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化與大眾消費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江蘇美術  作者:丹尼爾·米勒  頁數(shù):23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jù)它們的節(jié)奏和不斷替代的現(xiàn)實而生活著,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產、完善和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 》▏鐣W家、哲學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在其名著《消費社會》中,對我們所生活的五光十色、琳瑯滿目的“物的世界”、“物的時代”作了如此精彩的概括與分析。按照西方的傳統(tǒng)思維與學術傳統(tǒng),物是人的對立面,而這里的“物”主要又是指的“人工之物”。正是對于這種“人工之物”的研究,構成了本譯叢所立足、所關注、所探討的兩個既相互區(qū)別、又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研究領域——“設計史”與“物質文化”。無論是設計史還是物質文化,它們都立足于人類自蒙昧時代一直延續(xù)至今的造物行為與造物活動、重點研究“天工開物”的創(chuàng)造過程與奧秘、深入剖析物與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聯(lián)系。

內容概要

丹尼爾·米勒是當今消費研究的領導學者之一。他于1987年出版的《物質文化與大眾消費》藝術,是消費研究的當代經典,對當代大眾消費的先趨性探討,他不僅有理論上的建樹,也兼顧實證研究。從詳細的考古學、人種學研究的基礎出發(fā),作者將再次考察過去與現(xiàn)在、物質文化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本書將提供人類學中的視野與方法,這些視野與方法受社會理論及人種學發(fā)展理論的影響,特別強調民族意志的取向。

作者簡介

丹尼爾·米勒,出生于1954年,早年在劍橋大學共度考古學與人類學專業(yè),現(xiàn)在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院人類學系工作,著名人類學家,致力于物質文化與消費的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部分  客觀化  1  引言  2  黑格爾和客觀化  3  馬克思:破裂的客觀化  4  穆恩:作為文化的客觀化  5  齊美爾:作為現(xiàn)代性的客觀化第二部分  物質文化  6  客體的謙卑  7  在其語境中的人造物第三部分  大眾消費  8  消費研究  9  對象領域、意識形態(tài)和興趣  10  走向一種消費的理論參考資料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回到與黑格爾思想更直接的相遇,因為精神現(xiàn)象學是這種模型,其背后提供本章討論的核心內容是:社會學家喬治·齊美爾(Georg Simmel)的金錢哲學。因為齊美爾仍然是極少數(shù)的已經專門提出了物質文化的大量增長及其后果的問題的作者之一,他在當前工作的第一部分及本書的其余部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橋梁。此外,他的思想已經影響了我的主要論點之一:即斷言工業(yè)社會內在矛盾的本質,以及解決文化沖突的固有性。然而,這被用來建造一個積極的、而不是與齊美爾一樣悲劇性的社會發(fā)展可能性的閱讀?! 仍诘?、無法解決的矛盾這一想法將被用于使得一貫反對浪漫主義合法化,這種浪漫主義源自一種信仰,即學術研究的目標是作為一個連貫整體的社會模式的發(fā)展。通過不同的方式,浪漫主義以黑格爾的絕對知識、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齊美爾的美學訴求為基礎,以及許多后來的歐洲社會理論的發(fā)展[杰伊(Jay),1984)而不是試圖提出一些烏托邦的理論來結束歷史。重點將是與一個不可避免的矛盾相關的意思?! 〉谝徊糠址治龅孟喈敳粚こ5娘L格可用來說明依據(jù)寫作分享當前研究的類似觀點。使用的方法用來檢驗一系列作者的文本,那些作者看到在完全不同的問題中工作的自己,但他們的想法在這里被重新解釋,以便重新考慮關于上文提到的概要。有人建議說,盡管作者從事不同學科各種主題的研究,然而~系列文本背后的相似之處[如皮雅杰和克萊恩(Klein),在第6章中進行了討論]表明他們退向一個共同的觀點,這可以認為,抽象概念應留給文化的本質。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物質文化與大眾消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浪費了學術資源,翻譯成這樣了還能出版,中國特色吧
  •   認真讀,感興趣
  •   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內容表達很散,需要花時間讀一讀
  •   對于國內很多譯著錯漏百出,我一般都懶得發(fā)表評論了。但是我實在忍不住對這本我看過的最爛的譯著提出批評。
    譯者幾乎沒有這本書所涉及到的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常識,最明顯就是把學科中常見的名著都照自己對字面的理解來翻譯,以致離題萬里,偏差最大的如:
    列維斯特勞斯的《野蠻的大腦》(還有野蠻的身體?)
    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淘金者》(以為是去加州?)
    書中提到的各種外國著作和概念幾乎沒有按照已有的通行譯本和說法來譯,最離譜的是第三部分《大眾消費》從144頁開始,把布迪厄通通當成鮑德里亞,兩人的著作、理論和觀點差別那么大,最后的參考文獻也清清楚楚,而譯者居然能持續(xù)地張冠李戴,只能認為譯者對兩位學者實際上一無所知。
    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所以書中到處都是晦澀難懂的字面硬譯,對于研究者的理解來說基本沒有幫助。
    問題的根源可能在于,這是一本主要涉及哲學、人類學、社會的著作,但是被納入“設計史與物質文化譯叢”,于是可能找了設計專業(yè)相關的學生來翻譯,所以才會在連基本的術語、學者、著作都不知道的前提下艱難地完成。
    另外,看到前面兩位讀者的評論,我只能嚴重懷疑是不是有出版商掏錢來買評論。
  •   此書翻譯得錯誤百出,有一特別嚴重的錯誤是把布迪厄(國內又譯為布丟、布爾迪厄)翻為波德里亞,大段大段的布迪厄的觀點被說成是波德里亞的觀點,在有些地方又把兩者弄混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