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楊春時 頁數(shù):391 字數(shù):35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作為這場論爭的理論總結,收錄了作者從1993年至今的主要美學研究成果,包括他與實踐美學、新實踐美學主要代表人物的商榷文章。 這些成果的時間跨度長達十幾年之久,清晰地展現(xiàn)了作者的美學思想歷程。
作者簡介
楊春時,男,1948年11月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1982年吉林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F(xiàn)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華僑大學特聘教授。兼任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等職務。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主要從事美學、文藝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以及中國文化思想史研究。發(fā)起“超越實踐美學”的討論,成為“后實踐美學”的代表?,F(xiàn)從事“文學現(xiàn)代性”以及文學主體間性研究。共發(fā)表論文近二百篇,出版專著十余部,代表作有《審美意識系統(tǒng)》、《系統(tǒng)美學》、《藝術符號與解釋》、《藝術文化學》、《人文綜論》、《生存與超越》、《百年文心——20世紀中國文學思想史》、《現(xiàn)代性與中國文化》、《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文學與美學》、《美學》(教材)、《文學概論》(合著,教材)、《現(xiàn)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等。承擔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多項,獲得國家級、省級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多項。
書籍目錄
上篇 主體性實踐美學批判 一 走向后實踐美學 二 再論超越實踐美學——答朱立元先生 三 審美的超實踐性與超理性——與劉綱紀先生商榷 四 對“后實踐美學質疑”的質疑——答彭富春先生 五 烏托邦的建構與個體存在的迷失——李澤厚《第四提綱》質疑 六 “新實踐美學”不能走出實踐美學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七 實踐烏托邦批判——兼與鄧曉芒先生商榷 八 實踐烏托邦再批判——答張玉能先生 九 實踐美學是抬高實踐而貶低自由的美學——與徐碧輝研究員商榷 十 關于《美學》的答辯——與張法對話 十一 “情感烏托”邦批判下篇 建設主體間性的超越美學 十二 從實踐本體論到生存本體論 十三 世俗的美學與超越的美學 十四 文學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十五 從實踐美學的主體性到后實踐美學的主體間性 十六 本體論的主體間性與美學建構 十七 自然主義的主體間性理論 十八 信仰主義與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理論 十九 論文學語言的主體間性 二十 論生態(tài)美學的主體間性 二十一 中華美學的古典主體間性 二十二 審美同情與審美理解:中西美學主體間性的互補 二十三 超越意識美學與身體美學的對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走向后實踐美學中國當代美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文革”前的“前實踐美學”階段、新時期的“實踐美學”階段和“后新時期”的“后實踐美學”階段。“后實踐美學”是中國美學超越“實踐美學”、走向世界、走向現(xiàn)代的階段。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當代美學剛剛起步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解放前傳入中國的西方美學與后來傳入中國的蘇聯(lián)化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發(fā)生碰撞,引發(fā)了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批判朱光潛先生的“唯心主義美學”為起因的美學大討論。在這場大討論中,崛起了兩個主要學派,一個是以蔡儀先生為代表的“自然派”(主張美是客觀的自然屬性,審美是其反映);一個是以李澤厚先生為代表的“社會派”(主張美是客觀的社會屬性,美是人創(chuàng)造的)。這個時期美學研究還集中在美的主客觀屬性問題,各派均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自然派”與“社會派”也勢均力敵,尚未形成主流學派。但是,這場論爭為以后的美學發(fā)展建構了基本的格局:李澤厚一派已經(jīng)具有了實踐美學思想的萌芽,在新時期發(fā)展為完整的“實踐美學”體系;蔡儀一派的“自然屬性”說也在新時期發(fā)展為“反映論美學”體系。 20世紀80年代美學的大發(fā)展是以實踐美學興起并成為主流學派為標志的。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的重新翻譯出版,使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迅速興起,并對蘇聯(lián)傳入的現(xiàn)行哲學體系構成重大沖擊。李澤厚先生代表的“社會派”找到了實踐哲學這個堅實的哲學基礎,突出并發(fā)展了美學思想中的實踐觀,從而形成了較完整的實踐美學體系。蔡儀一派仍堅持自己的觀點,并且突出了反映論原則,建立了更系統(tǒng)化的反映論美學。在兩種美學思想的論爭中,實踐美學具有無可爭議的理論優(yōu)勢,因而成為普遍接受的美學理論。
后記
1993年我發(fā)表了《超越實踐美學》(《學術交流》1993年第2期),以后又發(fā)表了《走向后實踐美學》(《學術月刊》2004年第5期)等系列文章,對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主流學派實踐美學發(fā)起了批判,引發(fā)了一場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的激烈的論爭。這場論爭涉及面廣,幾乎所有的重要美學家都卷入了。而且,這場論爭持續(xù)時間長達十余年,至今還在深入。在論爭中,不僅形成了新的學派后實踐美學,也促使實踐美學自身進行了反省和革新,包括實踐美學的代表人物如李澤厚等對實踐美學的發(fā)展,也包括實踐美學內部的分化而產(chǎn)生的新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自身也在論爭中得到深化,不僅堅持了審美超越性,而且確立了主體間性的美學觀,這就擊中了實踐美學的另一個要害——主體性,同時也使后實踐美學找到了堅實的哲學基點,從而與現(xiàn)代美學接軌。因此,可以說,這場論爭推動了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發(fā)展,改變了中國當代美學的格局。中國美學由一派獨大到多元并存,這是歷史進步、學術繁榮的表現(xiàn)。
編輯推薦
《走向后實踐美學》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