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

出版時間:1997-01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高爾基(蘇)  譯者:張豫鄂/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第三部曲,其余兩部為《童年》、《在人間》。作者描寫了他青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教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眾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影響和如饑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yǎng)料是他得以成長,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條件。
在《我的大學》里,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tǒng)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jīng)對俄國的丑惡現(xiàn)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jīng)幻想自己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者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當時他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辦”的問題的解答。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緒的知識分子,高爾基又想從他們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長篇小說《我的大學》是高爾基一九二三年在國外療養(yǎng)期間完成的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說敘述十六歲的主人公滿懷著上大學的愿望,告別了年邁的外祖母,從下諾夫哥羅德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嚴酷的現(xiàn)實生活使他上大學的美好愿望頓時化為泡影,因為他必須直面人生,必須首先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頭一所社會大學。
《我的大學》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jīng)歷。他16歲報著上大學的愿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xiàn),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面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后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fā)生變化。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ι降?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jīng)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全名:馬克西姆·高爾基(Gorkey,Maksim)
蘇聯(lián)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諾夫哥羅德市一個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代表作:《母親》
它描繪了無產(chǎn)階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塑造了共產(chǎn)黨員工人巴維爾和革命母親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嶄新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的大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家里有高爾基的三部曲,隱隱約約記得小時候讀過些《童年》和《在人間》,不過每次都因為太無聊而放棄,一直沒讀到過《我的大學》?;貙W校時作為坐動車的消遣,就帶上了這本書。在路上,差不多走到南京,書也讀完了。
      
      
      沒有了小時候讀的那種艱澀無聊的感覺,反而覺得還有些趣味。暫且不談?wù)瘟觯瑔螁问沁@書,倒也和《平凡的世界》有相似的地方。
      兩本書都刻畫出了那種想要求知的少年形象。阿廖沙和孫少平。
      不同的地方在于《我的大學》更多的是描述阿廖沙來到一個個陌生的地方,眼中的行行色色的世界,而孫少平更多的是寫他所在的那個世界,以及那個世界中一些人的軌跡。還有就是路遙給了《平凡的世界》一個充滿希望的結(jié)局,而高爾基只給了留白,沒有包含太多感情。
      
      其實這本書和《平》讓我思考最多地方在于,大學和社會。兩本書都加深了我的一個觀念:不要把自己當做大學生,而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社會人。
      
      只要進了大學,無論將來是考研還是直接工作,從進入大學的那一刻起,就不要把自己定義為像高中生那樣只管學習,不顧其他的學生。要把自己當做社會人來看,所要注重的不再僅僅是和周圍的同學比成績,而更多的是和處在社會上的那些人相比,比進步。
      
      沒錯,大學是個學習的好地方,人這一輩子,想要進步,都不能離開學習。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眼界放開,把自己從大學中拿出來,不要把學校當做保護墻。置身于社會,才能更堅強,更進步。
      
      高爾基可能也想表露出這種感覺,特別是描寫阿廖沙眼中在安德烈雜貨鋪的那些大學生時。
      
      華而不實,紙上談兵。這可能是所有時期大學生的缺點之一,無論是書中的,還是現(xiàn)實中的。
      
      我們可能也不能幸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書名雖然叫做我的大學,但是只是在故事開頭講著他想要去上大學,結(jié)果沒有上成功,更多的講的是他在混亂的充滿矛盾的俄羅斯社會中,跟不同的人學到的不同的東西?!   ∵@是一本自傳體的小說,所以有些混亂,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很混亂的,但是看下來,感覺最深刻的事高爾基對人物的描寫,真是入木三分,幾段話就可以把人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出來,對于景物的描寫也很得當,沒有做作的成分,看這本書,就像看見一個真實的生活,我一直覺得,這才是文學的最高境界。
  •     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本書,底層的小人物描述了生活的艱辛,各色人等,用了很夸張的文筆,感覺又窮又臟。但作者的思想一直在延伸,但他接觸到集體勞動中的人們時,他描繪的那么興高采烈。革命思想也令他著迷。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在這個最底層但最真實的大熔爐里,成就了高爾基非凡的人生。
  •     社會大學.....  才是真的大學....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記述了高爾基在喀山時期的生活。十六歲那年,他離鄉(xiāng)背井,到喀山去上大學。這個幻想破滅后,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界與思想界人士交往,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里,他經(jīng)歷了精神發(fā)展的復雜道路,經(jīng)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復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     在這所大學里,他經(jīng)歷了精神發(fā)展的復雜道路,經(jīng)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復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     想必沒有人愿意就讀于這樣的大學,不過這是一個人生的學校:嘈雜與安靜,苦辣與酸甜,寒冷與溫暖,黑暗與光明,用心靈感受,這是魔盒,這就是人世間啊!
      這是一個懵懂的少年,涉世未深的他抱著實為幻想的希望踏上這片土壤,殊不知自己已永別了世界上對他唯一真誠的愛———外婆呵,竟鼓勵他去上大學———也許她已知曉外孫的結(jié)局,但還將他推進去,為的是走這人生的道路,去探尋“社會該怎么改變?我該怎么辦?”。至于成長所伴的人們,看他自己的選擇了。
      于是他成為了“學生”,不過此非彼之,“教師”是同樣飄零的“同學”,“同學”是感染他人的“教師”,相同的是他們都奔波在自己的求生之路上,不同的是他們有對世間不同的看法,但互相影響,情感與思想的交融又使他們終于相似。這個少年的人生因此改變,當然也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假如他真的上了大學,也許不會再這樣老練,多了些的知識呢?在那個時代,倒不如老練些,為了求生。
      一個人知識的有無會影響他對事物的了解,而不是世間,但一個純潔的的人,一個正直的人,永遠有他心目中的是非觀。也許這棱角會被他人的勸諷磨平,但他的除外,因為這棱角上,夾帶的是無限的對光明與正義追求的力量。他不會被這周圍的黑暗與無情所埋沒,茫茫中,閃爍著自己的光亮。與他志同道合的人們,同樣的,于是這世上連起了一片閃爍的光。慢慢地,這些光斑匯集了,匯聚成了光明的燈,散發(fā)出無盡的能量,沖破了黑暗,照亮了人間...
      ...
      從這本書中走出,我們看到的高爾基的心,似透非透,朦朧卻又明亮?!霸凇段业拇髮W》里,他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tǒng)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jīng)對俄國的丑惡現(xiàn)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jīng)幻想自己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者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當時他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該怎么辦”的問題的解答。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緒的知識分子,于是又想從他們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本褪沁@樣。
      《我的大學》其實就是高爾基對真理的探索史,從一個稚氣未脫而又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成長為深謀遠慮尋找光明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知識的來源就是這個學校,他的大學。
      知識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把握心中的船舵,駛向夢寐的港灣,成長吧!
      這就是我從《我的大學》中感悟與思考得到的點滴。
  •     作者的大學是社會這所大學。
      經(jīng)歷過的人和事,讓作者成長,很喜歡這種風格,平淡的文字卻讓人感覺不到重復,都是社會的影子。
  •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初中的時候,從媽媽單位發(fā)黃的圖書室一堆要買掉的舊書里,翻它出來,灰塵好多,但保存還算完好,不知道上一次被人翻閱是什么時候了,我一直很喜歡這種跨越感,不同時代的人在同一點上再次交接,內(nèi)容其實記得的已經(jīng)不多,只是那個曾經(jīng)閱讀過它的人留下了一張紙條,讓我難以忘記.那張紙好薄,薄的透明,是那種信紙的一個小角,大概是他/她隨手撕下來的吧,上面寫著:機遇+努力=成功!
  •   知識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
    說的真好!
    要成長為獨一無二的人,獨立的思考能力是必須。
  •   似乎沒有深入。。。。。。
  •   像玻璃瓶的故事一樣浪漫
  •   時空對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