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維新 等注譯 頁數(shù):507 譯者:李維新 注釋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法家是我國古代與儒家、道家齊名的重要思想學術(shù)流派,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思想學術(shù)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韓非子》則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韓非子》全書共十萬余字,分為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實在是一部政治學巨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wěn)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亦即古人所謂的“帝王之學”。
書籍目錄
難言第三愛臣第四主道第五有度第六二柄第七揚榷第八八奸第九十過第十孤憤第十一說難第十二和氏第十三奸劫弒臣第十四亡征第十五三守第十六備內(nèi)第十七南面第十八飾邪第十九解老第二十喻老第二十一說林上第二十二觀行第二十四安危第二十五守道第二十六用人第二十七功名第二十八大體第二十九內(nèi)儲說上第三十內(nèi)儲說下第三十一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難二第三十七難四第三十九難勢第四十問辯第四十一定法第四十三說疑第四十四詭使第四十五六反第四十六八說第四十七八經(jīng)第四十八五蠹第四十九顯學第五十忠孝第五十一心度第五十四
章節(jié)摘錄
主道第五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滲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于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于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于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jīng)也?! 譯文] 道是萬物的開始,是非的原則。因此圣明的君主守著道來了解萬物的開始,研究規(guī)則來了解事情成敗的原因。所以要清虛平靜,讓事物自己給自己定名,自己來規(guī)定自己的實際內(nèi)容。清虛就可以了解事情的真實,平靜就可以了解變化的規(guī)律。把形與名參驗比對,看是否一致,君主就可以不去做具體的事,而得到真實的情況了。所以說:君主不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欲望,君主表現(xiàn)了自己的欲望,臣下就會修改掩飾自己的想法;君主不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君主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臣下就表現(xiàn)自己的異常之處來迎合。所以說:去掉喜好和厭惡,臣下就表現(xiàn)出自己的本質(zhì);去掉機巧和智慧,臣下就謹慎自己的行為。所以即使有智慧也不用來思考,讓萬物來明白自己的處所;即使有才能也不用來行動,用來觀察臣下行事的依據(jù);即使有勇氣也不用來發(fā)怒,而是讓臣下來竭盡自己的力量。所以不濫用智慧而可以明察,不濫用才能而可以有功績,不濫用勇力而可以強大。群臣堅守職責,百官遵守規(guī)則,依據(jù)能力來任用他們,這就是遵循規(guī)則辦事。所以說:君主寂靜無聲,似乎不在其位卻至高無上;廣大無邊,臣子沒有人知道他心中所想。圣明的君主在上面不去刻意而為,群臣在下面就覺得驚悚恐懼。圣明君主的統(tǒng)治方法,是讓聰明人殫精竭慮,君主借此來決斷,所以君主不會覺得智力不夠;賢能的人使用自己的才干,君主依此來任用他,所以君主不會覺得能力不足;做事有功勞,君主就擔當賢能的名聲;做事有過失,臣下就擔當罪名,所以君主不會名聲不好。所以不賢能的人也可以做賢能人的老師,不聰明的人也可以做聰明人的師長。臣下?lián)攧诳啵飨硎艹晒?。這就是賢能的君主所遵守的法則。
編輯推薦
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鼻匾蚣惫ロn。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抉R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