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作者:(波蘭)安妮·麥克拉納,(美國)杰弗里·約翰遜 編 頁數(shù):254 譯者:趙泉泉,張建涌,楊賢宗
Tag標簽:無
前言
人類的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文化和圖像文化兩大類。文本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更系統(tǒng)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象所創(chuàng)造的另一種表現(xiàn)與傳達的方式。在文字還未出現(xiàn)之前的史前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jīng)開始制作圖像。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從未中斷。如果說文學、哲學、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以文本系統(tǒng)為主,那么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則主要是以圖像作為其研究的對象。長期以來,藝術史學科在我國一直處于相對邊緣、不受重視的狀態(tài)。不知是何原因,整個20世紀中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都具有強大的文史類專業(yè),卻很少設立藝術史和視覺文化專業(yè)學科。通常都將這些專業(yè)放在藝術院校和單科的美術學院內(nèi),而這類院校又以藝術創(chuàng)作與實踐為主,藝術史作為公共課一直置于邊緣狀態(tài)。相比之下,西方的著名大學和綜合院校則普遍設有藝術史與視覺傳播專業(yè),其研究和教學均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比較論文集,內(nèi)容包括反偶像崇拜的各種原因與意義,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不同社會所引起的圖像功能的劇烈變化的七篇歷史論文。前言中追溯了“反偶像崇拜”的詞源學意義,并簡要介紹后面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不同社會中所發(fā)生的偶像破壞行為的對比,進一步闡明了不同社會背景下圖像的破壞與創(chuàng)造,以及圖像與文字的關系。隨后依次講述古埃及十八王朝時期埃赫納頓的宗教革新舉措;中世紀穆斯林軍隊毀壞印度的宗教建筑、掠奪與褻瀆圣像;墨西哥革命時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反宗教運動,不僅破壞并焚毀圣像、十字架,甚至搗毀教堂、禮拜堂和天主教學校;中世紀期間對待古典雕塑的態(tài)度,異教與基督教間的斗爭;拜占庭帝國時期的破壞偶像運動與《加洛林之書》;加爾文的新教運動與荷蘭的反偶像崇拜;最后一節(jié)是歷史留給后人的啟示與教訓。藝術史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學者從中探索了藝術定義的不斷變遷,以及在描繪不同形式的反偶像崇拜中的表現(xiàn)形式。
作者簡介
Adrian A.Bantjes,懷俄明大學拉丁美洲史副教授。他是《如基督行走于大地:卡爾丹尼斯莫,索諾拉與墨西哥革命》(As if JesusWalked on Earth:Cardenismo,Sonora,and the Mexican Revolution )(威爾明頓,特拉華州)的作者,其著述廣泛涉及墨西哥革命的文化、宗教、政治和社會史。目前正完成墨西哥革命期間的偶像破壞與大眾宗教的研究?! inbarr B.Flood,紐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中世紀伊斯蘭美術和建筑以及中世紀伊斯蘭文化在歐美學術中的表現(xiàn)等跨文化方面。他在《東方藝術》、《藝術通報》、《伊朗》和《伊斯蘭美術和建筑年鑒》上發(fā)表過相關主題的文章,并有研究早期伊斯蘭清真寺建筑專著,《偉大的大馬士革清真寺:倭馬亞王朝視覺文化的發(fā)展》(萊頓,2001年)。他近來致力于第二部著作,論及蘇丹古爾王朝的贈禮、戰(zhàn)利品以及文化制品的再使用等?! eate Fricke,蘇黎世大學助理教授。她是卡爾斯魯厄大學美術史-專業(yè)研究生,新近完成其博士論文“從孔克的圣弗伊雕像看偶像崇拜、塑像和禮物交換:關于雕像譜系的思考”。 她是漢斯·貝爾廷lansBelting]和比特?威斯[Beat Wyss]在卡爾斯魯厄造型學院主持的“圖像、主體、媒介一人類學考察”講座的研究人員。
書籍目錄
總序作者簡介致謝1.前言:“繆斯女神之火”2.重塑早期印度清真寺中的反偶像運動3.反偶像的戰(zhàn)爭:1910-1940墨西哥革命中反偶像運動的意義4.倒塌的偶像和崛起的圣人:西方對圖像崇拜和“敬神文化”的態(tài)度5.眼見為實還是字無虛言:《加洛林書》與拜占庭反偶像運動中圖像與文字的較量6.埃及破壞偶像運動中的重新命名與變換身份7.荷蘭偶像破壞運動之后的圣像替代8.保存與毀壞湮沒與記憶專業(yè)術語人名(地名)表
章節(jié)摘錄
那些已經(jīng)成為碎片的神圣遺跡需要被整合到藝術化的圣骨匣中,其裝飾和圖像的形式從過去到現(xiàn)在所暗指的都是一個概念——無形一顯現(xiàn)。這兩種再現(xiàn)的形式,有人可能將其稱之為雙重擬態(tài),構成了基督教圖像文化的關鍵元素。 首先,正如我們所見,自從加洛林時期以來,對偶像的繪制和描述已經(jīng)成為一種描繪異教和描繪崇拜圖像錯誤的標準化了的程式。而且,無論在圖繪場景還是在文字內(nèi)容中,“標準化”的偶像形象都是在通過拒絕和否定從前被崇拜的圖像來強調(diào)對另一種過去的接受。那些站在柱子上的裸體的、又聾又啞,且“完整”的男性偶像變成了偶像崇拜的標志。其次,新創(chuàng)造出來并受到崇拜的本地圣人連同他們的遺跡、雕像以及描繪他們奇跡的文字記載取代了異教神像的位置。這一對異教文化的轉(zhuǎn)化只是在乍看之下對圖像進行了否定。實際上,基督徒正是通過否定異教的圖像文化而使異教習俗獲得保存,并使其根據(jù)他們的需要進行了轉(zhuǎn)變。只有當高盧或羅馬最重要的雕像被打碎,且其神廟被轉(zhuǎn)化之后,基督教的雕塑才能夠出現(xiàn)。對異教圖像的再度使用——將其披上基督教的外衣并使其融合到基督教圖像中——其前提是對其他所有異教傳統(tǒng)的摒棄。關于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孔克的基督教女烈士圣富瓦的雕像,它融合了古典晚期一位男性君主的黃金頭部。早先異教文化所崇拜的圖像遭到否定,在這一背景下,真人尺寸雕像的復興是一個令人頗感矛盾的現(xiàn)象,然而這種矛盾只是初看之下的感覺。正如我們所見,9世紀末西方的基督教對大型雕像開始了新的使用,這是對可以追溯到古典晚期的西方文化之根進行重新思考,以及對于偶像崇拜的廣泛爭論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比較論文集,內(nèi)容包括反偶像崇拜的各種原因與意義,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不同社會所引起的圖像功能的劇烈變化的七篇歷史論文。本書內(nèi)容豐富,觀念新穎,論述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很高的學術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