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4 出版社:齊魯書社 作者:李伯齊 頁數(shù):382
內(nèi)容概要
在以往的文學研究中,考察文學及其發(fā)展,人們大都注意時間因素,偏重于考察發(fā)展過程,而常常忽略問學生成的空間因素,譬如研究一個作家的生平,一般注意考察其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表現(xiàn),而較少注意作為“社會環(huán)境”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考察,實際上,文學生成和發(fā)展的因素是相當復雜的。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也有其特定的時空因素,如果要深入探討文學生成的環(huán)境和發(fā)展的原因,就應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加以考察,就時間而言,作家生活及其作品內(nèi)容反映的生活狀態(tài),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之下的產(chǎn)物:就空間而言,作家及其所描寫的對象的生活環(huán)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的自然環(huán)境都是十分具體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重點資助項目 山東省九五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
作者簡介
李伯齊,1940年3月生,現(xiàn)任教授、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山東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兼任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曹植學會名譽主席等。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近年來主要致力于以山東古代作家作品為重點的整理研究,主要論著有《何遜集校注》、《中國古代紀游文學史》、《齊魯聞人》等。合著有《
書籍目錄
序 徐北文前言上編 綜 論第一章 導言第二章 作家里籍第三章 家族文學與鄉(xiāng)誼結社下編 縱 論第一章 齊魯神話與傳說第二章 齊魯詩風第三章 齊魯文風第四章 齊魯文風的變異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齊、魯?shù)靥廃S河下游,東境瀕海,西境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部多丘陵,河道縱橫,湖澤棋布;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物產(chǎn)富饒。自遠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繁衍。歷年來的考古發(fā)掘,從膠東半島至魯西平原,大量史前文化遺存證明,這一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一樣,發(fā)展和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商周之前,今山東及其周圍地區(qū),聚居著東夷族人。據(jù)目前考古資料證明,從新石器時代至商周以前,東夷族始終是這一帶的土著居民。東夷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即東夷族文化,與其他地區(qū)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是自成體系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它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髡f之中的虞舜,據(jù)孟子說是東夷人山,至今在山東境內(nèi),特別在今濟南市,關于舜的傳說和遺跡甚多。原濟南城南門叫舜田門,因為“舜耕歷山”之歷山,就是今濟南南郊之千佛山。關于舜所耕之“歷山”,向有不同說法。宋代文學家曾鞏在任齊州太守時,經(jīng)過考定,認為原名歷山的千佛山,就是舜當年所耕之歷山①。關于舜的遺跡,還有舜祠、舜井、娥姜祠、娥姜水等。舜祠建在歷山(即今千佛山上);舜井在濟南舊城南門內(nèi),相傳是大舜鎖押水怪巫支祁的地方。發(fā)源于趵突泉的濼水,又名娥姜水,水畔建有娥姜祠,是祭祀大舜的女兒娥皇、女英的地方。另外,在山東巨野之西有雷澤,也有一座歷山,也傳說為舜耕牧之處。因此,大舜是傳說中東夷人早期的領袖人物,以舜為代表的舜文化,就是早期的東夷文化。東夷人與夏、商、周三代的關系,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記載。夏商時期,齊、魯即今山東一帶均為其勢力范圍。夏的封國遍及今山東境內(nèi),夏文化在齊、魯兩地的影響,已由近年來的考古發(fā)掘得到證明;商文化的影響,除史籍記載外,也有地下文物可征。據(jù)《左傳·定公元年》記載,商湯的左相仲虺曾居薛(今山東滕州市),帝南庚曾遷都于奄(今山東曲阜),這一帶很可能曾是商人活動的中心地區(qū)之一。齊地臨淄一帶,也有商族侯國,如季勛、逢伯陵等。因此,東夷文化融合夏、商文化,為齊魯文化的共同淵源。 孟姜女是流傳最為廣泛的民間傳說,在兩千余年流傳的過程中,雖情節(jié)有所演變,而其基本內(nèi)容及其表現(xiàn)出的斗爭精神并未改變。盂姜女的故事起源于春秋齊國,其原型為齊國杞梁之妻?! ?jù)《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齊莊公從晉國返國途中襲擊菖國,遇到莒人的堅決抵抗。莒國國君認為難以抗拒強大的齊國,打算向齊求和,大夫杞殖(即杞梁)、華還主張與齊決一死戰(zhàn)。在齊軍進攻時,莒君親自擊鼓,杞梁英勇戰(zhàn)死。莒國請和,齊侯罷兵。齊侯對杞梁以死衛(wèi)國的精神十分敬佩,在其返國途中,于莒都城郊遇到扶柩而歸的杞梁妻,便派人前往吊祭,遭到杞梁妻的拒絕。她說:“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迸f注以為齊侯郊吊大夫于古禮不合,實則杞妻借以維護自己的尊嚴。齊侯自知失禮,“吊諸其室”。 在《左傳》記載的基礎上,杞梁妻的故事不斷豐富、演化。《禮記·檀弓下》說:“齊莊公襲莒于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增加了“哭”的情節(jié)。《孟子·告子下》又把杞梁妻的“哭”與齊國的風俗聯(lián)系起來:“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奔爸翝h代,又演繹出哭倒城墻(或 山)的情節(jié)。故事的輪廓成為:杞梁妻到丈夫戰(zhàn)死的城墻下痛哭,城墻為之倒塌,她背負著丈夫的尸體投淄水而死,表現(xiàn)出驚天動地的真情和貞烈。后來杞梁妻哭城的情節(jié),又演化為民夫杞梁為筑長城而死,其妻尋夫認骨,哭倒長城,反映封建時代繁重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苦難。到唐代,杞梁妻的的名字也變?yōu)椤懊辖绷恕C辖膫髡f起源于齊地,最初她只是一個知禮而有尊嚴的女性。先秦時代,這一故事流傳的范圍也大致在齊魯?shù)貐^(qū)。至今在山東各地仍然流傳著孟姜女的故事,只是她哭倒的莒國城墻變?yōu)樯綎|境內(nèi)的齊長城而已。至于她的“善哭”,與至今在山東地區(qū)仍很普遍的“哭凋”習俗有無關系,就難以考究了。 齊魯神話極其豐富多彩,除以上所述外,還有關于蚩尤、大舜,以及商代賢相傅說、伊尹的傳說。在齊地所祠八神中有兵主蚩尤,蚩尤屬炎帝一系。儒家言必稱堯舜,把堯舜當做理想政治的代表。舜為何許人,歷來說法不一?;蛘J為與帝俊為一人,即東夷人的祖先。孟子說舜生于諸馮,是東夷人①。近世學者或認為“諸馮”即今山東諸城,或認為在今魯、蘇、豫之間②。舜在齊魯?shù)貐^(qū)的遺跡至今猶存。濟南南郊的歷山(今稱千佛山)相傳為舜耕之地,濟南城南門稱舜田門,城中、歷山上曾建有舜祠,發(fā)源于趵突泉的濼水原名娥姜水,泉上建有祭祀舜之二女的娥英祠。《水經(jīng)注·瓠子水》和《河水》說,舜耕之歷山、所漁之雷澤的遺址,在今山東菏澤市。在今山東境內(nèi),舜的傳說和遺跡如此集中,說明舜和齊魯?shù)貐^(qū)的遠古文化的關系至為密切。 齊魯神話大部流行于齊地,齊人常常把人變成神,如姜太公;而魯由于重視理性精神,卻常常把神改造為人。發(fā)源于魯?shù)氐娜寮覍W派強調(diào)面對人生,重視現(xiàn)世,而對神話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歷史傳說。齊魯對待神話的不同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意識與價值取向,這也是齊魯兩地早期文化面貌不同的原因之一。例如關于鳥的神話,原本是東夷人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而《左傳·昭公十七年》所載郯子的話,鳥卻變成了官名;“夔一足”的神話①,經(jīng)孔子解釋,夔由鳥變成了一個人名,并說成是帝堯的樂正官;夔一足,也不是夔只有一只足,而是堯因夔能干說“夔一而足”②??鬃拥热艘哉軐W家的理性,把神話解釋成歷史,把神話人物納入歷史系列的做法,促使遠古神話消亡,也促使史官文化早熟,從而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所謂文學自覺時代,文人成為文壇的主角。所謂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一是文學漸次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再是文學批評的出現(xiàn)及其理論的形成,三是文人文學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山東莒(今莒縣)人劉勰的《文心雕龍》體大思精,是文學批評領域集大成之作。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太康作家左思,東晉文學家王羲之及王氏作家群,以及伏滔、徐邈、華嶠等;南朝王儉、王融及王氏作家群,顏延之及顏氏作家群,蕭衍、蕭綱及蕭氏作家群,徐孝嗣、徐陵及徐氏作家群,劉峻及劉氏作家群,何承天、何遜及何氏作家群,以及任防、丘巨源、崔慰祖、伏挺、張正見、溫子升等,都取得不同成就?! h魏之際,詩歌文人化是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而建安文學是文人登上文壇之后,第一次展示其文學實績?!敖ò财咦印敝?,有四位是今山東籍人。孔融以散文著稱,而其《雜詩》之二是較早抒發(fā)個人情志的詩篇;劉楨五言詩《贈從弟》已有抒情化、個性化傾向。王粲被譽稱為“七子之冠冕”,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徐干是位淡泊名利的學者,也有《情詩》那樣情致纏綿為人傳誦的名篇??梢哉f孔、王、劉、徐的詩歌創(chuàng)作基本上代表了那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傾向和創(chuàng)作成就。其他,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繆襲的《挽歌》,以及卞蘭、孫該的賦等,都有一定成就。 魏晉之際的山東籍作家,“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無著作傳世。西晉出現(xiàn)了太康代表作家之一的左思,散文家羊祜、王沈、虞溥,以及女文學家左棻等。左思在太康作家中獨樹一幟,其《詠史》詩“創(chuàng)成一體,垂式千秋”山,于詩風漸人輕綺之時,以其貼近現(xiàn)實的詩作唱出時代的最強音?! |晉時期玄言詩盛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子王獻之、王凝之,以及“文高當世”的王殉,都是當時知名文學家。其他,如王彪之、王胡之,以及伏滔、徐邈、徐廣等,也都有一定成就?! x宋之際,文風轉變,“元嘉三大家”中的顏延之、鮑照,各自代表著一種文學傾向。顏延之上承太康作家潘岳、陸機,一反東晉以來尚簡易的風氣,而倡重煉字、尚形以及對仗、用典的文風;鮑照則繼承漢樂府精神,吸收南朝樂府民歌藝術成就,將漢魏樂府之剛健質(zhì)樸與南朝民歌之柔美艷麗相結合,并貫注關心現(xiàn)實的激情,藝術上雅俗相融,反映著文學發(fā)展的新趨勢,對后世影響巨大。南朝齊的王融,是永明體的代表作家之一;何遜是南朝梁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寫山水而融入個人感受,注重審音煉字、工偶精對,對近體詩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南朝陳的徐陵是南朝末最有成就的文學家,擅長駢文,詩歌也取得較高成就,王夫之說他的詩歌對于古體是“落日余輝”,對于近體的形成則是“春晴始旦”①,所編《玉臺新詠》是我國第三部詩歌總集;張正見的詩已漸人近體,也是著名詩人。 北朝文學不夠發(fā)達,較著名的溫子升、王褒、顏之推,都是山東籍作家。溫子升是北朝成就最高的詩人、駢文家,王褒、庾信并以才情見稱,他們詩歌風格的轉變反映了南北文風融合的趨勢。顏之推為南朝、隋之際的散文家、詩人,他為南北文風的融合也作出重要貢獻?! ∥簳x南北朝時期山東籍作家詩文,分別輯人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 山東省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基地,先秦時魯國為中華主流學派儒家的發(fā)祥地,齊國的稷下學宮又是百家爭鳴的論壇,秦漢以后文人學士歷代輩出,堪稱文化大省?! 」庞小叭私艿仂`”之說,山東更有“東方三大”之譽,即泰山、東海、孔子。乾隆皇帝就曾以“東方三大”命題考試特科舉子。泰山屹立于華夏“大東”之地,左海右陸,孔子則誕生于其間,即所謂“一山一水一圣人”,成為山東人文的標志。作為齊魯之邦的山東,在先秦時代是文明首善之區(qū),它于后世的中國,甚至東亞的影響,堪與古希臘之于歐洲文化相比擬。然而縱觀其后的情況,除了兩漢經(jīng)學(從濟南伏生到高密鄭玄)彪炳于世之外,魏晉南北朝以降,山東學術成果,只有像賈思勰《齊民要術》等少數(shù)精品問世。就整體而言,則隨著王朝的更替,遞次落后于長安、洛陽、建康、汴梁、臨安、北京等首都周圍地區(qū)。山東不僅距首都較遠,其經(jīng)濟狀況;也不如江南富庶,這是合乎客觀規(guī)律,理所當然的事。不過,若進一步觀察,它的文學成就則偏偏一枝獨秀,突出于其他成就,甚至不亞于同時的首善之地。這卻是很值得注意的?! ±缥覈钤绲淖骷胰后w——建安七子,其出生地大都在今山東地區(qū)。魏晉以后,山東士族紛紛南下,如禰衡、諸葛亮、王羲之等都是山東文士中的著名人物。其后南遷山東士族的后裔,如鮑照、顏延之、劉勰、何遜、徐陵等都是卓越的文學家。根據(jù)那時的門閥士族嚴格保持其家學的習慣,其故土的流風遺韻是自不待言的。然而南遷大潮過后,山東本地的文學又繼續(xù)發(fā)展,如唐之崔融、和凝,宋之王禹俏、李清照、辛棄疾,金元之杜仁杰、張養(yǎng)浩,明之李開先、李攀龍,清之王士禎、蒲松齡等,均享盛名于祖國文壇。上舉諸家,除最后一位,都是詩(含詞曲)人。自建安七子之后,山東一地于唐代就出現(xiàn)了以李白、孔巢父為代表的徂徠山“竹溪六逸”,于宋代出現(xiàn)了以范諷為首的“東州逸黨”,金元出現(xiàn)了杜仁杰等東平劇曲作者群,明代出現(xiàn)了李攀龍、謝榛為骨干的“后七子”,清代出現(xiàn)了以王士禎為盟主的神韻派。這些山東人士在詩歌方面的影響,風靡全國。特別是李攀龍和王士禎二人甚至影響到東亞的漢詩界,至今流風未泯,真可謂“各領風騷五百年”了。山東詩壇昌盛,蓋受“一山一水一圣人”之益,即孔門“詩教”的影響。 先秦各大學派,墨家非樂,道家以為五音五色有礙于返樸歸真,法家更認為文藝是害蟲——六虱之一,惟有儒家重視禮樂文辭。孔子對《詩三百》的言論,已成為后世文藝理論的濫觴,“詩教”的重要意義已為世所公認。《樂記》一篇出于公孫尼子等孔門弟子集體編寫授受,后收錄于《禮記》之中,是我國首部以詩歌、音樂為主的文藝學專著。它的初稿,則早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漢以后說《詩》者,如《毛詩·大序》即直接引用《樂記》,而傳《魯詩》的申生,傳《齊詩》的匡衡均為山東人。南北朝時的劉勰《文心雕龍》、蕭統(tǒng)《文選序》、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在理論上頗有建樹,他們雖已僑居外地幾世,未便歸美于山東,但是也可說當時門閥土族的強勁的家學傳統(tǒng),淵源所自,不外于孔門詩教。山東本地自宋代以后,如石介的《怪說》以激情酷筆批判西昆體,又如李清照對詞作的大膽的評論,都起了較大的影響。明代李攀龍用其《詩刪》選本及謝榛的《詩家直說》表達了他們的觀點。清代王士稹的詩論被人輯為《帶經(jīng)堂詩話》,還有其論敵趙執(zhí)信《談龍錄》的問世,都對全國詩壇有巨大影響。這應當是孔門詩教的遺澤。 ……
編輯推薦
山東省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基地,先秦時魯國為中華主流學派儒家的發(fā)祥地,齊國的稷下學宮又是百家爭鳴的論壇,秦漢以后文人學士歷代輩出,堪稱文化大省。古有"人杰地靈"之說,更有"東方三大"之譽,即泰山、東海、孔子,所謂"一山一水一圣人",成為山東人文的標志。本書詳細介紹了山東文學史,是地方文學史中的典范之作。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