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浙江人美 作者:路振平 編 頁數(shù):59
前言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卒于明思宗崇禎九年(1636年)。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故稱“董華亭”;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死后謚“文敏”,故又稱“董文敏”。與邢侗、米萬鐘、張瑞圖均善書法,人稱“明代四大家”,與米萬鐘齊名,人又稱“南董北米”。董其昌出身卑微,家中只有二十幾畝薄田。雖天才俊逸,卻在科場屢屢受挫,只能以教書為生。直到萬歷十六年(1588年)才在第三次秋闈中及第,次年在京城春闈中高中進士,從此官運亨通,青云直上。從當時347名進士中被選進翰林院,充任庶吉士,由此開始了他大半生的宦海生涯。先后被任命為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湖廣提學副使、福建副使、河南參政、太常寺少卿,崇禎四年(1631年)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登上了政治生涯的巔峰,其家亦從小康人家一躍成為擁有良田萬頃、游船百艘、房屋千間、勢壓一方的首富。直到崇禎六年(163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多病纏身,乃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崇禎皇帝特詔賜其為太子太保,從一品的榮譽頭銜,“特準致仕馳驛歸里”。說起董其昌,其實他在書法上并沒有天分,16歲時的府學考試,盡管他文章寫得錦繡燦然,但主考官袁洪溪認為他的字實在太蹩腳,把他降為第二。自尊心極強的他從此發(fā)憤臨池,在書法上下足了功夫。據(jù)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鐘元?!缎颈怼贰读γ怼贰哆€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串逼古,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書家之神理,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比游佳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譬如香巖和尚,一經洞山問倒,愿一生做粥飯僧,余亦愿焚香筆研矣?!倍洳?0歲以后刻意臨仿米芾,50歲則在趙孟頻身上下力最多,到晚年則孜孜不倦地臨習《閣帖》。此外,董其昌除了在項子京家鑒賞了其所藏晉唐墨跡,還在京城大收藏家韓世能家目睹了大量的宋、元遺墨;與徽州著名收藏家吳廷訂交,欣賞到更多的名家真跡。心摹手追,見多識廣,博取多采,轉益多師,終于形成了淳淡儒雅、奇宕瀟灑、超塵脫俗、婉約雋美的董氏書風,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周之士說:“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睋?jù)《明史·文苑傳》載:“其昌書始以米芾為宗,后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倍洳炎约旱臅ㄋ囆g與趙孟頻作過比較:“余書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
內容概要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 555年),卒于明思宗崇禎九年(1636年)。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故稱“董華亭”;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死后謚“文敏”,故又稱“董文敏”。與邢侗、米萬鐘、張瑞圖均善書法,人稱“明代四大家”,與米萬鐘齊名,人又稱“南董北米”。 董其昌出身卑微,家中只有二十幾畝薄田。雖天才俊逸,卻在科場屢屢受挫,只能以教書為生。直到萬歷十六年(1588年)才在第三次秋闈中及第,次年在京城春闈中高中進士,從此官運亨通,青云直上。從當時347名進士中被選進翰林院,充任庶吉士,由此開始了他大半生的宦海生涯。先后被任命為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湖廣提學副使、福建副使、河南參政、太常寺少卿,崇禎四年(1631年)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登上了政治生涯的巔峰,其家亦從小康人家一躍成為擁有良田萬頃、游船百艘、房屋千間、勢壓一方的首富。直到崇禎六年(163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多病纏身,乃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崇禎皇帝特詔賜其為太子太保,從一品的榮譽頭銜,“特準致仕馳驛歸里”。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中國歷代法書粹編:董其昌行書卷》是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