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田明清 頁數(shù):141 字數(shù):190000
前言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本著作,不如說它是研究疼痛測量與去自由基鎮(zhèn)痛的一篇醫(yī)學論文更為真切。不過它是幾個課題合并在一起的一篇綜合性論文,尤其是這些課題的研究內容和結論,大多是第一次以書的形式公開發(fā)表。本書第1、2章是課題研究的基礎理論,或者說是為后面章節(jié)所做的鋪墊。第3章提出了一個新的致痛觀點——“自由基堆集致痛”,同時也解決了一直未能解決的在傷害性感受器水平上研究能量轉換的一大神經生物學難題。第4章論述了自由基堆集致痛的過程,并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在組織損傷局部和健康的皮下組織設計完成了一個反應速率較高的原電池模型,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能快速去除自由基的電化學反應公式。第5章創(chuàng)建了一個疼痛測量的模型,該模型是量化疼痛的基礎,并利用“閾值”的耗能作為計量單位,對傷害刺激能量進行計量,量化出了疼痛強度。第6章證明了中醫(yī)學的經絡系統(tǒng)是輸送自由基的通道,利用這一特點,在體表設計出一個原電池,就能清除內臟損傷局部的自由基,同樣能治療內臟的疼痛疾病。第7章對現(xiàn)在臨床上常用的針刺療法的鎮(zhèn)痛原理進行了剖析,發(fā)現(xiàn)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隱藏了一個氧化還原反應去自由基的機制;同時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原電池的設計不合理,反應速率很低,所以療效不顯著。第8章是前面幾章的總結,介紹了作者研制出的一臺既能量化疼痛又能快速消除疼痛的電子醫(yī)療設備。該設備經過有關部門的質量檢驗和兩家具有試驗資歷醫(yī)院的臨床試驗,證明了研究結論的正確性、臨床療效的顯著性和設備的實用性,解決了疼痛測量和快速鎮(zhèn)痛的一大疼痛醫(yī)學難題。第9章是去自由基鎮(zhèn)痛療法的臨床圖解,利用經絡系統(tǒng)的“阿是穴”和神經系統(tǒng)的麻醉(阻滯)點來尋找穿刺點,共同完成臨床原電池設計,這樣更加有利于氧化還原反應去自由基而鎮(zhèn)痛。疼痛測量與去自由基鎮(zhèn)痛課題的研究成功,首先要感謝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顧問、《生理學報》主編、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趙志奇教授的指導,并對本書提出修改意見。感謝廣東省醫(yī)學會資深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疼痛學會名譽主任委員、廣州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麻醉學教研室教授、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一臨床中心指導專家高崇榮教授的幫助和指導,并對本書進行審查和修改。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原針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柴鐵劬教授和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暨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廣州紅十字會醫(yī)院疼痛科主任王家雙教授的關心和指導,并為本書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雖然作者盡了最大努力,但本書可能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疼痛測量與去自由基鎮(zhèn)痛》一書是“田氏測痛治療儀”的理論基礎,是使用該儀器診療疼痛疾病的一本臨床教材,也是疼痛科醫(yī)生提升理論水平的重要參考書。該書突破了傳統(tǒng)的致痛理論,提出了“自由基堆集致痛”的新觀點,運用能量守恒定理,通過傷害性刺激所聚集的自由基能量,用“閾值”的耗能對疼痛發(fā)生的各環(huán)節(jié)所轉移的能量進行計量,從而量化疼痛,并用氧化還原的方法去除自由基而達到鎮(zhèn)痛。
作者田明清根據(jù)自己長期的臨床工作經驗,認為疼痛的原因是自由基在損傷部位堆集,如果能測量出自由基的堆集,就可以對疼痛部位做出準確診斷,清除這些自由基,就可以消除疼痛,在此理論基礎上,作者研發(fā)了一臺“疼痛測量治療儀”。該儀器經過臨床驗證確實有效,并申請了國家專利。本書就是對這些理論和儀器的詳細介紹。
作者簡介
田明清,廣州一家社區(qū)醫(yī)院針灸科醫(yī)生,在多年的工作中對疼痛做了大量中西醫(yī)結合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論,并發(fā)明了“田氏測痛治療儀”(申請了國家專利)。
書籍目錄
第1章 自由基簡介
1.1 自由基的定義與標記
1.2 體內自由基的產生
1.3 自由基與活性氧
1.4 細胞過氧化損傷
1.5 自由基的特性
第2章 組織損傷引起自由基增多
2.1 炎癥介質的生成與代謝
2.2 有菌性炎癥反應
2.3 無菌性炎癥反應
2.4 缺血、再灌注和少血反應
第3章 “自由基堆集致痛”新觀點
3.1 傷害性感受器的基礎知識
3.2 組織損傷內部有自由基堆集
3.3 “自由基堆集致痛”新觀點
3.4 自由基堆集導致疼痛發(fā)生
第4章 去自由基鎮(zhèn)痛的研究
4.1 電化學基礎
4.2 去自由基鎮(zhèn)痛原理
第5章 疼痛測量原理的研究
5.1 損傷能量的轉換與轉移
5.2 傷害感受強度的測量與計算
5.3 痛閾與耐痛閾耗能的測量
5.4 疼痛強度的計算
第6章 經絡實質及其臨床應用
6.1 經絡系統(tǒng)的概貌
6.2 氣的實質是電子
6.3 穴位是電子在體表的出入點
6.4 經絡是輸送電子的通道
6.5 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6.6 穴位與經絡的臨床應用
第7章 針刺鎮(zhèn)痛原理的剖析
7.1 毫針與小針刀療法
7.2 腕踝針與浮針療法
7.3 密集型銀質針加艾灸療法
7.4 水針與神經阻滯療法
7.5 電針療法與經皮電刺激
7.6 小結
第8章 田氏測痛治療儀的研制
第9章 去自由基鎮(zhèn)痛療法的臨床圖解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7.2.2 浮針療法 浮針療法是在傳統(tǒng)針刺療法的基礎上,由平刺或斜刺的方法演變和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更加簡便的鎮(zhèn)痛療法。此療法是1996年由第一軍醫(yī)大學附屬南方醫(yī)院符仲華教授首先創(chuàng)新的,并研制出了新的針具,可使留針時間更長,而且不影響正常生活。操作時不需選擇進針點,在病灶周圍進針即可。浮針療法是將針刺于皮下,浮于肌肉之上,故稱為浮針療法。 浮針療法所使用的針具是相當于在較粗的針灸針上安裝了一個軟套管,安裝軟套管的目的是為了將針芯抽出后,把軟套管較長時間地留在皮下而不會引起疼痛,但又能起到刺激治療的作用(圖7—5)。 浮針療法的主要特點是針不需刺入病灶,而是在病灶的周圍進針,平刺入皮下組織,針尖朝向病灶,一般針尖距離痛點2cm左右。進針后以進針點為支點,使針在皮下做扇形運動,稱為“掃散”運針?!皰呱ⅰ边\針完成后,留針一段時間,然后抽出針芯,保留軟套管于皮下組織,用消毒紗布包扎后回家休息。一般保留24小時后拔出軟套管,即完成了第一次治療,第二次治療根據(jù)復查結果而定。 7.2.3腕踝針與浮針療法的鎮(zhèn)痛原理剖析 腕踝針和浮針療法是兩種從傳統(tǒng)針刺療法中演變出來的新療法,二者最大的創(chuàng)新是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減少了進針點數(shù)。其中,腕踝針療法把中醫(yī)一百多個穴位的進針點減少到只有12個,而且每次治療時也只是使用其中幾個,不一定全部使用。浮針療法每次只使用1個進針點,而且改進了傳統(tǒng)的針具和運針方法。 腕踝針療法獲取自由基的方法,是將針灸針刺入腕踝處的皮下組織內,不接電,不運針,只留針守候。根據(jù)經絡實質可知,腕踝處的三陰三陽(經絡)是自由基的通道,是捕獲自由基的最佳針刺點。另外,由于電子(自由基)具有行走短路的特性,故自由基遵循六經皮部(6個縱向區(qū))的行走路線直接達到腕踝處的6個針刺點。 浮針療法獲取自由基的方法與腕踝針大致相同。但由于浮針進針點靠近病灶,不像在腕踝處獲取自由基那樣容易,因此,浮針在刺人皮下組織后,巧妙地采用了扇形“掃散”運針,將皮下組織中的生理鹽水“掃散”出來,形成一個充滿電解質溶液的扇形口袋,自由基可輕易地鉆進這個扇形口袋,更容易被捕捉。 不管疼痛病灶是在內臟還是在體表的肌肉組織,腕踝針與浮針療法都是將針灸針或浮針平刺于皮下組織來進行治療。其中的奧妙之處是由于皮下組織本身就是自由基通道,經絡將皮下組織與疼痛病灶聯(lián)通在一起,二者變成零距離。也就是說,刺入皮下組織的針灸針或浮針,相當于把針延伸到了疼痛病灶(圖7—6)。 由圖7—6可知,皮下組織可視為一個半電池,皮膚表面視為另一個半電池(皮膚表面也有水分子),皮膚上下的針體分別為兩個電極,針孔周圍間隙為鹽橋,針體全長為外部電路,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氧化還原裝置。通過氧化反應,皮膚表面的電子通過針體達到皮下組織,與自由基未配對的電子配對,進行了還原反應去自由基?;蛘咦杂苫ㄟ^針孔間隙直接流到皮膚表面成為靜電,使損傷組織中的自由基得到清除而鎮(zhèn)痛。 另外,浮針療法采用的是軟套管留針,它與腕踝針療法的留針大同小異,但浮針是利用軟套管中或針孔周圍縫隙中的體液(生理鹽水)來做導體,將自由基直接轉移至皮膚表面,與體表靜電中和粒子爭奪電子而去自由基鎮(zhèn)痛。
編輯推薦
《疼痛測量與去自由基鎮(zhèn)痛》闡釋了全新的致痛、鎮(zhèn)痛理論,經過臨床驗證的儀器,對疼痛科醫(yī)生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一個全新的致痛觀點,一套獨特的鎮(zhèn)痛理論,一臺經過臨床驗證的測痛治療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