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陶藝

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作者:周光真  頁數(shù):267  
Tag標簽:無  

前言

說實在的,我既沒有可以夸口的出生入死的經(jīng)歷,也沒有值得炫耀的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我只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我,一個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經(jīng)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和出國留學的普通人成長的腳步和心路歷程。本書的前半部分希望通過樸實的文字描寫,將個人的經(jīng)歷有機地融入大上海的風土人情,呈現(xiàn)由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轉變中數(shù)十年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民風民情的變化。后半部分主要講述我在美二十年求學、生活、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過程,十多年來往返于中關兩國從事陶瓷文化藝術交流事業(yè)的一些經(jīng)過,紀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以及人生中與陶瓷藝術難分難解的緣分。陶藝已成了我的宗教信仰,我的生活方式,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出生于一個“黑五類”家庭,正如許多同齡人那樣:我長身體的時候遇到大饑荒,學文化的歲月正逢文化大革命。1966年,我小學畢業(yè),“文革”開始,中學四年,我們主要的功課是念了一本270頁的《毛主席語錄》和幾首毛主席詩詞。作為病休青年我在家待了四年,此后我在一家工藝美術廠工作了十年,直至出國。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個人奮斗、追求名利、追求物質享受都受到批判。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命運和許許多多家庭及個人的命運都獲得了迅速改變。我雖然沒有受到過完整的初中教育,通過自學,我在“文革”以后第一批考入了一所業(yè)余大學,就讀中文專業(yè);沒有學士學位,我卻通過了托福考試,獲得了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獎學金,攻讀陶瓷藝術專業(yè)的研究生學位。赴美二十年,我從一個貧窮的留學生,饑餓的藝術家,逐漸發(fā)展成為穿梭于中美兩國事業(yè)有成的陶藝界專業(yè)人士。我只是碰巧出生在這個巨變的時代。我就像一棵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無名野草,一棵可以在石縫、沙漠,或各種惡劣氣候條件下生長,經(jīng)歷過干旱與山火的野草。我始終在努力去調整和適應各種的生存環(huán)境,渴望成為一個強者。我希望,我的經(jīng)歷能夠給那些暫時受到挫折的或正在努力奮斗的年輕朋友有一點鼓勵。

內容概要

  周光真,陶藝家,陶藝評論家,陶瓷文化國際交流策劃人,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會員。1989年赴美留學,他先后獲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德魯斯分校碩士,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學碩士。他曾在中國和美國等地舉辦過許多次個人展覽,參與策劃過諸多中美陶藝交流活動與展覽。自1
991年起,他有近百篇論文發(fā)表在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專業(yè)雜志上,并著有《今日美國陶泥家》,《中國陶瓷文化旅游手冊》。

作者簡介

  周光真,陶藝家,陶藝評論家,陶瓷文化國際交流策劃人,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會員。1989年赴美留學,他先后獲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德魯斯分校碩士,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學碩士。他曾在中國和美國等地舉辦過許多次個人展覽,參與策劃過諸多中美陶藝交流活動與展覽。自1
991年起,他有近百篇論文發(fā)表在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專業(yè)雜志上,并著有《今日美國陶泥家》,《中國陶瓷文化旅游手冊》。

書籍目錄

自序
瑣碎的童年記憶
001 最初的印象
002 爸爸出遠門
003 媽媽外婆去上班
004 阿婆的教誨
005 屬狗的弟弟
006 蚌殼棉鞋
007 窮歸窮,家有三擔銅
008 床底下的秘密
009 深夜飄香
010 媽媽封我小管家
011 不要忘記階級斗爭
012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013 領帶扎成了拖把
014 一份“反動傳單”
015 初生牛犢
016 工人階級占領校園
017 在那牛皮紙檔案袋里
018 路燈下的納涼晚會
019 深挖洞的歲月
020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021 媽媽遇上了車禍
022 英雄輩出的時代
殘喘的青春歲月
023 留在城里吃閑飯
024 我家來了個“臭老九”
025 上海的一天
026 政治狂熱的退燒劑
027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028 “搪瓷時代”
029天下無不散之宴席
030 一分兩分,留著結婚
031 病急亂投醫(yī)
032 夢魘
033 揚眉劍出鞘
03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035 遲到的春天
036 男女授受不親
037 “鳥”合之眾
038 悲歡離合
039 撿到了敲門磚
040 阿彌“托?!?br />041 最后一份空白介紹信
042 壯志凌云
新奇的留學生活
043 踏上美國
044 明尼蘇達州的德魯斯
045 我的美國房東
046 初學玩泥巴
047 被迫休學
048 這個世界不屬于我
049 我的天津房東和臺灣房客
050 他鄉(xiāng)遇討記
051 十八般武藝
052 人體——大自然的杰作
053 我們用泥巴造石頭
054 詞典里沒有“失敗”
055 我?guī)砹酥袊鵁?br />056 我的老師湯姆?克里根
057 難忘的日子
058 最后一場“演出”
艱難的打拼經(jīng)歷
059 選擇了貧窮
060多族裔匯聚的洛杉磯
061 灰狗巴士
062 賭城結婚
063 先生存,后發(fā)展
064 開業(yè)之初
065 兼職推銷員
066 我的第一輛汽車
067 與警察打交道
068 洛城暴亂
069 余教授進了醫(yī)院
070 一次小波折
071 對簿公堂
072 玉龍的啟示
073 結束實彈演習
074 移師硅谷
075 我當職業(yè)駕駛員
076 從“散兵游勇”到“正規(guī)部隊”
077 補上最后一堂課
078 實現(xiàn)了“美國夢”
079 尋根——祖父周志鈞
難舍的陶藝情緣
080 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
08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082 “為中國陶藝界做了一件好事”
083 策劃中美陶瓷文化雙向交流
084 上林湖越窯遺址探秘
085 為青瓷冠名的西方傳說
086 美國女子陳爐修煉
087 天目釉的誤傳
088 佛山走馬觀陶
089 慧眼識寶,羅桂祥
090 鶯歌,寶島陶瓷掠影
091 美國陶藝是一種宗教
092 老外眼中的陶都宜興
093 Wall Eye Knee,Yixing!
094 宣揚紫砂,工藝師進軍美國
095 傳授技藝,教美國同行做紫砂
096 標新立異,西方陶藝茶壺的流行
097 任教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098 陶藝混跡主流美術,前衛(wèi)現(xiàn)身景德古鎮(zhèn)
099 登入虛擬空間
100 尾聲:泥塑人生,我的陶藝情緣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001  最初的印象“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以后好多年,中國百姓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這首抗美援朝的歌曲深深地嵌入在我年幼的腦海里。我出生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剛結束的那年,中國“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半個月前。我有個哥哥,幾年后又有個弟弟。我們弟兄三人都先后出生在那鼓勵生育的歲月里。要不是上海解放,我爸爸遇上了我媽媽,要不是那時候鼓勵生育的政策,世界上可能不會有我這一生命體的存在。媽媽告訴我:在我兩歲的某一天早上,我在吃早點的時候突然便血了,便盂里大量的鮮血。媽媽趕緊把我送醫(yī)院,化驗檢查了半天,都找不到病由。醫(yī)生征詢家長意見:這孩子沒救了,我們是否可以做解剖,研究病因?爸爸同意了,希望可以拯救相同病患的孩子。媽媽堅決反對:“這是我的骨肉!”一個個白天,媽媽陪伴著我;一個個深夜,爸爸與舅舅輪換抱我。每次他們一旦將我放到小病床上,我就號啕大哭。后來有人告訴媽媽,這張床前些天死去一個孩子。爸爸的血流入了我的身體。慢慢地,我奇跡般地康復了。但大家始終不知道我犯了什么病。那是我第一次大難不死。最初的記憶從“除四害”的喧囂聲中開始,“四害”是:蒼蠅、蚊子、老鼠、麻雀。因為蒼蠅、蚊子會傳播疾病,老鼠、麻雀會偷吃稻米。人們到處敲鑼打鼓,搖鈴吶喊,扒鳥窩,撒毒藥。房頂上插著穿著破衣服的稻草人。人們提著破臉盆看見麻雀就使勁敲打。麻雀們被嚇得亂蹦亂跳,不得安寧。我家屋檐附近有不少麻雀。有一天,我家二樓窗戶外飛進一只麻雀。小麻雀的眼睛烏黑透亮,它的脖子上和肚子下還露出小塊粉色。它一邊舞動著翅膀,一邊啼叫著好像在尋找它的母親。我一陣驚喜,用手撫摸著它的背上的絨毛,希望把它養(yǎng)在房間里。外婆將它放到窗臺上,并關上了窗戶。只見那小麻雀留戀了好一會才飛走??墒堑诙欤驮谖覀儤欠康南滤疁线呂铱匆娏四怯鹈形撮L全的小麻雀。它張著嘴,半睜著眼睛,一動不動地躺著。它死了!我剛要伸手去撫摸那可憐的小麻雀,外婆叫住了我:“一定是被毒死的,不要去碰它。造孽??!”我外婆是信佛的人,她認為殺生是一種罪過。

后記

中國經(jīng)濟起飛,帶動了文化創(chuàng)意事業(yè),近十年來中國陶藝教學,工作室與創(chuàng)作人數(shù)迅速擴大。我出國二十年,第一次如此頻繁地參與國內的活動。授課、講座、創(chuàng)作、展覽。就在本書即將脫稿的金秋之際,我又應邀參加了景德鎮(zhèn)、上海、黃山和杭州的諸多陶瓷博覽會、陶藝展覽與研討活動。我也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國內的陶瓷藝術文化事業(yè)。我有很多想法,我希望一步步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11990年代初,我獲得了明尼蘇達大學的碩士學位以后一時找不到工作,灰溜溜地跑到南加州。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我是百分之百的無產階級,卻整天想著到美國西海岸一展宏圖。記得那年夏天,烈日當空,柏油馬路被曬得滾燙。我沒有車,哪里也去不了。我躲在家中閑得無聊,悶得發(fā)慌,只好動筆為洛杉磯《國際日報》副刊寫稿,既可有些收入,叉可填補時間的空白。第一篇連載自傳體作品是《紅旗下的童年》,內容是以我的童年至小學畢業(yè)(“文革”開始的1966年)的故事為背景,發(fā)表于1992年8月。第二篇《美國求生記》,主要記述了我在美國就學謀生的經(jīng)歷,發(fā)表于1994年1月。第三篇《茍延殘喘的歲月》(我患有嚴重哮喘病),是以我的青年時代的經(jīng)歷(“文革”初期至出國留學)為背景,發(fā)表于1996年7月。第四篇《站在巨人的肩上》,內容以我在陶藝專業(yè)的發(fā)展過程為背景,部分內容發(fā)表在199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北美尋夢》中。十多年后,我將這些文字重新整理,增補了我近十年集中精力在最喜愛的陶藝領域的奮斗追求取得的成績,成書取名《鐵肩擔陶藝》。全書分為“瑣碎的童年記憶”“殘喘的青春歲月”“新奇的留學生活”“艱難的打拼經(jīng)歷”“難舍的陶藝情緣”五部分。由于自傳《鐵肩擔陶藝》的寫作,勾起了許多往事。故鄉(xiāng)上海,童年時代的生活情景像電影一樣在眼前回放。我決定用陶瓷材料為自己的書作插圖,因而產生了我的“搪瓷時代一上?!睂憣嵟c懷舊的作品系列。近三十年來,國內人民的物資與精神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在感慨之余難免產生揮之不去的懷舊情結。人們對逝去的歲月、逝去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產生了思念。作品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前上海市民生活的艱辛的一面:擁擠的居住條件、狹窄昏暗的樓梯、嗆人的煤爐味。居民樓內外到處是懸掛的濕淋淋的短褲、尿布,過道邊停滿了自行車。那時代,沒有冰箱,沒有洗衣機,沒有煤氣爐,沒有微波爐,許多家庭甚至沒有抽水馬桶。每天的家務事“買,汰,燒”成為上海市民生活中最重要、最累人的一部分。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一本工作手冊幾乎成了每一個職工與各級領導的必備記事工具。這里的每一件物品、每一種形象,是那樣親切,卻又是那樣遙遠。它們像上海的石庫門一樣,代表著一個時代、一種生活方式。對于每一個過來之人,這些物品的背后都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們是老上海人的集體記憶。由陶藝界的同行浙江大學教授胡小軍先生的介紹,我與《畫刊》副主編靳衛(wèi)紅女士相識已有十余年。在網(wǎng)絡上拜讀過她的一些文章,非常欣賞她的藝術觀點。十多年來,靳衛(wèi)紅女士一直是當代陶藝的支持者與推廣者,今次正好拙作在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那天夜晚,我斗膽打電話給她,請她擔任編輯,為此書的學術方面把關。她爽快地同意了,我很感激。生活還在繼續(xù),寫作卻必須告一段落。將這些寫作跨度長達三十余年的流水賬變成一部紀實體文學作品,對作者和編者都是困難的事。這期間,我得到了許多親朋的支持和鼓勵。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在此感謝養(yǎng)育我歷經(jīng)人間艱辛的母親、感謝無怨無悔支持我事業(yè)的妻子、感謝曾經(jīng)熱情幫助過我的兄弟,以及辦公室的同事。還要特別感謝當年一揮大筆、擔保我留學美國的堂姐。感謝許許多多在過去的歲月中給予我?guī)椭椭С值挠H友和中關兩國陶瓷藝術界的老師與同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鐵肩擔陶藝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