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2 出版社:安徽教育 作者:潘悟云 頁數(shù):374 字數(shù):28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1993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在呂叔湘等先生的指導下編輯出版了《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這套叢書面世后得到學術(shù)界的廣泛好評,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如今七年過去了,當年入選《自選集》的作者正逐漸步入老年,而新的一批功底扎實、卓有建樹的中年語言學家又不斷涌現(xiàn)出來。有鑒于此,安徽教育出版社征詢了語言學界一些學者的意見,擬繼續(xù)編輯出版《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以進一步推動我國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 這套叢書編輯工作始于1999年。是年3月,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有關(guān)編輯專程進京和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相關(guān)學者商談《自選集》的編輯體例、運作規(guī)程以及有關(guān)細節(jié),并商定由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吳福祥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萬直純、姚莉三位組成《自選集》編輯小組。為確保這套叢書的學術(shù)性和權(quán)威性,編輯組特別聘請了郭錫良等16位資深著名語言學家做這套叢書的學術(shù)指導,并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征求、聽取了語言學界不同年齡層次的學者的建議和意見。 同年5月,編輯組在充分調(diào)查研究和反復征求意見的基礎(chǔ)上,確定了《自選集》入選對象的條件和依據(jù): 1.主要從事漢語(包括漢字)研究或者與漢語相關(guān)的語言理論研究。 2.在特定的研究領(lǐng)域里做出突出貢獻并在語言學界具有一定影響。 3.年齡在45~60歲之間,工作單位限于中國大陸地區(qū)的高?;蚩蒲袡C構(gòu)。 4.適當兼顧學科、研究領(lǐng)域的代表性。 根據(jù)上述條件,經(jīng)過反復醞釀、討論,編輯組擬出一份僅供咨詢、參考的候選名單,分別寄呈各位學術(shù)指導,請他們以在候選名單上畫圈的方式推薦《自選集》的作者。
作者簡介
潘悟云,浙江省瑞安市人,1943年3月出生。1982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3年從溫州師范學院調(diào)上海師范大學工作,同年評為現(xiàn)代漢語博士生導師,并任該博士點負責人, 1999年任上海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社聯(lián))副主席,上海社聯(lián)語言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以后多次應加州大學伯克
書籍目錄
漢越語和《切韻》唇音字中古漢語方言中的魚和虞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溫、處方言和閩語“囡”所反映的吳語歷史層次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干支持材料溫州方言的體和貌喉音考吳語的指代詞緬甸文元音的轉(zhuǎn)寫上古指代詞的強調(diào)式和弱化式流音考反切行為與反切原則作者論著目錄
章節(jié)摘錄
溫、處方言和閩語① 現(xiàn)代的溫州、處州方言都帶有閩語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怎么去認識這些特征,這些特征是怎么來的,會有不同的解釋。 在清以前,發(fā)生過幾次閩人向浙南的移民,比較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唐季五代之間,閩人避王曦之亂遷入浙南;一次是南宋乾道二年,潮水灌城,溫州居民大批死亡,政府遷閩人補充。溫州、處州話中的閩語成分也許可以解釋作這些移民帶過來的影響?! 〉沁@種解釋會碰上一些困難。 第一,閩語的一些主要特征不僅僅見于浙南,而且還零零星星地分布于北部吳語。這些特征來源的時代一般也都比較早,很多特征的年代當在《切韻》以前,比上述兩次移民的時間都要早一些。從移民方向來看,早期的移民一般是從浙江移向福建,而不是從福建移向浙江,所以我們很難相信,這么早的年代就有大批移民從閩地把這些特征帶到吳語去?! 〉诙行┱Z詞在南部吳語①和閩語雖然采用相同的語素,但是語音形式卻不相同。例如,“傳染”一義,閩語和南部吳語都是“過依”,但是閩語的“過”為見母字,而溫州的“過”為《廣韻》所不收的匣母字。溫州的“過儂”自然不是從閩語傳過去的,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只能來自更早的歷史階段?! 〉谌?,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的影響,首先總是作用于語言的表層。例如漢語對日語、越南語以及西南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影響都很大,但是影響所及基本上是詞匯方面,語法框架并沒有受到大的影響。溫處方言中卻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跟閩語非常相似,下面是溫州方言中的一些例子。為了閱讀方便,方言詞都轉(zhuǎn)寫作普通話的詞語: 1.溫處方言的動詞和賓語之間結(jié)合非常緊密,其間如插進一個成分,賓語往往要提前,特別是碰上“動十補+賓”的結(jié)構(gòu),賓語必須要提前,轉(zhuǎn)換為主謂謂語句,或用處置式把賓語提前到動詞之前.例如,“我吃過飯了”一般要說成“我飯吃過了”,“我掉了錢了”,必須說成“我錢掉了了”或“我把錢掉了了”?! ?.量詞加在名詞前起指代作用,如“支筆是我個”,即“這支筆是我的”?! ?.動詞加“下”(或“記”)再重疊,表示動作的隨意、緩慢:“跳下跳下”、“碰下碰下”、“叫下叫下”。 4.形容詞加量詞作形容詞用:“大粒磚”、“細(?。╊^牛”、“大張紙”、“爛粒的黃豆”。 5.副詞能直接加在動詞短語之后:“吃碗添”、“走去先”、“好吃甚”、“好最”?! ?.偏正式構(gòu)詞方式中,修飾成分后置的更多:“人客”、“鞋拖”、“菜咸”、“魚咸”、“墻圍”、“豆腐生”。 7.后置否定詞形成選擇問句的方式有三種,加“不’,詢問施事的主觀意愿,加“未”詢問動作發(fā)生了還是尚未發(fā)生,加?沒有”詢問動作是否成為已然的事實. 8.“有”可用作助動詞,“有聽著”意思是曾經(jīng)聽到,“去過沒有”要說成“有走過沒有”或“有沒有走過”,這跟閩語的有無句相同?! ?。特殊的比較句。“甲比乙大”可說作“甲大如乙”,跟潮州話“甲大過乙”相比,只是語素的不周?! ∵@些深層次的語法現(xiàn)象,很難設想會是簡單的移民結(jié)果?! ∷?,從純語言特征來看,認為吳瞬兩語之間的大量相似之處反映更早時期吳閩兩語間的密切關(guān)系,似乎是更加可信的解釋。秦代溫、處兩地跟福建的北部共屬閩中郡。一從地下的發(fā)掘看,跟佤越文化類型更接近的是閩越而不是於越。東北遷以后,越人復出自立冶縣,地理范圍包括現(xiàn)代的溫、臺、處和福建的北部??梢姕?、處兩地本來就同福建的北部關(guān)系密切。 但是在三國以前,這里的主要居民是百越人,那也是無可懷疑的,《蜀志.許靖傳》載靖與曹操書,自述從會稽“南至交州,經(jīng)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jīng)萬里,不見漢地”。既然吳閩之地當時還居住著百越民族,我們又怎么能夠把吳閩兩語的源流跟百越居民聯(lián)系在一起呢? 吳閩兩語的形成時間已很難考定,但可以肯定決不會晚于庸代,因為唐詩人顧況在《囝》詩中已指出閩人呼父為“郎罷”。呼兒為“囝”,這是兩個重要的閩語特征詞。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卷23引《古今詩話》:“章圣朝試天德清明賦,有閩士破題云:天道如何’仰之彌高(讀作歌)。會考試者亦閩人,遂中選。”當時的一些歌豪字同韻,也跟今閩語相同。這說明閩語的基本特征在唐代就已經(jīng)形成。浙江受漢語影響的時間當然會更早,也就是說,吳語的形成時間更可能在閩語之前。在南朝吳歌中的第三人稱“渠”至今還是吳語的主要特征?!堵尻栙に{記》“吳人自呼阿依”,現(xiàn)代的金華、衢州人還是這樣稱呼自己。不過,這些年代還只能是吳閩兩語形成的下限,實際形成的時間可能更早。語言的同化往往發(fā)生在民族同化之前,像滿族和西南的一些民族,作為民族現(xiàn)在還存在,但是他們平時的交際語言卻都是漢語了。古代居住在吳閩兩地的百越人’也可能經(jīng)歷過這么一個過程。從古漢越語的材料看,早在漢或漢前,漢語的借詞就已經(jīng)大量地進入越南,吳閩兩地更靠近中原,漢語傳人的時間當然會更早一些,數(shù)量也一定更多。在現(xiàn)代的方言中,“籮”福州讀1ai2①,“攪”溫州讀kus,“豬”開化讀tdl,這些字的語音形式說明它們的傳人年代當在漢或漢以前。吳閩兩語的底層都是古百越語,且漢族的移民往往經(jīng)過浙江進入福建,所以吳閩兩語在古代一定是非常接近的.當時在江南一帶也許存在著一個有著內(nèi)部差異的大方言,可能就是郭璞所說的江東方言或江南方言,后來才從中分化出了吳、閩、贛諸方言.中古以后,北方的移民大量地南下,再加上中原地區(qū)語言的權(quán)威性,使吳閩兩地的語言不斷地受其影響。越靠近中原地區(qū),所受到的影響越大,這就是為什么北部吳語接近官話,南部吳語接近閩語的原因。所以,南部吳語中的許多閩語成分,實際上只是江東方言留下來的古老特征,越是偏僻的山區(qū),越是受北方影響較少的地方,保留下來的古老成分就越多。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