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

出版時間:1999-09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作者:徐城北  頁數(shù):22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老城市》叢書中的一本,本套書圖文并重,圖文互動,介于文學書和美術書之間的邊緣型圖書。本書是《老北京》三部曲當中的第二部,這部側重于描繪下層,同時更把一個完整的老北京分解成20多個單項,很有點庖丁解牛的意思。

書籍目錄

一、城池民舍
著慌的古城
為愛而害
悠悠的胡同
二街頭尋夢
鶴年堂.同仁堂
茶館也風流
招幌.牌匾.標識
三世相人情
梨園絕唱
花開花落荀家院
小蟈蟈大人生
四新舊相銜
春節(jié)時,三聲入耳
吱吱嘎、 吱吱嘎
朕給胡適打電話
盡在不言中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多年以前,有一次和汪曾祺先生聊起梨園人的容易知足。我說,老一代名伶大多世代居住在宣武¨外那一小塊地方,親戚朋友在那兒,賣柴米油鹽的小店在那兒,甚至連戲園子也集中在那兒。簡直可以說,幾個月不出方圓幾里,絲毫不成問題。汪先生聽了,點點頭講:“我寫過一篇《胡同文化》,你可以找找,看看。”沒多久,這篇文章還真讓我找到了。汗先生這樣說: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  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這是最純正最地道的寫老北京的散文。您光看還不行,得悠著勁兒去讀,去吟誦。最后的那個“嘿”字兒最有味兒,不知您吟出味兒來沒有?    舊時代的梨園人,可以不問國事,就按照老輩們留下的規(guī)矩在胡同中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但大街上的新聞,也還是一點一滴滲透進胡同深處,他們盡管足不出戶,也可以把時代脈搏掌握得“差不多”。百多年來,京城上空變幻過多少旗幟,但胡同深處依然故我。大街上走過轔轔戰(zhàn)車袞袞政客,以及涌現(xiàn)出各式各樣的壯烈場面,對胡同來說僅是“水過地皮濕”。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么路線,到頭兒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干凈倒是干凈,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么的。北京的“扁擔胡同”有11條,“井兒胡同”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鹽店胡同、醬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茶兒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經(jīng)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于是就又有了金絲胡同、銀絲胡同、銅鐵廠胡同、鐵門胡同和錫拉胡同。走在這類名字的胡同中,人覺得踏實。    北京人走路講究走胡同當中,那心態(tài)是自由的,感情是親切的。喜歡在胡同中走路的人,多半不會是高官富紳。盡管如此,北京人卻又謹慎,無論怎么也不能逾規(guī),不能失去方向感和方位感。前者,是胡同橫平豎直,使你隨時能知道哪兒是南哪兒是北;后者,是北京人都明確知道自己此時此刻的立足之處,是在京城的什么位置,或者說,立足之處與皇城中軸線的距離與方向。過去,保持這種感覺是一個臣民的本分。在西方,近代奔涌而出的是一種“公民意識”,不論是權貴還是平民,都首先是國家的“公民”。從這一點上說,誰比誰也不差。惟獨中國,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首先要明確自己是皇上的“臣民”或“子民”。中國從本世紀初取消帝制之后,對皇權的仰視和敬畏有所淡化,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皈依感卻沒有減退多少。    北京城近半個世紀來發(fā)展極快,城區(qū)面積擴大了好幾十倍。原來南城(宣武、崇文兩區(qū))南部有許多“義地”(埋死人的墳塋),鏟平之后都蓋起了高樓。原有的四個城區(qū)之外,又增添了更多的“城區(qū)”,新的高樓大廈連成一片。這種發(fā)展有目共睹,但也留下了一個問題:胡同怎么辦?老的胡同存在于老城區(qū),老城區(qū)中每修建一片樓房,就要“滅”掉若干胡同;與此相對應的,是那些新的樓群之間,又出現(xiàn)了許多“不是胡同的胡同”。但這些“不是胡同的胡同”所具有的,僅僅是供人穿行的功能,名字通常被稱為“北三條”、“東二條”什么的。胡同原先的文化功能,在這里已經(jīng)看不見了,甚至在原來的老胡同中也已淡化。那種自得其樂并自給自足的胡同文化,都已經(jīng)很單薄脆弱了。相反,原先很少見的以鄰為壑的文化心態(tài)反倒強了許多。    胡同中多熟人,也多真實的人和誠懇的人。胡同中很少見以鄰為壑,但大街上就比比皆是。大街上多大衙門大機關,比的是誰的位高權重,有了事兒走公文,見面得先預約。在胡同則用不著,誰還不知道誰呀,有事兒推門就進,見了面可以拍著膀子聊。    由此聯(lián)想到唐代的“坊市制度”,唐代居民被強制住在“坊”(整齊劃一的方形居民區(qū))中,四周有高墻,晚上坊門一關,就別想自由出入。做買賣也有限制,官府設立了東市西市,什么時候辦,什么時候收,都是“官面兒”說了算。后來到了宋代,突破了“坊市制度”,才使商業(yè)獲得極大發(fā)展,才有了《東京夢華錄》上描繪的生動場景。隨后,一個個朝代飛躍流逝,歷史一次次向前奔進,到如今,居民住所間的高墻早已拆除,但心靈上以鄰為壑的態(tài)勢,反倒取代了自得其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    汪先生去世已經(jīng)有年,倘使地下有知,這《胡同文化》似還可加上幾筆。可如今我該如何去告訴他呢?

編輯推薦

本書是《老北京》系列圖書中第一部的拓展和延伸。它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獨特體例和鮮明個性。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名家的撰文和圖片的珍貴。這種圖文并置、平行展開,又互相勾連呼應、互為備注詮釋的編輯方法有很大作用。讀者可以從多層面上“閱讀”這個城市,在體味、感悟古城的“世態(tài)”和“民情”的同時也體驗了閱讀過程的愉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北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