匆的客人里頭 ,包括眾議員、本州議員,以及院外游說的政客、商人、自由職業(yè)者,總之 ,各色人等,應有盡有,他們來來往往,使得這個有如萬花筒一般的世界越 發(fā)眼花繚亂、喧聲鼎沸。 她們母女倆突然被拋入這個光艷奪目的小天地,不由得感到無限驚駭。 她們總是小心翼翼的,什么東西都不敢去碰。生怕得罪人家。她們負責打掃 的那個鋪著紅地毯的大門廳,在她們看來簡直如同宮殿一樣富麗堂皇;她們 總是連眼睛都不敢抬起來,說話時也把聲音壓得低低的。后來去刷洗樓梯踏 級,揩擦漂亮的樓梯上那些銅條的時候,她們倆可得要鼓起一點兒勇氣來才 行,因為這時母親心里不免有些膽怯,而女兒覺得自己就這樣出現(xiàn)在大庭廣 眾之前,哪能不害臊呢??腿藗兙驮跇翘菹聣邀惡陚サ男菹d里閑坐、抽煙 ,而且還不斷有人進進出出,誰都看得見她們母女兩個。 “這兒不是挺美嗎?”珍妮維芙喃喃自語道,但一聽見自己的聲音,心 里就感到緊張不安。 “是啊。”她母親回答說,這時正跪在地上,用她那雙笨拙的手使勁在 擰揩布。 “住在這兒一定花很多的錢吧,你說是不是?” “是啊,”她母親說,“小小的旮旮旯旯里,可別忘了擦??催@兒,你 就漏掉了?!?珍妮聽了媽這么說,心里很憋氣,但她還是認真地干活,使勁地揩呀擦 呀,再也不敢抬頭東張西望了。 母女倆就這樣胼手胝足地從樓上沿著樓梯揩擦下來,一直忙活到五點鐘 光景。外面天黑了,整個大廳卻燈火輝煌。她們眼看著怏要擦到樓梯底腳了 。P1-5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