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鱉絕技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張維思  頁數(shù):21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打鱉絕技》對打鱉技術的原理、技術動作要領和常用的基本手法;鱉在水中與打鱉技術有關的行蹤規(guī)律、動作行為特征;以及打鱉工具的技術性能要求和制作工藝等,都以實踐為基礎,有理有據(jù)地進行了深入解析和全面介紹。書中內容95%以上都是第一手資料,通俗易懂,基本能回答打鱉技術領域里的所有問題。能使初學者在短期內學會打鱉;使會打鱉的入耳目一新,從“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大幅度的提高技術水平。實用性很強,是廣大漁民和眾多愛好者學習和交流打鱉技術的理想讀物。作為休閑娛樂、生態(tài)旅游、觀光農業(yè)的亮點環(huán)節(jié),打鱉技術和活動還蘊藏著巨大的商業(yè)運作前景。

作者簡介

  張維思,農業(yè)科技工作者。曾在長期生活和工作的江漢平原農村第一線,業(yè)余打鱉近30年。在河湖密集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條件下,潛心探索打鱉技術,技術精湛,見多識廣,經驗豐富老道。在繼承先輩技藝的基礎上,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獨到見解和突破。

書籍目錄

一、鱉的生活習性/1(一)鱉的分類、分布與外貌特征(二)鱉的食性特點(三)鱉的兩棲特征(四)鱉的感覺能力(五)鱉動作姿勢的規(guī)律二、打鱉的方法和動作要領/33(一)打鱉技術的原理和動作特點(二)打鱉瞄準的方法(三)打鱉技術的規(guī)范動作要領三、打鱉的兩項妙術及應用/67(一)吊線技術(二)殺鉤技術(三)打鱉技術動作的練習四、打鱉的五種基本手法/99(一)飛打(拋打)手法(二)敲打(平打)手法(三)砸打手法(四)吊打手法(五)蕩打手法五、釣子打鱉的配套技術/121(一)鉤子配置的變化(二)對釣(站)位的要求(三)對釣場水下環(huán)境的觀察(四)靈活調整釣位(五)天氣因素對鱉活動規(guī)律的影響(六)正確應用叫喚技術(七)守窩技巧(八)“大馬拉小車”打超遠距離的鱉(九)絞回、捉拿、裝入網(wǎng)兜的動作要點(十)凳子的應用(十一)鱉的暫養(yǎng)和貯運(十二)出行前的準備工作(十三)安全隱患及預防措施(十四)各種商品鱉的識別特征和宰殺竅門六、釣子的性能及制作/155(一)釣子各部件的技術性能要求(二)釣子各部件的技術性能要求分析(三)釣子的制作工藝舉例七、打鱉技術的應用/193(一)打鱉技術是水產養(yǎng)鱉業(yè)的重要捕捉手段(二)打鱉活動有健身作用和商業(yè)娛樂價值后記/211

章節(jié)摘錄

  鱉因為經常生活在水中,且有甲殼和四肢,趾間有蹼,所以俗稱甲魚、腳魚、團魚、水魚、王八等。但鱉并不屬于魚類,和鱷魚也不屬于魚類一樣,都是爬行類動物。鱉四肢強壯有力,有鋒利的爪,可在陡峭的地方攀登,在陸地上爬行、挖洞產卵,靠帶蹼且寬大的腳掌和可波動似舵的裙邊,在水中自如游動。鱉適應能力極強,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能在10-40℃的環(huán)境下生活繁衍,所以世界各地都有鱉的蹤跡。在我國,中華鱉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各省,黃河、淮河流域等地區(qū)。除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區(qū)沒有或少有之外,從海南到東北都是人們熟悉的動物。尤其集中生活在乎原湖區(qū),如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濕地、河網(wǎng)、水庫和各種水面較多的地方。所以有千湖之省美稱的湖北,以及湖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qū),鱉幾乎是和鯽魚一樣普通的動物?! △M是生活在淡水中的爬行動物,用肺呼吸,還有類似鰓的輔助呼吸器官,能吸收水中的溶氧,以供在水底淤泥中越冬,但在生長季節(jié),不能單靠溶氧生存。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關動物學分類,鱉屬脊索動物門,爬行綱,龜鱉目,鱉科。

編輯推薦

  漁獵世家門代人數(shù)十年潛心研究打鱉經驗集成的第一手資料。傳承中華民間打鱉“絕活”的首部技術秘笈。讓你一看就懂、一學即會,在短期內學會打鱉并成為打鱉高手的速成實用教材。一本能回答打鱉技術領域里所有問題的百科全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打鱉絕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