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齊魯書社 作者:樂愛國 頁數(shù):584
Tag標簽:無
前言
孔子貴仁,老子卻說“絕仁棄義”??鬃又鲝埧思簭投Y,老子卻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的本意究竟作何解,當然還會繼續(xù)討論下去,但道家曾經(jīng)批判儒家,這是無異議的?!独献印酚伞兜澜?jīng)》和《德經(jīng)》組成,但沒有使用“道德”一詞。儒家的荀子率先將“道”與“德”兩個概念合成“道德”一詞去贊頌禮,其曰:“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庇谑?,“道德”一詞就沿用下來,為中國人共享。一滴水可以透視太陽。由“道德”一詞的形成和沿用,可以透視道家和儒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端重要的位置,可以透視二者既不同又相輔相成的關系。道家思想在道教那裹得到了延續(xù),道教同時也吸收了很多儒家的東西。比如宮觀中的科儀、天庭襄的神團,都折射著儒家儀式和等級制的影子。不過道教從儒家那襄吸收的最重要的東西,還是倫理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
內(nèi)容概要
在以倫理思想為主要內(nèi)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中產(chǎn)生的道教及其思想,不可能不滲透著倫理精神,其原因在於:(1)道教崇奉的神仙具有倫理道德的內(nèi)涵,(2)道教修道中的養(yǎng)神、修性融合了道德修養(yǎng)過程,(3)道教追求的得道成仙與倫理道德具有密切聯(lián)繫,(4)道教“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理念蘊含著倫理思想。而且,道教倫理思想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它具有明顯的神學特徵;第二,它融合了道家、儒家以及佛教的倫理思想;第三,它以道性論為理論基礎;第四,它具有生命倫理的特徵。研究道教倫理思想史就是要探討道教倫理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這不僅對於瞭解和研究道教及其思想,而且對於研究整個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發(fā)展和演變,對於今天吸取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倫理思想資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道教倫理思想的發(fā)端,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萌芽的西周初期?!兑捉?jīng)》與周公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宗教倫理思想。先秦兩漢時期,儒家確立了“三綱五?!钡牡赖乱?guī)範,並進一步建立了儒家的心性論;道家對“道”輿“德”的關係作了深人探討,並提出了“自然無為”的道德原則。然而,這一時期的倫理思想一直是在耳期宗教神學的背景下得以發(fā)展的,內(nèi)涵著宗教神學觀念。先秦儒家、道家的倫理思想雖然已經(jīng)開始具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形態(tài),但伊具有明顯的宗教性;先秦墨家倫理思想的宗教性則更為顯著。尤其是兩漢時期,在宗教神學汎濫以及讖緯之學盛行的背景下,無論是儒家倫理或是道家倫理,都浸透著濃重的神學觀念。道教倫理思想的形成是在吸收先前諸家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對早期宗教倫理思想的一種延續(xù)。 東漢魏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倫理思想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的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旨在實現(xiàn)天下的“太平”,包含了豐富的倫理思想。它提出了守道而行的道德準則;強調(diào)父、母、子“三人相通”和君、臣、民“并力同心”;把“樂生”、“好善”看做人生的最高追求;並且提出了善惡報應的思想以及更為精緻的承負說?!独献酉霠栕ⅰ肥窃缙诘澜虒丁独献印返脑忈專m然也講“道”,但較多的是把“道”與忠孝仁義聯(lián)繫在一起。它強調(diào)“行道奉誡”,要求“清靜為本”,同時又要求為善去惡,“至誠守善”。魏晉時期神仙道教的重要代表葛洪追求修道成仙,但明確提出“為道者當先立功德”,並且還對善事和惡事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同時,他還認為,修道求仙必須“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因而講忠孝仁義,推崇儒家之“禮”,但又強調(diào)“仁而兼明”,要求重新刪定“三禮”,主張仁政與刑罰並重。而且他還推崇道家的“不言而化行”,並把道家的修道成仙與儒家的修身養(yǎng)性融合為一體。此外,這一時期的《西昇經(jīng)》、《赤松子中誡經(jīng)》、《黃庭經(jīng)》以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也包含了豐富的道教倫理思想。 南北朝時期,寇謙之和陸修靜分別對北方的天師道和南朝地區(qū)的天師道進行整頓和改造??苤t之提出“以禮度為首”,並以道誡的形式表述倫理道德規(guī)範,強調(diào)奉守道誡,宣揚神明賞罰。陸修靜提出“行善成德以至於道”,並在其所制定的齋醮科儀中,融人了濟度思想,而且他還認為,通過齋醮科儀,可以清洗心靈,以行善去惡達於“淨”,以去欲息事達於“靜”,以至於“存守其真”。南北朝時期,道教戒律發(fā)展到了較高的水準,涉及倫理道德領域的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規(guī)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行為規(guī)範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行為規(guī)範等。而且,道教戒律中所蘊含的倫理思想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神學性、三教融合、追求長生、可操作性等特徵。與此同時,陶弘景在道教倫理思想上提出了“修心即修道”、“修道即修心”;尤其是他關於“道性”的討論,與這一時期的《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jīng)》以及宋文明的《道教義》對於“道性”的闡釋一起,實際上開啟了道教對於心性的研究。 隋唐時期,道教心性論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反映了道教倫理思想體系趨於成熟。隋唐之際的《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提出“眾生性即真道性”,《太上一乘??罩遣亟?jīng)》則提出“一切眾生,皆有道性”。唐代道士成玄英不僅提出“一切眾生,皆稟自然正性”,而且特別強調(diào)“率性而動”以復歸於自然之性。他還講“心神凝寂”,“兩忘”、“雙遣”,並且要求“絕偏尚之仁,棄執(zhí)跡之義”。王玄覽既說“道性眾生性,皆與自然同”,又說“眾生無常性,所以因脩而得道,其道無常性,所以感應眾生脩”,而且還認為,“眾生欲求道,當滅知見”,要求滅盡知見,“無心”、“淨心”。孟安排的《道教義樞》把“道”界定為“理、通、導”,把“德”界定為“得、成、不喪”,強調(diào)二者一體;而且通過對“十善”和“十惡”的闡述,要求行善止惡;尤其是提出了“自然真空,即是道性”,主張離界內(nèi)四染、斷界外氤氳,以復歸清虛自然之道性。司馬承禎講“真性隨身有,勿於身外求”,因而要求淨除心垢,復歸道性。他還認為,修道在於“收心離境”,無欲無心,而且強調(diào)積習而成,漸而進之,並制定了“修道七階”。吳筠既講道家的“道德”教化,又講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而且特別強調(diào)心靜,認為“習靜為契道之階”。此外,他還要求忘情而率性,主張制惡興善,立功改過。李筌認為,人兼有巧拙之性,因而需要修煉成聖。他強調(diào)修心,要求“心中納正”,動靜合道,又講“上施道德,下行仁義”,融道家的“道德”與儒家的仁義於一體。杜光庭講“人之所稟。真元道性”,並且要求“去欲閉情”,達到“心寂境忘”,從而復歸於道性。同時,他既主張以道家的“道德”治國,要求“無為白化”,又強調(diào)儒家倫理對於治國的重要性,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與道家的“道德”結合起來。除了這些著名道士之外,同一時期還有李榮、潘師正、譚峭以及《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jīng)》、《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等道經(jīng),也對道性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而把道教倫理思想發(fā)展至一個新的高峰。 宋元時期,道教心性論與道教內(nèi)丹聯(lián)繫在一起。道教內(nèi)丹的重要經(jīng)典《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倡導性命雙修,並把道德修養(yǎng)融人了修煉內(nèi)丹之中。陳搏、張無夢、陳景元一派,既講性命雙修,又講心性修煉,而且將修道與儒家倫理融合在一起。金丹派南宗以北宋的張伯端為開派祖師,持“先命後性”,同時也非常重視修性,尤其是強調(diào)修心,要求察心觀性,修心以靜,而且還提出“學道之士,當先立身”,吸取了儒家的道德規(guī)範。全真道由金代的王嘉創(chuàng)建,持“先性後命”,講“識心見性”,特別強調(diào)心的清靜,提出“全真清靜為先”,同時又講“忠孝仁慈”,使道教修仙與儒家的忠孝仁義相為表裹。後來的李道純、陳致虛中和南、北二宗,講性與命不可分離,修性與修命不可割裂,同時都講清靜,要求忘我忘物、少私寡欲;而且,他們還講正己修德、三綱五常,並強調(diào)修德而不言德。宋元時期的淨明道以“淨明”、“忠孝”為基本教旨,提出“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並且以此為基礎,作進一步推廣,追求“作世間上品好人”的目標。以北宋《太上感應篇》為代表的宋元時期的道教勸善書涉及倫理道德領域的諸多方面,包括個人品德修養(yǎng)、家庭倫理、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以及生態(tài)倫理等,並且具有神學教化性、追求得道成仙、定量化與可操作性等特徵。在宋元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發(fā)展中,還有張繼先、張嗣成、杜道堅、王道淵等著名道士做出了重要貢獻。 明清時期,道教開始由盛而衰,道教倫理思想逐漸形成了儒學化的趨勢。張三豐認為,“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並提出“修道以修身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誠意”。他還大講儒家的人道,要求“忠孝兩全”、“仁義博施”,認為“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同時,他還要求掃除雜念、清心寡欲。張字初推崇儒家道德性命之學,宣揚“心統(tǒng)性情”,並提出了“以清靜為本”的修道原則,同時,他還要求“由仁義,操禮節(jié)”,講“崇德積善”,以求得國泰民安。王常月提出“命在性中”,並且強調(diào)“以見性為主”,要求“窮理盡性以致于命”,同時,也強調(diào)“清淨身心”、“絕緣捨愛”。他還提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並且強調(diào)“濟度眾生”,以求得“功德圓滿”。劉一明講性命雙修,但也講道心、人心,要求以道心制人心,同時還提出了“神室八法”,即“剛”、“柔”、“誠”、“信”、“和”、“靜”、“虛”、“靈”,以作為修煉心性、成就大道之法。他還闡述了學道者在性命修持方面必須打通的五十個關口,並且明確提出“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明清時期,還有陸西星、伍守陽、閔一得、傅金銓、李西月等著名道士對道教倫理有過深入的闡述。 道教倫理思想有一個形成、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從而構成了一個既有形上學的道教心性論又有形下學的道德修善論、既有嚴格的道德規(guī)範又有可行的踐履方法的思想體系,有著自身的特點以及演變的規(guī)律。而且,在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發(fā)展中,道教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其一,道教對倫理道德作了宗教的詮釋,使之得以強化;其二,道教對倫理思想作了重要的補充,使之更加完善;其三,道教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使之廣泛深入。道教對於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或許可以為我們更好地發(fā)揮宗教對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啟迪。
作者簡介
樂愛國,男,1955年11月生,浙江省寧波人。1983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本科;198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F(xiàn)為廈門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道學研究》副主編。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哲學與科技關系的研究。已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王廷相評傳》等;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要有:《李約瑟的管子思想研究》、《管子與古代數(shù)學》、《朱熹格物致知的科學精神及歷史作用》、《朱熹:一位被遺忘的天文學家》、《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學中源”說的形成》、《儒學與中國古代農(nóng)學》、《〈周易〉對中國古代數(shù)學的影響》;出版譯著多部,主要有:《宗教社會學》、《中國人的性格》等。
書籍目錄
序內(nèi)容摘要導論 一、道教與倫理的關係 二、道教倫理的基本特點 三、研究道教倫理思想史的意義第一章 道教倫理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萌芽 第二節(jié) 儒家的心性論與“三綱五?!? 一、先秦儒家的仁、禮和孝、忠 二、儒家心性論的形成 三、儒家“三綱五?!钡拇_立 第三節(jié) 道家的道德觀與“自然無為” 一、先秦道家的“道”輿“德” 二、道家“自然無為”的倫理思想 三、道家與儒家倫理的衝突和融合 第四節(jié) 先秦兩漢宗教倫理思想的演變與讖緯神學 第五節(jié) 餘論第二章 東漢魏晉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太平經(jīng)》的倫理思想 一、守道而行的道德準則 二、君臣民相通的政治倫理 三、父母子相通的家庭倫理 四、樂生、好善的人生追求 五、善惡報應與承負說 第二節(jié) 《老子想爾注》的倫理思想 一、“道”與忠孝仁義 二、行道奉誡與清靜為本 三、為善去惡與至誠守善 第三節(jié) 葛洪的倫理思想 一、為道者當先立功德 二、仁而兼明與有禮為貴 三、不言而化行 四、修道成仙與修身養(yǎng)性 第四節(jié) 餘論第三章 南北朝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寇謙之的倫理思想 一、以禮度為首 二、奉守道誡與神明賞罰 第二節(jié) 陸修靜的倫理思想 一、行善成德以至於道 二、齋法中的濟度思想 三、齋醮科儀的修道功能 第三節(jié) 南北朝道教戒律中的倫理思想 一、道教戒律概說 二、道教戒律與道德規(guī)範 三、道教戒律的倫理特色 第四節(jié) 陶弘景的倫理思想 一、修心即修道,修道即修心 二、遊心虛靜,息慮無為 三、以善德解其纏 第五節(jié) 道教心性論的開啟 第六節(jié) 餘論第四章 隋唐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成熟 第一節(jié) 隋唐之際的道教心性論 第二節(jié) 成玄英的倫理思想 一、眾生皆稟自然正性 二、率性而動,各守分內(nèi) 三、心神凝寂,復於真性 四、絕偏尚之仁,棄執(zhí)跡之義 第三節(jié) 王玄覽的倫理思想 一、人心之正性,能應一切法 二、眾生非是道,所以須修習 三、眾生欲求道,當滅知見 第四節(jié) 孟安排《道教義樞》的倫理思想 一、道者:理、通、導;德者:得、成、不喪 二、止於十惡,行於十善 三、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第五節(jié) 司馬承禎的倫理思想 一、真性隨身有,勿於身外求 二、收心離境,無欲無心 三、積習而成,漸而進之 四、修道養(yǎng)生,融為一體 第六節(jié) 吳筠的倫理思想 一、內(nèi)道德而外仁義 二、習靜為契道之階 三、忘情而率性 四、制惡興善與立功改過 第七節(jié) 李筌的倫理思想 一、性有巧拙與修煉成聖 二、心中納正與動靜合道 三、上施道德,下行仁義 第八節(jié) 杜光庭的倫理思想 一、人之所稟,真元道性 二、去欲閉情與心寂境忘 三、無為白化與仁義禮智 四、為惡召禍,為善致福 第九節(jié) 餘論第五章 宋元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開新 第一節(jié) 唐末宋初內(nèi)丹道的倫理思想 第二節(jié) 金丹派南宗的倫理思想 一、先命後性,性命雙修 二、察心觀性,修心以靜 三、學道之士,當先立身 第三節(jié) 金代全真道的倫理思想 一、識心見性全真覺 二、全真清靜為先 三、忠孝仁慈勝出家 第四節(jié) 李道純、陳致虛的倫理思想 一、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 二、清靜而忘,少私寡欲 三、正己正天下,修德不言德 第五節(jié) 宋元淨明道的倫理思想 一、淨明只是正心誠意 二、以忠孝為本 三、作世間上品好人 第六節(jié) 宋元道教勸善書的倫理思想 一、道教勸善書概說 二、道教勸善書與倫理道德 三、道教勸善書的倫理特色 第七節(jié) 餘論。第六章 明清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流變 第一節(jié) 張三豐的倫理思想 一、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 二、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 三、忠孝兩全,仁義博施 四、掃除雜念,清心寡欲. 第二節(jié) 張宇初的倫理思想 一、心統(tǒng)性情 二、以清靜為本 三、由仁義,操禮節(jié) 第三節(jié) 王常月的倫理思想 一、命在性中,見性為主 二、清靜身心,絕緣捨愛 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四、濟度眾生,功德圓滿 第四節(jié) 劉一明的倫理思想 一、性命雙修,道心常存 二、神室八法,成就大道 三、修道通關,漸次著力 四、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 第五節(jié) 餘論結語 道教對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fā)展的作用 一、對倫理道德作了宗教的詮釋,使之得以強化 二、對倫理思想作了重要的補充,使之更加完善 三、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使之廣泛深入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從已有的這些學術論著可以看出,以往道教倫理思想史的研究,大都側重于專題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專題性研究應當與整體性研究結合起來,并且通過整體性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新問題,開拓新思路;當然,整體性研究是以專題性研究為基礎的。因此,在專題性研究的基礎上,整體性地研究道教倫理思想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對于推動道教倫理思想史研究的深入,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需要指出的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尚沒有一部貫通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道教倫理思想史專著。遣也是筆者從事這一課題研究的重要動因之一。其次,探討道教倫理思想史有助于從整體上了解道教倫理思想的發(fā)展和演變。研究道教倫理思想是道教研究的一個重要學術領域,也是認識道教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道教倫理思想隨著道教的產(chǎn)生和演變有一個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探討道教倫理思想史就是要具體而深入地研究并且客觀而準確地反映造一歷史過程。關于道教倫理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包括歷史分期等問題,此前學術界尚未有過深入的討論,在此暫做一些嘗試性的敘述。道教倫理思想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萌芽的西周初期,先秦兩漢的儒家、道家等諸家的倫理思想是道教倫理的思想來源,早期的宗教倫理思想的演變,為道教倫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道教倫理思想自東漢開始逐漸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發(fā)展時期。
編輯推薦
《中國道教倫理思想史稿》:香港道教學院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