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楊新筍 等主編 頁數(shù):116 字數(shù):84000
內容概要
我國人均占有土地資源少,人增地減趨勢仍在繼續(xù)。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復種指數(shù),一地多種、一地多收,發(fā)展間作、套作、連作、混作等多熟制是必行之路。多熟高效模式不僅挖掘了光、熱、水、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還增強農業(yè)抗風險能力,最終達到增產增收。
書籍目錄
一、概述
(一)高效種植模式發(fā)展概況
(二)高效種植模式遵循的原則
二、稻田高效種植模式
早稻-慈姑-大麥
早稻-大白菜-大麥
早稻-秋青毛豆-大麥
早稻-蘿卜-大麥
早稻-水芹-大麥
晚稻-大棚藜萬-冬瓜
晚稻-草莓/西瓜//春玉米
晚稻-大麥/玉米/菜瓜
晚稻拋秧-蠶豆/綠肥/春玉米
免耕套播晚稻-大麥/春玉米
晚稻-大麥/番茄
晚稻拋秧-大麥/西瓜
晚稻-馬鈴尠春玉米
晚稻-大麥/花生/綠豆
晚稻-荷蘭豆/春玉米
晚稻拋秧-馬鈴薯/青菜/春玉米
晚稻-油菜/小白菜/西瓜
晚稻-荷藕
晚稻-馬鈴薯/辣椒//春玉米
中稻-早夏白菜-大麥
晚稻-馬鈴薯/西瓜
中稻-冬菜-馬鈴薯-小白菜
蠶豆/春玉米-后季稻
鮮嫩玉米-后季稻
秋冬萵苣-早春西瓜-中熟水稻
蕹菜-水稻-秋延辣椒
番茄-水稻-萵苣
水稻-馬鈴薯/油菜
雙孢菇-中稻
大棚馬鈴薯-大棚西瓜-晚稻
小麥(大麥)-水稻
小麥/春玉米-后季稻
小麥/西瓜-水稻
(小麥/花生)綠豆-雜交晚稻
油菜-水稻
油菜-春玉米-晚稻
薄荷//油菜斗后季稻
洋蔥-水稻復種
馬鈴薯斗中稻
大棚辣椒-單季稻
晚稻-綠肥-早季稻
早稻-晚稻-芥菜
單季水稻-黑麥草
黑麥草-鮮食玉米-晚稻
煙草-水稻-蔬菜
……
三、稻田高效種養(yǎng)模式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選用適用的優(yōu)質高產品種。第一,無論什么作物,都必須選用適合本地自然條件、市場需要、品質優(yōu)良、抗逆性強、高產穩(wěn)產的品種。第二,作物在問、套、復種周期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對生育期的要求也不同。如小麥行間套種大秋作物時,小麥選擇早熟豐產良種,以縮短與下茬作物的共生期,減輕對下茬作物的不利影響;秋收作物則應在不誤適期播種的前提下,選用增產潛力大的中晚熟品種。第三,株型好。矮稈抗倒,株型緊湊,有利于減輕間、套種作物共生期間相互蔭蔽的不良影響,并保持必要的種植密度?! 。?)上下茬作物,合理搭配。實行立體種植,是在有限耕地上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參與多種作物,采用多種配置方法和組合方式,以形成多層次的復合群體結構。正是由于多種作物、多層次的種植,在其復合群體結構中,形成了比較復雜的種間關系,既有互惠互利的一面,又有相抑相克的一面,由此帶來了栽培技術上的綜合性,影響因素上的復雜性。這就要求在確定推廣某種立體種植模式時,必須對當?shù)氐淖匀粭l件、技術水平、社會因素等各方面進行綜合的科學分析,選擇互利因素較多、相克因素較少的作物和品種,進行合理的搭配、組合,加以精細管理,使每一種立體種植模式,都能在自然環(huán)境的利用上是適宜的,在技術措施上是可行的,在資源與生產要素配置上是合理的。 為使不同生態(tài)型作物在間套復種中能更好地共生互利,揚長避短,在研究確定立體種植模式時,必須根據(jù)當?shù)氐沫h(huán)境條件,注意不同作物的生育特點,發(fā)揮其共生互利的優(yōu)勢,取各種作物之長,補其之短,使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