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迪我與中國

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張鎧  頁數(shù):41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動了人類的相互交流和共同進步。中西兩國的文化交流從來沒有未中斷,近年來更趨活躍,形勢不斷豐富。雙方舉辦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動。不久以前,互辦中國文化周和西班牙年,分別向兩國人民展示了精彩紛呈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化。中西兩國在教育領(lǐng)域的交流與合作也在廣泛進行,在中國學習的西班牙學生有近千名,中國有16所大學開設西班牙語教學。2005年兩國還舉辦了中西大學校長論壇。2006年塞萬提斯學院在北京開設分院,成為促進中國和西班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這些都進一步加深了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希望兩國的文化工作者,特別是青年學生攜手努力,不斷密切兩國文化交流,為中西友好世代相傳做出新的貢獻。

書籍目錄

前言 北京塞萬提斯學院院長易瑪·孔薩雷斯·布依序第一章 龐迪我的東方之夢 一、西班牙的“反宗教改革運動”與耶穌會的建立 二、龐迪我的東方之夢 三、1597年龐迪我到達澳門:兼論東方傳教運動中的民族問題第二章 從南京到北京 一、南京:龐迪我與利瑪竇相會 二、循運河北上 三、逃出馬堂的魔掌第三章 “覲見”萬歷皇帝 一、京城獻寶 二、“覲見”萬歷皇帝 三、揭開紫禁城的面紗第四章 耶穌會“適應”策略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適應”策略:對西方傳教士在美洲大陸推行軍事傳教路線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和反思 二、沙勿略與耶穌會“適應”策略的形成與發(fā)展第五章 龐迪我與中國 一、龐迪我的中國觀 二、龐迪我:融人中國社會的“西儒” 三、與龐迪我交往的中國士大夫:兼論晚明中國社會的特點第六章 龐迪我與利瑪竇:再論東方傳教運動中的民族問題第七章 龐迪我與龍華民:利瑪竇繼承人的艱難選擇第八章 龐迪我的在華宣教活動 一、龐迪我在北方的傳教活動 二、震驚世界之舉:龐迪我為利瑪竇申請墓地獲得成功第九章 從“適應”策略到“禮儀之爭”第十章 龐迪我與“適應”策略的實施 一、從《七克》到《天主實義續(xù)篇》:龐迪我為推行“適應”策略做出的新努力(上) 二、龐迪我積極參與中國的科學實踐活動:龐迪我為推行“適應”策略做出的新努力(下)第十一章 龐迪我與“南京教案” 一、“南京教案”的起因 二、“南京教案”始末:兼論龐迪我所著《具揭》第十二章 龐迪我: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驅(qū) 一、打開加強東西方兩個世界相互了解的窗口 二、龐迪我在介紹西方科學知識方面的貢獻 三、龐迪我在促進中國與西方文學、哲學和語言學雙向交流方面的中介作用 四、對龐迪我在華參加科學實踐活動的歷史評價后記附錄 一、龐迪我年表 二、主要外國人名譯名表 三、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要在中國傳教獲得成功,首先要掌握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從南京到北京的漫漫長途恰好為龐迪我學習漢語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利瑪竇這時已是一位造詣很高的漢學家,他用中文寫作的《天學實義》(后改書名為《天主實義》)已于1595年在南昌刻印,其后撰寫的《交友論》在中國士大夫中間也流傳甚廣。為了使龐迪我盡快能擔負起傳教的重任,利瑪竇一直十分關(guān)心龐迪我的漢語學習。此外,與龐迪我同行的鐘鳴仁和游文輝都是中國人,他們是在澳門歸信基督教的,在學習漢語方面他們自然會給龐迪我很多幫助。特別是鐘鳴仁,在利瑪竇第一次北上時,他就曾與利瑪竇同行。在從北京返回到臨清的途中,鐘鳴仁曾協(xié)助利瑪竇編寫了一部中國詞匯手冊,這就是供剛剛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用的啟蒙讀物《平常問答詞意》。這本書,這時正適合龐迪我的需要。劉太監(jiān)手下有一書童,講得一口標準的“官話”。這一書童很可能經(jīng)常幫助龐迪我學習中國話。后來,劉太監(jiān)就把這個書童送給了神甫們,并說讓這男童留下來教龐迪我說“官話”?! ∮捎邶嫷衔沂浅醯街袊敛环贿m應中國的飲食習慣,尤其是不習慣吃大米,所以患了胃病。但他仍振作精神,把從南京到北京的漫漫長途當做他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絕好機會。有關(guān)旅途上的觀感后來都寫進了他致古斯曼的長信中?! ‘旪嫷衔译x開南京時,他已測算出南京位于北緯32度半,距海約8里格或10里格。而長江是他平生所見過的最大的河流,有些河段竟寬達3里格以上,河水又極深,所以龐迪我認為把長江稱作“小海洋”是完全正確的。顯然龐迪我是把“揚子江”誤解為是“海洋之子”之意。據(jù)龐迪我估算,長江大約長達100里格。江中魚類繁多,很多是海魚,其中有一種像海豚,嘴形銳利。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龐迪我與中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漢學研究的必須書目,非常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