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美) 孟德衛(wèi) 頁數:442 譯者:陳怡
Tag標簽:無
前言
1978年,我來到萊布尼茨的家鄉(xiāng)——德國的漢諾威。距此大約300年前,這位偉大的博學家第一次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漢諾威的兩年時間里,我在萊布尼茨檔案館研究了館內精心保存的萊布尼茨有關中國的手稿、信件和藏書。他的藏書中有很多涉及中國的書籍,當時歐洲不少大思想家也都曾閱讀過。這些書籍中內容最豐富的要數在華耶穌會士撰寫的著作。從利瑪竇神父開始,耶穌會士們就試圖通過與儒學相結合的方式向中國傳播基督教,這種方式被稱為“適應政策”。萊布尼茨和幾位重要的在華耶穌會士有通信往來,其中包括北京的白晉神父。白晉在清朝的宮廷供職達35年之久,其間他教授了康熙皇帝幾何學,翻譯了歐洲使節(jié)的文書,還研習了中文經典。近代即便有了快捷的現代通信和交通方式,也沒有哪個西方人像白晉那樣在中國統治者的身邊生活和工作過這么長時間。在萊布尼茨的時代,學者們在長篇的信件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些信件在今天看來已相當于學術論文了。耶穌會傳教士的書信和著作對中國的語言、歷史、文化作了最早的介紹和說明,這為歐洲早期的中國學(漢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內容概要
以儒學與基督教相結合為特征的在華耶穌會傳教策略或稱文化適應政策是由利瑪竇開創(chuàng),并由隨后幾代傳教士繼承和發(fā)展的。本書以17世紀歐洲思想文化史為背景,以耶穌會的文化適應傳教策略及其發(fā)展變化為線索,重點分析了耶穌會士依此策略撰寫的有關中國語言、歷史、文化的幾部代表性著作以及歐洲學者以自己的視角解讀耶穌會士著作后寫出的一些早期漢學論著,為讀者還原和描繪了歐洲漢學早期產生、發(fā)展的圖景。本書是一部視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專著,但對具體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當細致深入,書中所涉的參考文獻更是詳實豐富,值得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借鑒。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孟德衛(wèi) 譯者:陳怡
書籍目錄
歐洲早期漢學研究的奠基之作中文版序導言第一章 17世紀歐洲適應中國文化的背景 1.歐洲的擴張與傳教士的出現 2.亞里士多德學說、哥白尼學說和人文主義學說 3.赫爾墨斯思想 4.學術團體 5.尋找普遍語言 6.重商主義 7.蓋倫派醫(yī)學和帕拉塞爾蘇斯派醫(yī)學 8.地理學 9.歷史學第二章 利瑪竇開創(chuàng)耶穌會在華適應政策:爭取為文人所接受 1.利瑪竇神父其人 2.利瑪竇、金尼閣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 3.利瑪竇對中國地理、科技和文化的了解 4.利瑪竇對于結合儒學與基督教的設想 5.利瑪竇對佛教的論述 6.利瑪竇對道教的論述 7.關于利瑪竇適應政策的一些結論第三章 耶穌會適應政策在曾德昭和安文思著作中的延續(xù) 1.引言 2.曾德昭神父《大中國志》的背景 3.曾德昭對中國語言的介紹 4.曾德昭對中國人學習與教育的介紹 5.曾德昭對中國哲學與宗教的介紹 6.安文思神父《中國新志》的背景 7.安文思對漢語的介紹 8.安文思對中國歷史年表的介紹 9.結論第四章 早期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及衛(wèi)匡國著作中的地理信息 1.衛(wèi)匡國神父著作的背景 2.衛(wèi)匡國的《韃靼戰(zhàn)紀》 3.衛(wèi)匡國的《中國新地圖志》 4.衛(wèi)匡國的《中國上古史》 5.結論第五章 早期漢學家基歇爾以及赫爾墨斯最想與歐洲理解中國的聯系 1.《中國圖說》的內容、撰寫情況及參與撰寫者 2.基歇爾和中國語言 3.基歇爾對中國人宗教信仰的描述 4.景教(聶斯脫里教)碑 5.結論第六章 早期漢學以及17世紀歐洲人對普遍語言的尋求 1.引言 2.《圣經》里的背景:亞當語言在巴別塔的喪失 3.一種中世紀的觀念:呂爾的《組合術》 4.漢語作為原初語言 5.流傳甚廣的對真正字符的信仰 6.基歇爾在結合組合術、漢語與普遍語言的尋求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 7.達爾加諾和威爾金斯的普遍語言方案 8.萊布尼茨對普遍字符的尋找 9.繆勒的“中文之鑰” 10.門采爾的“中文之鑰” 11.白晉神父在萊布尼茨對漢語的理解中所作的貢獻 12.結論第七章 德國早期漢學家對“中文之鑰”的尋找 1.大選帝侯威廉對漢學的興趣 2.繆勒的學術背景 3.繆勒發(fā)明的“中文之鑰” 4.繆勒和基歇爾關于“中文之鑰”的通信 5.繆勒和庫查斯基關于“中文之鑰”的通信 6.繆勒和萊布尼茨關于“中文之鑰”的通信 7.對繆勒學術水平的評價 8.對“中文之鑰”的神學爭議 9.夢想的破滅:“中文之鑰”毀于繆勒自己之手 10.門采爾的學術背景 11.門采爾的漢學研究 12.結論第八章 利瑪竇適應政策的巔峰:《中國哲學家孔子》 1.《中國哲學家孔子》的背景 2.撰寫《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集體努力 3.《中國哲學家孔子》的編者柏應理神父 4.《中國哲學家孔子》梗概 5.“序言性說明”的內容 6.孔子生平 7.《大學》的翻譯 8.《中庸》的翻譯 9.歐洲人對《中國哲學家孔子》的最初反應 10.禮儀之爭引發(fā)的對《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遲來的批評 11.結論第九章 耶穌會適應政策在白晉索隱主義中的演變 1.白晉神父對利瑪竇適應政策的修改 2.赫爾墨斯思想和白晉的索隱主義 3.白晉的索隱主義理論經由萊布尼茨在歐洲的傳播第十章 耶穌會適應政策的宣傳者和批評者 1.李明神父《中國現勢新志》背景 2.《中國現勢新志》引起的神學上的爭議 3.李明論漢語 4.郭弼恩神父的《中國皇帝容圣教圣旨的歷史》結語關于某些信件標注兩個日期的說明中外文人名索引主要參考文獻次要參考文獻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特別是近年來個別西方漢學家提出在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開始了一種所謂的“漢學轉向”,即從原來的以西方文獻為主,轉向以中文文獻為主,轉向對中國本土的研究。乍一聽,這個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一時應者如潮。其實,這個所謂“漢學轉向”的說法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這是西方漢學家們所提出的,這是針對他們自己的學術傳統而言的,相對于西方學術界以往對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以傳教學為主的特點,提出應注意中國本土文獻,應注意中國文人對基督教的接受和反應,這的確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轉向。但這樣的說法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意義不大,因為,從陳垣先生到方豪先生,中國的學者們絕大多數都是從中文文獻出發(fā)的。所以,在研究中一定要區(qū)分西方漢學界和中國本土研究這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它們有著不同的學術傳統。這些年來我們翻譯了不少西方漢學的著作,這對我們的學術研究是很重要的,但由于缺乏對國外漢學史的系統研究,很多人分不清這兩個領域的問題意識、學術傳統的不同,盲目地跟著國外漢學家跑,缺少一種學術自覺。其實,從中國學術自身的發(fā)展來看,在對“西學東漸”的研究中加強對基督教傳人在中國的接受和反應無疑是正確的。因為,至今我們對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仍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只要同中國佛教史和道教史的研究比較一下就可以感覺到這一點。對明清以來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基本中文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對重要人物和地區(qū)教會史的專題研究都是我們要長期努力做的事。但同時,對“西學東漸”的研究絕不能歸結為“中國基督教史”,因為,晚明以后西學的傳人對中國社會和思想的影響是廣泛的,不僅應開拓出社會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就是中國基督教史本身也應納入整個明清史的總體框架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明清以來的“西學東漸”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說明和研究。如果說轉向中文文獻的話,那些自恃很高、感覺很好的個別漢學家們應該好好去讀讀黃一農、湯開建先生的文章和著作,在這方面他們需要向中國學者學習的路還很長。
后記
2002年因撰寫論文的需要,我開始通讀孟德衛(wèi)先生的學術專著《奇異的國度》。一年后論文寫完,導師張西平教授建議我把這部書翻譯成中文。當時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一來確信這部書在漢學界的價值,二來在通讀之后并不覺得晦澀難懂。然而一旦投入了翻譯工作,才發(fā)現任務的艱巨。比如,為準確翻譯書中涉及的中外歷史、政治、經濟、文學、地理、醫(yī)學、天文學、語言學、數學等內容和術語,往往需要花費幾倍、幾十倍的精力去查找資料或了解背景。又如,為將書中頻頻出現的英語之外其他語種的內容譯成中文,我?guī)缀鮿訂T了所有懂這些語言的朋友和留學生。此外,原書中還有一些印刷錯誤、內容錯誤以及有必要和作者商榷的內容,為此和作者孟德衛(wèi)先生多次通過電子郵件進行溝通和商討,征得作者同意后在中譯本中作了更正。孟先生也提供了原書的勘誤表供我在翻譯時進行內容的修改、刪除和增補。他在郵件往來中表現出的胸襟和耐心給我這個晚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稿完成后,張西平教授又仔細為我審稿。當譯稿最終交付出版社時,已經是2009年了。雖然耗時頗久,我還是為這部漢學力作能以中文版的形式面對讀者而感到欣慰。
編輯推薦
《奇異的國度:耶穌會適應政策及漢學的起源》:當代海外漢學名著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