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馬建波 頁數(shù):412 字數(shù):289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跨越鴻溝―――文化視野里的科學》一書,是《中華讀書報》“科技視野”專欄的集粹。主編王洪波、馬建波,精心歸納了這個“煉石場”五年來出爐的各色彩石――― “這山那山:兩種文化的對峙”是一塊雙色石。在這里,人文學者的文化視角和自然科學家的視角高密度地碰撞、摩擦和交融。圍繞現(xiàn)代高科技的功與過、罪與罰,學者們各自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周國平說:現(xiàn)代技術(shù)的真正危險,在于它“剝奪了一切事物的真實存在和自身價值”;田松認為,對科技的過分依賴,使現(xiàn)代人“正在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而徐友漁則認為,這是“反科技論者”的杞人憂天;電腦專家康言午更覺得文人們的觀點匪夷所思,因為正是科學技術(shù)使人類更加自由。這樣一來一往,打乒乓球似的交鋒還見于趙汀陽、劉華杰、呼延華、吳國盛、方舟子、宮敬才等人的文章中。更有意思的是,欄目請來馮驥才、陳村、張煒、方方、葉永烈、阿來等作家為高科技打分。作家們各抒己見,有的打了高度贊賞的10分,有的打了頗為悲觀的4分。從中人們看到,有的時候,“人文知識分子和自然科學知識分子之科學技術(shù)觀念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似乎是地球的兩極;而有的時候,“人文知識分子視野中的科學技術(shù)”和“自然科學知識分子視野中的人文精神”,又是那樣異思突起,新鮮獨特,振聾發(fā)聵,在沖突中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溝通與互補。這也正是這個欄目的獨到貢獻――本來科學與人文就不應(yīng)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而應(yīng)達到大文化概念下的殊途同歸,“天”“人”合一。 “冷史熱讀: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是一塊火色石,論戰(zhàn)的火藥味照例挺濃。圍繞“近代科學”的概念和“李約瑟問題”,席澤宗、江曉原、田松、劉兵、戈革等各路專家見仁見智、鞭辟入里的分析使人大開眼界,同時對國人“好古與攀高”的陋習提高了警惕。 “科學情種:第三只眼睛里的科學家”是一塊雜色石,它介紹了十幾位東西方科學家的另一面:“輪椅上的科學巨人”霍金的兩次婚姻;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的師生之誼;“超級科學明星”費曼的獨立不羈;湯川秀樹的“權(quán)衛(wèi)兵”經(jīng)歷以及愛因斯坦的“真?zhèn)ト恕薄皞蝹ト恕敝疇帯瓘亩故玖丝茖W家們?nèi)诵缘囊幻?,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也有缺點的常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機器和令人生畏的科學偶像。 “綠色灰色:現(xiàn)代化大道上的憂思”顏色了然,它為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人們敲響了環(huán)境的警鐘,從生態(tài)倫理學的角度提醒人們保護大自然的天然責任。 還有“前沿風景:新時代的科學圖景”、“雞蛋骨頭:批評性書評”和“四兩千斤:時評”,可以說是幾塊黑色石,因為這里多為批評性的文字。從對“古盜鳥”的揭秘到對“民間科學家”的揶揄;從對“克隆”“抄襲”之作的抨擊到對“少年院士”拔苗助長的擔憂;從對粗陋軼事的批評到對“克萊登”的揭露;以至于對“純水風波”“彩票中獎預(yù)測”“圣經(jīng)統(tǒng)計學”“特異功能”等偽科學偽科普的討伐……無不體現(xiàn)了求證求真的科學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堅持真理、匡正謬誤的無畏科學精神。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傳媒,贊美歌頌之聲甚高而批評風氣不足,而批評風氣,正是科學求實精神的必要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該書中煉就的火燙燙的石頭正好可以補這處天之漏。
書籍目錄
這山那山:兩種文化的“對峙” 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危險何在? 且慢給科學技術(shù)定罪 漁民的落日 令人費解的人文精神 蘋果=1+0:不是杞人憂天的幽默 沒準的事和沒門的事 物理學家試探“泡沫學術(shù)”兩種文化論爭熱鬧空前 中國作家給高科技“打分” 進化的故事令人絕望 何必為進化絕望 科學無禁區(qū) 可怕的傾向 數(shù)學家與詩人:一種驚人的對稱冷史熱賣: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 雞與鴨與李約瑟——對于李約瑟問題的語境分析 中國古代有沒沒科學 科學的一般概念與中國古代的“科學”——與節(jié)世煇先生商榷 易經(jīng)、計算機與思想的傳承 是否“概念混亂”“邏輯荒唐”——答劉兵先生 神童并不一定像老頭——致田松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也談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 好古與攀高 李約瑟給中國人帶來了什么 質(zhì)疑古代科學現(xiàn)代價值論 再論中國古代有無科學問題 中國古代沒有演繹邏輯嗎 李約瑟工作的現(xiàn)代意義 兩類文明的兩個體系科學情種:第三只眼睛里的科學家……前尚風景:新時代的科學圖景綠色灰色:現(xiàn)代化大道上的憂思雞蛋骨頭:批評性書評四兩千斤:時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