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福建教育 作者:王鳳喈 頁數:134
內容概要
《中國教育史(套裝上下冊)》內容包括教育史的范圍、中國社會文化的分析、中國教育史時期的劃分、虞夏商周之教育——上古教育、虞夏商及西周之教育、東周(春秋戰(zhàn)國)之教育、秦漢至清咸豐末年之教育——中古教育、秦漢魏晉南北朝之教育等。
作者簡介
王鳳喈(1896-1965),湖南湘潭人。幼時隨父發(fā)蒙,習讀經史,“對于歷史,極感興趣”。后入小學、中學,“課余讀物,文史為多,每周作文,十之七八為史論”。(《修訂版序》)1916年湘潭中學畢業(yè),以國文系第一名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抵京后改入英語系。1920年畢業(yè),任湖南私立明德中學英語講習。1921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教育史講習。1925年被推為長沙私立晨光大學校長。1927年參與籌辦上海國立勞動大學,任教務主任。1930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研究教育心理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4年返國任國立中央大學教育系教授,次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授兼副教務主任、教育系主任。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1949年5月赴廣州,任職教育部,繼赴香港任教私立輔仁書院。1950年赴臺,任編譯館館長迄于逝世,主持編、譯、審、刊中外典籍與大、中、小學教科書及叢書多種。
書籍目錄
《中國教育史(上冊)》目錄:修訂版 序第一篇 緒論第一章 教育史的范圍第二章 中國社會文化的分析第三章 中國教育史時期的劃分第二編 虞夏商周之教育——上古教育第四章 虞夏商及西周之教育第一節(jié) 社會背景第二節(jié) 教育概況第五章 東周(春秋戰(zhàn)國)之教育第一節(jié) 社會背景第二節(jié) 教育概況第三節(jié) 教育思想第六章 結論第三編 秦漢至清咸豐末年之教育——中古教育第七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之教育第一節(jié) 政治與教育第二節(jié) 學校教育第三節(jié) 選士制度第四節(jié) 教育思想第五節(jié) 學風第八章 隋唐宋元明清之教育第一節(jié) 政治與教育第二節(jié) 學校教育第三節(jié) 民間教育第四節(jié) 科舉制度第五節(jié) 教育思想第六節(jié) 學風第九章 結論《中國教育史(下冊)》目錄:第四編 近代教育第十章 通論第十一章 近代學制之演進第十二章 近代教育行政之演進第十三章 近代僑民教育之演進第十四章 近代教育思想之演進附錄一、各代科舉制度之比較二、漫談前清考試三、清初俞長城之八股文四、清末夏曾佑之殿試卷五、湖南時務學堂六、長沙明德學校與天津南開學校參考書
章節(jié)摘錄
三、中國教育史之兩方面研究中國教育史,可分二方面:一日教育制度,一日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又可分為兩方面:一日選舉制度,二日學校制度。選舉制度為中國文化之特產,數千年來中國所以無絕對的貴族政治,全賴選舉制度之調劑。有選舉制度,故平民亦有握政權的機會。選舉制度,原為由鄉(xiāng)里推選有德望才能之人,貢之天子,以便錄用。其后選舉因乏客觀的標準而發(fā)生流弊,至隋唐改為考試制度;方法雖不同,其選賢舉能之目的則一。故選舉制度之演變,不但與教育有關,而且與政治有關。過去學校有官府設立者,有民問設立者。官府學校雖各代均有,但除兩漢外似未能為教育學術之重心。民間之學校有兩種:一為私人研究學術或預備考試之學校,一為注重實用之民眾學校。前者史料尚多,后者史料甚少。蓋以國家無整個之籌劃,民間學校多任其自生自滅,無人管理,亦無記錄,故研究殊感困難也。我國教育制度,無論是選舉制度或學校制度,完全是以士的階級為對象。所謂國家教育,就是士子的教育,國家對于士子教育所以特別注重,有兩種意義:從積極方面說,是要培養(yǎng)并拔選賢良,以為國家之用;從消極方面說,是要安插豪杰之士,免得擾亂社會。對于此點,蘇子瞻說得最痛快。他說:“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學,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
編輯推薦
《中國教育史(套裝上下冊)》是二十世紀中國教育名著叢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