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畢苑 頁數(shù):32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著以中國近代教科書為焦點,從知識建構(gòu)史的視角探察近代中國文化轉(zhuǎn)型。不同于傳統(tǒng)時代的教本,教科書作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誕生物,建構(gòu)起近代中國人的常識體系,打造了近代中國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價值值得深入發(fā)掘。在晚清社會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書如何誕生,其編審制度怎樣形成演變,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國民意識和培養(yǎng)科學觀念上的貢獻,是本研究著力考察的重心。
作者簡介
畢苑,女,籍貫山西。2001年山西大學歷史學碩士,2004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2006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出站,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化史、教育史。
書籍目錄
序(鄭師渠)建造常識:近代教科書的文化價值第一章 傳教士與教科書 一、從“教科書”一詞說起 二、傳教士·教會學?!そ炭茣诙? 歐美與東瀛:近代教科書的兩次譯介浪潮 一、“多譯西國學堂功課書” 二、戊戌后翻譯日本教科書的熱潮第三章 漢譯日本教科書與中國近代新教育的建立 一、師日浪潮中近代教育觀念的形成 二、漢譯日本教科書與近代知識體系的建立 三、漢譯日本教科書與近代教育學的建立 四、漢譯日本教科書的特點與影響第四章 中國近代教科書的誕生和發(fā)展 一、近代教科書的萌芽 二、“蒙學教科書”:第一部中國近代教科書 三、開創(chuàng)“教科書時代”的商務(wù)版“最新教科書” 四、晚清教科書的出版和銷售 五、民國時期教科書的發(fā)展第五章 近代教科書編審制度的演變 一、晚清教科書的編審 二、民國時期教科書的編審制度第六章 從“修身”到“公民”——近代教科書中的國民塑形 一、經(jīng)學和修身:道德教育的承接與開新 二、林紓和他的《修身講義》:道德教育轉(zhuǎn)型之一例 三、民初國民性改造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公民教育第七章 斯巴達與中國:近代教科書里中國人的政體認識 一、“西洋史”中的斯巴達 二、國語文和體操課本中的斯巴達 三、中國人對斯巴達政體的認識第八章 花鳥蟲魚看世界:博物教科書與近代自然教育的發(fā)端 一、中國博物教科書的誕生 二、博物教科書與進化論的傳播 三、杜亞泉的博物學貢獻及其“形而下”的自然哲學觀 四、博物教科書與近代自然教育的開端附錄一 1877年學校教科書委員會總干事韋廉臣向委員會提交的學校用書表附錄二 1880年12月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大會記錄所列學校教科用書表附錄三 1890年學校教科書委員會計劃出版的中文教科書列表附錄四 1894年中華基督教教育會執(zhí)行委員皮徹博士(Dr.Pilcher)關(guān)于學校用書的綱要性設(shè)想附錄五 清末民初的漢譯中小學用日本教科書(1890~1915)附錄六 民初“共和國”教科書與“新編中學共和國”教科書附錄七 民初“中華”教科書與“新制中華”教科書附錄八 杜亞泉編譯校訂的博物類教科書(共計52種)引征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傳教士與教科書 中國的學校教育淵源甚早,《禮記》記載: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國有學。就教材而論,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作為教材的典籍?!端臅贰ⅰ段褰?jīng)》是對封建教育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的文獻,可以稱之為傳統(tǒng)社會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中國蒙童教材同樣起源甚早,周時有《史籀篇》;漢魏有《倉頡篇》、《急就篇》;唐宋以后,《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更成為傳統(tǒng)社會影響深遠的童蒙教材。雖然以后歷代稍有修改,但只是在內(nèi)容上進行增減,教材的形式及施教對象沒有什么變化。 教科書象所有傳統(tǒng)時代的典籍一樣,擔負著接續(xù)傳統(tǒng)文化,傳播社會教化的職責?! ∪欢?,“教科書”這個名詞并非是同中國教育共時發(fā)源的。在本章,我們將首先探究“教科書”一詞的來源,從而討論中國近代教科書的產(chǎn)生。 一,從“教科書”一詞說起 與“教科書”意義相近或有相關(guān)聯(lián)系的詞語很多,比如“功課”、“課業(yè)”、“課本”、“教材”、“課程”、“讀本”等等。傳統(tǒng)社會中使用較多的是“功課”和“課業(yè)”等詞,它們包含了較為豐富的教育學概念,比如“功課”是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內(nèi)容的總稱,也專指授課之后的作業(yè);“課業(yè)”包含了功課和學業(yè)等含義。“課本”和“教材”等詞,在使用上接近于俗語和泛稱;“讀本”一詞的意義寬泛于正式教學用書;而“課程”一詞更多地表達了教學科目和進程的含義。在“教科書”一詞出現(xiàn)之前,這些詞語已在各種官私文獻中得到使用。那么,具有近代意義的“教科書”一詞是何時、在何種情勢下進入中國的呢? 近代意義上的“教科書”一詞,按照通行的觀點,是19世紀70年代末由基督教傳教士首先使用的。學界認可的說法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基督教會多附設(shè)學堂傳教,光緒二年(1876年)舉行傳教士大會時,教士之主持教育者,以西學各科教材無適用書籍,議決組織‘學堂教科書委員會’。該委員會所編教科書,有算學、泰西歷史、地理、宗教、倫理等科,以供教會學校之用,間以贈各地傳教區(qū)之私塾。教科書之名自是始于我國矣。惟現(xiàn)已散佚無從可考?!?“學堂教科書委員會”之名見于民國時期的文獻,后人譯為“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它是學界公認的將“教科書”名稱帶入中國的機構(gòu)。據(jù)上述說法,英文“Text Book”一詞,在光緒二年即1876年就已傳入中國。但是,西方傳教士所使用的英文詞語,如何被中國人接受為“教科書”的?探尋語言轉(zhuǎn)換的脈絡(luò),對于理解“教科書”的近代意義,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鞣饺耸褂谩癟ext Book”一詞也有一個歷史過程。較早有胸前佩掛之“明角書”(“hornbook”), “Text Book”是稍后才出現(xiàn)的詞語。1877年,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大會正式成立“學校教科書委員會”(the School and Text Book Series Committee)。盡管傳教士們使用了“Text Book”一詞,但由于它的中文名字是“益智書會”,所以,當時的中國人還不可能立即接受并使用“教科書”這個新名詞。益智書會這一中文名字一方面說明傳教士努力使其工作融入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能說明西方傳教士并沒有將“教科書”這個名詞傳入中國的明晰念頭。學校教科書委員會雖然出版了各種作為在華教會學校教科書之用的書籍,但并沒有在書名中使用“教科書”一詞,而是大量使用諸如“讀本”、“綱要”、“入門”、“基礎(chǔ)”等詞。在可見的晚清各種書目中,如徐維則的《東西學書目》、顧燮光的《譯書經(jīng)眼錄》,以及江南制造局譯書書目、同文館所譯西書等書目中,均未見到“教科書”一詞。據(jù)可看到的英文資料,學校教科書委員會所編輯出版學校用書的書名中也沒有使用過“Text Book”一詞,其原因可以用語言差異來解釋。時人據(jù)原書名譯為中文,自然不會出現(xiàn)“教科書”譯詞。雖然書名中沒有使用“教科書”,但各書的凡例、編輯大意或序言之類仍有可能使用“教科書”一詞。只是由于這部分書籍散軼不可考,我們無法獲得清晰的結(jié)論。唯一存留的線索這樣敘述:“光緒十九年,申江中西書院潘慎文、謝洪賚譯《八線備旨》,由美華書館活版印行。據(jù)潘慎文稱系譯以作中學堂程度之教科書云云?!?潘慎文牧師(Rev A. P. Parker)1887年1月成為學校教科書委員會的委員,1890年學校教科書委員會改組為中華教育會之后,他繼續(xù)任職并發(fā)揮重要領(lǐng)導(dǎo)作用;謝洪賚同西方傳教士多次合作翻譯理化方面的教科書,成果豐碩。潘慎文牧師所稱有可能在光緒十九年即1893年,這條敘述至少證實了學校教科書委員會的傳教士們事實上向中國人傳輸教科書的工作?! ?jù)此而論,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存在的19世紀70、80年代,中國人還沒有產(chǎn)生清晰的“教科書”概念。但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人逐漸產(chǎn)生了改良傳統(tǒng)學校讀物的要求,開始自行編譯新式的學生讀物。 考察“教科書”一詞在中國的出現(xiàn)和使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谝浑A段是1900年之前,“教科書”一詞首次出現(xiàn),并開始被眾多學者所接受、使用,但在清政府官方文牘中還未見使用該詞。汪家熔認為,早在康熙三十七年(1772年),我國已經(jīng)有以“學堂教科”字樣出版的教學用課本,那就是清代藍鼎元編寫的《女學堂教科講讀啟蒙》。但是汪家熔同樣認為,這并不代表中國近代教科書的出現(xiàn)。 光緒23年(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成立,使用的教科書有《筆算教科書》一種,董瑞椿譯《物算教科書》一種,張相文編《本國初中地理教科書》二種。 這是可考的近代意義的“教科書”第一次在中國出現(xiàn)的時間。另外,晚清時期思想家、畢生致力于教育改良事業(yè)的鐘天緯曾編有《字義教科書》 ,鐘天緯生于1840年,卒于1900年,也就是說,《字義教科書》的編寫時間當在1900年之前。這說明至遲到戊戌維新時期,“教科書”一詞就已開始流行了。 但是此時期,多數(shù)中國學者仍象梁啟超一樣,在文章中更多還是使用諸如“學堂功課之書”等詞 來表達近似于“教科書”的意義。應(yīng)該說,梁啟超也是最早產(chǎn)生“教科書”概念之人。1898年,康有為在上清帝的一份奏折中討論了“中學小學所讀之書” ;同年盛宣懷在其奏折中介紹日本學校規(guī)則及“授讀之書” ;清政府官方文牘中也使用類似的詞語,如總理衙門在1898年上清帝的奏折中有“學堂功課書”之稱,并奏稱梁啟超在湖南時務(wù)學堂編有各種“課程之書” ;當年還有奏折稱西國學堂皆有一定“功課書”,“有小學堂讀本,有中學堂讀本” ;清帝在同年的上諭中則使用“中學小學應(yīng)讀之書” ;從戊戌變法時期開始,教科書成為教育改革討論的一大熱點。以后大量出現(xiàn)的具有近似于“教科書”意義的詞匯充分說明了這一現(xiàn)象?! 〉诙A段從1901年至1911年,大致為清末新政時期。這一階段“教科書”一詞在官方文牘中出現(xiàn),但仍與其他近意詞相混用,只是使用頻率逐漸增加?! ?901年初,劉坤一、張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指出,統(tǒng)一的“教科之書”是西洋學校教學的一大優(yōu)點 。如果不做機械限定,劉坤一、張之洞的此奏折可以視為清政府官方第一次使用“教科書”這個概念。同年5月,羅振玉在其主辦的《教育世界》第一號中聲明,該雜志將介紹日本各種“教科書”;在后續(xù)刊發(fā)的文章中,他大量譯介日本各級學校令,介紹日本小學?!敖炭扑脠D書”和中學?!敖炭茣?;此年末的《教育世界》連續(xù)登載了清政府出洋學生總監(jiān)督夏諧復(fù)的長文,文章明確定義:“教科者,教育之標目;教科圖書者,教育之材料” 。這可以代表中國人對于“教科書”的近代意義的理解。 戊戌以后,改革教育的呼聲日見高漲,更多人注意到了改良教科書的重要性。這一時期中,“課本”、“學堂功課書”和“教科書”是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張謇因清政府的“新政”號召而上《變法平議》,他提出設(shè)文部負責編纂諸事,檢查“授課之書”,小學堂、中學堂等次第編輯“課本”,并允許私家編擬“課程之書” 。當年兩廣總督陶模和廣東巡撫德壽向清政府上奏提議“學中頒發(fā)應(yīng)用書籍” 。羅振玉在1902年3月的《教育世界》上發(fā)表文章,使用了“課書”這一概念,并認為“課書”當分三類:師范用書(合行政法、教育學、教育史、教授法、管理法數(shù)者),教科書和參考書 。顯然,從羅振玉的這個概念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科書”是在狹義的意義上使用的,其含義僅指學生用書而言,相當于通俗化的“課本”。這說明在20世紀初年,中國人還沒有形成確定統(tǒng)一的“教科書”概念?! ‰S著時間推移,表達“教科書”含義的詞語在數(shù)量上逐漸減少,“教科書”與“課本”這兩個概念呈現(xiàn)出并行同一的趨勢。1902年5月,李宗棠在考察日本學校的日記中介紹日本的“教科書” 。7月,貴州巡撫鄧華熙擬在貴州設(shè)立大學堂,在暫定章程中指出應(yīng)由國家編訂頒發(fā)“學堂功課” 。8月,袁世凱在擬定的直隸師范學堂和中學堂章程中使用了“教科書”和“教科圖書”兩詞 。此年張之洞在上清政府的奏折以及寫給學務(wù)大臣張冶秋的信中,全部使用“教科書”與“課本”二詞 。劉坤一此年在向清政府匯報江南學堂情形的奏折中,全部使用了“課本”這個詞 。這一年,梁啟超在其《教育政策私議》中僅使用“教科書”一詞。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的《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正式出臺。在這份劃時代的文件中,除了《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使用過一次“課本書”外,其余各級學堂章程均使用“課本”一詞; 當年頒布的《京師大學堂編書處章程》則全部使用“課本”一詞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這是一份比“壬寅學制”更全面、更具實踐意義的文獻。在它的各種學校章程之中,基本上只使用了“教科書”和“課本”二詞,尤其在《奏定學務(wù)綱要》中,對“教科書”的編纂使用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 。晚清學部在其設(shè)立前后的有關(guān)文牘中,亦多使用“教科書”與“課本”這兩個詞 。1906年,上海私塾改良會成立,其章程中亦只使用“教科書”與“學堂課本”這兩個概念。這些文獻中的名詞使用情況表明,近代意義上的“教科書”一詞已經(jīng)獲得了官方與民間的初步認可?! ⌒枰⒁獾氖牵闪⒂?897年的商務(wù)印書館和成立于1902年的文明書局,作為20世紀初中國兩大書業(yè)巨擘,都是以編印出版教科書興起并以之為重頭戲的。它們編印出版了大量冠以“教科書”之名的學校用書。比如1903年以后,文明書局編印有諸如《蒙學體操教科書》等冠以“蒙學”二字的多種教科書;商務(wù)出版社編印出版有《數(shù)學教科書》、《礦質(zhì)教科書》、《格致教科書》、《中國歷史教科書》,尤其是“最新教科書”等一批教科書。此時期紛呈出現(xiàn)的其他民間出版機構(gòu)亦多從事于教科書的編印出版活動。例如1901年,中西譯社編譯、謝洪賚訂定的《最新中學教科書化學》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03年,湖北中學教科書社纂譯日人所著的《正則英文教科書》,由上海昌明公司發(fā)行;同年,上海作新社編印刊行有《中學教科書新編動物學》,寧波的新學會社編輯自刊了《理化博物教科書》,亞泉學館編譯的《最新中學教科書植物學》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04年,算學研究會編纂的《最新平面幾何學教科書》由上海昌明公司出版;1905年,上海廣智書局編輯出版有《中學用世界地理教課參考書》;1906年,上海會文編譯社編輯印行了《初等女子修身教科書》和《教授書》,長沙三益社印行過《最近普通化學教科書》;1907年,上海的太谷求是書室編輯印行了《新譯中等幾何教科書》等等。如此繁瑣地羅列眾多例證是要說明,20世紀初,“教科書”在中國已不僅是名詞的引進,中國人已經(jīng)在這個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不小的實績。而且這一時期學部設(shè)立,作為清政府的官方機構(gòu),學部對于編輯審定“教科書”給予特別關(guān)注。在其奏折中,學部建議清政府確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以此原則指導(dǎo)教科書的編纂。此后學部還設(shè)立專門機構(gòu),籌劃推出“部編教科書”?! ∵@些情況充分說明,雖然各種文獻中,“教課書”和其他詞語共用,但實際上它已經(jīng)開始獲得認可?! ∵€應(yīng)指出,從1901年以后,中國開始出現(xiàn)大量漢譯日本教科書。在這些翻譯的著作中,基本都使用“教科書”字樣。漢譯日本教科書在時間上晚于西方傳教士傳輸?shù)慕炭茣?,也晚于中國人自編教科書中使用“教科書”一詞,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證據(jù)能夠證明“教科書”一詞來自日本這一猜測?! 〉谌齻€階段是民國以后。在這個階段里,“教科書”概念獲得了廣泛的認同,成為官私行文中最經(jīng)常使用的名詞,“功課書”之類的概念不再有人使用,“課本”之類的概念使用減少,而且逐漸含有了非正式、口語化的使用意義。民國各種政府文件基本統(tǒng)一使用“教科書”這個概念,民間也同時接受其為正式用語。此后,“教科書”一直作為正式的通行用詞被中國社會所接受。
編輯推薦
一個國家教科書的歷史,就是這個國家的精神發(fā)育史?! ≡诮袊斎胄轮倪^程中,教科書是宣告黎明的朝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