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3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銘銘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依據(jù)論題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兩篇論文,論述的是西方社會人類學在20世紀的狀況;第二部分六篇評論,集中于人類學的文化論,尤其偏重從解釋論、象征論與普遍主義的矛盾來體現(xiàn)文化論緣起的文明史背景;第三部分從學術表述的文化困境出發(fā),探討西方借以“把握”東方的工具之實質;最后一部分的兩篇(實際上包括四篇)文章,則從中國民間文化的人類學研究方面人手,論述文明內部的“非我”(即知識界以外的民間文化)對于知識反思的意義。
作者簡介
王銘銘,1962年生,福建泉州人。曾就讀于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1一1987),1992年獲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此后在倫敦城市大學、愛丁堡大學、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現(xiàn)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倫敦城市大學名譽研究員。已出版《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社區(qū)的歷程》、《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山街的記憶》、《想象的異邦》、《逝去的繁榮》等專著,《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等譯著及學術論文40余篇。
書籍目錄
自序社會人類學——從啟蒙到反思人類學世界觀的一致與分化文化的意義世界——“格爾茲文化論叢”譯序象征人類學兩家評薩林斯及其西方認識論反思——《甜蜜的悲哀》代譯序文化與普遍性解釋——別的講演之后的講演“文化遺存”的啟蒙——讀兩篇西方人類學的有關文章文明與共同體——書評兩篇西方的東方——讀薩伊德《東方學》漢學人類學的范式危機漢語人類學——西學本土化與學術困境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史詩——民間文化研究與多元史觀的建構民問文化散論三篇
章節(jié)摘錄
文明與共同體——書評二篇文明的焦慮20世紀末期學界出現(xiàn)了諸多有趣的論題。對我而言,其中最值得引起我們關注的,除了對于近代制度的某種??剖降闹R——權力反思以外,還有世界各國學者對于長期以來為其社區(qū)所共同享用的某些“關鍵詞”展開的“考據(jù)學探索”。而盡管這些“考據(jù)學探索”告訴我們的故事可以十分多樣,但它們所論述的“道理”,卻又集中在一個甚能令人悲觀的“發(fā)現(xiàn)”上:社會科學所引以為“科學”的那些概念,如社會、制度、集體表象、政治、經濟、個人等等,其實無非是“社會科學家”引以為“分析對象”的特定社會轉型史及其意識的產物。這進一步意味著,假使學者對于自身從事研究時所用概念毫無歷史地反思,那么他們的研究成果就只能被理解為特定的社會轉型史的無意識延伸。僅從在人類學界和社會學界廣泛流行、且已經波及到亨廷頓式的國際政治策略研究的“文化”和“文明”概念出發(fā).我們所能考據(jù)到的社會科學概念生成問題,便應當說是具有相當嚴峻的自我沖擊意義的。在《文明的進程》(1998年北京三聯(lián)書店中文版)一書中,自30年代以來就開始探索這一問題的德國社會學思想家諾貝特·埃利亞斯提醒我們說,我們生長在一個“文明的進程”與“個人成長的進程”相等同的時代。這就是說,現(xiàn)代人的心理發(fā)展,司空見慣地就是“文明的進展’’得以展開的過程。與此同時,“文明”和“文化,,似乎也成為現(xiàn)代西方和世界其他各地力求提升國家與社會自身素養(yǎng)的工具。然而,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沒能意識到20世紀“文明的進程”的拓展,依賴的是一個早已離我們而去的時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