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齊魯書社 作者:李明軍 頁數(shù):43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康雍乾時期在歷史上有著特殊意義,這一時期被稱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后一個“盛世”,而此“盛世”又在最后一個封建政權統(tǒng)治下實現(xiàn)??涤呵瑫r期亦可稱為文學發(fā)展之全盛期,在這一時期,不僅傳統(tǒng)文學樣式得以進一步發(fā)展,新興文學樣式亦走向成熟,達到巔峰。文學創(chuàng)作在這短短一百年內幾乎重演了近千年的文學發(fā)展歷程,文學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因而得以突顯。明清易代特別是清朝人主中原,亡國之悲加上民族之恨,使清代初年的漢族文人經(jīng)受靈魂之洗禮,世運對文學產(chǎn)生前所未有之影響。時過境遷,易代之天翻地覆淡化為過眼云煙,文人自我實現(xiàn)之緊迫和個體生存之困境,使文學呈現(xiàn)多種風貌。而靈心主導其間。乾隆時期考據(jù)學之興起,使學問和文學之關系得到重新審視?! ?本書是關于研究“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的專著,書中具體包括了:康雍乾時期文化政策之轉變與儒理治世政策之確立、儒學復興與風雅詩學的復興和變異、文學在政治社會中的另類生存等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李明軍,男,1969年生,山東郯城人。2001年6月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1年7月到臨沂師范學院工作。2006年至2008年到中國人民大學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元明清小說和清代詩文。近幾年來主持各級各類課題5項,出版《中國十八世紀文人小說研究》、《禁忌與放縱》等學術專著4部,主編或參編各類編著16部,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文章30余篇,有多篇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等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獲各級科研獎勵4項。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隨筆、評論60余篇,出版《心靈桃花源》等隨筆集3部,長篇報告文學1部。
書籍目錄
緒論 文統(tǒng)、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 一 康雍乾時期文化政策之轉變與儒理治世政策之確立 二 從理學到樸學的學風轉變及其思想史意義 三 儒學復興與風雅詩學的復興和變異第一章 困惑與彷徨:明清之際士人的人生際遇和文化選擇 一 “歸儒”與“驚隱”:遺民詩人文化選擇困境的文學呈現(xiàn) 二 “忠恕”與“忠義”:金圣嘆才子心態(tài)的文化意義 三 適意人生與娛樂至上:李漁的人生選擇和文學思想第二章 回歸風雅:儒家詩學體系重構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意義 一 王夫之的道統(tǒng)觀與比興詩學的文化意義 二 名教與性情:顧炎武的“天下”觀及其學術思想體系內的詩學觀點 三 “理欲合一”與“情至之情”:黃宗羲的社會理想和文學思想 四 “靈心”和“世運”:錢謙益的人生際遇與儒家詩學體系之形成 五 葉燮:儒家詩學體系重建之完成第三章 “雅正”:康雍之際的文化政策與文學規(guī)范之確立 一 康熙朝文治政策之確立與士風、文風之轉變 二 “習行之學”與“六藝之教”:顏元學術思想的時代意義和文學表現(xiàn) 三 神韻:順康之際時代情緒的文學表現(xiàn) 四 醇雅:懷柔文化政策影響下朱彝尊詩詞風格轉變的典型意義 五 “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方苞古文理論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時代際遇 六 “文運”與“世運”:《南山集》案與戴名世人生悲劇的文化內涵 七 出處之間:查慎行的人生際遇與詩風轉變第四章 江湖和廟堂之間:乾隆時期文人群體之分化與風雅文學觀之變異 一 乾隆時期的文化政策與士風、學風、文風之轉變 二 通經(jīng)與明道:戴震學術思想體系內的文學觀念 三 以文傳道:姚鼐古文理論的學術環(huán)境與文學傳承 四 “不平則鳴”與“神”、“氣”、“奇”、“變”:劉大樾的身世遭遇與特異文學思想之形成 五 格調:沈德潛在政教和詩教之間的周旋 六 厲鶚:個體生存、江湖心態(tài)與文學表現(xiàn) 七 性靈:袁枚人生選擇的文學表現(xiàn)與意義 八 “達我心曲”:清代中葉通俗小說的情志表現(xiàn)與小說觀念的鼎新 九 “風人之致”與“案頭文章”:清代前中期戲劇的雅化歷程 十 激楚蒼涼變騷音:黃景仁詩歌的文化意義與清代風雅詩學復興的終結結論 文學在政治社會中的另類生存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困惑與彷徨:明清之際士人的人生際遇和文化選擇 一“歸儒”與“驚隱”:遺民詩人文化選擇困境的文學呈現(xiàn) 所謂的忠誠堅貞,本屬個體的形而下的行為,在儒家倫理中被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對浸淫于儒家文化中的士人來說,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是對節(jié)操的嚴峻考驗,但從沒有像明清易代那樣讓士人產(chǎn)生如此的矛盾和困惑。明清之際,漢族士人面臨著幾條道路的選擇,或出仕新朝,或以積極的方式進行反抗,或以隱居的方式進行消極的抗爭。抉擇的艱難,緣于思想理念和生存的困境。受以心學為代表的啟蒙思想的影響,對身心的關注,關于家國關系的思考,對民生的重視,殉國與殉朝廷的分辨,如此等等,令由明人清的士人對出與處有了新的理解。歸莊《歷代遺民錄序》分遺民為“已仕”、“未仕”兩類①;黃容《明遺民錄》之序言將遺民分為“深潛巖穴,餐菊飲蘭”、“蝸廬土室,偃仰嘯歌”、“荷衣籜冠,甘作種瓜叟”、“韋布介士,負薪拾穗”等類型。②張自烈于《復陸縣圃書》中云:“心茍同,跡不必皆同。使盡如土室之離母,寢車之不蹈地,詐盲之不見妻,識者必謂之固,必非避亂守身之正?!雹僭偌由现\生之艱難,真正的隱居需要堅強的毅力和面對貧困的勇氣。即使是不與新朝合作的漢族文人,亦多以游幕維持生計,而所游之幕主,或為所謂的貳臣,或為仕于異朝的新貴,以“道不同不相與謀”之原則,本應采取排斥之態(tài)度。所以即使如顧炎武等被后人視為民族氣節(jié)之象征的文人,亦與所謂的貳臣交往,對其出仕新朝采取寬容之態(tài)度。曾以逃禪表達對清朝之抗爭的屈大均,一邊積極參加抗清之行動,一邊與所謂的貳臣交往,如王士稹、龔鼎孳、程可則、朱彝尊等皆對屈大均之文學才華表示贊賞。像堅守氣節(jié)的文人方文即表示,或仕或隱,皆為個體之自由選擇,雖有高下之分,而與善惡無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