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有什么用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河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張平治  頁數:166  

內容概要

  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是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與哲學比翼雙飛的學科,又是最具有普世價值、應用極為廣泛、與每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學科。作者張平治從美學構建和諧社會、美學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美學指導文學藝術、美學教育使人至美、美學是強大軟實力、美學使科學長翅膀、美學使審美花繽紛、美學使物品設計美、美學使人生享受美等方面,用明白曉暢的語言,系統地論述了美學的功能,《美學有什么用》是一本生動有趣的?對人有教益的書。

作者簡介

張平治,河南杞縣人。教授,美學家。1957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員、全國美育研究會會員、中國高等院校美學研究會會員、河南省美學學會理事,鄭州大學美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已出版圖書20本,已發(fā)表文章上千篇。曾是《解放軍報》、《羊城晚報》等報刊的“美學專欄”作者,曾參加劉綱紀先生主編的《中學生美學文庫》的撰稿工作。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美學構建和諧社會 一、“和諧”本是西方古典美學的一種理念 二、中國古典美學中有許多理念都是“和諧”的同義詞或近義詞 三、用美學構建和諧社會,進行治國安邦 四、用美學構建和諧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第二章 美學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 一、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 二、美學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人化自然、美化自然 三、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統一和完美第三章 美學指導文學藝術 一、文藝美學是文學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的理論 二、文藝美學中的文學美學 三、文藝美學中的藝術美學第四章 美學教育使人至美 一、從“四美”的提出到開展全民性的“美育” 二、“四美”的內涵闡釋 三、美學以人為本,研究人的內在心靈美和外在形貌美第五章 美學是強大軟實力 一、軟實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從北京奧運會看美學是強大軟實力 三、從上海世博會看美學是強大軟實力第六章 美學使科學長翅膀 一、什么是科學美學 ?、美學使科學長翅膀 三、從數學美看科學美第七章 美學使審美花繽紛 一、研究審美心理很重要 二、從“情人眼里出西施”談起 三、審美的能力和美感的特征第八章 美學使物品設計美 一、美學設計的范圍 二、美學設計的原則 三、美學設計的成功范例第九章 美學使人生享受美 一、當代美學應面向大眾、面向生活 二、一場“審美日常生活化”的大辯論 三、美學使人生享受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第一章美學構建和諧社會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美學研究的天地有多大,歷來是個眾所紛紜的問題。這里對此不加詳說,只說中國廣大美學家已經這成的共識:美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有三個方面,即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美學研究尤其要“以人為本”,研究“人的美”是核心問題,而研究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都不能脫離人。本書的前四章,說的就是美學的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和人的美。著重點是美學在這些方面的巨大功能、大用妙用,這些都充分顯示了美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本章先說社會美。什么是社會美呢?所謂“社會”,是指由一定經濟基礎和}:層建筑構成的整體,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社會也叫社會形態(tài)。人類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共有五種: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則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這五種社會形態(tài)構成了人類的社會發(fā)展史。社會美是指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美(包括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社會生活美(包括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和社會理想美(指具有完美的社會體制,能實現人的美好愿望,有良好的社會岡尚等)。社會美的本質就是真善美的統一。有了“真”的基礎“善”的內涵,才能真正體現出美的本質的社會性。構成社會美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素:一是有優(yōu)越的社會制度,二是有優(yōu)秀的公民素質。只要有了這兩個因素,無需懷疑,這個社會就保證能成為很美的社會。社會美主要看重于它的內容價值,特別看重它的善質。人們最希望社會能給人帶來民主、自由、公平、人道,從而獲得幸福。和諧社會是社會美的最高境界,是人們期盼的最美好的理想社會。

媒體關注與評論

張平治的新書《美學有什么用》,通俗而系統地論述了美學的各方面的功能,是一本生動有趣的對人有教益的書。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童慶炳乎治先生這部薪著將美學的“無用之用”這個理論難題,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從九個方面逐一解析,娓娓道來,既有吸引力,更有說服力,值得一讀。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朱立元

編輯推薦

《美學有什么用》是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美學有什么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