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7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弗蘭西斯·培根 頁數(shù):201 譯者:徐樸
Tag標簽:無
前言
把一本好書送到讀者的手里 隨筆屬于散文中的一種,跟抒情散文不同自不待言,它跟魯迅的雜文、跟小品文也不同,相當于一些雜感,跟我國眾多的詩話詞話形式上有些相同,但內容也不同。培根的隨筆更接近于論說文,涉及哲學、宗教、政治制度以及處世、修身、養(yǎng)性等等方面。其實《論語》、《孟子》也是這樣的隨筆,只是它們是孔子、孟子的門徒記下的隨感語錄,因為時代不同,它們過于言簡意賅,后人更多的是去穿鑿附會。但是在這方面過分詳盡的說教,又使人厭煩。培根的隨筆能成為名篇,流傳至今,就因為它們篇幅適中,又時常用一些生動的小故事和引言、富于詩意的比喻來說明一些哲理,把豐富的思想濃縮成名言警句,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 在世界文化的積累中有著許多瑰寶,一旦你接觸到,必然會醍醐灌頂、大開眼界。比如對流行音樂癡迷也不能說有什么不好,但一旦你接觸到古典音樂,你欣賞音樂的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你也就能鑒別流行音樂中的好壞了?!拔幕蟾锩狈穸ㄒ磺泄沤裰型獾奈幕踔链笱圆粦M要焚書坑儒,實在是大謬其行。這里也涉及一種讀書的態(tài)度。過去開卷之初就抱著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殊不知批判是自然而然進行的,把這把刀砥礪得過于鋒利,你去掉的就不光是糟粕了,一些精華也難免會玉石俱焚。 素質教育一向是我國的教育方針,但現(xiàn)在差不多被應試教育淹沒了。這一點也使出版界受到了極大的壓力,教輔讀物一枝獨秀,其他出版物都在苦苦掙扎。家長們在開學期間可以推著車子去買教輔讀物,而其他讀物很少能送到青少年的手中。更何況在當前,影視快餐成了生活的主流,讀書的風氣漸漸消失,人們心目中的讀書只是為了文憑和資格,為了進一所好學校,畢業(yè)后求得一個好職位,有更好的物質享受。在這種利益的驅動下,有些辦教育的也開始迷失了方向。 面對這種現(xiàn)狀,在我國仍有一些有識之士在鍥而不舍地做著工作。比如本書的出版,也算是這種默默的努力之一。我們希望能把這本書送到青少年手中,送到一切想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人手中。當然,我們也不相信光讀幾本好書就能使一個人脫胎換骨,但至少能讓他意識到想獲得一塊敲開名利的敲門磚,他走的只是一座獨木橋,想要真正成為一個現(xiàn)代人,成為國家有用之材,另有一條康莊大道。 培根的隨筆中有一篇《談學問》,讓我們得到許多啟迪,特別是他提到如何運用學問,如何學習得法。他認為運用學問是一種智慧,那是學問之外高于學問的智慧,只有靠觀察才能得到的智慧。他還教我們如何彌補智力不足學習得法的方法。實際上學習方法是一種根本性的學習,那也是一種智慧,只有靠不斷琢磨總結才能得到的智慧。我國學習英語的少說也有近億人,但真正能用英語的人卻很少,高級翻譯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通過英語四級、六級、八級的人不少,但他們仍然不會說、不會翻譯,更不會寫作,學得又苦,效果又差。參加工作以后,跟英語沒有什么關系的,很快就把英語忘了,這是最大的浪費。 弗蘭西斯·培根(156l一162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散文作家,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是英國唯物主義和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在哲學方面他提出歸納法,批判當時的演繹法,這是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認識方法,他提出一要自由觀察宇宙,二要以事實的實現(xiàn)為理論,三要注重經驗所實證的結果,而不以詭辯為尚。這些科學原理在當今非常平凡,但在那時卻是一種革命的理論。培根雖說沒有什么科學的新發(fā)明,但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對科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據(jù)說他就是因為在露天試驗時受了寒而得病死的。他的隨筆1597年首先發(fā)表10篇,1612年擴至38篇,1625年才擴至58篇。 培根在官場上幾經起伏。因為他父親是英國的掌璽大臣,伊麗莎白女王初期最信任的政治家,他從小就出人宮廷,后來學習法律,成為名聲赫赫的律師,但剛涉足政治,就壞了自己的名聲。1603年詹姆士一世登位,他又出山,受到寵遇,做過掌璽大臣、國務總理,先后被封為男爵、子爵。1621年被控受賄,從此脫離政治,專心研究文學和科學。所以世人認為他有雙重性格,一方面他是冷酷、吝嗇、偏私的政治家,另一方面卻是富于文學和科學知識、追求真理的學者。 他的哲學著作有《論學術的進展》、《求學的新方法》、《純正哲學大全》等等。其中《純正哲學大全》是用拉丁文寫的。
內容概要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更在于造就人。讓學生“精神成人”。文學作品特別是中外文學經典的影響力是無可估量的,一本書能夠讓一個人受益終身,甚至能激勵一代人的成長。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的基本精神,是要培養(yǎng)新一代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靶抡n標”將中小學生的閱讀和鑒賞放到重要的位置,并明確規(guī)定了不同階段的學生的閱讀總量。依循“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2003年和2004年,我社分別推出了“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第一輯、第二輯,共計92種。受到廣大中小學師生的歡迎。 叢書出版以來,讀者朋友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在此我們深表謝忱!為了更好地打造這個叢書品牌,我們多次邀請教育界、學術界、出版界的專家把脈會診。在聽取各界反饋意見后,我們根據(jù)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tài),對“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作了書目的整合和內容的補充修訂。 新推出的這套叢書有以下特色: 一、選目精當,強調人文精神。我們在收錄教育部“新課標”建議課外閱讀的相關書目的基礎上,又增加主流教材要求閱讀的名篇佳作以及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選本,從中總括出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髓內涵的人文資源,讓學生在審美欣賞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華。 二、版本精良,體現(xiàn)浙文社優(yōu)勢。這套叢書薈萃了浙文社的“外國文學名著精品叢書”、“中國現(xiàn)代經典作家詩文全編系列”、“世紀文存”、“學者散文系列”等在出版界頗具影響力的叢書的精華,得到了國內一流的作家、翻譯家、學者的悉心襄助,保證了圖書的上乘品質。 三、增加導讀和附錄,加強實用功能。為了便于學生閱讀理解,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內涵、文學特點,增強閱讀與欣賞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與測試的實用程度,我們在新版中增加了導讀和附錄的內容。導讀部分主要涵蓋了作家個人生平介紹、作品文本解讀、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關知識鏈接、文學常識背景、同類作品比較閱讀、學業(yè)測試提示等相關內容。 本書為叢書的其中一冊。
作者簡介
作者:(英)弗蘭西斯·培根 譯者:徐樸
書籍目錄
把一本好書送到讀者的手里談學問談美談旅游談友誼談父母和子女談逆境談利己的聰明談假聰明談稱贊談虛榮談報復談大膽談猜疑談談吐談真理談死亡談宗教統(tǒng)一談偽裝和掩飾談嫉妒談愛情談高位談菩和性善談貴族談叛亂與動亂談無神論談迷信談君主談進諫談時機談狡猾談革新談做事敏捷談國家的真正強盛談殖民談財富談預言談野心談宮廷娛樂活動談人的本性談習慣與教育談運氣談放債談殘疾談建筑談交涉談隨從和朋友談榮耀和名譽談司法談憤怒談變遷談律師談黨派談園林談消費談禮節(jié)和尊敬談結婚與獨身談保健之道談青年和老年《培根隨筆》導讀
章節(jié)摘錄
談學問 學問可以用來自我陶醉、施展才華和增長能力。最主要的是自我陶醉,那存在于獨自一人的沉思默想中;施展才華存在于交談中;增長能力則存在于分析事物和處理事務中。老練的人善于實踐,能把每一個細節(jié)加以剖析,但要全面考慮、全面策劃、全面安排,并取得最好的結果,那就得有學問的人才能辦到。在做學問上花費太多的時間,那是一種懶懶散散的表現(xiàn);過多炫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又難免給人裝腔作勢的印象;完全用書本的教條分析事物,則又成了迂腐的學究。一個完美的人是靠經驗才能完美的。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學習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而學問本身如果不聯(lián)系實際經驗,在指導實踐方面就會顯得十分空泛。狡猾的人輕視學問,頭腦簡單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學問本身并不教你如何運用學問,運用學問是一種智慧,一種存在于學問之外又高于學問的智慧,只有靠觀察才能得到的智慧。讀書不是為了故意找作者的碴,但也不要認為作者的話應該全盤接受;讀書也不是為了尋找一些夸夸其談的資本,而是為了讓我們用來分析一些事,思考一些事。 有些書是讓我們粗粗品嘗一下的,有些書是讓我們囫圇吞棗的,只有不多的幾本書是讓我們細細咀嚼加以消化的。有的書只要讀其中的幾個章節(jié),有的書不必細心地讀,只有少數(shù)幾本書要從頭到尾讀,讀得很用功、很用心。 有些書可以讓別人替你讀,讓他替你做些摘記,不過那得是些無關緊要、價值不高的書,否則的話,做摘記也就像給水蒸餾一樣,雜質是去掉了,味道也沒有了。讀書使人充實,交談使人敏捷,而寫作使人精確。因此,一個人如果很少動筆,那他就得有很好的記憶力;一個人如果很少跟人交談,那他就得有些急智;一個人如果讀書很少,那他就得很狡猾,掩飾他的不懂裝懂。歷史使人聰明,數(shù)學使人嚴密,自然哲學使人淵博,倫理學使人穩(wěn)重,邏輯修辭學使人能言善辯。這就是所謂“學習形成氣質并影響氣質”。先天不足后天補,一個人要不是智力方面有什么停滯和阻礙,只要學習得法,是一定能學有所成的。就像一個人有病,可以做些相應的運動。滾球有益于睪丸和腎,射箭有益于胸肺,慢跑有益于腸胃,騎馬有益于頭腦等等。所以一個人不能專心致志的話,就讓他去學習數(shù)學,因為演算過程中稍有走神,就得從頭再來一遍;如果一個人的智力不善于區(qū)分或找到差異,那就讓他去學習經院哲學家的文章,因為這些人都是很嚴謹?shù)模灰且粋€人不善于推敲,不善于用一件事去證實和說明另一件事,那就讓他去學習律師的案卷。所以,智力上的種種不足總能找到一個彌補的藥方。 美德好比是珍貴的寶石,只需要用普通材料鑲嵌。最高尚的美德在一個普通人身上,盡管那個人的容貌并不出眾,但依然表現(xiàn)出氣度端莊,絲毫不比一些一表人才的人遜色。我們差不多總能看到,有些容貌出眾的人.卻跟美德格格不人,仿佛造物主在造他們的時候,忙中出錯,沒有把美德加在他們身上。因此,這些人即使看上去造詣很深,也是胸無大志,他們鉆研的只是做事的技能,而不是美德。不過這種情況也不總是如此,因為奧古斯都·愷撒、羅馬的菲斯帕斯、法國“英俊的”腓力普①、英王愛德華四世、雅典的阿爾西巴底斯②、波斯王伊斯梅爾都是精神高尚的人,卻也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 美,多數(shù)是外貌的美,而不是性格的美;也多半是舉止優(yōu)雅的美,而不是外表的美。最高境界的美是圖畫無法表現(xiàn)的,也不是生活中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突出的美總有一定比例的陌生感,也就是總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我們很難說阿皮雷斯③跟阿伯特·杜勒這兩個畫家究竟誰更輕佻一些。他們一個主張用幾何比例畫肖像,一個主張擷取不同臉上最美的部位湊在一起,畫出最美的臉來。我想這種肖像,除了畫它們的畫家外,誰也不會喜歡。除非那個畫家確實有神來之筆,能畫出從來就沒有過的美人來,就像音樂家有了靈感,在樂曲中營造出美妙絕倫的氣氛來一樣。但是他們依靠的決不是什么規(guī)則。一個人應該看到過許多臉,這些臉各個部位分開來看,說不上有什么美,但是加在一起就是美。 要是說美的主體確實存在于高雅的舉止中,那么有些人年齡一天天大起來,反而顯得越來越可愛,那就不足為奇了。美是夏天的果子,容易腐爛,不能持久。美往往使人年輕的時候放蕩無度,上了年紀就不再美貌。反過來,一個有德之人美貌常駐,就能使美德更加昭著,使惡行者更加汗顏。 P1-4
編輯推薦
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的《培根隨筆(初中階段導讀版)》更接近于論說文,涉及哲學、宗教、政治制度以及處世、修身、養(yǎng)性等等方面。培根的隨筆能成為名篇,流傳至今,就因為它們篇幅適中,又時常用一些生動的小故事和引言、富于詩意的比喻來說明一些哲理,把豐富的思想濃縮成名言警句,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