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歸何處

出版時間:2010-08-01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胡昌國 著  頁數(shù):165  

前言

  循著心靈的閱讀 昌國給我拿來了一沓子書稿,讓我猛然一驚,只道是昌國長期在行政崗位上用心,卻不曉昌國還有文學的興致與能力。書名叫做“心歸何處” ,很有意味。人生在世,如在旅途,身無定所,心也無定所,那是因為追求、夢想、希望也在這旅途上。心歸何處?在每個人的疑問中,也在每個人的回答中。有些人身不由己,或心也不由己,總是在飄忽不定中,這樣的飄忽不定未必滿足。而那深山打坐之人,那悠然于太極之人,身子沉落,心也沉落,時常處于超然之中。我覺得,一個事業(yè)有心、政務(wù)繁忙之人,能夠把一些性情歸為文字,讓初時的熱愛最終開出花來,倒,是一種可嘆可感的心態(tài)。這或比工余飯后守著牌攤要好得多。一篇篇瀏覽這些書稿,就像步入一片芳園,及至窮盡而忘歸;也似乎與昌國茶室對坐,聽著他娓娓而談,直談得茶香漫漫。 這是一部昌國的經(jīng)歷史,它浸染著昌國的感情,表達著昌國的思想,透顯著昌國的人格。他的關(guān)于童年的城南舊事、關(guān)于青春的啟蒙階段、關(guān)于親情的憶念及故鄉(xiāng)人物的素描,是一種心靈的復歸與反探;他的關(guān)于山水的描畫、旅痕的記錄,是一種心靈的放牧與歷練;而最初在學校教小學、教初中時的那種堅守與孤獨,同鄉(xiāng)親的交往、師生的友情以及父母之愛的滋養(yǎng),成為他人生之路的橋梁。昌國還在上學期間,就開始發(fā)表作品了。他的很多作品現(xiàn)在依然那樣可讀,如寫于1979年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寫于1981年的《簪子河邊》。尤其是《簪子河邊》,把大別山中簪子河邊一群女子的清純自然及她們的生活遭際寫得生動感人,如臨其境。 昌國寫親情的文章,是一組最讓人感動的文字。如他寫父親的《父愛如山》,寫對離開十五年的父親的懷念。父親對他的影響是那種默默挺立的大山一。般的影響。他尤其回憶了在前途渺茫的最困難的時候父親給他的寬慰與教誨。他這樣寫:“在我離開他的時候,父親破例把我送到村頭的小河邊,說:‘孩子,人總會有活路的。然后一直看著我過了小河,穿過竹林,翻過山坳。我在山坳的小樹林回頭看父親,父親站在那里一動’ 不動,正在目送著我。我想勸父親回去,但說不出,喊不動,喉嚨好像被東西堵塞一樣,眼睛里充滿了淚水?!边@個影像是會影響昌國一生的,而且也會讓我們感同身受,父子情深是相通的。作者在文章中還談到了對父親的愧疚,成為城里人之后,父親只來過鄭州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 我”卻什么也沒有為父親做。更愧疚不已的是沒有及時為父親治病,也沒有把父親帶到鄭州來檢查。這些或許是因為昌國工作的繁忙所致??傊?,留給昌國的只能是這篇情感深深的文字和文字背后的淚水。昌國給予母親的懷想有三篇文章:《媽媽的念想》、《媽媽的灶臺》、《媽媽的嘮叨》。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回憶了母親辛苦操勞的一生、無私付出的一生。媽媽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卻對昌國影響最大。她同爸爸一樣,會在“我”最迷惘的時候鼓勵“我”,并且指導“我”該怎樣做事,怎樣做人。昌國寫到媽媽的一句話,這句話是一個母親最樸實的情感和對孩子最好的關(guān)愛,那就是:“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要踏踏實實干,說實話,辦實事,做好人。媽媽生養(yǎng)你一場,最大的念想不是你當大官,做大事,而是要你做好人,辦實在事?!痹趮寢尩膰Z叨里,昌國回憶了那些刻骨銘心的叮嚀,說是嘮叨,實際上就是最本真的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懂與愛。凡是在最關(guān)鍵的時候,總能聽到媽媽的嘮叨。沒有了媽媽的嘮叨,生活就顯得空虛,腳步就顯得不穩(wěn)實。所以昌國說:“媽媽的嘮叨已深深地滲透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成為我跋涉人生、闖蕩世界的精神財富?!痹凇秼寢尩脑钆_》這篇文字中,昌國回憶了心靈手巧的媽媽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快樂和幸福。灶臺上下有著說不完的母子情深。媽媽通過灶臺傳授的“不僅僅是做菜的手藝,還有那做人的品格,做人的原則”。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昌國對母親的情感:“媽媽已經(jīng)遠去,我心中總是隱隱作痛,無所名狀。每每夜深人靜,佇立窗前,不知身在何處,心歸何方。兒與媽媽血脈相通,心緒相連,思念媽媽,心痛與淚水總是相伴相連,不斷地灑下,又不斷地涌起……” 還有《二舅》,寫二舅的性格,二舅與母親的不相容,卻對“我”格外在意。昌國提到在缺衣少食的年月里,二舅竟然把自己喜歡的鴿子燉給“我 ”吃。“我”與二舅的感情,是一種特殊的親情,然而也沒有在二舅生前好好盡孝,這是作者又一個遺憾。作者毫不避諱親人的某種缺點,這種描寫使作品更能打動人,產(chǎn)生一種更加真切的感染力。 昌國是懷有著一顆大愛之心的,正因為這樣,他會看到那些平常的人、平常的生活,所以他的作品里總讓人看到真實的、普眾的流露于心底的文字。他有一首為汶川地震而作的《因為有愛》的長詩,這或許是他面對災害和生命噴薄而出的一種情感的標記。我還喜歡他的一些懷人的篇章。 像他寫的性格開朗。為人豁達的余水老師,雖然沒有上過幾年學,但他聰明好學,終于進入學校為人師表,后來又靠自己的天賦與勤奮,成了縣文化館的館長。他寫的身有殘疾卻聰明過人的東緒大哥,那種真摯的友情至今仍歷歷在目。他寫的走村串戶、善良真誠的皮匠師傅,尤其是寫到,皮匠的為人與皮匠的死,都讓人感慨。 近些年來,走出國門去看世界的人越來越多了,很多人帶著眼睛去了,卻不能形成文字。昌國是一個有心人,他帶著思索去,帶著感懷去,又把思索與感懷訴諸文字,以告誡某些東西,提示某些東西,這種告誡和提示又是那么醒目,那么富有思想。比如他寫《走進猶太人紀念碑》,寫得十分震撼。在這片猶太人的墓地,作者把視角放在一個接一個的紀念碑上,尤其是那紀念碑的顏色,“灰色在其他地方,可能給人平靜的感覺,也可能是平和的感覺。沒有艷麗,卻不會給人刺激;沒有鮮活,卻給人以平淡柔和。但這片碑林的灰色,帶給人的是沉重,是死寂,是思緒的斷裂,是靈魂的吞噬。無論左看右看,間或上看下看,都是灰乎乎一片,猶如揮之不去的濃霧,也像波紋不動的死?!薄2龂谶@篇文章里,以歷史和數(shù)字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對生命的涂炭,同時也在警示與告誡:“如果我的聲音能夠穿透云層,站立云端,如果我的想法能夠傳遍大地,環(huán)繞地球,我要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發(fā)出忠告:珍重身邊的每一片綠葉、每一縷陽光;珍惜每一個和諧平安的日子、每一句自由快活的笑聲;珍愛身邊每一位親人、世界上每一位鮮活的生命?!边@篇文章所具有的力量是久遠而深沉的,它的意義亦是如此。他的《波茨坦小城遐思》,寫在這個小城里的世界三巨頭參加的會議,他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尾聲及三個人物的命運又拉到了我們的眼前。這不是作者的目的,目的是重新審視那段歷史以及那歷史之后重新產(chǎn)生的歷史,更是為了讓人在漸去漸遠的時光中、漸去漸遠的人物中,珍惜和平,珍惜現(xiàn)在。還有《‘駐足柏林墻》,對柏林墻的修建與倒塌做了深層的解說,寫出了一面墻留給人們心理上的印記。那不是一面實質(zhì)意義上的墻。一面墻所引發(fā)的心聲由作者在結(jié)尾發(fā)出:“我們不要戰(zhàn)爭,不要墻!”這個結(jié)尾沉重而堅實。還有《洪堡大學故事》,他所講的故事就是德國人在歷史經(jīng)驗教訓中所作出的理性選擇,這就是普及全民教育,發(fā)展智力,這也是德國投入的最大資本。 在近一百年的歷史中,29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成為這所大學的輝煌,也成為引發(fā)全世界思索的根本性話題,這是昌國描寫這所大學的深刻用意。 昌國的不少作品都帶有著對生活深層的感悟與思考,也帶有著哲學的凝重與意味,帶有著精神的指向與操守。他的《祈盼飄雪》,讓“飄蕩著銀色的精靈,飛旋著柳絮的星云,起舞著游動的鵝毛”漫天飛舞在自己的心緒中。他寫北國的雪景,寫雪景里人們的快樂,輕松中寫的是雪,實際上卻對純凈的雪有著深沉的思索:“心靈祈盼飄雪。當滿天潔白融進人的視野,當起舞的飛雪裹打人的身體,當圣潔的雪花飄進人的心靈,你會感到非常的甜美。面對滾滾紅塵和喧鬧的城市,飄進心胸的飛雪變成一股股甘甜,面對潔白晶瑩的雪兒,心靈會變得安靜,胸懷會變得博大……”他的《描寫孤獨》,是一種精辟的深層次的解說,一種純粹的思想的精華。 可以說,每一句引出來都是警句,引人思索,讓人慨嘆。 昌國寄情于山水,并且把這種山水收入筆端,我們能從其中領(lǐng)略那種身入奇境般的美感,領(lǐng)略那種超然于塵世的自然與寧靜。像他寫《九寨溝的水》,先以排比的形式寫出九寨、溝水的內(nèi)質(zhì)與特征,色彩與靈動,繼而又深入地寫出這水的秀、動、麗,把這三個字分別作了更加細致入微的解說與描畫,讓人覺出昌國的筆下功夫。他的另一篇寫九寨溝的《九寨觀 “?!秉c滴》,著實是一組透徹、凝練而精美的散文詩。 昌國的許多文字都是可圈可點的,顯現(xiàn)出他的漢語功力。像《我的草原》中的描寫:“這里,是多么恬美的牧歌田園。青青綠草,點點紅花。 大雁銜來一片彩云,喜鵲灑落一串歌聲,白羊群慢悠悠向這里走來,黑牦牛悠悠然從這里走過。一對年輕貌美的情侶,嬉笑著從蒙古包里出來,牽著兩匹紅色駿馬,說笑著向草原深處款款走去,天邊飄起一片彩霞……” 像他寫的那些民風民俗的文章,《正月十五送燈》中的文字這樣描寫:“ 從夜晚七點多開始,滿山遍野的燈光星星點點亮起來了。先是一點點,接著一片片,再接著一山山、一溝溝、一畈畈?!瓗缀跛械胤蕉急贿@星火點燃了?!?昌國囑我來寫一篇文字要放在書的前面,我感覺是有些力不從心的,覺得對昌國的了解與閱讀依然是淺層的,需要有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他的思想與語言的深處。既然是一部書,也就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jié),總結(jié)過后,還會有新的文字出來,這是必然的。相信昌國之后的作品更有看頭兒,也更有說頭兒。以上的文字只是一種粗淺感覺,謹與昌國和讀者交流。   王劍冰   2010年5月

內(nèi)容概要

  《心歸何處》是胡國昌的一部散文作品集。 《心歸何處》中的親情文章,是一組最讓人感動的文字。如《父愛如山》,寫作者對離開十五年的父親的懷念。胡昌國給予母親的懷想有三篇文章:《媽媽的念想》、《媽媽的灶臺》、《媽媽的嘮叨》。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回憶了母親辛苦操勞的一生、無私付出的一生。作者有一首為汶川地震而作的《因為有愛》的長詩,這或許是他面對災害和生命噴薄而出的一種情感的標記。作者寫《走進猶太人紀念碑》,寫得十分震撼。胡昌國在這篇文章里,以歷史和數(shù)字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對生命的涂炭。他的《波茨坦小城遐思》,寫在這個小城里的世界三巨頭參加的會議,他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尾聲及三個人物的命運又拉到了我們的眼前。還有《駐足柏林墻》,對柏林墻的修建與倒塌做了深層的解說,寫出了一面墻留給人們心理上的印記。還有《洪堡大學故事》,他所講的故事就是德國人在歷史經(jīng)驗教訓中所作出的理性選擇,這就是普及全民教育,發(fā)展智力,這也是德國投入的最大資本。他的《祈盼飄雪》,讓“飄蕩著銀色的精靈,飛旋著柳絮的星云,起舞著游動的鵝毛”漫天飛舞在自己的心緒中。他的《描寫孤獨》,是一種精辟的深層次的解說,一種純粹的思想的精華??梢哉f,每一句引出來都是警句,引人思索,讓人慨嘆。

作者簡介

  胡昌國,50多年前出生于大別山中不知名的山村。自幼家貧,在家種過田,外出做過工,在山窩窩里教過書。1977年考入省城大學念書,畢業(yè)后分到了省會機關(guān)。曾寫過詩、小說、評論、通訊、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過電視專題片、廣播劇、電視劇,當過報社老總。10年前出版過一本《生活的浮光》,主要匯集的是新聞和評論作品。本書是其第一本散文集。

書籍目錄

序 循著心靈的【閱讀(王劍冰)自序 心歸何處一 山那邊,有更美的回望三十年前山那邊,有更美的……四十抒懷“戰(zhàn)場”歸來的思考路,鋪向天邊鄉(xiāng)情悠悠二 鄉(xiāng)情悠悠祝福伏山綠色幻想曲過春節(jié)正月十五送燈難忘你,潢河高中校門前,那青松,那楊柳三 親情香怡父愛如山媽媽的念想媽媽的嘮叨媽媽的灶臺二舅四 山水情愫我的草原九寨溝的水九寨觀“海”點滴青城山探幽簪子河邊樹苗青青山楂爺與黃河對話五 海外拾貝洪堡大學故事波茨坦小城遐思走進猶太人紀念碑拜謁馬恩雕像駐足柏林墻六 故鄉(xiāng)人物余水老師東緒大哥惜哉皮匠同學東金七 心花幾朵語不驚人死不休描寫孤獨祈盼飄雪因為有愛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回望三十年前今年,對我這個既是鄉(xiāng)下人也是山里人的城市人來說,是特別值得紀念的。 今年,既是我上大學三十年,也是我進城市三十年。三十年,人一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三十年,人一生最燦爛的奮斗歷程;三十年,人一生最豐富的德行積累。三十年,雖說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彈指一揮間,但卻是一個人的漫漫人生路6這三十年,時代和社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多姿多彩的變化。這三十年,我們許多人的命運可能多彩斑斕,也可能跌宕起伏。但不管是時代還是個人,無論是大開大合,還是沉淪靜寂,既已啟動,就不會停止;既已走過,就不應(yīng)后悔。 今年,回望三十年前那些往事,總是蘸著苦澀、伴著酸甜、含著希冀的,浮想在腦海和眼前的總是上大學進城市之前那些生活的片片斷斷…… 依稀還記得,公社后面的樹很高很大,有幾人懷抱那么粗。 山里的天空很藍很藍,藍的一塵不染。天上飄來的云很白很白,像白雪,像棉花團。山里的野花很美很好看,引來滿山的蜜蜂、花蝴蝶。山里的水很清很涼,喝上幾口很甜。我小學沒畢業(yè)就趕上 “文化大革命”,初中兩年也是經(jīng)常上山挖藥,在教室里練針灸,在山坡上學唱“樣板戲”,在鄉(xiāng)里街上看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偶爾和從十里八鄉(xiāng)趕來的人,懷著自己也弄不懂的虔誠和激動,在大田里觀看毛主席接見紅衛(wèi)兵的電影紀錄片,和鄉(xiāng)親一起蹦著跳著喊“毛主席萬歲!”由于窮,深山區(qū)的師資不足,初中的文化課少得可憐,到高中也只上了一年零一個月,而且還要半天上學,半天干活,拉土填坑蓋教室。盡管這樣,我還是養(yǎng)成了愛讀書、好學習的習慣,晨讀、晚練,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聽說有好書,不管多遠,也要千方百計借來讀。那時候,我是家鄉(xiāng)少有的看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榜》等文學名著的。高中畢業(yè)時,每門功課競得到了95分以上的成績,音樂課居然得了100 分,可能是我把一段歌譜唱全的緣故吧。那時候,上學雖然很清苦,交不起書雜費,帶一小瓷壇子菜,準備吃一個星期,前三天就被同學們搶光了,但很快樂。山溝溝里辦起的那所高中,學習的氛圍很好,當我以優(yōu)異成績高中畢業(yè),拿到畢業(yè)證的那天,老師告訴我:“你被推薦到山里初中當老師了?!?回味當老師的經(jīng)歷,感到挺幸運,蠻難得的。那段歲月,苦甜相伴,一生難忘??啵侨兆忧蹇?,環(huán)境艱苦;甜,是心境平和,人際平等,師生和諧相處。在那個世事紛繁的年代,去山區(qū)當一名教師,倒有一份難得的安寧和自得。說不上有深刻的思考,但有一塊學習的空間,有一個為他人服務(wù)、為人師表的平臺。高中畢業(yè)后,我一共在三個學校教過書,其中在一個叫石洞村的地方教書經(jīng)歷最為難忘,小學校設(shè)在半山腰一座祠堂里,前后都沒有人家。學校有四個班,一、二、三年級有三個班,四、五年級一個班,我教四、五年級語文課,一堂課既教四年級,還教五年級。每個年級有十四五個學生,白天學校將近200多個學生和五六位教師,熱熱鬧鬧,教學相長。中午還有30多位住得遠的同學在學校搭伙吃飯,經(jīng)常是一碗米半碗菜,雖然有鹽少油,但師生在一起說說笑笑,其樂融融,日子過得倒也恰然。然而就怕夜晚,偌大一個祠堂,就剩下我一個人,民辦教師和學生都回家了,我住在一間矮小的房子里,點一盞瘦小的煤油燈,借著微弱的燈光,我還要備課和批改作業(yè),耳際響起的時而是后山的貓頭鷹叫,時而是遠處傳來的狗吠聲,以及山風吹大門的“咯吱”響聲。偶爾斗膽步出室外,看見房檐前或者后山的樹枝頭上掛著一彎冷月,雖然清亮美麗,但總有幾分凄清冷寂。一陣山風刮來,雖然清爽撲面,但總感到有幾分涼意??赡苁钱敃r的心境吧。 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我堅持了兩年。因業(yè)績不錯,上級又把我調(diào)到公社所在地的初中任二年級班主任,帶畢業(yè)班。在帶畢業(yè)班的日子里,我迎來了改革開放前夕的恢復高考。上大學一直是我的夢想,因為高中課程沒學完,也因為帶畢業(yè)班的任務(wù)重,我?guī)е话驳男那樵陔x考試只有半個月的時間開始復習。那時理科招人多,所以開始復習理科,復習一周,感覺到要學的東西浩如煙海,高中的一位數(shù)學老師提醒我,還是報文科吧,上文科除數(shù)學外,主要靠平時的積累。我聽從了這位數(shù)學老師的建議,改報文科?!  ?/pre>

編輯推薦

  《心歸何處》是作者胡國昌的一部經(jīng)歷史,它浸染著作者的感情,表達著作者的思想。書中記錄他的關(guān)于童年的城南舊事、關(guān)于青春的啟蒙階段、關(guān)于親情的憶念及故鄉(xiāng)人物的素描,是一種心靈的復歸與反探;他的關(guān)于山水的描畫、旅痕的記錄,是一種心靈的放牧與歷練;而最初在學校教小學、教初中時的那種堅守與孤獨,同鄉(xiāng)親的交往、師生的友情以及父母之愛的滋養(yǎng),成為他人生之路的橋梁。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心歸何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