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新儒學文化視野中的梁實秋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齊魯書社  作者:劉聰  頁數(shù):35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我常說我們這一代正趕上窮折騰的災難歲月,“讀書無用”論、“寫文章有罪”論消解了我們的青春活力,熄滅了我們胸中奮發(fā)向上的心火,導致我們這一代在學養(yǎng)和知識上的“先天不足”;盡管到了新時期千方百計地努力“補課”,但是歲月催人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總是在文學研究中獲取不了“偷天妙手繡文章”的碩果。

書籍目錄

序緒論 現(xiàn)代“新儒學運動”的詩教之維一、理學、禮教、詩教合一的“新儒學運動”二、現(xiàn)代新儒學運動與白璧德人文主義之因緣1.“新孔教運動”:白璧德人文主義運動的中國效應2.儒學的現(xiàn)代解碼:白璧德人文主義對中國弟子們的意義三、現(xiàn)代新儒學詩教體系尋蹤第一章 新文學的另一種選擇一、挑戰(zhàn)新文學場的權威法則1.詩是貴族的2.早期的“唯美主義”主張辨析二、“學衡派的嫌疑”1.中西化合基礎上的東方文化立場2.與學衡派的微妙關系三、現(xiàn)代性的另一種體認1.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化2.西方文學話語的本土化第二章 文學話語的詩教品質一、意義的守護:義理式的文學批評二、“理”“欲”之辨的延續(xù):五四新文學是“浪漫的混亂”1.批評五四文學的情感放縱2.建立以理制情的文學的紀律三、“人性論”與“唯物論”:對左翼文學的偏見1.抽象意義與一般意義:普遍的人性與階級性2.古典主義的文學本體觀與新古典主義的文學工具觀3.文學的貴族(高雅)性與文學的大眾化四、文學批評的皈依:倫理學還是美學?1.善與美:進乎道與止于技2.與左翼“新美學”的一種共鳴:人文化成與經(jīng)世致用五、“尚雅”的雅舍文風:退而結網(wǎng)的守望1.人生的藝術化2.雅健的文質觀第三章 文化認同危機時代的文壇經(jīng)典學案一、文化認同差異:魯迅的“轉變”與梁實秋的“不知‘轉變”’二、反比效應:魯迅光環(huán)之下的反面書寫1.文化偶像與文化“鬼魅”:魯迅作品教學中的梁實秋2.兩種祛魅:新時期以來魯迅研究中的梁實秋三、戰(zhàn)士與紳士:兩種文化中的人格典范第四章 梁實秋文化身份質疑一、何種意義上的新月派、自由主義西化派、胡適學人群?二、作為文化國家主義者的國家社會黨黨員三、政治是非中的“與抗戰(zhàn)無關論”者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下的資產(chǎn)階級“人性論”者五、儒學意識形態(tài)下的臺灣“現(xiàn)代孑L夫子”結語參考文獻梁實秋簡譜跋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現(xiàn)代新儒學文化視野中的梁實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