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丁玲

出版時間:2005-4  出版社:江蘇教育  作者:沈從文  頁數:234  字數:13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作者以誠摯的情感、素樸的語言記敘了胡也頻和丁玲的故事和丁玲早期步入文壇的契機。現時也記下了在風雨如磐的年代中,三個朋友相濡以沫的不凡友誼。    關于三人的友誼,《記胡也頻》及沈從文致王際直信亦多涉及,可參看《友情集》。    感謝巴金先生在1992年6月29日來信,同意將他寫的《懷念從文》刊于本集之中。

作者簡介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蕓蕓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yè)后隨本鄉(xiāng)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qū)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并學習寫作。1924年后開始發(fā)表作品,并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于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箲?zhàn)勝利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chuàng)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先生出版了7O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xiāng)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xiāng)土小說。他的創(chuàng)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后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tài)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yè)的影響。 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1949年,沈從文先生放棄了文學創(chuàng)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于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后發(fā)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先生在國外名聲鵲起,于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fā)離開了人世,為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書籍目錄

代序  巴金:懷念從文從文家書選 元宵夜致云六大哥 丁玲女士被捕 丁玲女士失蹤 記丁玲 記丁玲續(xù)集 《記丁玲》跋

編輯推薦

  她其實仍然是一個多情善懷的女子,而且也不把這樣一個女子在這份不幸生活中應有的哀慟抹去。但她卻要強,且能自持,把自己改造一個結實硬朗的女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記丁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該書是<記丁玲>和<記丁玲續(xù)集>的和合本,原名<記丁玲女士>,是從文先生為丁玲寫的一部傳記,從文先生用誠摯的情感和文字記述了丁玲和胡也頻的生活故事,亦流露出三人之間深厚的友誼。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爽直、勇敢、活潑、熱情、堅毅的丁玲。但不知何故丁玲在晚年時評價該書是‘一部編得很拙劣的小說’。只有讀者自辨之了。
  •   寫論文買來研究的,書印刷包裝都不錯,不過沈從文還是擅長寫小說了,寫傳記實在啰嗦隨性。
  •   她其實仍然是一個多情善感的女子,而且也不把這樣一個女子在這份不幸生活中應有的哀慟抹去。但她卻要強,且能自持,把自己改造成一個結實硬朗的女人。不然如何寫得出《莎菲女士的日記》這樣的情懷和文字?
  •   喜歡沈從文的文字,用筆細膩,心里描寫精準。仰慕。
  •   此套叢書是沈從文的代表之作,紙張和印刷都很好,值得收藏。
  •   這套書,買了就是準備慢慢讀,細細品的,以前買的鳳凰集,反復讀了不下五遍,還會繼續(xù)讀。
  •   書殼雖有些臟,但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F在有新的版本出來,價格上高出不少,比較后發(fā)現,兩套內容相同,就不計較是否成冊了。這系列缺的,就到新系列里補吧。
  •   書有點舊。不過版本和內容都還不錯。
  •   老版書,再不買就沒貨了。
  •   被左迷惑的可憐蟲
  •   剛拿到包裹,很開心,送貨速度真快??煽戳诉@本書還是很郁悶。怎么這么舊啊,難道是舊書還是二手的?書的內容很好。
  •   多一份了解沈和丁的背景吧。
  •     看到沈從文寫的丁玲,里面各種對女性的獵奇和窺探心理。在女人方面,沈從文實在是個下里巴人,如同他寫的《第四》。象丁玲那樣的女性,不管是學生期還是革命期,還是為民族而吶喊,從文寫作的時期,最多是表現為謙虛,但絕對不是沈從文所猜想的男女上床相安無事,那么簡單。遇到過渣男,拿提供性服務說事的,覺得所謂性就是侍候了女性,然后女性就應該付出家庭和勞力,其中沈從文還各種扁低海軍生,好象海軍生就會有丁玲這樣的女人甘苦與共,而丁玲仿佛為了男性的肉體,才會找這樣一個不如沈的海軍生。而事實,不是這樣的,沈從文喜歡的女性,還是那種傳統的舊式的,盡管有學識,還是要相夫教子的,哪怕沈從文不明白那完全是跟性事無關的,所以沈才會害怕離婚,后期受了張兆和的精神“折磨”,因為張兆和甚至是認為沈從文是落后的,整理沈從文別集時,張兆和可能才發(fā)現那是沈從文的天真,但是沈的提辭用筆,對丁玲造成的傷害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沈從文提及的一切,丁玲根本就不愿意提筆,就仿佛如果回復,身份或觀念就會降低到沈從文的水平,甚至是要打起嘴仗來?,F代社會女性,沒有滿腦子那種豬狗的兩性情欲知識,或情欲互足的相法。性不過是寫在筆紙上的,哪里有讀書識字寫文來得快樂和精神興奮;這些是那些提筆能文下馬能武,觀念里還保持性欲原始的男性,不可能想像到的。畢竟對女性來說,精神上思想上的獨立,也即解放的成果,遠比身體甚至是健康上的更難能更貴,那意味著不受舊勢力干擾,不把女人形容為器物生產工具生育機器的純動力,而且還要有身份上的依附屬性,就是純粹的老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女性獨立卻不愿意被男性占有,甚至是在意是不是能不能占有某個男性,從精神到思想上的支配,完全是個人價值優(yōu)勝的體現。
      現代女性,完全沒有了舊式家族小姐那種不事生產,一應嫁妝和婚后勞力,都是從屬于男性支配使用的,這一點在張愛玲的母親上就有體現,可惜那個母親走極端甚至是走偏了,張愛玲也許在某些現代文人眼里看是晚景凄涼,沒有什么人均可占有的財物。可是對于張愛玲而言,她一生所追求的不是生活器物的精致,或文字的鼎盛。那些器物文字不過是為了嚇唬別人,保護自己的,張愛實在是個小膽的女人。所以她追求的不是統治多少財物,以顯示個人價值,所要求的不過是一個絕對的空間。哪怕財物那么少,卻能讓她安全,不害怕失去,并且有完全的占有權,對每一事物都不害怕失去,也不憚于浪費其價值。全部可以打理的很好。
      現代女性這樣的不少,指經濟能獨立或經濟能生產。但是又要兼故人文,不只是經濟,就要多花費很多心力,或者是不修邊幅,或者是脾氣暴躁,或者是宅而獨立,總之是各式樣的。
      丁玲為什么不回應謠言,如果提筆,則要把自己往年的生活重點,轉移到工作學習之外,去迎合那些“猜測”,而作個人回憶的分解,那對于丁玲是一種浪費和不必要。原因只有一個,沈所提的感情或肉欲或混亂的人際關系,在于丁玲而言,是從來沒有過的,只不過是從當時的經濟著想。當時的女性如果不是嫁人生子,對男性有相對的依托,也是很難有完整獨立的個人學習和工作時間的。這一點,比照林徽因和楊絳就知道了,再端看張兆和與沈從文共用的那一張書桌,還不能說明問題么?更何況那一張書桌對于張兆和,還有做飯洗衣之用,哪來必須的文字工作滿足。
      沈從文以為丁玲已死,于是不能印證的,就多有猜測。沈從文的想像力應用于鄉(xiāng)下人,是那樣神性,兼顧了信仰。應用到城市人文的形成,比如丁玲這樣的家庭出身,就只能用歷史資料或無端猜想去著補。從不可能有影響或影響極遠處入手,比如軍事;從根本沒發(fā)生,但是用自己的經歷猜測去構想,就認為丁玲跟任何人的關系,都如同丁玲與沈從文、海軍生的三人行。
      沈從文永遠不知道,對于都市女性,三人行不是隨便的,即要有安全上的可能性,丁玲的相貌根本就不是沈從文愛好的那口,所以男女性別上就安全了許多,這對沈從文這種提筆溫和平靜但是骨子里大男子氣息十足的人而言。
      有人奇怪沈從文為什么能挨(三聲)過文革,作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其實對沈從文這樣的文人來說,沒有什么難的,沈從文的信仰就是家庭。當初行文是因為行伍中的危險,賺錢要白搭上性命,看沈從文寫湘兵到處總有無緣無敵的死,每每不是親歷全部耳聞,這耳聞的驚悚更可見一斑;用文筆換幾文稿費,后來行文是因為家庭,改行也是為了家庭,錢財收益安穩(wěn),只要不被女人所誤解 ,視為無用,并招致分手或離婚就行。文人的貶損、誤讀,沒有傷害到沈從文,但是擔心張兆和離婚,或者被迫離婚,卻使沈從文,研究了不少自殺的文字,也很做了自殺一類的事情。
      丁玲的一生,不是什么城市大家閨秀正常的相夫教子,而謀求的生路。完全是把婚姻與感情,凌駕在某種信仰上面的,所以那些性事或可能有的性事被放大,或者可能有的結識革命男性,或者僅僅是人文思想性的,為了接受教育,思想革新,往往就沒有了那種應該有的男女授受不親的界線。本來求學在外,就不應該受那些地方舊習鄉(xiāng)親鄉(xiāng)里的雜議,卻想不到沈從文一雙眼睛,卻懷足了獵奇。何況丁玲和張兆和的影響相比,丁玲的粗枝大葉不室家庭,那是太明顯了。當然會招致沈從文的非議。于是犄角旮旯,全部都被沈從文放大了研究,放大了猜測,放大了意淫。也是難免的,畢竟丁玲和跟沈從文等過從甚密的時候,沈從文也不過剛接觸城市男女,這其中還有船上的那種娼婦,又是被自己丈夫送出去,沈從文在其中受了刺激,可想而知,但是袒然接受之余,如何自控呢?當然是提筆行文換錢,解決生活問題,就能暫時壓抑下種種想法。于丁玲沈從文海軍生,三個在一起時,沈從文放大了好多海軍生投稿未遂、不受重視的層面,雖然是拿海軍生在對比丁玲,按沈從文當時的思想,何嘗不是在暗拿海軍生對比沈從文呢。只不過是借寫丁玲,對比沈從文自己的文筆功底,至于表揚了丁玲,那其實是說,三個人當中,沈從文的文筆更高,丁玲次之,海軍生最次之;表揚丁玲,不過是說沈從文自己對文字的觀察功底,是得了其他編輯印證的,海軍生屢被退稿就是證明;而丁玲投稿獲中,又因為丁玲是女性,因為海軍生和丁玲互換名義時,還是署名為丁玲的好發(fā)表些,于是寫足了丁玲是占了女性身份的便宜,相比之外,沈從文則即可以提筆,又可以當編輯。沈從文之后,也是很當了許多年的編輯,包括沈從文對歷代服飾的研究,那就是一種浩繁的匯編工作,還要加以提新議、作判定。如果不是在男女兩性問題上吃鱉,其后還是想偷嘴的,沈從文也未必不可能再把丁玲視為人盡可夫的前提下,想一解性事,了解或解決均可。一個女人從文,在沈從文自身的處境來看,可能也不過是為了缺錢,沈從文也沒少提筆寫丁玲和海軍生之間生活窘迫,所以沾了沈從文不和便宜。如果是男性,如巴金,這種也就算了,巴金還有一處形容感受他自己仿佛為沈從文“食客”,講的是沈從文的好客;而海軍生和丁玲這種患難夫妻,則更象是沈從文的寄生,同樣是貧困,沈從文卻從這種沒有太多婚姻形式,一味求生的結合里面,看出了沈從文的優(yōu)越來。——而這種優(yōu)越,很支持了沈從文的一生。大山的平靜和樸素,沈從文一生也沒有吃完,足足當了餉薪,但是卻露了端倪,不得不讓人震驚。男女授不親。
      沈的確是老實人,而沈一直從文,所以忽略了男女感情,其實是很片面的。所以讀別集時看到一句,是寫在小說里的,《自殺》或是其他文章里有一句,形容男主人公,看到國外小說,覺得那些才是愛情,相比不如。
      從沈個人幾段感情經歷看,包括所謂的出軌和前期的追求,追求張兆和,那是熱男熱女當下都會有的行為,何況張兆和當時有眾多追求者,而沈從文從講課說不出話來到寫信熱烈追求,這都是很大的過渡,象是迷迷惘惘用求愛這種方式,淡化沈鄉(xiāng)下人的緊張感,沈寫到張兆和時,用得是“不體面”一詞作為定性的,一個鄉(xiāng)下人追求一個不體面的城里人,大概是覺得般配的,何況這個“不體面”的姑娘,還是有學識的,沈從文寫作后期,也是沈的研究項目轉型期,從試筆改為考據,沈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有更多書寫更多字的機會,會更好,如果有一個能懂他的伴侶,是更更好。張兆和當時等于聽父母之命,嫁給沈從文這樣的白面書生,所謂理解,并不是知道沈從文多少苦悶,看別集《湘行記》,沈會寫書信,也是把情書或家書,當成是風景隨記練筆,只不過有了更多新婚小別的情義,山水或旅程就不至于只是山水旅程了。
      沈認識丁玲時,不算情竇初開,感情方面也不是全開化的。所以看不慣丁玲和海軍生,至少是不理解女性當時的選擇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很提了些生活艱苦,其實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女子從文,學習思想,要么是如同張愛玲文筆出眾可以賣文增值、出名要趁早;要么如同林徽因,得嫁梁思誠,還要梁家資助相扶留學后歸國成名;要么如蕭紅,其實感情與人生均不過愁苦艱辛;可比之下,丁玲的早期,不過是幸運的顯如風流。也恰恰因為遇到沈從文這樣的鄉(xiāng)下人,才理解或猜測出鄉(xiāng)下人的意識,所以丁玲反感沈從文,覺得沈的人物寫作,尤其是針對女性的,不如沈從文寫歷史事件寫大小人物寫山水風景一樣平淡樸直,很有些鄉(xiāng)下人的市儈于其中,把丁玲的感情或生活經歷,描寫的如同船上娼妓,好象女人無以傍身,但是回想到沈從文對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光和的第一印象,不外是“不夠體面”,那更不體面的、發(fā)如蓬草的丁玲,對于沈而言如同娼妓也不足為奇了。
      沈對城里人,是很有舊式貴族想象的,第一次看到別集中的《白菜》,吃了一驚。除去白菜婦人是個落寞的京貴遺族,還有對白衣公子亭立的描述,到被查為共產黨,婦人失常自殺,并分割家產與雇工,承前啟后當中,如同話本小說或現代言情了,所以難怪有一時期郭沫若把沈規(guī)定為桃紅作家,文史上險被歸類到“張恨水”之流。
      沈沒有徹底粉紅,一是京城或他處,求生均不易,不得不考慮現實問題,兵丁、年荒、求學、失業(yè),等等、等等,如果沈的生活再經濟些,文字會飄到哪里,其未可知,國事家事天下事,沈是有了解的,后期沈正名,就流傳些講稿,事理事外,還是分得清晰,也略談了些國事,雖然是屬于贊揚的,有沒有違心,或甘于順從,其未可知;但是沈對文革之類運動的痛恨,不外是擔心失了工作,不能提筆修身,而工作或文筆,對于沈從文而言,都是謀生工具,活在城市里的必需品。
      《第四》、情書、家信,還有其他文章中的城市生活描寫,還有各種鄉(xiāng)人如何用本能適應城市需求,或被斥或嘲諷。涉及到二性描寫的,沈從文其實是提了不少態(tài)度,于文筆之中的。仿佛追求女性大抵就是那么簡單的過程,或一擊必中,或稍溯回且長,比如沈繞道于胡適、張兆和的父親,而沒有完全求于張兆和必先和他精神溝通,更談不上完全交流。這一場婚姻,單方面的追求更多,也不過是利用了張兆和的弱點,女大當婚。因此合肥四姐妹里,其實是更喜歡充和先生的。更現代獨立女性些。再回說丁玲,如果丁玲不是在國內,求學和作文生涯與“革命”歷史揉雜,丁玲也更象充和稱稱先生的脾性的,只不過二個人學識不同,一個現代思想些,一個古文明傳承些。
      邊想邊記,如誤再補。寫作行文,還是男性較有生命力,女性總見機巧偏峰,比較伏案工作,耐寒耐暑,不是人人都行,貴在堅持,還要躲過一應外力。
      
      
  •     丁玲不喜歡這本書,八十年代看到這本書后認為沈從文純粹是「低級趣味的夢囈」,她說:「我最討厭拿他的眼光和趣味看生活」。
      
      於是,我翻開書,有些忐忑。奇怪的是,我喜歡這本書,也喜歡上了丁玲。我覺著書好看又有趣,書中的丁玲也可愛親切。沈從文說她是個「圓臉長眉大眼睛的女孩子」,沈從文說和她一處,常常忘了她是個女子,而把她當男子看待了,沈從文描述她的夭折的電影夢,描述著她和胡也頻極盡天真的戀愛,尤其說到他們吵架那段,兩個人孩子般地置氣,說著賭咒發(fā)誓的氣話,而沈從文在一旁手忙腳亂地說和,真是有趣。
      
      我以為沈從文的厲害處在於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添上一份原始的天真的趣味,這份趣味在他或許是好的,是獨屬於他的一種看待人事的態(tài)度,也因此他筆下的人事便常常顯得與眾不同,但是在經歷了許多滄??嚯y的丁玲看來,這種「趣味」便成了對自己的侮辱了。
      
      不管怎樣,我想沈從文是絕沒有惡意的,這是他在以為丁玲死後的懷戀文章,文字雖然仍是他慣有的恬淡風格,但那份喜愛的感情是透在字裡行間的。因為是“以為死後”,所以便少了些顧忌,一心只顧著懷念,便少了些避諱。
      
      若沒有這後來的事,我想在我這兒,這會是篇極美的回憶錄;但雖然有了那後來的事,我依然覺得它是很美的。歷史的,便交給歷史吧,我們讀著這美好的文字,歡喜著這文字中的男子和女子,便也夠了。只是惋惜他們的友誼,曾經那麼好呵,都消散在上海的迷霧般的過去了。
      
      這是本不完全的集子,據說當初出版時因為政治原因刪去了約三分之一,大概五萬字的樣子,剩下的文中還有不少用……代替的文字,不過民國的好處倒是,不能刊出的都用……代替,一個字一個點,於是有的地方倒也可以推出些什麼,有的地方卻是一大串的……占了大半張紙。
      
      沈從文因為不滿丁玲對自己作品的責備,在出十二本的文集時故意不收這一篇和《記胡也頻》,算是沉默的抗議,到這份上,兩人又都像當初的孩子般的時代了。不過後來的《沈從文全集》和《沈從文別集》都是收了的,這本和《記丁玲續(xù)集》合在一塊兒,當初刪掉的那些字也找了舊報紙對照著補全了,倒是很想找來接著讀下去。至於兩人的恩怨詳細,一個叫李輝的作者寫了一本書,就叫《沈從文與丁玲》,說是查了好些資料,尋訪了好多人,尤其是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和丁玲的丈夫陳明,應該是相當可看的,有時間倒是也可以找來一讀。
      
      據說丁玲最初跟著「海軍學生」胡也頻去看沈從文,不過因為聽胡也頻說自己這個朋友長得「很好看」。而《記丁玲》中也收了一幅沈從文的照在書前,倚著墻靠在窗臺上微微地笑,不知是六月天裡的日頭太毒還是日影的緣故,黑黑的,倒看不出「很好看」,只是三十左右的年紀卻整個透著少年的青澀味道。同樣還收有一張丁玲的照,低頭寫字的側影,沒有沈從文說的男子氣,倒是露出幾分難得的小女兒的柔婉。
      
      少年不知愁滋味,曾經年少足風流。不知多年後,那麼多齟齬后,兩人是否還會憶起,當時三個人吵過鬧過后,一塊兒過街吃麵條看電影的滿足與快活。
      
      Ps:我看的是1934年第一版《記丁玲》。
      在線看(1934年版):http://book.chaoxing.com/ebook/read_11353805.html
  •   心比天高,心比針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