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明] 王陽明撰 頁數(shù):408 譯者:于自力,孔薇,楊驊驍
Tag標簽:無
前言
《傳習錄》是明朝著名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的代表作,是其講學答問和書信集。明朝中期,皇帝昏庸,宦豎專權,政治腐敗,軍備廢弛,整個社會仿佛是風雨飄搖的暗夜。而隨著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市民意識開始覺醒,人們沖破占統(tǒng)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的束縛、尋求解決社會矛盾良方的呼聲越來越高,王陽明“以絕世之資倡其新說,鼓動海內”,集心學之大成,崛然而起,“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成為一代圣哲,其心學代表作《傳習錄》也成為中外人士傳讀修習的圣書。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詩禮之家。父王華,字德輝,號實庵,人稱龍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生當明代中葉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崩頹之際,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給以天下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機遇,使得他以其輝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學說,“文事武備”,成為“儒學第一流人物”,成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容概要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秱髁曚洝凡坏骊U述了王陽明的思想,同時還體現(xiàn)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作者簡介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于浙江余姚。父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紹興。
生平
相傳,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歡喜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yè)。此后刻苦學習,學業(yè)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jiān)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fā)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于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復職后,因反對宦官劉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后,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仆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xiāng)講學,在紹興、余姚一帶創(chuàng)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
成就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并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于根焉而已?!币笥眠@種反求內心的修養(yǎng)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tǒng)”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xiāng)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回故鄉(xiāng)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
一夕別云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巖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shù)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鐘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巖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后,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lián):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云。橫額:真三不朽。
王陽明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zhàn)之后,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zhàn)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臺下,有一塊數(shù)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朝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后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后人評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讀書于故鄉(xiāng)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系浙江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曾任提督軍務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順流而下。一路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果斷決策,調集軍隊,直搗叛軍老巢南昌。宸濠聞訊,急忙回師救援,王陽明與叛軍大戰(zhàn)鄱陽湖,僅用了35天時間,王陽明就大敗叛軍,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平定了。可是,王陽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毀謗與陷害。明武宗甚至覺得王陽明這么快就輕而易舉平定了叛亂丟了自己的面子,認為像這樣的戰(zhàn)斗應由他親自帶兵南征才能顯示“皇威”。宦官張忠之流又誣陷他與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陽明放了宸濠讓他率軍與朱宸濠再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連夜趕到錢塘,將宸濠交給太監(jiān),同時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報捷,將平叛的勝利歸功于武宗。這樣顧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證了王陽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皇帝的“皇威神武”“親統(tǒng)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痹诙潭痰谋闹?,王陽明也隱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復雜心情。
大概這次刻石記功時,開先寺一帶的景色給王陽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愛這個地方。這年三月,他又一次來到開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這清幽山水,這林濤泉石和眾多的人文勝跡,使他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寫下了好幾首詩,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煩憂。
其《又重游開先寺題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復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于我跡何有!
還有一首《龍?zhí)兑棺吩疲?br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詩中表達了作者多么孤獨、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讀書臺下的記功碑數(shù)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讀罷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讀讀上面提到的兩首詩,面對石壁,就像是面對一頁深沉的歷史,透過歌頌天子皇威的碑文,我們可以看到被掩蓋的歷史的真實面目。
附:《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tǒng)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于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于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于左方
書籍目錄
前言上卷徐愛錄徐愛跋陸澄錄薛侃錄中卷錢德洪序答顧東橋書答周道通書答陸原靜書(一)答陸原靜書(二)答歐陽崇一答羅整庵少宰書答聶文蔚(一)答聶文蔚(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教約下卷陳九川錄黃直錄黃修易錄黃省曾錄錢德洪錄錢德洪附記黃以方錄錢德洪跋
章節(jié)摘錄
徐愛①錄先生于《大學》“格物”②諸說,悉以舊本③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④。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⑥,處困養(yǎng)靜,精一之功⑦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門人徐愛書[注釋]①徐愛(1488-1518年):字日仁,號橫山,浙江余杭人,王守仁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學生,有“王門顏回”之稱,曾任工部郎中。下文中的“愛”即徐愛的自稱。②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敝轮?,意為擴展人心本有的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獲得對天理人性的充分認識。③舊本:指鄭玄作注、孔穎達疏解的《禮記?大學》。④先儒:指程顥、程頤和朱熹。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號明道,洛陽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號伊川,曾任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崇正殿說書。程顥、程頤為兄弟,合稱二程,為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卒謚文,徽州婺源人,曾任秘書閣修撰等職。他繼承發(fā)展了二程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體系,影響深遠。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誤本:朱熹認為《大學》的舊本有誤,便將《大學》的原文劃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并對文字作了修改,增加了傳一章。王守仁認為《大學》原來并無錯誤。⑤“斷斷乎”句:意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會有疑惑。語出《禮記?中庸》:“故君子之道……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雹蘧右娜d: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辯,獲罪下獄,后貶謫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前后三年。龍場當時尚未開化,故稱“夷”。⑦精一之功:意為精純的功夫。語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盵譯文]先生對于《大學》中“格物”等觀點,都是以“舊本”為準,即朱熹所說的有許多錯誤的那個版本。我剛聽說時很吃驚,進而有點懷疑,后來,我竭盡全力,相互比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請教。經(jīng)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學說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熾熱一樣,絕對是《中庸》中所說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現(xiàn)也不會懷疑的真理。先生天資聰慧,為人卻和藹坦誠,乎易近人,不修邊幅。人們只見先生年輕時豪放不羈,又曾經(jīng)熱衷于詩詞文章,沉溺于佛、道兩家學說。所以,猛然聽到他的學說,都覺得是標新立異、荒誕不經(jīng)而不屑深究。他們不了解先生在貶謫貴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之中修養(yǎng)靜思,精一的功夫已超凡入圣,進入絕對精純的境界了。我朝夕于先生門下親聆教誨,深知先生的學說初接觸感到很淺易,仔細研究就覺得很高深;乍看起來似乎很粗疏,認真鉆研就覺得很精妙;剛接近好像很平常,深入學習卻沒有止境。十多年來,我竟然沒能入門。當今的學者,有的僅與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教誨,有的先入為主地懷有輕蔑、憤怒而激動的情緒,沒談上幾句就急于根據(jù)傳聞臆說,妄加揣度,這樣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聆聽先生的教誨,經(jīng)常是學到的少而遺漏的多,如同相馬時,只看到了馬的雌雄黑黃而忽略了千里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時聽到的教誨全部記錄下來,私下里給同學們看,相互考核訂正,以不負先生的諄諄教誨。學生徐愛書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jù)。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jù)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jù)?‘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fā)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①皆是‘親’字意?!H民’猶《孟子》‘親親仁民’②之謂,‘親之’即‘仁之’也?!傩詹挥H’,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親之也?!秷虻洹贰嗣骶隆闶恰髅鞯隆?,④‘以親九族’至‘平章’、‘協(xié)和’,⑤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yǎng)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守仁勛業(yè)氣節(jié),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端膸烊珪偰刻嵋方K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歟。——《明史·王守仁傳》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jīng)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于朱、陸諸集。——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編輯推薦
《傳習錄》:守仁勛業(yè)氣節(jié),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端膸烊珪偰刻嵋方K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歟。——《明史?王守仁傳》讀《傳習錄》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jīng)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于朱、陸諸集。——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