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5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嚴云受 頁數(shù):318
Tag標簽:無
前言
授業(yè)解惑,樂莫大焉,而收懷東為弟子,乃我生平一大樂事也。今聞其博士學位論文即將出版,問序于我,更是喜不自勝,遂欣然命筆以述原委云?! 褨|皖人,勤奮好學。嘗從母校北京大學中文系孫靜先生攻讀碩士研究生,專治魏晉南北朝文學,苦學三載,學識大進。一九九七年秋,懷東來山東大學,從我研治隋唐五代文學。入學之始,我即指定“杜甫與六朝文學”為其博士學位論文,以便發(fā)揮其所長,冀收事半功倍之效。 魏晉六朝,誠如魯迅先生所說,是一個“文學的自覺時代”。但自唐迄今,千馀年來,對六朝文學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大概言之,貶多于褒,毀多于譽,甚至在某個時期,幾近全盤否定。對六朝文學的評價,涉及許多重大文學問題,甚或關系到對文學本質(zhì)的認識。但直至近二十年來,對其評價方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而詩圣杜甫,可謂是公正評價六朝文學之第一人。杜甫之前,對六朝文學幾乎是一片撻伐之聲。隋末大儒王通,對六朝文學攻擊不遺余力。其《中說?事君篇》云:“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則典。鮑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吳筠(當為“均”)、孔(稚)圭,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誕?;騿枺▌ⅲ┬⒕b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問湘東王兄弟,子曰:貪人也,其文繁。謝跳,淺人也,其文捷。江總,詭人也,其文虛。皆古之不利人也?!睂δ铣娜藥缀酢R倒,其所肯定者,僅顏延之、王儉、任坊數(shù)人而已!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亦云:“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jù)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饰墓P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圣之軌模,構(gòu)無用以為用也?!苯导袄钐?,對六朝文學的譴責之聲仍不絕于耳。唐初史臣,對六朝文學多持批判態(tài)度,《周書.王褒庾信傳論》更直斥集南北朝文學之大成的庾信為“詞賦之罪人”?!俺跆扑慕堋彪m有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但其對六朝文學的認識仍有極大的偏頗。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啟》所云,與乃祖王通一脈相承;楊炯、盧照鄰輩,持論亦與王勃無異。以高倡復古為革新的陳子昂,對六朝文學更是一筆抹倒。大詩人李白,時或難免子昂的偏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庇衷唬骸傲?、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但太白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對六朝文學還是頗多借鑒的,尤其對謝跳情有獨鐘,贊不絕口,可謂“一生低首謝宣城”,太白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是充滿矛盾的。 惟獨杜甫不然!他在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結(jié)合上,較為正確地解決了借鑒六朝文學的問題。其《戲為六絕句》有云:“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边@“清詞麗句必為鄰”,正是對六朝文學的肯定;而“恐與齊梁作后塵”,則是對六朝文學的批評。故清人馮班云:“千古會看齊梁詩,莫如老杜。曉得他好處,又曉得他短處。他人都是望影架子說話。”六朝時期的重要詩人,杜甫幾乎都已論及。他對陶、謝、庾、鮑、陰、何的贊譽,更是人所共知。李白是杜甫最景仰的詩人和朋友,而他用“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來褒揚這位詩仙,足以見出詩圣杜甫對六朝文學的高度評價。杜甫既“別裁偽體”,又“轉(zhuǎn)益多師”,博取眾長,細大不捐,故能成就一部博大精深的杜詩。中唐詩人元稹正是基于此而率先提出了杜詩“大小之有所總萃”說,嗣后秦觀在《韓愈論》中又加發(fā)揮。而微之、少游所論列者,大半為六朝詩人。舍六朝,何來律詩的成熟!何來唐詩的繁榮!舍六朝,杜甫何以集其成,又何以成其大!故清人厲志云:“終唐之世,善學漢魏六朝,以少陵為最?!睆垳酶M而云:“千古善學六朝者,唯(杜)公。”
內(nèi)容概要
《詩史運動與作家創(chuàng)造:杜甫與六朝詩歌關系研究》是以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并吸收評審和參加答辯會專家的意見增刪、修訂而成的。杜甫人格偉岸崇高,詩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詩歌史、文化史上永遠之豐碑,然其生平坎坷,一生啼饑號寒,傷時憫亂,憂國憂民,筆者心深愛之。然而,愛好不等于能夠研究,更何況杜甫研究自古稱“學”,碩果累累,千家注杜,蔚為大觀。因此,筆者選擇杜甫作為研究對象尤其是博士論文題目,自然有不自量力、力不從心之感。但是,在中國詩史甚至中國古典詩歌理論研究中,如果避重就輕,繞開了杜甫,很多問題、很多現(xiàn)象很難得到清楚的解釋,因為杜甫詩歌確實是中國古代詩史發(fā)展的頂峰,是既“集大成”又“開詩世界”的重大轉(zhuǎn)關,是中國古典詩歌理論成就與特色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最近出版的楊義先生的《李杜詩學》就是從中國古典詩歌理論的角度研究、總結(jié)李、杜詩歌成就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就杜甫研究本身而言,不少問題也有待于深化,比如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造就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詩歌史的發(fā)展為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條件、藝術經(jīng)驗,有鑒于此,本文就試圖將杜甫詩歌活動放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詩歌流變、詩史運動中作綜合考察。這種研究論題還涉及如何確認影響關系、如何解釋作家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等文藝學命題,而現(xiàn)有的有關研究理論與模型,如傳統(tǒng)文學研究通過尋找字句出處以確認影響關系、當代文藝學對于作家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大而化之的解說等,在面對具體的文學史問題時缺少深刻的解釋力,這就更增加了此項課題研究的難度。由于個人學養(yǎng)、才力以及時間之不足,目前提交的是個人讀杜、研杜的一點心得而已,是筆者奉獻給詩人杜甫的一瓣心香。筆者殷切地期待著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筆者想這不僅對筆者個人是一種幫助和提高,也是深化筆者們共同深愛的詩人杜甫研究之需要吧。
書籍目錄
序/張忠綱引論:杜詩“集大成”說及其闡釋方法考論第一章 六朝文學成就與初盛唐人的評價第二節(jié) “六朝”概念含義溯考第三節(jié) 士族社會及其文化特征第四節(jié) 六朝審美文化之開拓第五節(jié) 初盛唐人對六朝文學的反思及其貢獻第六節(jié) 初盛唐審美文化之繼承性“永懷不江左逸,多謝鄴中奇”與唐詩繁榮第二章 “《文選》理”與杜甫的立場第一節(jié) 《文選》在唐代傳播的詩學意義第二節(jié) 杜甫接觸《文選》的途徑與意義第三節(jié) 六朝詩之“弘麗”與“選體”第四節(jié) 杜甫接受“選體”的背景與總體認識第三章 杜甫與田園詩人陶淵明第一節(jié) 陶淵明與晉宋之際詩風演變第二節(jié) 陶淵明其人其詩被接受過程第三節(jié) 陶、杜思想異同論第四節(jié) 田園詩的超越性與現(xiàn)實性第五節(jié) 從“文取指達”到“風騷共推激”第四章 杜甫與山水詩人謝靈運第一節(jié) 謝靈運的詩史貢獻及其影響第二節(jié) 杜、謝人格異同論第三節(jié) 山水詩與行旅詩、抒情詩第四節(jié) 典重的寫景與超越的思考第五節(jié) “有意作詩”與藝術精神的弘揚第五章 杜甫與社會詩人鮑照第一節(jié) 鮑照對于其時代的超越第二節(jié) 杜甫處境變化及其與鮑照的共鳴第三節(jié) 思想轉(zhuǎn)型與現(xiàn)實批判第四節(jié) “險俗”與“俊逸”第六章 杜甫與永明體詩人謝跳第一節(jié) 永明體與謝跳的詩史地位第二節(jié) 杜甫的接受與“諷誦”之詩學意義第三節(jié) “綺麗”之美第七章 杜甫與梁陳詩人“陰、何”第一節(jié) 趨向近體的梁陳詩……
章節(jié)摘錄
第四節(jié) 初盛唐人對六朝文學的反思及其貢獻 就自覺的理論認識說,唐人是如何看待六朝詩歌的呢?明代學者張溥曾有感唐人對于六朝詩人庾信的強烈批評,指出:“夫唐人文章,去徐庾實近,窮情寫態(tài),模范是出,而敢于毀侮,殆將諱所自來,先縱尋斧歟?”(《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庾子山集題詞》) 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對前代進行批判并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幾乎是歷史的通例。隋朝國祚日短即重蹈南朝覆轍,對于唐人來說,大唐王朝好像就在南朝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南朝覆亡的教訓似乎近在眼前,觸目驚心。當唐代統(tǒng)治者面對六朝歷史和六朝文學的時候,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政治教訓,而不是文學發(fā)展問題。由于南朝文學的發(fā)展確實是與門閥士族的腐朽生活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初唐人對六朝文學甚至整個魏晉南北朝文學必然采取一種反省、否定的基本立場,而此前六朝人對于自己時代文學、文化的批判也給唐人以影響?! ‘斄膶W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時候,當時某些學者就已經(jīng)發(fā)覺問題并試圖加以糾正。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fā)展,突破了儒家詩教理論的限制;而到了南朝后期,文學形式美探討嚴重脫離內(nèi)容,追求詩歌的愉悅作用以致于不避色情,這在當時就引起了少數(shù)覺醒者的警惕與反對。劉勰反對脫離內(nèi)容需要的形式主義,而鐘嶸更是明確反對用典和聲律:“夫?qū)僭~比事,乃為通談。若乃經(jīng)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余謂文制本須誦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diào)利,斯為足矣。至平上去人,則余病未能,蜂腰鶴膝,閭里已具?!保ā对娖贰罚┯闪宏惾吮钡念佒啤额伿霞矣?文章》云:“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diào)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衣冠。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爭,事繁而才損。放逸者流蕩而忘門,穿鑿者補綴而不足。時俗如此,安能獨違了”這些批評者的態(tài)度還叮以說是見仁見之智不同意見。外一派則不問。沈約《宋書?臧燾傳》批評云:“自魏氏膺命,主愛雕蟲,家棄章句,人重異術,又選賢進士,不本鄉(xiāng)閭,銓衡之寄,任歸臺閣。”沈約本人就是六朝綺艷詩風的推波助瀾者,但是他的詩歌觀念卻較多地體現(xiàn)著儒家詩教的影響。梁代裴子野《雕蟲論》則是直接針對劉宋以來的詩歌大加撻伐:“古者四始六藝,總而為詩,既形四方之氣,且彰君子之志,勸美懲惡,王化本焉?!薄半技敖螅Q彼顏謝,箴繡擊蛻,無取廟堂。宋初迄于元嘉,多為經(jīng)史;大明之代,實好斯文,高才逸韻,頗謝前哲,波流相尚,滋有篤焉。自是閭閻年少,貴游總角,罔不擯落六藝,吟詠情性。學者以博依為急務,謂章句為專魯,淫文破典,斐爾為功。無被子管弦,非止乎禮儀,深心主卉木,遠到極風云,其興浮,其志切,切而不要,隱而不深,討其歸途,亦有宋之遺風也?!彼麄円匀鍖W為武器,上綱上線,給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扣上非圣無法的大帽子。按照這種理論,他們否定的就不止南朝出現(xiàn)的形式主義傾向,而且上溯既往,把建安以來文學脫離儒家詩教束縛、走向獨立與自覺的成就也一筆勾銷,顯然這是以一種偏頗代替另一種偏頗。所幸的是這種氣勢洶洶的批判只是籠統(tǒng)而言,沒有聯(lián)系具體的人物行為,沒有擴展到與政治的關系,且只是某些學者的觀點,在當時都沒有上升為統(tǒng)治者的文化政策?! 〉搅吮蔽禾K綽和隋朝李諤筆下,對于這種文學之美的否定就和政治聯(lián)系起來。蘇綽《大誥》云:“惟天地之道,一陰一陽,禮俗之變,一文一質(zhì)?!┪矣形?,承乎周之末流,接秦漢遺弊,襲魏晉之華誕,五代澆風,因而未革?!司柝嗜A……?!薄侗笔?柳慶傳》記載蘇綽語云:“近代以來,文章華麗,逮于江左,彌復輕薄?!庇钗奶┖吞K綽著眼點不是文學本身,而是政治的得失。同樣,隋初的文學改革也是具有明確的現(xiàn)實政治目的。隋開皇四年584)隋文帝下詔改革文體,李諤作《上隋文帝革文華書》,改革的理論根據(jù)就是源自于儒家詩教的“文筆日繁,其政日亂”(《上隋文帝革文華書》)這樣一種認識,李諤提出:“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竟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睂α膶W徹底予以否定,他們甚至采取行政的措施,強行改變文風。在我們看來,從建安開始,文學突破經(jīng)學而走向自覺與獨立,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盡管六朝文學在探討文學自身之美的道路上前進以至于“流蕩忘返”,出現(xiàn)一定的形式主義傾向,甚至出現(xiàn)色情詩,但是蘇綽、李諤等人無論是從政治功利出發(fā)還是從儒家詩教出發(fā),對六朝文學的否定顯然違背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不利于文學發(fā)展?! ‘斕迫碎_始理性地反思六朝文學功過是非的時候,前人已經(jīng)給他們提供兩種現(xiàn)成可供參考和選擇的評判立場。從唐代統(tǒng)治者的文化愛好來說,六朝的綺麗之文無疑適合他們的愛好,但綺艷詩歌與梁陳敗亡的密切關聯(lián)迫使他們不得不從政治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復雜性并作出自己的判斷。從某種意義上說,初唐人在對于前代文學的批判與評價上的爭論和糾葛,其實正是為了給唐詩發(fā)展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既要肯定建安以來思想解放、文學自覺的成就,同時揚棄六朝文學的形式主義傾向;既要肯定對于美的追求,同時反對淫艷之風——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由于儒家詩學的糾纏,問題變得異常復雜?! 〕跆浦藨B(tài)度非常不一致,或只否定梁中期大同之后文學即梁陳宮體詩,或籠統(tǒng)批評齊梁,或否定江左(六朝),或否定至建安,或否定至屈宋。提出這些觀點的人大概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受到儒學影響較深的學者,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隋末唐初的大儒王通,他泥古不化,抱著儒家采詩觀風的愚見,批評后代文學的發(fā)展,對于六朝文學家?guī)缀跞糠穸?。王通之孫王勃沿襲乃祖之觀點,從屈原一直抹倒:“屈宋導澆源于前,枚馬張淫風于后,……故魏文用之而中國衰,宋武貴之而江東亂。雖沈謝爭鶩,適先兆齊梁之危;徐庾并馳,不能免周陳之禍?!保ā渡侠舨颗崾汤蓡ⅰ罚┩醪糜褩罹荚凇锻醪颉分兄貜屯醪挠^點:“賈馬蔚興, 已虧于雅頌;曹王杰起,更失于風騷……洎乎潘陸奮發(fā),孫許相因,繼之以顏謝,申之以江鮑,梁魏群才,周隋眾制,或茍求蟲篆,未盡力于墳丘,或獨徇波瀾,不尋源于禮樂?!彼麄冎饕獜娜寮叶Y樂文化的角度全盤否定非實用的、以抒情審美為功能的文學。《周書?王褒庾信傳》批評蘇綽的文學復古主義說:“雖屬詞有師古之美,矯枉非適時之用,故莫能常行焉。”移用來評以上觀點同樣恰切。顯然,這一派是復古派,片面、極端。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