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齊魯書社 作者:譚善明 等著 頁數:401 字數:3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修辭學有著古老的歷史。從廣義上說,自從人類語言產生時起,修辭活動就開始了,這主要是指在特定情況下對語言運用方法或效果的關注。修辭學理論初步形成的時間在中國和西方基本是相同的: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出現了以傳授修辭學為業(yè)的“智者學派”,而此時的中國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士橫議,百家爭鳴”,修辭理論逐漸從言語實踐中產生。從修辭理論誕生之日起,修辭學就同語言和實踐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它是以形象的語言來說服對方或實現特定的目的。所以修辭性的語言不同于普通表達的語言,它們雖然同樣服務于人類實踐,但修辭因其審美特性而增強了表達的效果。特別是當修辭學轉入書面語以后,它所特有的“美的表達”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然而,一種對修辭很狹隘的見解今天還廣為存在著,那就是將修辭看做是咬文嚼字、雕琢詞句的技巧,這意味著修辭學難登大雅之堂。這不僅是修辭學在中國的不幸遭遇,從中世紀以后,西方修辭學也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歲月,它作為語言上的美化和裝飾,作為一種在偏離中產生審美愉悅的技巧,受到理性主義的不斷討伐。實際上,這種語詞技巧上的修飾只是修辭活動很小的一部分,修辭的活力表現在它對話語的建構過程中,這種活力正是修辭學從它的古希臘羅馬傳統一直繼承下來,并在今天西方得以發(fā)揚光大的東西。不過由于修辭本身所無法割舍的目的性,使修辭的審美研究難以獨立。西方古典修辭學是與政治學和倫理學密不可分的,當代修辭理論更多從語言、社會實踐、哲學三個層面展開,審美研究往往穿插其中。這三種研究的特點分別是: 第一,語言層面的靜態(tài)研究。這種研究主要關注修辭技巧,分析總結語言運用過程中能提高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段。從宏觀的角度,總結語音、詞匯、語法、文體等各個方面的語言現象,從中發(fā)現語言使用的特殊表達規(guī)律,使各種語言手段具有的修辭特性系統化,這樣就產生了一個與語言的普通用法即“零度修辭”系統相對應的修辭系統。另一方面,是進行具體的話語分析或文本分析,將語言的使用與特定的語境聯系起來,在具體的語言活動中考察修辭特性和修辭效果。但這仍是一種靜態(tài)研究,重在探索與語境相適應的修辭技巧和修辭手段。人們總結規(guī)律不僅是為了揭示修辭的普遍性,更是為了對語言使用進行指導。無論是宏觀的總結還是具體的分析,都往往試圖一勞永逸地把握住語言的變化。這種修辭研究具有一種符合論的傾向,存在這樣一個預設,那就是妥帖的修辭表達能夠將所指準確而完美地呈現出來。因而,“合適”、“得體”被奉為修辭的最高原則,整個修辭過程被看做是語辭的調整或適用,修辭方法的本質也就成了對表達要求的適應和對表達效果的提高?! ?/pre>內容概要
《20世紀西方修辭美學關鍵詞》由譚善明、楊向榮等所著,本書試圖從以下五個方面描繪20世紀西方修辭觀念的地圖:第一,修辭與轉義。第二,修辭與文本。第三,修辭與形式。第四,修辭與認知。第五,修辭與語言。
本書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可供讀者閱讀學習。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修辭與轉義
一、轉義
二、象征
三、隱喻
四、強喻
五、寓言
六、反諷
七、相似性
八、差異
第二章 修辭與文本
一、文本
二、敘事修辭
三、能指漂移
四、隱含的讀者
五、作者之死
六、零度寫作
七、文學接受
八、對話
九、理解
十、復調
十一、誤讀
十二、解構
第三章 修辭與形式
一、形式
二、符號
三、張力
四、材料與程序
五、結構
六、朦朧
七、陌生化
第四章 修辭與認知
一、修辭認知
二、真理
三、意識形態(tài)
四、主體
五、歷史
六、顯現
七、身體修辭
第五章 修辭與語言
一、語言學轉向
二、語言的牢籠
三、表征危機
四、話語章節(jié)摘錄
懷特所抒寫的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為我們揭示出歷史敘事的獨特思維模式。歷史在特定意識中不停編纂,小心翼翼而又別出心裁。不同的歷史哲學家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于是形成了虛構歷史的不同意識。懷特對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展開深層結構的剖析,把歷史看做是以敘事性散文話語為形式的一種修辭結構。在剖析歷史想象深層結構根本變化的同時,它將不同史學思想家的共同身份描繪成一個與眾不同的話語世界中的參與者,進而分析在這個不同的話語世界中存在著的不同“風格”的史學思想。話語參與到歷史的虛構中,懷特提出了三種方式:情節(jié)化解釋、論證式解釋和意識形態(tài)蘊涵式解釋。①所謂的情節(jié)化解釋是指通過鑒別所講述的故事的類別來確定該故事的意義,通過類別的角度來定型故事的意義。編年史學家在編排歷史故事時,有的是以悲劇的方式,有的是以浪漫劇的方式,有的是以反諷的方式,有的是以史詩的方式(史詩的情節(jié)結構看起來像是編年史本身的一種隱含形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種歷史,即便是最具有“共時性”或“結構的”歷史,都以某種方式情節(jié)化了。形式論證式解釋是指史學家在將故事情節(jié)化解釋之外,推求出另一種行為,即形式的、外在的或推理的論證式解釋。在這種概念化層面上,史學家通過建構一種理論的推理論證來闡述故事的事件,這主要可分解成一個三段論:包含一些推定的因果關系的普遍規(guī)律的大前提,規(guī)律適用于其中的涉及邊界條件的小前提,以及結論,即實際發(fā)生的事件都是根據邏輯必然性由上述前提推導而來。事件的構造就在規(guī)律一演繹中獲得了解釋。意識形態(tài)蘊涵式解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對歷史知識的本質問題進行解釋。這里的“意識形態(tài)”是指一系列的規(guī)定,它要求人們在社會實踐范圍內采取一種立場并遵照執(zhí)行。對這種立場的選擇有四種,大致分為: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對歷史過程進行的情節(jié)化解釋、形式論證、意識形態(tài)蘊涵式解釋與上述四種不同立場中的一種相吻合。這樣,每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特定的歷史及其過程的觀念,每一種歷史觀也伴隨著特殊而確定的意識形態(tài)蘊含?!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