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孫學堂 齊魯書社 (2012-08出版) 作者:孫學堂 頁數:58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明代詩學與唐詩》涉及于唐詩接受的價值評判的問題。唐詩的價值,在于其作為抒情、審美的文學作品,為后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難以超越的標桿、可資借鑒的經驗。它不是祭壇上的貢品,不需要人們去頂禮膜拜,制造贗古的仿品。人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汲取唐詩抒情審美的創(chuàng)作經驗。雖然唐寅、徐渭等人并不模擬盛唐的風格,但其許多豪情貫注的作品,其體格聲調不求與盛唐相似,卻是對于盛唐詩的創(chuàng)造性接受。體調與接受對象相似與否、相似的程度如何,只能作為接受傾向的判定依據,而不能作為其唐詩接受價值高下的評判依據。就創(chuàng)作領域而言,評判唐詩接受的價值高下,最終還要看詩人在唐詩影響下的創(chuàng)作成績?! 】傊?,就創(chuàng)作領域的唐詩接受而言,接受的傾向性(學哪些唐代詩人)、接受表現形式(與接受對象在情思、意象、體調方面的相似性及差別)、接受的價值高下(取決于創(chuàng)作成績如何),是我們分析的重點所在。
書籍目錄
引言 上編明代詩學思想與唐詩接受 第一章明初至弘治中 第一節(jié)驟遭束縛:從元明之際到永、宣時期 一、各抒心得:元明之際的宗唐之風 二、極力摹擬:開七子先聲的袁凱和林鴻 三、得性情之正:“臺閣體”接受唐詩的“現在視界” 第二節(jié)漸重審美:成、弘時代的新風氣 一、陳獻章和沈周首開重風韻、重性靈之風 二、重格調的李東陽 三、“新臺閣時代”的文人論唐詩 第二章弘治正德 第一節(jié)以有求似:前七子與唐詩 一、李夢陽尊杜 二、何景明對初唐詩別有會心 三、師法盛唐的徐禎卿 四、邊貢與其他詩人 第二節(jié)適心自任:吳中才子與唐詩 一、復古意識極強的祝允明 二、重性靈的唐寅和楊循吉 三、在復古與師心之間的蔡羽和文征明 第三章嘉靖隆慶 第一節(jié)因心師古:嘉靖前期唐詩接受的傾向性 一、楊慎、薛蕙、王廷陳、朱日藩心儀初唐 二、高叔嗣、皇甫、蔡汝楠兼宗大歷 三、卓爾不群的楊巍 第二節(jié)設情以為之:后七子宗法盛唐的得與失 一、李攀龍與初盛唐詩 二、謝榛與盛中唐詩 三、兼容并包的王世貞 四、王世懋和其他詩人 第四章萬歷之后 第一節(jié)不傍門戶:重性靈者接受唐詩的特點 一、求其真:從徐渭到屠隆 二、窮其趣:公安派接受唐詩的特點 三、探其理:《詩歸》的唐詩評點 第二節(jié)亦守亦破:重格調的唐詩接受 一、學術化:許學夷與胡震亨的唐詩論評 二、格調說的末路:馮復京《說詩補遺》 三、本情貫入:陳子龍與唐詩 第三節(jié)一唱三嘆:重風韻者的唐詩觀 一、吳越詩人:王稚登和陸時雍 二、閩中詩人:謝肇淛與曹學儉 三、嶺南詩人:區(qū)大相與鄧云霄 下編明代唐詩學專題 第五章重格調的唐詩學 第一節(jié)正變論:唐詩范型的選擇 一、孰為“正”,孰為“變” 二、何謂“正”,何謂“變” 三、正變說向通變論的過渡 第二節(jié)重格調的唐詩美學觀 一、“興象風神”寓于“體格聲調”之中 二、“政事俗習”見于“時代格調”之中 三、不愛清淡愛雄壯 第三節(jié)“擬議以成其變化”:宗唐復古的門徑 一、擬議與模仿 二、擬議與變化 三、李何論爭 四、從前七子到后七子 第四節(jié)謝榛改唐詩的認識價值 一、抑揚以合調 二、含蓄以煉格 第六章重風韻的唐詩學 第一節(jié)所推崇的唐代詩人 一、唐詩與六朝詩 二、推崇初唐與大歷詩風 三、推崇李白 四、欣賞王、韋沖淡之音 第二節(jié)唐詩的意象與神韻 一、唐詩意象與生活情境的自然切合 二、唐詩意象的熔煉 三、唐詩意象的雅麗之美 四、唐詩的自然神韻 五、唐七言詩的抒情魅力 第三節(jié)宗唐復古的思想方法 一、師古能化 二、重視心性涵養(yǎng) 三、強調詩歌的抒情特性 第七章明代杜詩學舉隅 第一節(jié)重格調的杜詩論評 一、杜詩的“大家”特性 二、杜詩體調的正、變、化 三、杜詩與盛唐詩比較 第二節(jié)重風韻的杜詩論評 一、批評杜詩缺乏風韻 二、批評杜詩感情激烈、表現顯直 三、批評杜甫用事駁雜 第三節(jié)竟陵派重情境的杜詩評點 一、情感內涵的闡發(fā)與辨析 一、進入”詩人的生活實境 三、人情事理的發(fā)揮 四、表現方法的總結 第四節(jié)明末的杜詩研究 一、盧世《讀杜私言》 二、王嗣奭《杜臆》 結束語 部分征引及參考書目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何景明也寫了不少關懷民生疾苦的詩篇。如《苦熱行二首》其一:“侯家陰洞帶流水,紗幃白晝凄風起。美人冰盤薦朱李,道上行人多渴死?!薄犊嗪腥住菲涠骸柏毷勘幻?,寡婦無完禂。寧知貴公子,絲竹宴朱樓?!薄豆賯}行》寫官倉糧食為權貴把持,“富家得粟堆如山,大車檻檻服兩牛。鄉(xiāng)間餓夫立墻下,稍欲近前遭吏罵”。這種貧富對比,不正是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嫡傳嗎!《冬雨嘆三首》提到“昨聞汝北多死亡,橫尸委骨官道旁,我里四鄰久已出,到今不知死何鄉(xiāng)”,“城下餓鳥啄死人,蒼鷹側來怒相攫”?!稓q晏行》選擇一年將盡的特殊時光,寫到役夫的苦寒、官吏的兇橫、百姓的貧苦、征求的無度,詩人慨嘆說:“嗟吁今昔豈異情,昔時新年歌滿城。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東鄰聞哭聲?!痹诟袝r憂國這一點上,何景明與李夢陽一樣,都繼承了杜詩的真精神。 (二)初盛唐秀調 胡應麟說:“仲默論歌行,允謂前人未發(fā)。然特專明一義,匪以盡概諸方……仲默集中,為此體僅《明月》、《帝京》、《昔游》三數篇,他不盡爾,其意可窺。”所言《帝京》蓋指《入京篇》,《昔游》指《昔游篇》。翻檢何集,初唐體的歌行還有《流螢篇》、《柳絮歌》等數首,的確不多。另有《大梁行》、《長安大道行》、《漢將篇》、《邯鄲行》等幾首“本之初唐而小見鋒力”,介于初盛唐之間。雖然數量不多,這些初唐體歌行在何氏詩歌中卻占重要地位。特別是《明月篇》,采取盧、駱歌行蟬聯復沓的寫法,又融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情思和意境,比四杰詩更純凈、明朗,代表了何景明典型的朗秀風格。該詩由長安月出展開聯想,采取全景式的觀照方式,寫到“鳳凰樓上吹簫女,蟋蟀堂中織錦妻”,寫到“金屋螢流長信階,綺櫳燕人昭陽殿。趙女通宵侍御床,班姬此夕悲團扇”,又寫到平凡的征夫怨婦、天上的牛郎織女和月官里的嫦娥,隨著想象的展開,畫面與輕微的嘆息融成一片?!捌呦︼L濤還可渡,九秋霜露迥生愁。
編輯推薦
閱讀《明代詩學與唐詩》不僅可以瞻仰古人的遺跡,還可以領略古人的風采,閱讀《明代詩學與唐詩》還可以陶冶情操、發(fā)揚我國的古代文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