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鐘敬文 頁數:34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鐘敬文民間文藝學文選》主要內容包括民間文藝的建設、民間文學述要、口頭文字: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財產等。
書籍目錄
第一編一 民間文藝學的建設二 民間文學述要三 口頭文學: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財產四 建立新民間文藝學的一些設想五 加強民間文藝學的研究工作六 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民間文藝學七 把我國民間文藝學提高到新的水平八 民族傳統(tǒng)文藝的巨大作用九 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在民眾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十 關于故事記錄整理的忠實性問題——寫在《民間故事、傳說記錄、整理參考材料》的前面十一 民間文學集成的科學性等問題十二 談談民間文學在大學中文系課程中的位置第二編一 中國民間文藝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二 “五四”前后的歌謠學運動三 作為民間文藝學者的魯迅第三編一 槃瓠神話的考察二 老獺稚型傳說的發(fā)生地——三個分布于朝鮮、越南及中國的同型傳說的發(fā)生地域試斷三 劉三姐傳說試論四 《浙江風物傳說》序五 顧頡剛和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六 為孟姜女冤案平反七 中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獻給西村真次和顧頡剛兩先生八 中國民間故事型式九 絕句與詞發(fā)源于民歌——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問題第四編我與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藝學——《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自序
章節(jié)摘錄
?。ǘ┕糯P于神話、傳說的論述中國古代文獻上保存了相當豐富的神話、傳說、故事的資料??赡苁怯捎谌寮抑厥穼嵑汀安徽Z怪、力、亂、神”思想的影響,很多帶有原始思維特點的神話、傳說,在記錄的時候往往就被刪削、節(jié)略,使之歷史化;有的雖然未經改竄,但儒者又對其中神怪的因素加以曲解,使之合理化。如《太平御覽》引《尸子》所記孔子對“黃帝四面”的解釋:“子貢問于孔子日:‘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日:‘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謀而親,不約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面’也?!薄€有《呂氏春秋·察傳》孔子把“夔一足”解釋成“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這種把神話、傳說歷史化的解釋和作法,成為后代儒家把神話、傳說歷史化的重要依據。它除了反映儒家理性主義思想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由于時代發(fā)展,某些遠古神話已不能為后世所理解和信奉。從神話、傳說研究的角度來看,屈原的《天問》對許多古代神話、傳說提出質疑,也是在這種時代條件下產生的?! ∷抉R遷是一位很有見識的歷史學家,他對于神話、傳說時代“三皇”的歷史持保留態(tài)度,對于充滿“荒誕”材料的《山海經》、《禹本紀》也“不敢言之”,而把中國歷史從較少荒誕成分的黃帝傳說開始(后世《史記》版本中的“三皇本紀”是唐人司馬貞填補起來的),表現(xiàn)了他的比較嚴格的史學觀點。當然,現(xiàn)在看來,即使是《五帝本紀》,其中也多有化了裝的神話、傳說,這是司馬遷那時還不能徹底解決的學術問題。另外,在《史記》的其他部分,也采用了不少民間口頭傳說(如周王以烽火為戲,張良和圯下老人相見等的故事),他還引用了許多民間歌謠和諺語。司馬遷對于民間口傳史料這種區(qū)別對待的態(tài)度,對于民間文學研究也是很有意義的?! h代另一位史學家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里,保留了許多古代小說的目錄,并對古代小說的起源、意義等作了說明:“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爆F(xiàn)代歐洲有的學者稱民間故事為“小說的童年”。班固這里如實地論述了中國古代小說和民間口碑的密切關系。他對古代小說的這種看法,一直為后代史學家等所承襲?! τ谶h古神話中某些“荒誕”因素的看法,在經學家注疏中也反映出來。例如《詩經》的商頌、周頌等都有關于始祖的神話故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履帝武敏……”對于這些神話,西漢經學家毛公在相傳是他著的《詩傳》里,極力使之合理化。他把吞燕卵而懷孕,說成孩子(契)誕生時燕子適來;把“上帝”說成是“高辛氏帝”,把“踐上帝足跡”說成是走在高辛氏帝后面。這樣一來,就把原來的神話色彩洗刷干凈了。這種解說顯然不符合神話產生時代人們的認識。因此,到了東漢另一位經學家鄭玄的手里,他在《毛詩傳箋》中就撇開毛公的種種曲說,比較實事求是地恢復了原詩的說法,也就是承認了“荒誕”的神話,從而表現(xiàn)了一種比較明達的識見?! |漢還有一些學者,如王充、應劭,他們對古文獻所載和當時流傳的神話、傳說、民間風俗等,也用一種唯理主義觀點去評價。例如關于共工怒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的神話(《論衡·談天篇》),燕太子丹致天雨粟、烏頭白、馬生角的感應(《風俗通義》卷二)等,都被認為不合事理,給以駁斥。這種見解一方面表現(xiàn)了這些學者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他們還只能指出神話、傳說的某些情節(jié)非實際生活所能有,對于古代神話、傳說產生的社會條件及其思維特點,仍然缺乏理解。這種情況作為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認識,是我國民間文藝學史上不能忽視的現(xiàn)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