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俠書信集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常任俠 大象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常任俠  頁數(shù):359  
Tag標簽:無  

前言

人總是在矛盾狀態(tài)中向前走著。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一種又一種新的寫作工具、交流手段,給我們帶來便利,帶來興奮,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失落,帶來感傷。十多年前,我曾撰文為電腦寫作將使手稿消失而感到遺憾。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電腦寫作,未來的人們不僅很難欣賞到諸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墨跡,更難以從字句的修改來了解作者思想的脈絡以及行文風格的形成。當發(fā)出如此感慨時,我還沒有想到,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更為便利、快捷的通信方式,已走進我們的生活?!耙撩脙骸薄环N全新的鴻雁傳書,繼電話之后,在更大程度地改變著人們傳統(tǒng)的交流習慣。上網(wǎng)的人們,仍在寫信,仍在相互傾談,但已是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緒波動的過程。風格各異的筆跡,被千篇一律的印刷體所取代;書寫信封、張貼郵票的親切,被鍵盤清脆的敲打聲所取代;等待郵差敲門的焦急,拆開信封的激動,躺在床上一頁一頁翻閱的悠閑,被電腦顯示器上的隨時出現(xiàn)的字母和數(shù)字所取代……一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體驗。不必傷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最終也會形成一種新的書信文化,在這一點上,我很樂觀。不過.正因為如此,傳統(tǒng)的書信方式更值得我們重視,更值得我們盡可能地予以關注。這便是推出這套“大象人物書簡文叢”的初衷。在這套書之前,我還主編了一套“大象人物日記文叢”,為它寫序時,正是2003年4月下旬北京sARs肆虐的時候。

內(nèi)容概要

  《常任俠書信集》收錄了常任俠先生1934年11月至1995年10月致社會各界人士和部分團體的信件324封。除已發(fā)表的9封外,其余315封屬首次面世。所選書信內(nèi)容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文化交流、圖書出版、文物收藏、舊聞軼事、生活瑣務等,基本貫穿了作者從事社會活動、學術(shù)研究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境遇,對于研究常任俠和現(xiàn)當代文學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常任俠(1904-1996),安徽省潁上縣人。著名詩人、東方藝術(shù)史學家。1931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1935年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進修,研習東方藝術(shù)史。1938年在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任中英庚款董事會協(xié)助藝術(shù)考古研究員。1945年底赴印度任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授。1949年3月歸國后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中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顧問、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收入《常任俠文集》,另有合譯《東方的天明》等。

書籍目錄

第一輯 個人部分致岸邊成雄(十封)致蔡明堂(一封)致常法寬(一封)致常法廉(九封)致常法秀(六封)致常法因(一封)致常景文(一封)致??∮?十封)致常良伍(五封)致常秀峰(三封)致常應九(二封)致陳夢家(三封)致陳銘樞(一封)致陳其英(一封)致陳有異(一封)致陳肇莘(一封)致程千帆(二封)致儲安平(一封)致楚圖南(二封)致鄧初民(一封)致鄧穎超(二封)致丁玲(一封)致董竹君(二封)致杜谷(二封)致方培德(一封)致方令孺(一封)致費德林(一封)致傅抱石(一封)致傅斯年、李濟(二封)致戈寶權(quán)(一封)致顧頡剛(一封)致顧也文(一封)致郭伯南、王澤慶(一封)致郭沫若(七封)致郭淑芬(十封)致韓振華(一封)致洪深(一封)致侯北人(三封)致胡家范(一封)致胡喬木(一封)致胡小石(五封)致荒蕪(四封)致黃蒙田(一封)致黃苗子,郁風(二封)致江康世(一封)第二輯 團體部分編后記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接著日本發(fā)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我從廬山回到南京,田漢加速地編寫《盧溝橋》上演,寫出一幕,洪深排演一幕,我飾吉團長,張曙、冼星海飾拉大片的賣藝人,王瑩、洪逗、吳玲子、胡萍飾四女兵,劉保羅飾劉排長,就連田漢本人也飾一個大學教授參加演出。巡回四劇院演出,盛況空前,足見抗戰(zhàn)民氣之盛。到1938年的春天,在武漢組織了軍委政治部,郭沫若任第三廳廳長,田漢任六處處長,周恩來任政治部副部長。我向中大請假到三廳,初與張曙、冼星海同室工作,我作歌詞,由他兩人制曲譜,合作了不少作品。至今保存有星海作的空軍歌曲譜,張曙作的幾種由我作歌詞的曲譜,這已是“文革”劫后的殘品了。記得[一九]三八年在武漢,星海喜穿一件紅襯衫,他的革命的熱情,像火一樣熾盛。不久他和三廳的幾位同事,就去了延安,我也離開三廳,調(diào)任周副部長室秘書。《亞細亞之黎明》歌劇,就在這時寫成,由三廳油印,郭沫若題簽。我沒有忘記我的老伙伴,首先就帶給了他一本,希望他能在延安演出。我們的信多是由《新華日報》轉(zhuǎn)遞的,我在重慶又回中大教書,做藝術(shù)考古工作。回想在1938年底,我和政治部三廳同志在長沙,還在籌備紀念孫中山先生,作了歌詞,只剩下張曙為我配譜了。不料蔣軍負責人要焦土抗戰(zhàn),放起熊熊的大火,我的車從火中沖出,離開了萬道火舌的長沙。這一本僅有的《亞細亞之黎明》,竟然保存了下來,正是不可多得的紀念品。“文革”后幸得發(fā)還,但星海給我的原信,卻被“四人幫”的毒爪撕去不還了。這封信得以流傳,正是音樂研究所保留了原信的照片,這是多么可珍貴的材料?。“雅庞〉脑倪€,也不禁寫下我的感念,匆復即祝健康!并附上保存的一張照片,用后希見還。

后記

常任俠先生一生中究竟寫過多少書信,尚無確切統(tǒng)計數(shù)目。他曾說過:“我的習性,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從中可以體會到他的處事為人。但也并非絕對,特別是晚年的他,經(jīng)常外出參加各類活動或住院治療,因而不能及時給友朋復信,使他總感到一份內(nèi)疚,這在他的書信中也能時常讀到。常先生有保留寫作文稿和來信的習慣,即便是復信,也時常留有底稿,分別抄錄在日記、筆記冊或復寫紙上備查,這是他多年從事學術(shù)研究,搜集保存資料而養(yǎng)成的習慣。同樣,也并非絕對,不同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和心境所致,也會有意無意地忽略或無力對書信底稿進行保存。這里收錄的書信,是從多年搜集整理的常先生書信中遴選出來的,其主要來源有自留底稿、征集提供和公開發(fā)表三部分,共收入1934年11月至1995年10月致社會各界人物和部分團體的324封書信。除已發(fā)表的9封外,主要是據(jù)作者自存底稿和收信人提供整理的;換句話說,絕大多數(shù)書信是首次發(fā)表。其中有致政治活動家鄧穎超、胡喬木、章伯鈞、楚圖南、羅隆基、史良、廖承志、李一氓等;致文化教育界著名人物羅家倫、傅斯年、滕固、宗白華、胡小石等;致歷史學家郭沫若、金毓黼、岸邊成雄等;致文學藝術(shù)家田漢、洪深、丁玲、聞一多、徐悲鴻、傅抱石等;致文博專家王冶秋、夏鼐、商承祚、潘重規(guī)、陳夢家等;致新聞出版界舒新城、謝蔚明等人的書信。既有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上政治、文化界的風云人物,也有血脈相連的親朋好友和素不相識的求學問道者,涵蓋了社會多階層人士。

編輯推薦

《常任俠書信集》是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常任俠書信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