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德勝 頁數(shù):290 字數(shù):27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視像與快感》分為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讓思想面對現(xiàn)實和最后的理想主義者三編,對文藝美學進行了簡要研究。視像的消費與生產開啟了人的快感高潮。 視像的消費與生產,根本上是同我們時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享樂動機相聯(lián)系的……這,就是快感的征服性效應。回到本文開頭所引述的那段康德的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人的日常生活而言,視像與快感的一致。
作者簡介
王德勝,1963年生,上海市人,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山東大學特聘關鍵崗教授,遼寧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學年鑒》及《中國美學》主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
書籍目錄
第一編 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 視像與快感 為“新的美學原則”辯護 大眾傳播與當代藝術狀況 消費文化與虛擬享樂 傳媒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 媒介變化中的大眾文化 “儀式化”:大眾傳媒制度化時代的文學寫作 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 當代中國電影文化分析 娛樂化的“歷史” 世俗幸福的文學釋義 休閑:第三種力量 流行“懷舊”第二編 讓思想面對現(xiàn)實 讓思想面對現(xiàn)實 批評的誕生 批評的話題 審美文化批評與美學話語轉型 當代審美文化理論中的“現(xiàn)代性”話題 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的陷阱? 權力與體制之間第三編 最后的理想主義者 文藝美學:定位的困難及其問題 文藝美學:理論建設及其當代問題 “現(xiàn)代性的中國式訴求”與西方影響 走向大眾對話時代的藝術 文學研究“后批評”時代的實踐轉向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 最后的理想主義者 “學院派批評”二疑 批評的魔術 先揭露問題 再談論研究 言情小說與審美文化 藝術的難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康德曾言:“豪華是在公共活動中顯示鑒賞力的社會享受的過度(因之這種過度是違背社會福利的)。但這種過度如果缺乏鑒賞力,那就是公然縱情享樂……豪華是為了理想的鑒賞而修飾(例如在舞會上和劇院里),縱情享樂則為了口味的感官而極力營造過剩和多樣性(為了肉體的感官,例如上流社會的一場宴席)?!憋@然,作為一個19世紀的哲學家,康德所反對的,是一種與物質欲望的實際滿足表象相聯(lián)系的非審美(反審美)活動——感官享樂之于人的心靈能力、物質豐裕之于人的精神目標的“過度”(奢華、揮霍,追求流光溢彩的生活外表,或是以審美/藝術的名義實現(xiàn)對生活的占有能力)。在他那里,審美僅僅與人的心靈存在、超越性的精神努力相聯(lián)系,而與單純感官性質的世俗享樂生活無涉。如果說,這是一種關于美/審美的理性主義美學的標準陳述,那么,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康德所反對的,卻恰恰在以一種壓倒性優(yōu)勢瓦解著康德所主張的:“過度”享受的生活正在不斷軟化著理性主義者曾經堅強的思想神經,“為了口味的感官而極力營造過剩和多樣性”正在日益成為一種我們時代日常生活的美學現(xiàn)實。這樣一種美學現(xiàn)實,極為突出地表現(xiàn)在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的視覺性表達和享樂滿足上。就像“美麗”是寫在嫵媚細膩的女明星臉上的燦爛笑容,“詩意生活”是綠樹草地的“水岸名居”,今天,“審美生活”由斑斕的色彩、迷人的外觀、眩目的光影裝扮得分外撩人、精致煽情。美/審美的日常形象被極盡夸張地“視覺化”了,成為一種凌駕于人的心靈體驗、精神努力之上的視覺性存在。這一由人的視覺表達與滿足所構筑的日常生活的美學現(xiàn)實,一方面是對康德式理性主義美學的理想世界的一種現(xiàn)實顛覆,另一方面卻又在營造著另一種更具官能誘惑力的實用的美學理想——對于日常生活的感官享樂追求的合法化。事實上,這是一種完全不同于“用心體會”之精神努力的“眼睛的美學”,其價值立場已經從人的內在心靈方面轉向了凸顯日常生活表象意義的視覺效應方面、從超越物質的精神的美感轉向了直接表征物質滿足的享樂的快感。也正是在這里,康德美學的那種理性主義立場被徹底拋棄在精神荒蕪的心靈田野上;康德所要求的那種絕對的精神超拔、心靈感動,已不再能夠成為區(qū)別美/審美與人的世俗性日常生活的尺度。日常生活無須因為它的粗鄙膚淺、缺少深度而必須由美學來改造;相反,在今天,美學卻是因為它在人的感性之維證明了日常生活的視覺性質及其享受可能性而變得魅力十足,以至于房產商們開始迫不及待地使用諸如“美墅館”、“美學生活”之類來命名樓盤。很明顯,這樣的命名幾乎最大限度地把當今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的物質享樂欲求與有限的審美想象力統(tǒng)一了起來。人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的美學改寫成為一種“眼睛的美學”。視覺感受的擴張不僅造就了人在今天的“審美/藝術”想象,同樣也現(xiàn)實地抹平了日常生活與審美/藝術的精神價值溝壑?!叭粘I顚徝阑狈浅>唧w地從一種理性主義的超凡脫俗的精神理想,蛻變?yōu)榭吹靡?、摸的著的快樂生活享受。二在這樣一種極端視覺化了的美學現(xiàn)實中,與人在日常生活里的視覺滿足和滿足欲望直接相關的“視像”的生產與消費,便成為我們時代日常生活的美學核心。作為日常生活審美化過程的具體結果和直接對象,視像的生產根本上源自于我們時代對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快感的高漲欲求和熱情追逐——生產是作為消費的同一物而出現(xiàn)的。在洋溢著感性解放的身體里,人對于日常生活的欲望已自動脫離了精神的信仰維度,指向了對于身體(包括眼睛對于色彩、形體等)滿足的關注和渴求。就像閱讀擺脫了對文字的艱難理解而依賴于對插圖的直觀、日用商品的漂亮包裝代替了人們對商品使用功能的關心,人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等需要和滿足逃避了理性能力的壓力,轉而服從于各種報紙、刊物、電視、互聯(lián)網上的圖像廣告:在“看得見”的活動中,對象之于人的日常生活的意義被轉換成一種視像,直觀地放大在人的視覺感受面前;衣食住行等的需要和滿足已不僅僅局限于實際的消費活動,它們由于視像本身的精致性、可感性,而被審美化為日常生活的一種視覺性呈現(xiàn)。這樣,視像的存在,便在人的日常生活與美學的現(xiàn)實指向之間確立了一種新的基本關系模式,即:審美活動可以跨過高高的精神柵欄,“化”為日常生活層面的視覺形象;精神內部的理想轉移為視覺活動的外部現(xiàn)實,心靈沉醉的美感轉移為身體快意的享受。顯然,在這樣的關系模式中,人在日常生活里對于各種視像的現(xiàn)實消費,便主要是由視像本身的外觀及其視覺效應來決定的。一方面,視像本身可以不承載人對日常生活的具體功能性要求,卻必定要直觀地傳達人對日常生活的享樂趣味。事實上,在當今人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對象的功能性質已不再是首要的和主要的,而那些甚至是游離于具體功能之外的對象的視覺滿足效果,則上升為人對日常生活意義的把握??梢哉f,視像的非功能性或超功能性,正是視像的存在特征,也是各種視像得以“審美化”人的日常生活的基本根據(jù)。另一方面,擺脫了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目的,視像的全部意義指向便落在了人對于外觀的視覺感受方面。由此,視像的美學價值直接依賴于某種形式存在的視覺魅力。對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來說,這種視覺魅力所傳達的,主要又是一種基于消費活動和消費能力之上的感性滿足的快樂,即通過“看”和“看”的充分延展來獲得身體的充分享受。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圖像廣告總是比文字廣告更具有感官的煽動力,而活靈活現(xiàn)的電視廣告則又遠遠超出了平面的報刊廣告對于人的眼睛的抓獲效應?這種對于視像的消費特點,同時也決定了視像生產在當今日常生活中的性質,即:第一,視像的生產首先不是為了充分體現(xiàn)“物”的日常功能,而是刻意突出了人在日常生活里對于“物”的自由的消費和消費能力。視像存在不能沒有一個基本的物質對象,比如花園豪宅、“成功人士”,比如化妝品、艷麗明星,比如私家汽車、漂亮女人……但對于視像的生產來說,這種“物”的存在實際上卻并不借助于其功能價值的唯一性,而是更為直接地依賴于“物”的可視性,以及由“物”的可視性所帶來、所意味的人的生活享樂滿足——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正是對于視像意義的生產,它是視像生產的根本。在這里,由視像生產所導致的,其實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功能需要與形式感受之間的分離。第二,視像的生產方式集中于對外觀形式的視覺性美化、修飾,它體現(xiàn)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審美趣味“物化”可能性。作為我們時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直接結果和對象,視像以及視像的生產特別強調了對于視覺可感的形式特征的極端關注;美化、修飾甚至凌駕于直接功能價值之上的那種外觀包裝,諸如情人節(jié)出售的心形巧克力和充滿“愛意”的鮮艷包裝盒,其視覺上的“愛情效應”已經轉移或者說淹沒了巧克力本身的存在:人們消費的已不再是巧克力本身,而是巧克力的視覺形式及其感受滿足。這樣,在根本上,由視像生產方式所體現(xiàn)的,便是在日常生活之“物”的形式外觀上所“物(質)化”了的人的特定審美趣味。換句話說,在今天這個時候,隨著視像生產的日益發(fā)達,日常生活里人的各種審美趣味日益失去它原來的精神想象性質,而“無可爭辯”地落實在各式各樣的實體形式之上。視像生產方式因此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審美趣味的指向性轉換。第三,視像的生產高度激化了對于當代技術的利用,同時也進一步凸顯出技術力量在人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在我們時代,人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的視覺感受范圍、程度、效果等,已經不僅僅取決于人的眼睛本身的自然能力,而是越來越受到一定技術力量的控制——看什么、不看什么或怎么看,是由所“看”對象的技術構成因素來決定的。因此,對于視像的生產來說,它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圍內實現(xiàn)自己的實際效果,往往也直接同其對于技術的有效利用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說,視像的生產是一種高度技術化了的當代生活工業(yè)成品的生產,那么,很明顯,由于當代技術本身所具有的精確復制、批量生產能力,視像的生產便具有了無限的可復制性,而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各種視像的消費也因此是無限量的,并且不再是“獨一無二的”。如果說,視像的生產強化了當代技術對于人的日常生活的介入,那么,通過視像的生產,當代技術前所未有地在人的日常審美領域獲得了自己的美學話語權。第四,大眾傳播媒介充當了視像生產的主力。一方面,視像生產本身就是當代大眾傳播媒介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雖然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生產視像的能力各有不同,但它們幾無例外地都把日常生活的視覺轉換作為自己的目標,從而為視像生產的迅速擴張?zhí)峁┝丝赡堋_@一點最明顯不過地表現(xiàn)在電視臺對于觀眾收視率的迫切追求、雜志封面對于圖片設計的精雕細鑿、大小報紙越來越多的彩色插頁上。三視像的消費與生產開啟了人的快感高潮。視像的消費與生產,根本上是同我們時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享樂動機相聯(lián)系的。實際上,對于今天的人來說,視像的存在最為具體地帶來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享受,這種享受本身就是一種直接的身體快感。這里,視像與快感之間形成了一致性的關系,并確立起一種新的美學原則:視像的消費與生產在使精神的美學平面化的同時,也肯定了一種新的美學話語,即非超越的、消費性的日常生活活動的美學合法性。這里有一個例子。在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中國大城市,今天幾乎都有一個以“左岸”命名的公共場所:“左岸”酒吧、“左岸”咖啡館、“左岸工社”寫字樓……“左岸,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永遠的情結。相對于右岸正在演示的浮華與喧囂,在左岸卻更能安靜從容地進行藝術般的生活”。這段寫在廣州著名“白領社區(qū)”麗江花園售樓書扉頁上的話,活脫把一個眼睛看得見的“左岸”擺在了我們面前。當年飄蕩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的咖啡味道,如今被視覺化為一個“富有人文氣息”的日常生活“品味”與“格調”的時髦視像;許多年前曾經吸引畢加索、夏加爾、亨利·米勒、詹姆斯·喬伊斯來此尋找藝術夢想的巴黎左岸,今天不僅是一個流行的廣告創(chuàng)意、時髦的商業(yè)標簽,更是苦心尋找“高貴”與“優(yōu)雅”生活方式的中國新生中產階級用眼睛收獲的一種自慰式快感。其實,不僅是“左岸”,當Town-house用“有天有地、獨門獨院、帶私家車庫”的近郊別墅小樓來建造“美學人生”時,毫無疑問,它所提供的同樣是一種看得見的、“審美的”日常生活,一種視像與身體快感的精致統(tǒng)一。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今天的日常生活來說,視像的消費與生產十足是享樂性質的。當然,在這里,享樂滿足的快感并不具有精神內在的品格,它所呈現(xiàn)的也只是人在日常生活里最直接的欲望和動機,盡管這種欲望和動機已經由特定的視像“物化”為頗具浪漫詩意外殼的人生形象。事實上,在我們時代的日常生活里,視像以及視像的消費與生產所提供的快感,從根本上區(qū)別于經典美學對“美感”的“無功利性”要求。在這樣的快感中,源自視覺感受的快感高潮以對人的身體的直接貼近,首先取消了“不沾不滯”的靜觀審視的可能性。其次,這樣的快感總是以實體形式存在著,即必須寄存在特定的日常生活視像之上,因而它又必定是直接的和形象的,或者說是實體性的——快樂的享受至少是一種視覺占有的滿足;它既無須高度發(fā)達的心靈想象與精神期待,同時又通過大規(guī)模的技術優(yōu)勢而擴大了日常生活在視覺上的審美化前景。特別是,這樣的快感通常是具有征服性的,就如同美侖美奐、形象直觀的視像本身對眼睛所具有的征服性一樣。這種征服性,一方面是由于批量化的視像生產在日常生活領域里通常具有迅速擴張的巨大能量,隨之而來的便是人的視覺感受以及身體的享樂滿足無可逃避地陷入其中??旄械膩砼R追隨著視像生產的擴大,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及其滿足感則追隨了快感的蹤跡。另一方面,由于視像本身的感性享樂誘惑,也由于視像所具有的那種“化世俗為非凡”的審美修飾性,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視像消費開始由被迫走向上癮——在“審美/詩意”生活享受的激勵下,人們對于視像的消費性沉迷變得愈發(fā)大膽和強烈,愈發(fā)受制于那種視像消費所帶來的快感。在這方面,各種大型展會(如“北京國際汽車展”、“大連國際服裝博覽會”)、大都市的高檔商場,可以成為很好的例子:在這些地方,商品(物)的日常生活功能已淹沒在大量視像(商品外觀)的“審美性”中,“購物”的生活必要性則被視覺上的享受所取代;原本作為日常生活的實際消費活動其實已從整個過程中退出,而轉向了眼睛的快樂、視覺的流暢,以及由此產生的日常生活的滿足感。人們流連忘返于這樣的場所,由于既不需要任何實際的理由,也無須任何實際的經濟支出,因而可以“無目的”而“合”享樂目的。這,就是快感的征服性效應?;氐奖疚拈_頭所引述的那段康德的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人的日常生活而言,視像與快感的一致性,充分表征了我們時代的感性特征。它不僅源自于我們身體里的享樂天性,更大程度上,它已在今天這個時候推翻了康德這位19世紀美學家的信仰;“過度”不僅不是反倫理的,而且成為一種新的日常生活的倫理、新的美學現(xiàn)實。如果我們同意美國傳播學家約翰·費斯克所說的:“大眾文化趨向于過度,它的筆觸是寬廣的,色彩是亮麗的”,那么,它顯然已經暗示了發(fā)生在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向與大眾文化實踐之間的某種關聯(lián)。
后記
剛剛做完了學術自選集《當代處境中的美學問題》的選編工作,馬不停蹄的,又著手編就這本文集,極度疲累之余,卻也有一種“終于”完成任務的輕松和愉快感——選編文集這份工作的緊張和不易,此時方才真切地體會到了。由于近年來的工作緣故,我一直沒有機會把自己發(fā)表過的東西拿出來整理一番。這次兩本個人文集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里動手選編,讓我第一次有機會比較全面地清理了一下自己以往的工作,同時也對自己較長一段時間里的研究成果做了一次大體的歸總。多年來,我所做的,主要是美學理論、現(xiàn)當代中國美學史以及當代審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寫作和發(fā)表的文章,也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因為編輯文集的需要,我對已經發(fā)表的東西做了一些分類。收在這本集子里的,除個別以外,主要是近些年里我對于當代文化現(xiàn)象、文學理論問題的討論文章或批評性文字,另一些有關美學、美學史研究的論文,則編入了另外那本文集當中。這樣,兩本文集在內容上也就有了一定的區(qū)別。當然,對于現(xiàn)在放在這本集子里的文章,我自己是并不滿意的。之所以敢拿出來,主要還是想對自己有個交代:畢竟在學術的道路上走了二十多年,回過頭去檢查一下自己留下的腳印,也好繼續(xù)走以后的路。所以,對我來說,這本文集的意義,也就在于“鑒今”了。真心感謝我的太太賀麗女士。這幾年中,因為她的細心照顧,因為她的寬容,我得以無后顧之憂地把研究和寫作當作唯一需要認真關心的事情。這本文集的出版,應有她的功勞。謝謝所有曾給予我熱情支持的朋友們。
編輯推薦
《視像與快感》為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