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宋志堅 頁數(shù):全2冊 字數(shù):581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上卷著重探尋的是魯迅與紹興歷代先賢的精神聯(lián)系。這些先賢,從傳說中的夏禹以及越王勾踐起,直至秋瑾等辛亥革命志士,其中包括王充、嵇康、王羲之、陸游、徐渭、張岱、陳洪綬、趙之謙等思想文化名人,魯迅吸收過他們的精神營養(yǎng)。上卷還對魯迅的故鄉(xiāng)為什么人才輩出的社會歷史及地域文化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討,并對一些在學術界有爭議的先賢疑事作了必要的疏辨。
下卷旨在研究魯迅與紹興同代名賢的精神聯(lián)系,尤其是在魯迅之為魯迅的形成過程中他們之間的同氣相求、精神互補以及魯迅精神的傳承。從魯迅與蔡元培篇直至魯迅與柯靈篇,包括魯迅與許壽裳、魯迅與馬敘倫、魯迅與夏丐尊、魯迅與范文瀾、魯迅與胡愈之、魯迅與孫伏園、魯迅與徐懋庸等等。如果說,上卷探求的重在于“根”,那么,下卷則重在于“脈”,這是一脈相承之“脈”。
作者簡介
宋志堅,原名宋百興,1948年3月12日(農歷戊子年二月初二)出生于浙江紹興宋家店。1965年12月走上工作崗位,1988年2月起從事期刊編輯工作,先后任編輯室主任、副主編、主編,編審職稱。著有雜文隨筆集《白豪與創(chuàng)新》、《大圣落選記》、《不倫不類集》、《鑒湖情書》、《
書籍目錄
上卷
序言
卓苦勤勞之風
——魯迅與夏禹
堅確慷慨之志
——魯迅與勾踐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魯迅與范蠡、文種
覆盆橋的傳說
——魯迅與朱買臣
漢朝的“鬼”
——魯迅與王充
從《鑄劍》的取材說起
——魯迅與袁康、吳平、趙曄
海岳精液,善生俊異
——魯迅與虞翻
附錄:魯迅與會稽郡若干先賢
草創(chuàng)之功,足以稱紀
——魯迅與謝承
會稽山川始為記
——魯迅與朱育
非湯、武而薄周、孔
——魯迅與嵇康
會稽內史的《會稽記》
——魯迅與賀循
并非被人當作“笑柄”的隱士
——魯迅與虞喜、謝沈
“夸飾鄉(xiāng)土”之辯
——魯迅與虞預
鐘離岫筆下的“會稽后賢”
——魯迅與孔愉、孔群、孔坦
會稽太守的《會稽記》
——魯迅與孔靈符
書圣不事清談
——魯迅與王羲之
斯人不出,如蒼生何
——魯迅與謝安
剪柳春風導九秋
——魯迅與賀知章
《鶯鶯傳》及其他
——魯迅與元稹
事關王安石
——魯迅與陸佃
慷慨黨中的一個
——魯迅與陸游
同是南腔北調人
——魯迅與徐文長
“博古葉子”之類
——魯迅與陳洪綬
“身為越人,未忘斯義”
——魯迅與王思任
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
——魯迅與張岱
竄身海外,志在恢復
——魯迅與朱舜水
以《古文觀止》和《文選》并稱
——魯迅與吳楚材
關于《三國演義》的“七實三虛”
——魯迅與章學誠
“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
——魯迅與趙之謙
寫給別人看的日記
——魯迅與李慈銘
心被炒食凈盡的“刺客”
——魯迅與徐錫麟
“人血饅頭”的故事
——魯迅與秋瑾
以革命為事,窮困不堪
——魯迅與陶成章
被“捧殺”的先烈
——魯迅與王金發(fā)
下卷
序言
“敢以新文學開山目之”
——魯迅與蔡元培
“生死不渝”之“生”
——魯迅與許壽裳(上篇)
“生死不渝”之“死”
——魯迅與許壽裳(下篇)
一張老照片中的不盡情愫
——魯迅與陳儀
難以釋懷的“每夜走讀”
——魯迅與陶冶公
同列“大衍”之數(shù)
——魯迅與馬敘倫
“銅板換角子,角子換大洋”
——魯迅與馬寅初
從“木瓜之役”到《愛的教育》
——魯迅與夏丐尊
未必是“消閑別墅”初相識
——魯迅與劉大白
綽號“經(jīng)亨頭”
——魯迅與經(jīng)亨頤
“思想很不純正”之辯
——魯迅與范文瀾
兄長?師長?楷模
——魯迅與周建人
“我們不至于是夢游者”
——魯迅與胡愈之
從《婦女雜志》到《海上述林》
——魯迅與章錫琛
“鄭、朱皆合作,甚好”
——魯迅與朱自清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魯迅與孫伏園
起始于《山野掇拾》
——魯迅與孫福熙
《游仙窟》及其他
——魯迅與章廷謙
前后“祝福書”
——魯迅與許欽文
文學與藝術的互補共存
——魯迅與陶元慶
七論“文人相輕”的插曲
——魯迅與魏金枝
因為“詩孩”約稿
——魯迅與孫席珍
“知我,罪我,公已無言”
——魯迅與徐懋庸
血的哺育
——魯迅與柯靈
附錄:《魯迅與紹興歷代各賢》自序
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卷 卓苦勤勞之風 ——魯迅與夏禹 三 20世紀初,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之后,曾有兩篇文章提到夏禹,一篇是《(越鐸)出世辭》,另一篇是《序》。在這兩篇文章中,已初步展示了魯迅的夏禹情結?! 冻鍪擂o》最初發(fā)表于1912年1月3日由紹興越社創(chuàng)辦的《越鐸日報》的創(chuàng)刊號,實際上就是魯迅為《越鐸日報》寫的發(fā)刊辭,說的就是創(chuàng)辦《越鐸日報》的初衷。時值辛亥革命之后,紹興光復不久,“民氣彭張,天日騰笑”。然而,舊勢力的捧場使革命黨人王金發(fā)忘其所以,以他為首的新政權已出現(xiàn)蛻變的苗頭,開始以“革命”來換取個人的享受,任用同鄉(xiāng)親信,搜刮地皮,大發(fā)橫財。在這個時候,魯迅首先想到了夏禹,想到了勾踐,想到了以夏禹、勾踐為代表的紹興歷代先賢。魯迅在《(越鐸)出世辭》 于越故稱無敵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異,后先絡驛,展其殊才;其民復存大禹卓苦勤勞之風,同勾踐堅確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綽然足以自理?! ∮蛇@段文字可見,魯迅在這個時候想到夏禹、勾踐以及以他們?yōu)榇淼慕B興先賢,乃是因為此中有一種足以使紹興人為之自豪的生生不息的精神。自明亡之后兩百多年來,還是在這塊土地上,“世俗遞降,民不再振”,不少人“專實利而輕思理,樂安謐而遠武術”,少了一點理想、精神和英雄之氣。這固然是“索虜”(即清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結果。然而,如果在此之前,可以將這一切歸咎于“索虜”,那么自此之后,“天下興亡,庶人有責,使更不同力合作,為華土謀,復見瘠弱槁枯,一如往日,則番番良士,其又將誰咎耶?”辛亥革命雖然推翻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建設民主共和卻依然任重道遠,更需要有夏禹等古先哲人那種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精神,“紓自由之言議,盡個人之天權,促共和之進行,尺政治之得失,發(fā)社會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去為民主共和盡心盡力,唯其如此,方能“義當興作,用報古先哲人征營治理之業(yè)”。很明顯,魯迅撰寫此文時的“夏禹情結”,是與他當時的民主主義政治熱情結合在一起的?!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