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談藝錄

出版時間:2005-12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阿根廷]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頁數(shù):356  譯者:王永年,徐鶴林,黃錦炎 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博爾赫斯以小說、詩歌名家,但他寫得最多的卻是隨筆札記,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說和詩加在一起才跟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國內(nèi)許多出版物介紹博爾赫斯時,這類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稱,其實博爾赫斯寫的不是通常那種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的散文,而是專門談論創(chuàng)作問題的藝文隨筆。這是作者最擅長的文體之一?! ⌒枰宰髡f明的是,這些筆觸雋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辯的結(jié)果,也包含直接來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燈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囂而憂傷的探戈。當過二十年文學教授,又做過十八年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博爾赫斯,雖說一生都生活在書籍和文學作品之中,卻不是那種只想躲在書齋里的學究式的人物。他討論創(chuàng)作藝術(shù)似乎也跟創(chuàng)作本身一樣,同樣是從苦難和喟嘆之中尋覓世人的精神蹤跡。所以,這些智性文章寫得極具感性,譬如關(guān)于夢魘,關(guān)于隱喻,關(guān)于時間,關(guān)于但丁《神曲》的修辭意圖,關(guān)于偵探小說的敘事法則,等等……諸如此類的詭譎之辯,讓他一說都沒有什么讓人發(fā)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凈凈直白的語言去解決思辯問題,實在是這世上少有的一項本事。他在一篇介紹莎劇的序言中寫道,“我讀過許多關(guān)于《麥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亞《麥克白》)直言“忘了不少”顯出一種優(yōu)雅的自負,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氣的專家學者,一句話打發(fā)了一大堆麻煩?! 〔柡账乖谠S多美學看法上都有一點特立獨行的意思。比如,他對莎士比亞是否將無限期的經(jīng)久不衰表示“無可奈何地懷疑”,而堅信許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談巷議中都可能有著堪與經(jīng)典作品相媲美的東西——經(jīng)典文本之所以經(jīng)典,是因為有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過程,他把產(chǎn)生經(jīng)典的動因更多地歸結(jié)為某些接受機遇。(《論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說里追蹤卡夫卡的美學先驅(qū),從濟慈的詩句中找尋個體與群體的時空聯(lián)系,從霍桑和愛倫·坡那兒發(fā)現(xiàn)了幻想與真實相碰撞的心理軌跡,這些不囿成見的審美認識總是那么新穎而生動,顯示出某種超前的感知。人們知道,接受美學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向唯文本主義發(fā)起挑戰(zhàn)的,而博爾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據(jù)于既往的審美經(jīng)驗指示了解釋學的路徑。他從作者、作品和讀者交互關(guān)系中發(fā)現(xiàn)了歷史,而不是根據(jù)歷史來定義作家、作品,這里邊的闡釋邏輯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個古老命題,至今在許多研究者那兒還是一頭霧水?! ≡诓柡账沟乃囆g(shù)迷宮里還有若干通向哲學的小徑,從柏拉圖到帕斯卡,從猶太教的神秘哲學到東方佛禪,思維的分岔接連不斷導入思想的幽勝之境。這也是博爾赫斯藝文隨筆的一大特色。其實,他思想的許多方面都走在當日學術(shù)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聲大噪的新學說也能從他這兒影影綽綽瞧出一些輪廓,諸如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當然,博爾赫斯沒打算要做哲學家,他最感興趣的還是現(xiàn)實與想象的關(guān)系,時間與無限的奧義——對于作家來說,問題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施展自己的“魔幻”之術(shù)。這不算什么哲學,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經(jīng)的美學問題,一切取決于經(jīng)驗與情感?! 〔柡账谷克囄碾S筆約超過一百萬字,凡四百余篇。本書選錄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別取之作者的十個隨筆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討論集》(1932)、《永恒史》(1936)、《探討別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爾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關(guān)但丁的隨筆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書:序言集》(1988)。

作者簡介

作者:(阿根廷)博爾赫斯 譯者:王永年 徐鶴林 黃錦炎 等阿根廷小說家、詩人兼學者。年青時隨家旅居歐洲,在日內(nèi)瓦等地求學。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 ?935年,小說集《惡棍列傳》問世,引起阿根廷文學界重視。1941年出版的小說集《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他最具開拓意義的作品,此后《阿萊夫》、《布羅迪報告》、《沙之書》和《莎士比亞的記憶》諸集愈臻其妙,以豐富的敘事手法構(gòu)筑了作者獨有的迷宮式小說世界。  博爾赫斯的創(chuàng)作成就還體現(xiàn)于篇目眾多的談藝妙文,那是20世紀經(jīng)典作家的智慧之門。從早年的《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到逝世后結(jié)集的《私人藏書:序言集》,他的10個隨筆集幾乎組成了一部藝術(shù)圣經(jīng)?! 〔柡账箵尾家酥Z斯艾利斯大學文學教授20年之久,還做過18年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晚年失明,仍以口述創(chuàng)作?! ?961年獲國際出版家協(xié)會福門托獎,1962年獲法國文化藝術(shù)騎士勛章,1979年獲塞萬提斯文學獎,1981年獲墨西哥奧林·約利茲獎,1983年獲西班牙智

書籍目錄

馬車上的銘文騎手的故事探戈的歷史    以上《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讀者的迷信的倫理觀對現(xiàn)實的看法電影敘事的藝術(shù)和魔幻關(guān)于惠特曼的一條注解《布法和白居謝》的辯護福樓拜和他典范的目標阿根廷作家與傳統(tǒng)    以上《討論集》隱喻循環(huán)時間    以上《永恒史》長城和書帕斯卡圓球柯爾律治之花柯爾律治的夢我們可憐的個人主義吉訶德的部分魔術(shù)納撒尼爾·霍桑作為象征的瓦萊里關(guān)于奧斯卡·王爾德關(guān)于切斯特頓第一個威爾斯卡夫卡及其先驅(qū)者論書籍崇拜濟慈的夜鶯謎的鏡子傳說的形形色色從寓言到小說有關(guān)蕭伯納的雜記一個名字兩個回響的考察歷史的羞怯論古典    以上《探討別集》威爾基·科林斯《月亮寶石》弗蘭茨·卡夫卡《變形記》赫爾曼·梅爾維爾《巴特貝》威廉·莎士比亞《麥克白》沃爾特·惠特曼《草葉集》    以上《序言集成》偵探小說    以上《博爾赫斯口述》奇妙神曲夢魘《一千零一夜》詩歌猶太教神秘哲學    以上《七夕》《有關(guān)但丁的隨筆九篇》序言第四歌里高貴的城堡烏戈利諾的虛假問題尤利西斯的最后一次航行仁慈的劊子手但丁和有幻覺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煉獄篇》第一歌第十三行大鵬和鷹夢中邂逅貝雅特麗齊最后的微笑    以上《有關(guān)但丁的隨筆九篇》文學“新生代”曹雪芹《紅樓夢》伊薩克·巴別爾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有的和沒有的》威廉·??思{《不可戰(zhàn)勝的人》約翰·斯坦貝克《人鼠之間》施耐庵《梁山泊好漢》紫式部《源氏物語》一部悲劇性的英國小說    以上《文稿拾零》胡利奧·科塔薩爾《故事集》莫里斯·梅特林克《花的智慧》安德烈·紀德《偽幣制造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尤金·奧尼爾《偉大之神布朗》《奇妙的插曲》《哀悼》約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套在脖子上的繩索》赫爾曼·黑塞《玻璃球游戲》古斯塔夫·福樓拜《圣安東的誘惑》胡安·魯爾?!杜宓铝_·帕拉莫》丹尼爾·笛?!赌枴じヌm德斯》托馬斯·德·昆西《康德晚年及其他散文》普布留斯·維吉爾·馬羅《埃涅阿斯紀》    以上《私人藏書:序言集》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讀者心目中務必要有一輛馬車的模樣。讀者盡可以往大里去想,后輪比前輪高,蓄勢待發(fā)。車夫是土生白人,像他駕駛的木料和鐵材制造的車子那般結(jié)實,他漫不經(jīng)心地吹著口哨,或者用溫柔得幾乎荒唐的聲音指揮三匹拉車的馬:后面兩匹賣力氣,前面一匹套著鐵鏈打頭開路(對于喜歡用比喻的人,好比破浪前進的船頭)。載重或不載重,區(qū)別不大,只不過空車行駛時不那么帶勁,車夫顯得更傲慢,仿佛仍保持著匈奴王阿蒂拉的戰(zhàn)車特有的軍事含義。行駛的街道可能是.鵝山街、智利街、帕特里西奧斯街、里韋拉街或者巴倫廷·戈麥斯街,但最好還是拉斯埃拉斯街,因為那里的車輛林林總總,各式俱全。緩慢的馬車在那里總是落后一段距離,但滯后卻成了它的勝利,似乎別人的迅疾是奴隸的驚慌緊迫,而它的遲延則是完全掌握了時間,甚至掌握了永恒。(暫時的掌握是士生白人惟一的無限資本。我們可以把遲延提升為靜止不動:即空間的掌握。)馬車經(jīng)久不衰,車幫上有一行銘文。郊區(qū)的古典主義要求如此,盡管加在馬車的堅實、形狀、用途、高度和現(xiàn)實的表面現(xiàn)象上的漠然的標識,證實了歐洲講演人對我們的喋喋不休的指責,我不能隱瞞,因為那是這篇文字的論據(jù)。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收集馬車上的文字:馬車上的銘文體現(xiàn)了漫步街頭的收獲,比起如今越來越少的收藏實物更有詩意?! ∥覠o意把那些拼湊起來的東西一古腦兒倒在桌面上,只想顯示其中幾個。選擇標準從修辭學角度考慮。眾所周知,那門有條理的學科包括詞語的全部效用,直到謎語、俏皮話、離合詩、拆開重組的格言、回文詩、立體回文詩,以及符號的微不足道或者平凡的效用。最后一項是象征手段而不是詞語,假如它能被接受的話,我認為把馬車上的銘文包括在內(nèi)也就無可非議了。那是名言的變體,起源于盾牌裝飾的文字。此外,不妨把馬車的銘文和其他文字相比,好讓讀者拋棄幻想,別指望我的調(diào)查出現(xiàn)什么奇跡。西班牙文學史編纂家梅嫩德斯一佩拉約或者帕爾格雷夫的深思熟慮的選集里,既然沒有或者從來沒有過,我們在這里又怎么能奢求?  有一個錯誤十分明顯:把馬車所屬的家族姓氏當作馬車真正的銘文。“博利尼莊園楷?!笔侨狈ο胂窳痛直傻恼信?,可以作為我指出的那一類型的例子;“北方之母”是名副其實的薩韋德拉家的馬車。這個名字很漂亮,我們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不可信,置隱喻于不顧,假定北方是那輛馬車創(chuàng)建的,在它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中衍生商號、雜貨鋪和油漆店。另一個是讀者已經(jīng)看到的名副其實的解釋。但是這類名字屬于與家族無關(guān)的另一種文字,即企業(yè)商號的類型。它們常見于有名的老字號,例如比利亞·烏爾基薩的裁縫店“羅得島巨人”和貝爾格拉諾的床廠“睡鄉(xiāng)”,但那不屬于我要探討的范圍?! ≌嬲鸟R車銘文花色并不是很多。傳統(tǒng)上都用肯定的句子——“貝爾蒂茲廣場之花,勝利者”——似乎對花哨感到厭倦?!搬烉D”、“手提箱”、“大頭棒”也屬于這類。我很喜歡最后一個名字,但想起另外一個,也是薩韋德拉家的,就覺得“大頭棒”黯然失色了。那第二個名字是“航船”,讓人聯(lián)想到海上漫長的航行,馬車在草浪起伏、風沙蔽日的潘帕草原上行駛,確實有航船的味道。P3-4

編輯推薦

博爾赫斯全部藝文隨筆約超過一百萬字,凡四百余篇?!恫柡账拐勊囦洝愤x錄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別取之作者的十個隨筆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討論集》(1932)、《永恒史》(1936)、《探討別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爾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關(guān)但丁的隨筆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書:序言集》(1988)。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博爾赫斯談藝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1條)

 
 

  •   第一次讀博爾赫斯的隨筆
  •   貌似剛買完,就漲價了..書的內(nèi)容自不多言,可是對于書的排版卻有意見要提。字若是再小一號,似乎會更好。書中的字太大,而且細,這樣看著,不夠安靜。
  •   書里面有很多新鮮的東西,可以學習和了解。但是感覺翻譯不是很好。
  •   作家對作品和作家的認識,但是有的論述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個人好惡而已
  •   博爾赫斯談紅樓夢:內(nèi)中充滿絕望的肉欲。是中國人的都會被他雷倒了??创髱熣劶t樓,我們可以增強信心,沒有獲諾獎不能說中國就沒像樣的文學作品,你想,連大師級的人物都看不懂紅樓夢,那其它的人更罔論讀懂還不及紅樓有名氣的作家作品了。
  •   看他的觀點就像看他的小說
  •   書是舊的,書殼磨損。20元不值,就是全新也就值12,3元。猶豫了很久才買的這種3流出版社的書,也是最后一次。在卓越買的書不少了,雖說我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可類似投訴看到的可不少,是不是該重視下?
  •   紙張有點粗糙,不過還可以
  •   當然有心的人都能得到學問
  •   好看,一種語言的趣味。
  •   博爾赫斯,我們就不多說了,推薦!
  •   我們知道,博爾赫斯這位狡猾的阿根廷文學大師寫得最多的,并不是那些善于帶領(lǐng)你到迷幻之境的小說,而是這些言辭樸素的書評.但,這并不是一本好讀的書.它已經(jīng)先假設(shè)了讀者必須有很充足的知識儲備,必須很了解世界文學史,假如你一點也不懂,那很可能在佩服之余,常常一頭霧水.不過,假設(shè)真的如此,那還可以挑些自己感興趣的嘛. 閱讀更多
  •      在《論古典》中,博爾赫斯寫道“我是七十多歲的人了;到了我這個年紀,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比巧合或者新意更重要”
       翻看浙江文藝出版社這個本子的目錄,你發(fā)現(xiàn)它告訴你該篇選譯自《探討別集》,而《探討別集》出版于1952年,現(xiàn)在我們來發(fā)現(xiàn)驚喜,我們知道博爾赫斯出生于1899年
       這是什么情況...浙江文藝出版社08年出版的《探討別集》里頭《論古典》也是最后一篇
      
      
  •     有時候你聽別人說的太多會晃好長時間才能過上回到自己生活,過自己“真實”的生活……可能是消化了別人給你的新觀點,可能是抽離了。嗚嗚~我還是消化比較好。雖然花的時間長一點。但是學學牛就好,牛從來不會消化不良,因為它都反芻!
      
      
      
      今天收到老朱短信,于是我在回家路上把《博爾赫斯談藝錄》又拿出來反芻。發(fā)現(xiàn)了以前做的好多好玩的筆記。
      
      
      
      在目錄里《關(guān)于奧斯卡。王爾德》標題旁我寫的是“語言的阿拉伯圖案”今天看把我自己都弄糊涂我寫的是什么了。原來是形容王爾德的優(yōu)美但和諧的語言風格。還有《貝雅特麗齊最后的微笑》旁我寫的是“悲痛;燃燒盡身上的塵世浮渣”有點明白……正是鋮鋮昨天電話里提到的但丁。說來慚愧,我竟沒有完整的看過《神曲》。我聽他說他十分愛《神曲》,他每次看書會揣摩作者的心境?!暗⊥娯愌盘佧慅R,望見她在高出,一個在明凈的天空,一個在最深的海底”這是多么美麗的情感。一方面是一種用于仰望的信念,指引的力量;另一方面,埋在心底最深處,用于懷念。怪不得即使得不到的悲痛,也能化作火焰,燃燒盡身上的塵世浮渣。
      
  •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阿根廷作家,詩人,還擁有一個十分特殊且重要的名號——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
      博爾赫斯的讀者都清楚,他的小說皆短小精悍,但這些小篇幅中,似乎都奇跡般蘊藏了數(shù)不清的謎語,仿佛柳暗花明了,卻又迷霧四起,讓人又再墜入了陷阱中。這個特質(zhì),便很容易讓人把他與“魔術(shù)師”這個稱謂掛鉤。而博爾赫斯雖然沉迷于萬花筒般的游戲,也在變幻莫測的語義組合中找到了自己的樂趣,但魔術(shù)師一詞對他來說可說是再莽撞不過的貶稱。魔術(shù)師本身便含有騙子的成分,因他的表演皆立足于信息不對稱這一優(yōu)勢,觀眾看到的戲法,是由他借助小聰明制造的錯覺,換言之,觀眾看到假象,而他知道真相。而博爾赫斯更像一個寓言家,他運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搭建了一座語言的房子,讀者走了進去,探險,挖掘,他也便化成了讀者的另一雙眼睛,跟著他歷經(jīng)迂回,“尋找震撼”,意義被一次又一次發(fā)現(xiàn),或從未被發(fā)現(xiàn)。這便是他的身份,一個篤信智慧,卻又崇拜“偶然性”的寓言家,他希望深諳世事,亦希望像嬰兒一般無知。
      博爾赫斯對“風格”一詞心存疑慮,認為《堂?吉訶德》雖然語言有欠精致,但故事已是值得千秋傳頌的經(jīng)典。而他的作品本身卻自然流露出強烈的風格,讓人一讀便能辨認出博爾赫斯的標簽。在論《神曲》的《奇妙神曲》一文中,他說到他跟《神曲》的初次邂逅:“一切都是在獨裁政府前不久開始的。那時我在阿爾馬格羅區(qū)的一家圖書館當職員。住在拉斯埃拉斯大街和普埃倫東大街,必須乘坐慢悠悠、孤零零的有軌電車,從北區(qū)趕到的阿爾馬格羅區(qū)南面,到位于拉普拉塔街和卡洛斯?卡爾伏街的圖書館上班?!倍嗝吹牟柡账?!僅這一段短短的話,就讓人在這篇散文中嗅到了他的小說的氣味,因為在他的任何一部小說中,都有這種命運和“偶然”共同炮制的愉悅與傷感。博爾赫斯并不是福樓拜,字斟句酌不是他的武器,他的風格,更多地來自他的作品的本質(zhì)含義。要負載千百個夢與謎題,短篇可能恰恰是最適合的容器,博爾赫斯讓這個可能成為了現(xiàn)實,風格與內(nèi)容再也難分彼此。而不知是天性還是習慣使然,他的談藝文也溢滿了他的特殊風格的氣息。他的議論文都不喜講道理,而偏向于舉例,正如他所說,“好的比喻是一座橋,一條路”,他用一個又一個例子來鞏固自己的論點,來打比方,用無數(shù)座橋和無數(shù)條路搭起了一壘壘的迷宮,令人走上了羊腸小道,卻又心生守得云開的快意。而他說自己在散文中多愛引證,是因為他不善于抽象思考。這一句話未免有點過謙,皆因他許多文章中的話中話和蜿蜒曲折的延伸義,正是他抽象思考的能力證明。他的散文的特異性,其實不過是他身為博爾赫斯的必然要求而已。
      圖書館館長這個身份,可說是影響博爾赫斯作品的一個重要因素。書籍除了讓他博學,也讓他身后跟了一個甩不掉的影子。他在圖書館中來往穿梭,在語言的海洋中潛行,漸漸的,他與書之間衍生的,不僅僅只是審美現(xiàn)象了。他試圖探討符號的奧秘,探討言詞的萬千面貌,探討一個又一個的夢。圖書館變成了他生命中兩個重大的夢魘:迷宮與鏡子。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主角各異的小說,其實都是他想要在意義的混亂中徒勞地開辟的一條明朗的道路而已,這個自救的過程導致的是似醒非醒的永恒結(jié)局,其中雖有不可避免的悲傷,但也有他的洋洋得意。
      身為一個阿根廷人,他身上當然少不了阿根廷人不可磨滅的特性。其中之一,便是“個人”特性。據(jù)他所說,阿根廷人是“個別的人”,不是“公民”,“國家是沒有個性的,而阿根廷人只有個人關(guān)系的概念”。雖然他說并不為這個概念辯護,但在論唯名論與實在論的文章中,明顯能感到他對前者的偏袒?!皩τ诎乩瓐D主義者來說,語言只不過是符號的任意游戲”,雖然它可能無比和諧,充滿秩序,但這種秩序,仿佛就像鏡子中那個人與自己的對稱性一般,不得不讓人產(chǎn)生懷疑,“這種秩序?qū)喞锸慷嗟轮髁x者來說,可以是由我們的片面認識而產(chǎn)生的一種錯誤或虛構(gòu)”,博爾赫斯便是持著這種懷疑寫作的。他要在這深淵中拯救出自己的殘肢與碎片,這個自己也是其他的任何人,但并不是“所有人”。他對鏡子與迷宮有難以解釋的懼怕和執(zhí)著,或許因為它們象征著個體的迷失與墮落,而且應該不是哲學意義上的,或者說不是存在主義的。他說“鏡子也就是迷宮”,只要在一個房間里擺滿了鏡子,便自然成了一座迷宮。想象一下,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孤獨地站在一個鑲滿鏡子的房子中央,徹底失去了方向,周圍是無數(shù)個自己,這時,充滿意義亦即是毫無意義,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在這混沌虛無中辨出自己的真實位置,而這一個真切的自己,也就是他筆下那些魯莽的強盜、流氓與憂郁的詩人,也就是鏡中那個衰老的博爾赫斯。
      晚年,博爾赫斯雙目失明,但眼前“并不是一片黑暗”,而是籠罩著暗淡的暮靄,偶爾會看到一些不明確的顏色。這些顏色,仿佛就是他小說中閃光的脈絡,是他對抗的印記。這個安詳、勇敢、真誠的詩人與斗士,留下了像《阿萊夫》、《圓形廢墟》等永恒的浮標(大海是他偏好的意象),人們想起這些篇章時,也會像他想起《神曲》一般:
      “我知道,哪怕明天我再打開這本書,我也會發(fā)現(xiàn)我現(xiàn)在還未能發(fā)現(xiàn)的東西。我知道,這本書將遠遠超出我的不眠之夜,也超出我們大家的不眠之夜?!?/li>
  •      博爾赫斯生前曾做過18年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覽盡群書,博聞強記。在他的《博爾赫斯談藝錄》里,還說起過幾本中國古典小說,如《曹雪芹與<紅樓夢>》、《施耐庵與<梁山泊好漢>》。
      
       所謂《梁山泊好漢》,自然便是《水滸傳》。博爾赫斯讀的是德國人弗蘭茨·庫恩博士的德譯本,為了讓西方讀者更加輕松地領(lǐng)略《水滸傳》的魅力,弗蘭茨·庫恩把原著分為了十小冊,并且給每一章節(jié)都冠以聳人聽聞的名字:《寺院第四戒律》、《赤發(fā)鬼》、《鐵孩兒》、《打虎歷險》、《神奇武士》、《木魚》、《不同的兄弟倆》和《號角聲、口哨聲、紅旗》等。
      
       這些名字里面,有的可以顧名思義,一看便知是原著中的哪個部分——如《赤發(fā)鬼》,肯定是講劉唐的。劉唐在第十四回《赤發(fā)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中初次登場,夜里喝醉了酒,赤條條地躺在靈官廟的供桌上,“露出一身黑肉……兩條黑魎魎毛腿,赤著一支腳”,估計如此猛烈的視覺沖擊,給庫恩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這一章節(jié)中選取了著墨并不多的赤發(fā)鬼劉唐作為標題。又如《打虎歷險》,一定是講行者武松的——李逵雖也打死過一窩老虎,可那段經(jīng)歷與“歷險”二字似乎扯不太上關(guān)系。
      
       還有些名字,初看不解其意,細細琢磨一下,也能找到出處——如《寺院第四戒律》,聽起來應該是講魯智深的,可為什么別的不提,只提第四戒律呢?翻到《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一回書,原來魯達在五臺山出家時,長老與他講“三歸五戒”。所謂“五戒”者,一不要殺生,二不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魯智深嗜酒如命,忍了四五個月,終于把持不住痛飲了一番,這才有了醉鬧五臺山的笑話。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弗蘭茨·庫恩單單提出第四戒律了。再說《木魚》,整部《水滸》,讓人最難忘的木魚聲,來自《楊雄醉罵潘巧云 石秀智殺裴如海》一回書。潘巧云與裴如海勾搭成奸,邀請淫僧來家中嫖宿,因擔心兩人睡過頭暴露了奸情,于是找了一個報曉的頭陀,每日五更天到楊家后門大敲木魚,高聲叫佛(其實是叫床——叫人起床)。
      
       而有的名字,語焉不詳,只能靠揣測了。如《神奇武士》——水滸中太多的神奇武士了,也不知是哪個?再看位置,在《打虎歷險》和《木魚》之間,即在武松打虎與楊雄殺妻之間,這一段書,前半截講武松,包括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等;后半截大多在講宋江,包括與戴宗、李逵的相識,以及水滸里的重頭戲《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分析起來,“神奇武士”四個字要么指武松,要么是說宋江在江州遇到的神行太保戴宗,又以戴宗的可能性為大——戴院長拴四個甲馬在腿上,可以日行八百里!夠神奇了吧?
      
       再來看《不同的兄弟倆》。這一段故事緊接著《木魚》,之后的十幾回書,提到了好幾對兄弟,如結(jié)義兄弟楊雄、石秀;如親兄弟解珍、解寶,孫立、孫新等。后兩對兄弟,恕我眼拙,實在記不起有什么不同了;反而楊雄、石秀,一個糊涂、一個精明,一個毛躁、一個冷靜,倒是符合“不同的兄弟倆”這個名字。
      
       剩下的兩個名字,可就有點百思不得其解了?!惰F孩兒》,在《赤發(fā)鬼》和《打虎歷險》之間——這幾回書里,只出現(xiàn)過兩個小孩,一個叫唐牛兒,一個叫鄆哥,就是給武大通風報信那個,可跟“鐵孩兒”這三個字有何關(guān)系?鄆哥要真是鐵孩兒,何至于被王婆揪住,鑿了兩個栗暴?最后一個《號角聲、口哨聲、紅旗》,最直接會讓人想起大躍進或者文革,亦或是崔健的演唱會,放到水滸中,便實在不知了——或許是在描述某次戰(zhàn)役吧。
      
       殺豬網(wǎng)
       htpp://shazhude.net
      
  •      我覺得,在所有名為《談藝錄》或類似名字的書中,博爾赫斯的此本《談藝錄》最好看。做個注解,此好看包含了好懂的意義在內(nèi)。說到《談藝錄》,諸位有點文化的看官或許都想到了錢默存先生的讓人望而生畏的大作。其實,《談藝錄》這個書名明朝后七子中的徐禎卿就用了,鐘書君也非原創(chuàng)(二人對翻譯作品都有公道的評論,認識到譯作終歸是喪失掉些什么的)。而博爾赫斯的這本《談藝錄》也無非是譯者冠上的名字,本人不懂西班牙語(雖然琢磨過幾天,基本停留在Hola,Gracias之類水平上,至今不會發(fā)大舌音),不知博公如何命名這些作品。古羅馬賀拉斯有《詩藝》一書,或許翻成《談藝錄》也未嘗不可,西方文論中的類似作品自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起也是蠻多的。
       博爾赫斯亦是個牛逼裝逼或傻逼人都會拿來顯擺的名字。我早在初一就知道此人了,當時知道他是曉得他當過阿根廷國家圖書館的館長,還是小半個漢學家。第二天,我就忘了此君的大名,卻依稀記得他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看法,并在歷史課上引用了。在《談藝錄》中,老爺子以自己的文學思想揣測了嬴政的想法,始皇造長城而焚書,后人也會毀掉他的長城(幾十年后的楚霸王就如是行了,不過毀掉的是宮殿而不是長城),此行為卻成了始皇的影子和鏡子。鏡子是可怕的東西,博爾赫斯酷愛它??垂伲阍诿媲昂捅澈蟾鞣乓幻骁R子,你就進入了一個無窮的迷宮了,那是屬于博爾赫斯的世界。
      高中,讀到了語文讀本(若干年后,我發(fā)現(xiàn)每學期發(fā)下的一本厚書編的真是好啊!可惜當時未認識到)中的名作《交叉小徑的花園》,又名《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名作。上了大學,發(fā)現(xiàn)博爾赫斯是個屬于各色人等的哥們。
      看過博爾赫斯大部分小說,都是短篇(而且不是太喜歡),在19世紀的莫泊桑契訶夫之后,20世紀僅靠短篇小說出名的除了老博外估計也只有魯迅了吧,哈哈(我孤陋寡聞)。其實博爾赫斯小說產(chǎn)量并不如詩歌和散文,他是拉美三大詩人之一。唯一的遺憾是,他和中國大陸的廣大文學家科學家一樣,未曾染指過那個瑞典光棍設(shè)立的破獎(在此只是替某些國人噴下口水,絲毫沒有詆毀諾貝爾獎的意思)。
      這本《談藝錄》涉及的作品很多(包括《紅樓夢》和《水滸》),老博沒有像錢鐘書那樣更多把精力花在研究上,不然世界上或許少了個文豪卻多了個大學者大哲學家也未必。這本書,能讓你很好地叩響比較文學的大門。此書完全扭轉(zhuǎn)了他的小說給我留下的未必佳的印象。
      文中妙句太多,思想亦駁雜,我就不多說了,如同柏拉圖瞧不起模仿已經(jīng)模仿了理念的藝術(shù)一樣,我去評價博爾赫斯的讀書筆記也不是太高明,為了表示對大師的尊敬,我可以繼承發(fā)揚他的精神并繼續(xù)發(fā)揮,或許與他所寫所想根本搭不上邊,沒關(guān)系,要感謝他啟發(fā)了我的思想,呵呵。博爾赫斯說,文學領(lǐng)域基本沒有無神論的(頂!)。
      
     ?。ㄒ唬?眼睛的旅行
       我坐在從新校區(qū)發(fā)往城里的公車上(通常是146),眼前是擁擠的人群。我慶幸自己總有本事名列前三的上車,賺到一個座位,如果我是站著的,奇思妙想可能就會打折扣。東坡說,最能產(chǎn)生靈感的地方是,枕上、廁上、馬上(公車上也差不多吧)。路程不短,路邊的景色并不陌生,我一眨一眨的望著窗外,這個動作和按快門是一個性質(zhì)吧。如果我的眼睛真是臺照相機,或者有錄像攝影過程會多好!我是個比較敏感的人,雖然視力不佳,眼神倒不錯,經(jīng)常在別人尚未發(fā)現(xiàn)我時先發(fā)現(xiàn)了對方(于是可以避開不想見到的家伙)。我一眨眼睛,一幅照片就誕生,我瞇起眼,睜大眼,一段視頻也出世,或者一個外在的我并不能看見的相機在我的背后一直跟蹤著我,這個場景很電影吧!起碼也是個MTV,加上搖晃和光影的效果就更妙了。
      
      (二) 話語霸權(quán)
       語言是奇妙的東西。博爾赫斯說,幻想的文學不適合西班牙語文學,卻合適北美文學。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認為,德語產(chǎn)生了哲學家,法語適合于科研,而中文,是屬于文學的。
       盡管語言千差萬別,內(nèi)在卻有相似處。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個提法很闡釋學。我們都有詞不達意的時候,中學語文課非要你說出這個詞含義,為什么不用別的詞的做法很惡心。以賽亞.伯林提到,你想說的越多,越想解釋深奧的東東,新的深淵就會出現(xiàn)。大聲無言,蘇格拉底也討厭語言不能盡意,于是沒有著述,他的思想多半都是柏拉圖記錄或許還加之妖魔化的。述而不作,是中外先賢都存在的可貴品質(zhì)。
       道與邏各斯是中西文化傳統(tǒng)中各有的一個形而上的牛逼概念。有趣的是word這個詞,我們都認識,它實際在翻譯中是等價于“道”的,如《新約.約翰福音》的首句,太初有道,翻得太好了,原文就是word。
       盡管語言有著弊病,我們還是依賴它,有時甚至成了它的奴隸。我有時不喜歡某人某事,會在口頭上說出不滿,天長日久,加上有時一種發(fā)泄的情緒存在,會咬牙切齒地去妖魔化,反過來,通過這種語言暴力,我加深了對彼人彼物的憎惡,這就是毅種循環(huán)?。≌Z言影響了你的情感。
      
     ?。ㄈ?夢魘
      我的夢又多又怪。學習了文學理論課后(雖然此課無聊乏味我也想學好卻又做不到考試時胡寫多虧老師開恩總給我79分),我發(fā)現(xiàn)可以用文藝學分析我的夢。我的夢往往是多位一體的,夢中的我常常是觀眾、敘述者、主人公、參與者等多重身份,有時甚至能模糊地意識到這是夢而控制夢中人的行為乃至夢的內(nèi)容。記得一個夢中,我碰到一群鬼,我很害怕。一個聲音告訴我,他們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你的心靈。我于是大聲說出此話,那些鬼頓時煙消云散(此夢是我看了《黑客帝國》后2天做的)。
      原來我和大師觀點不謀而合??!博爾赫斯說,夢是最古老的美學表現(xiàn),并引用了別人的觀點,夢里我們是劇場、觀眾、演員和故事。
      博爾赫斯又說,夢魘是否是超自然的呢?是不是地獄的裂縫呢?做夢時我們或許真去到地獄了。
      好夢會讓我回味一陣,壞夢讓我醒來慶幸幸好只是個夢。有些夢的框架總是出現(xiàn),可能稍稍改頭換面,卻本質(zhì)不變,是我心里的投射吧,可以做母題原型研究了。
      
     ?。ㄋ模?彌賽亞與火刑柱情結(jié)
       美國大片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大英雄,拯救人類于水火。我覺得,這是人類內(nèi)心一種本質(zhì)的彌賽亞情結(jié)使然,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救世主,哪怕你是所謂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不然一面唱著“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一面又唱著“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干嘛?看不到救世主,那就從人群中找一個拔高他膜拜他!在此要發(fā)揮下語言暴力,鄙視某個叫張廣天的不知給他什么頭銜的哥們,你作為基督徒又高唱《國際歌》,把M太祖和格瓦拉抬到耶穌一樣的高度,相信黨和教廷都饒不了你,如果現(xiàn)在是中世紀。
       特雷莎修女不止幫助窮人,她也有義工在大都市去撫慰那些有錢的空巢老人。她認為拯救人的心靈更重要。她拿過諾貝爾和平獎,就沖這點,這個獎是有價值的,別整天一副酸葡萄嘴臉或者“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心態(tài)。
       然而,把基督釘上十字架的也是人類,包括你我,我們都是兇手。對于異端,不合自己意見的人,總是要把自己奉為絕對正確,不能從精神上駁倒,就想從肉體上消滅。我們心中都有個火刑架,有可能的話,已經(jīng)有很多人燒死在上面了。
      
  •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寫,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
      
      
      
      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里安排了一幕叫做捕鼠記的弒兄??;《羅摩衍那》的最后一節(jié)是作者跋彌親自到羅摩的聚會上演唱《羅摩衍那》;奧德修斯向阿爾基努斯講述了奧德修斯的歷險記,山魯佐德在第六百零二夜講述的是整個《一千零一夜》故事的開頭到結(jié)尾......一直到喬賽亞.羅伊斯在《世界與個人》當中提出:“設(shè)想英國有一塊土地經(jīng)過精心平整,有一名地圖繪制員在上面畫了一幅英國地圖。地圖畫得十全十美,再小的細節(jié)都絲毫不差;一草一木在地圖上都有對應表現(xiàn)。既然如此,那幅地圖應該包含地圖中的地圖,而第二幅地圖應該是包含圖中之圖的地圖,以此類推,直至無限?!?br />   這些有趣的事例都是博爾赫斯在他的《吉訶德的部分魔術(shù)》里所列舉過的。而在博爾赫斯的小說《阿萊夫》里面,則提及了貝特婭里奇的表哥達內(nèi)里的《阿根廷印象》。這部長詩試圖描述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詩中也應該寫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某張書桌上,某一堆發(fā)黃的稿紙當中,也應該寫著這一部包括萬事萬物的《阿根廷印象》。
      如果說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莎士比亞、荷馬、羅伊斯和博爾赫斯與我都處在同一個時空,那么面對著這個被我們的時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哈姆雷特和奧德修斯們也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時空,并且親身參與進入了自己手創(chuàng)的時空,這樣的現(xiàn)實由不得我們不疑惑甚至是驚恐。
      
      《吉訶德的部分魔術(shù)》里還提到了關(guān)于《堂吉訶德》的一個事實:在書的第一部第六章,神父和理發(fā)師檢查吉訶德的藏書,其中有一本是塞萬提斯寫的《伽拉苔亞》,而理發(fā)師還發(fā)表了一番對塞萬提斯本人的評價。我們姑且可以將這個手法理解為塞萬提斯的自嘲。然而第九章開頭,書中又提到這本書的原文是阿拉伯語,是出版者請一個摩爾人花了一個半月時間譯完的。這不由得我們不恐慌——我們這個時空中最偉大的敘事者之一,居然只是出自一個阿拉伯人的臆想。那么,與他處于同一個時空的我們,究竟是否存在,這依然是一個需要質(zhì)疑的問題。
      因此博爾赫斯才說,如果虛構(gòu)作品中的人物能成為讀者或觀眾,反過來說,作為讀者或觀眾的我們就有可能是虛構(gòu)的人物。因此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令人質(zhì)疑的。
      有關(guān)這個假設(shè),笛卡爾早就提出如下猜想:我們所見的一切完全有可能是一個魔鬼的手創(chuàng),我們只是在經(jīng)歷著一場精心安排的夢魘。我們感官所見的一切,都可以被懷疑。也許你會質(zhì)疑笛卡爾的質(zhì)疑本身是荒謬的,然而對于我而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在我了解其背景之前,我接受的教育一直使我以為笛卡爾不過是想強調(diào)思想的重要性而已,進而接受到的信息是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并非“邏輯地懷疑”(笛卡爾語)?;厮菟氖?,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而言,西方是一個饑寒交迫的世界;再回溯四百年,對于大多數(shù)人類而言,太平洋的中間并沒有一片現(xiàn)在被叫做澳洲的大陸。笛卡爾自己則舉了視覺錯差的例子證明感官是會騙人的。那么再看看那些我們認為無可辯駁的事實,它們的合理性就顯得不那么牢靠了。
      但至少笛卡爾還樂觀地相信,唯有“我在思考”這一點,是不容懷疑的。但是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在哲學、宗教和科學上就一直是一個核心議題。思考的工具和對象本身是人的社會性賦予的,“我”為我的思考提供的無非思考的動力,然而如果遵照康德的“理性不可知物自體”說,這些當動力本身是他人無法直接認知到的,那么對于他人而言我的存在便是不可證的。而對于我自己而言,卻又無法保證“我”所作出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出自自己的意志,而并非收到其它因素的安排和設(shè)計,那么我便沒有理由相信我不是出自誰的創(chuàng)造。對于這一點,基督教的說法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我們,而且他/她/它對于我們來說是全知全能的,那我們之于上帝,和書中的人物之于作者之間區(qū)別何在呢?
      
      幸好博爾赫斯只提出了這樣的可能性,卻沒有去證明它。我們更愿意相信的說法,如同卡萊爾在1883年寫的一樣,世界歷史是一本無限的、神圣的書,所有人寫下這部歷史,閱讀它,并且試圖理解它,同時它也寫了所有人。在這個說法里,至少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     博爾赫斯談藝錄乍看之下要比小說集無聊,然而它并不乏新奇之處。因為闡述一個道理只需要幾句話,而演繹一個道理卻需要一本書。當那些句子出現(xiàn)的時候,我便不得不屈從于土氣的劃下劃線的動作,并將越劃越多直到劃滿為止。
      我曾無數(shù)次地重讀談藝錄——從開頭開始,也曾無數(shù)次地堅持不下去?!恶R車上的銘文》給了我簡單而浪漫的假象,《隱喻》、《夢魘》、《一千零一夜》……粗略的翻閱帶給我浮光掠影的趣味。不同的讀法會造就不同的幻影:如果從開始讀你會覺得它是生活中的《博爾赫斯小說集》;從中后部分讀你會覺得它相當枯燥無味;跳躍著看前半的標題你會看到一個抽象神秘的漩渦;而從結(jié)尾倒著讀起你則會感到某種異國風情。這都是不完整的閱讀給予我的幻覺,直到深入它的內(nèi)部我才真正了解到它是一本怎么樣的書。它是一本嚴謹而嚴肅的學術(shù)書籍。真正文筆的人不會隨便對待他寫下的任何東西,它同樣匯集了博爾赫斯火焰般光輝燦爛的文字,他的敘述有時達到了令人屏息的效果。它不是《小說集》,無論是誰都可以在后者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趣味;在前期它使我似懂非懂,在中后期它讓我干脆完全就看不懂。那些邏輯明明是那么暢達,卻像是掠過水面的陰影,晃過腦子卻什么都不留下。評點古往今來所有的作家,他具有這個勇氣,也擁有這個自負;這卻剝奪了我看《談藝錄》的大部分樂趣。我不了解霍桑、柯爾律治、克韋多;我也不曾讀過《馬丁?菲耶羅》、《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埃涅阿斯紀》。然而這并不會妨礙它的本質(zhì),只要你讀得漸入佳境,你就會幸福得渾身顫抖。
      迷人,正如斯蒂文森所說,是作家應該擁有的基本優(yōu)點之一。當我讀到那些閃著光的句子的時候我感到它們的迷人,正如我讀到這個句子本身的時候一樣。他人的句子經(jīng)過他的重述以后,獲得了更為精妙的效果;而他自己則擁有點明別人無法說明的事實的高超能力。我驚嘆了,我驚呼了,我哈地一聲笑了。博爾赫斯以總是讓我發(fā)笑,那是智慧的笑,是終于弄明白了一件事情的洞徹的笑。發(fā)笑的原因令我難以概括,不過但凡真正的作家都不會以讓讀者發(fā)笑為最終目的。這只是個附屬,一如博爾赫斯自己莊重的態(tài)度,他甚至沒有(或很少)挑起過一根眉毛。我們只好稱之為“會心一笑”。
      好話是說不盡的。哦親愛的博爾赫斯,他的文字有魔力,他的人有魅力;我愿意去盲目崇拜他,將他比作吹過春天夜晚的神秘的熏風。
      
      閱讀卡爾維諾需要讀他的所有,因為他是一顆百變之星;而閱讀博爾赫斯卻只需要兩本書,因為就連這兩本書也讀不完。盡管不情愿我也不得不承認人生就是為了一本書;博爾赫斯一生讀書,而他所寫的書則有意無意地是為了一本,一本包含了整個宇宙以及天國所有花朵的包羅萬象的書。沒人能比他更懂這本書以及書中提到的書,因為他花了一生去寫它。短篇小說要聰慧過長篇小說,而短篇談藝錄則要聰慧過短篇小說;《博爾赫斯談藝錄》我已經(jīng)看了兩年,有些篇目我讀了無數(shù)多遍,而有些篇目則一遍也沒有讀過。當我讀進去的時候我享受它,當我隨意翻閱著的時候我享受它。紅樓夢可能讀三遍,也可能讀五遍,小說集也是一樣;但談藝錄卻是切實地要讀一輩子。
  •     在即將讀完本書,以及翻完最后一頁的那一剎那,腦中浮現(xiàn)的唯一感受,便是自己還有無數(shù)多的作品有待于閱讀,還有無數(shù)多的思考、聯(lián)想、歸納有待于完成。但丁、《神曲》、《圣經(jīng)》、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紀德、福克納、蕭伯納……那么多的名字擺在眼前,實在可謂是:書山有路勤為徑。
      
      這樣想過,一方面為自己曾虛度的光陰感到遺憾。一方面又為大干一場的激情挑逗得躍躍欲試,神采奕奕。
      
  •     有人說博爾赫斯的散文作品比小說寫得好,我同意。
      
      博爾赫斯的真正成就在哪里?小說嗎?我覺得不是,更多的應該是他的“談藝作品”。他的談藝作品往往可以成為他的小說真正的注腳。從他的散文中我們看出他的小說,背后都有偉大作品的影子??柧S諾發(fā)現(xiàn)博爾赫斯寫小說大多是把它假想成一本書,正是如此。
      
      博爾赫斯的散文作品乍看沒什么驚世駭俗的,但是只要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非凡之處,比如那篇《烏戈里諾的虛假問題》吧(它讓我想到了他的那篇小說《另一次死亡》)。他提出了真實的模糊問題,而正是烏戈里諾真實性的模糊,才創(chuàng)造了一種美。同樣的,他談到但丁的那句“東方藍寶石的顏色”時說到了這句句子說了,黃昏時的藍色,又說出了煉獄清晨的金色。如此非凡的尋找美的能力,讓人嘆服。
      
      當博爾赫斯發(fā)現(xiàn)偉大作品中的偉大之美時,就會益著它寫成小說。用它與創(chuàng)造這種美的偉大作者對話。而博爾赫斯的優(yōu)秀,在于能發(fā)現(xiàn)這種美。在博爾赫斯的小說里。我們仿佛能和過去偉大的作家傾心交談。而我們該感謝他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為我們找到了通往偉大作家之門的道路。
  •   你真是細心啊。我想可能博爾赫斯是在虛構(gòu)自己的年齡。
  •   我覺得也有這個可能,但是為什么也沒有譯注之類的
  •   因爲區(qū)……才君的疑問,去翻了浙文版的《探討別集》,發(fā)現(xiàn):《論古典》似乎寫于1965年,其倒數(shù)第二段的後一個句子(譯得挺別扭)是:
    我無奇奈何地懷疑伏爾泰或者莎士比亞的無限期的經(jīng)久不衰,在1965年底的今天下午認爲叔本華和貝克萊的作品是經(jīng)久不衰的。
    也許是1965年寫的文章,而在《探討別集》再版(于1965年之後)時附在集後吧。而「七十多歲」:
    1、2、也許是博翁(故意?)沒算清楚自己的年齡?
    3、譯者的問題?
  •   麻煩兄臺了,難得你有雅興。其實也看到了《論古典》確實是1965年,但還是對不上...竊以為譯者至少也該加個注
  •   嗯,想起以前和一位朋友討論過博爾赫斯作品該有腳注的問題: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818620752/
    博翁作品該加多少注腳啊。
    譯者、編者與作者之間差得太遠,讀者於是受到多少局限~
  •   難道不該翻譯成《論經(jīng)典》嗎?雖然古典和經(jīng)典在西班牙語是一個詞,但博爾赫斯在這篇文章中一直談的是經(jīng)典問題啊……
    等我去查查原文……
  •   期待——aire老師索性翻一遍?
  •   馬猴老師,是那篇提到《易經(jīng)》和某《中國文學史》的文章嗎?如果是,那的確應該翻譯成《論經(jīng)典》……我明天再去查原文……
  •   aire老師說的沒錯。正巧在讀《探討別集》,這是最後一篇,還沒看到,以前翻過——經(jīng)妳這麼一說,似乎確是「經(jīng)典」而不該是「古典」~
  •   馬猴老師,區(qū)區(qū)不才兄:
    這篇文章應該被翻譯成《論經(jīng)典》,博爾赫斯在篇中探討的并非是古典問題,他說自己手頭有艾略特、阿諾德和圣伯夫的定義,這些人確實是從不同方面對“經(jīng)典”做出了經(jīng)典定義。所以,譯名一定是《論經(jīng)典》。
    我去查了原文和其他材料,《探討別集》(otras inquisiciones)首版年代的確是1952年。博爾赫斯一生寫過兩篇《論經(jīng)典》,第一篇強調(diào)經(jīng)典文學與民族主義的關(guān)系,1941年發(fā)表于《南方》第85期。第二篇《論經(jīng)典》寫于1965年底,發(fā)表于《南方》1966年第298-299期,在《討論別集》1966年再版時收入,構(gòu)成了最后一篇。
    由于我在浙江文藝出版社的《博爾赫斯全集·散文卷》與阿根廷Emece出版社的《Obras Completas de Luis Jorge Borges》中都沒有找到第一篇《論經(jīng)典》,所以也許可能大概博爾赫斯用后一篇《論經(jīng)典》替代了前一篇《論經(jīng)典》,但這個大膽假設(shè)沒有經(jīng)過小心求證……
    至于年齡不符的問題,這是翻譯的問題,原文中說的是“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想必是王永年老師眼睛一花,把sesenta看成了setenta……
    就這樣……
  •   永年老師已經(jīng)去了,這事兒得燒紙...
  •   我發(fā)現(xiàn)一件更吊詭的事……等我查會兒,再跟你們說……
  •   上次我看到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jīng)典》里頭,弗朗西斯·蓬熱錯成弗朗索瓦·蓬熱,燦然老師說是出版社給改錯了,新版似乎也沒訂正過來...
    現(xiàn)在京東們把書買成這么個賤價,出版的事兒更不好做了。aire老師你們要堅持下去啊...
  •   當年我看燦然老師《為什么讀經(jīng)典》序言中,發(fā)現(xiàn)了一處很大的硬傷,就是譯錯了,但當時我沒記錄下來,現(xiàn)在想找也難了,關(guān)鍵是我把Calvino的葡語文本弄丟了……一會兒再去找找……
    出版那事我就是一吐槽,一般不會真撂挑子。
  •   有可能是再版時修改文章造成的吧,據(jù)說博爾赫斯經(jīng)常變動早期集子中的文章,甚至改動文章的獻詞,本來獻給這個人,后來又獻給其他人。另外對于數(shù)字博大師好像經(jīng)常不那么精確,也可能是筆誤,譯者出錯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吧。
  •   LS請看10樓,aire老師是通西語的...應該就是這么回事了~~
  •   2012-11-11 23:16:23 aire
    ……我明天再去查原文……
    2012-11-12 14:39:43 aire
    第二篇《論經(jīng)典》寫于1965年底,發(fā)表于《南方》1966年第298-299期,在《討論別集》1966年再版時收入,構(gòu)成了最后一篇。
    至于年齡不符的問題,這是翻譯的問題,原文中說的是“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想必是王永年老師眼睛一花,把sesenta看成了setenta……
    一中兄,aire 君應該是查了原文說「六十多歲」吧。而中譯本作「七十多歲」。作者筆誤的可能應該不存在了。
    而再版時修改文章的可能性亦不大,據(jù)aire 君所說,這一篇《論經(jīng)典》寫于1965年底,1966年收入再版的《探討別集》——所以不會改出七十多吧。兄的意思是《探討別集》又版于1970年代,而博翁又改動過歲數(shù)(並很可能只改動了歲數(shù)?),中譯本據(jù)此照譯?我手頭的單行本《探討別集》版權(quán)頁上固然說據(jù)Maria Kodama 1996年版譯,但〈論經(jīng)典〉文中末二段說:「在1965年底的今天下午認爲叔本華和貝克萊的作品是經(jīng)久不衰的」——博翁真要改文章,大概不會不顧及此吧。
  •   吊詭的事:
    今天正好翻開了吳曉東老師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緒論中吳老師引用了博爾赫斯大神的這段話:
    經(jīng)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
    如果百度這句話,會得到無數(shù)諸如領(lǐng)導干部更要看經(jīng)典的文章……
    而在王永年老師的《論古典(經(jīng)典)》的中段,我看到了這句話:P511,古典(經(jīng)典)作品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心閱讀的書籍,仿佛它的全部內(nèi)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經(jīng)過深思熟慮,并且可以做出無窮無盡的解釋。
    還有該文章最后一段:我重說一邊,古典作品并不是一部必須具有某種優(yōu)點的書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
    我不知道吳曉東老師是從哪里引出的那句話,他沒給出處。存在著兩種可能:1 他看到這句話,信手用了。2 自己剪切的。如果是他自己從王永年先生的譯文中剪切的,那我覺得他很牛,我沒白白粉他,因為,首先:他敏銳地將古典改成了經(jīng)典。其次:他信手拈來兩句,水乳交融,毫無拼湊感。最后:拼湊的這句話居然成了博爾赫斯經(jīng)典語錄……
    但王永年先生的這段話的翻譯是略有問題的,博爾赫斯故意把“一段漫長的時間”作為主語,而不是狀語,這是有用意的,我想在這里,或許是一種反諷。草譯:
    經(jīng)典是一個民族、一個包含著不同民族的團體或一段漫長的時間決定去閱讀的那一本書,仿佛那書頁之內(nèi)的一切如同宇宙一般深邃、宿命、耐琢磨,一切都可以被闡釋,沒有盡頭。
  •   恩,朱兄說的是,學習了,aire 君分析得很細~
    在書上網(wǎng)上看到各種博爾赫斯的名言警句,這類難以考察出處的句子想來都少不了曲解、誤引乃至編造。這種事對于任何名家都少不了,不過發(fā)生在博爾赫斯身上會讓人覺得別有意味,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方面的大師~
  •   黃燦然把eclettismo翻成精英主義了。。
  •   這句也翻錯了Questa persona beata per mantenere la sua dieta senza nessuna contaminazione dovrebbe astenersi dal leggere i giornali, non lasciarsi mai tentare dall'ultimo romanzo o dall'ultima inchiesta sociologica.
  •   你丫真有文化。我仰慕的鼻涕都掉下來了-.,-
  •   少來。。。
  •   叉你,..........用不用這么高產(chǎn)的.........
    天天寫這么多..
  •   ‘鐵臂膊’蔡福?
    撓頭~~
  •   熱的要死,房事提不起興趣,隨便寫點東西吧,哈哈
  •   小心被人看到,沒興趣,那是要跪蹉衣板的..
  •   我暈
  •   比較勤奮啊
  •   熱的要死,房事提不起興趣
    囧……
  •   都啥跟啥??? 別把自己的不喜歡當做別人的愛好……
  •     熱的要死,房事提不起興趣
      
      囧+1……
  •   未完待續(xù)么
    博爾赫斯怎么談的水滸沒寫到
  •   此樓在老夫的指引之下,開始歪向房事了...
  •   膜拜安東和老蘇
  •   終于知道學生寫作文怎么老是跑題了。。。。
  •   原來是房事不遂的產(chǎn)物啊......
  •   df/smgmf
  •   不知所謂的文章,都不知道介紹了什么主要的東西,都是扯皮罷了。
  •   哦耶
  •   看來蘇格拉底與惡妻的故事原來另有隱情:)
  •   神奇武士,不同語言間的幽默感呀~
  •   不同的兄弟倆大概講的是雷橫和朱仝
  •   寫的有點意思,mark
  •   先弄一本談藝錄讀讀看 老卡的書好難找 估計現(xiàn)在我們最易懂的就是 我們的祖先了 命運交叉的城堡或是看不見的城市估計要讀好多遍或是多年后才能理解吧
  •   先讀寒冬夜行人吧,強烈推薦
  •   看了 相對于看不見的城市 夜行人要好懂得多 當然 我們的祖先那三個長篇才是入門之作
  •   雖然有很多句子不是很懂,但很喜歡他信手拈來的高屋建瓴的感覺
  •   那是因為翻譯比較那個……
  •   嗯……乍一看,你說的挺對的。
    但是我還是比較欣賞他的詩。
    如果加上翻譯的因素的話。我個人覺得王永年翻譯的還算不錯。(詩集《另一個,同一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