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

出版時間:1992  出版社:齊魯書社  作者:朱熹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四書章句集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9條)

 
 

  •     手頭一直用1983年版2001年12次印刷的四書章句集注,最近看到2012年第2版18次印刷的版本,發(fā)現(xiàn)舊版的若干分章錯誤和誤字在新版中已得到糾正,惜有一處排印錯誤,新版仍未改正
      
      舊版9頁,新版10頁 朱注:詩曹風鳴鳩篇——鳴,當作鸤
      
      新版正文注文的深淺對比更為醒目,挺好。不過,新舊版頁次發(fā)生變化,尤其孟子集注部分。
  •     理學現(xiàn)在看來是迂腐的,但它曾經(jīng)的影響是巨大的,元明清三代都是主流哲學。雖然偶然出現(xiàn)了個王陽明,心學熱鬧了一陣子,但是完全撼不動理學的地位,其他的反理學派系更不用說了。官方科舉考試都是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官方的推波助瀾,無怪乎理學的地位不可撼動了。理學發(fā)端于二程兄弟,是隋唐佛學大盛之后,儒家知識分子為了對抗佛教出現(xiàn)的儒家變種,唐朝儒士韓愈就曾經(jīng)對佛教大肆痛擊,表明了儒佛不兩立的思想傾向,二程也是如此,但他們不僅僅是痛批,還對孔孟的儒家學說進行了改變甚至歪曲,目的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學說以對抗佛教,當然他們自己肯定不承認歪曲了。理學,說到底,是掛著儒家的招牌,其實是禪宗、道家、儒家等學說的混合物。
      
      朱熹就是在二程等人影響下出現(xiàn)的集大成的理學宗師,朱熹的思想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天理人欲,天理有點不可捉摸,大概就是自然規(guī)律,人欲就是人的欲望,存天理去人欲,作為一種哲學觀點還可以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本無法實現(xiàn),所以流弊下來,出現(xiàn)了大批的古板不近人情的腐儒;其二是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的規(guī)律,以期認識事物,問題又來了,你怎么研究事物呢,要科學沒科學,要儀器沒儀器,王陽明就說他看竹子看了幾天也看不出什么來,這似乎相當不實際,不過清代的考據(jù)派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用來研究訓詁音義,竟然蔚為大觀,也算是無心插柳了。
      
      《四書章句集注》受到了朱熹等理學家的曲解和斷章取義,似乎不值得一看了。其實不然,這里面的字詞解釋對了解四書很有幫助,義理解釋也有相當可取的地方,我們不妨當做一家之言,去偽存真,也看我們自己怎么看了。
      
      讀了論語部分,作了些筆記,忽然也發(fā)生研究孔子思想的興趣了??鬃邮莻€偉大的教育家,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孔子也是個思想家,他的仁義禮觀念流傳千古?,F(xiàn)在來說說孔子的中庸、天命、追求富貴等思想。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里可以看出孔子提出“守死善道”,但又要“亂邦不居”、“無道則隱”,試問當國家危難的時候不是更需要志士大臣的鼎力扶持么,如果說這些話是對還沒有做官的士人說的,那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很明顯了,不暴力不軟弱,不積極也不消極。子謂難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曰:“直哉史魚則!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笨鬃又环Q贊史魚正直,但稱贊蘧伯玉為君子,孔子思想傾向可見一斑。
      
      天命方面。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不信鬼神,但精神困苦沒有寄托的時候,就會搬出天命來,看來一個人沒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
      
      追求富貴方面。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笨鬃訉r(nóng)民相當輕視,士農(nóng)工商,農(nóng)民的地位不算低的,但是春秋末期,還有著殘留的貴族氣息,孔子也有心追求貴族地位吧??鬃右沧非蟾毁F,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下面就有些不擇手段了,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弊釉唬骸胺蛘傥艺?,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也耍起嘴皮子來了,聯(lián)系到齊國陳成子篡國,孔子義憤填膺的要魯君討伐齊國,真的有點虛偽了,假如陳成子也叫孔子去做官,孔子也可以涅而不緇跑去做官了。
  •     開篇明義,朱子認為《大學》是古典時代貴族教育子弟的書。這是整篇序言的關(guān)鍵核心所在,也可以與二程將大學作為大人之學相互發(fā)明。然后就大學的源流、大小學之分、大學教育的內(nèi)容、評價及在歷史上的衰敗。最后,朱子通過贊頌二程夫子對《大學》的發(fā)明,暗示大學之教可以復明于世。
      一、前提
      當朱子肯定了《大學》作為傳統(tǒng)大學的教本后,下一步就需要解決誰來教育的問題,或者說為何教育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所以朱子通過申說孟子四段之說,肯定了人性善的前提。人間的善惡問題,在于人性被氣質(zhì)之性所蒙蔽,故需要有復性之說。通過這一點,朱子引出了圣王問題。
      人間一旦出現(xiàn)四端仁義禮智皆明之人,即是所謂圣王了。他們專門負責管理和教導世人,使人們不至于泯滅人性,而使人類能夠發(fā)明人性,從而積極向善。正是因為如此,朱子認為,這正是必須建立學校的原因。
      二、學校
      對于傳統(tǒng)學校,朱子認為是分為小學和大學,分別負責教導大眾和培養(yǎng)精英兩部分工作。小學是所有人,只要到年齡都必須進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出處。按照論語中所說,即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至于大學則教之以六藝,學習者應該學習修齊治平之道。這部分,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這是朱子對于《大學》文本的發(fā)揮。即小學是正心誠意修身的工作,而《大學》則是修齊治平的工作。
      當明白了這一點后,就能理解朱子何以認為這是大學和小學區(qū)分的關(guān)鍵原因。沒有大學和小學的區(qū)分,就無法區(qū)分君子和小人,也無法實現(xiàn)修齊治平的現(xiàn)實。只有人們各安其分,各司其職,才能建立天下太平的社會。
      三、孔孟傳心
      上述內(nèi)容,按照朱子的說法是三代所本有的教育,所以稱贊其為后世所不可及。但當周德已衰,社會輪替,教化不行,四?;靵y,這時候孔子雖然有德有才,卻無位踐行圣王教化和治理,所以就將三代教育撰寫成文,教導后世學者。
      在朱子看來,《禮記》中弟子職、曲禮、內(nèi)則等篇,是孔子講述傳統(tǒng)小學的內(nèi)容。而《大學》則是曾子根據(jù)孔子講授而發(fā)揮的關(guān)于大學教育的文本。對于大學教育,孔子講授的內(nèi)容,曾子傳授給孟子,后世學者多不明三代教育大學和小學的區(qū)分,所以就失傳了。
      四、教育淪亡
      當后世小學和大學的教誨全部失傳之后,就造成了俗儒只知道背誦而不理解大學的教誨。而所謂佛道二教,不僅不明人倫教化,反而崇尚虛無異端。至于社會中功利的風氣,更是無法形容了。對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當下的教育中看得到,比如中學教育只要求死記硬背,而社會中流行兩種書,一種是港臺傳過來的通俗佛教書籍,類似于心靈雞湯;另外一種就是各式各樣的成功法。
      哪怕是講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籍,也大多數(shù)是那種訓詁考據(jù),缺乏真正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哪怕是今天我們有中學、大學,但是大學與小學的教誨早已經(jīng)衰亡,人們不知道小學應該進行道德教育,大學應該學習修齊治平的知識,才能最終達到止于至善的目標。
      五、大學之教的復興
      天運循環(huán),無往不復,這兩句講的真好。人類歷史永遠是循環(huán)往復的,所以哪怕是到了歷史的終結(jié),仍舊會回到治教休明的時代。前文已經(jīng)論述了傳統(tǒng)大學教育的衰亡,朱子認為歷史循環(huán)往復,最終必將回到太平時代。
      這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大學教育的復興。因此,朱子這里大力贊頌二程夫子對于《大學》文本的揄揚,使大學教誨能夠在孟子之后復明如初。
      作為私淑二程夫子,朱子則收集兩位先生及弟子們關(guān)于《大學》的解釋,并加以進一步整理和疏解。才撰寫成《大學章句》這樣一部書,使后世能夠理解古代大學的教誨。這當然是朱子撰寫本書的用心所在。
      《大學》這部書之所以偉大,在朱子看來,是因為這部書中所蘊含的教育步驟是清晰明確,人們可以通過讀這樣一部書,真正明白修齊治平的道理。重新翻閱朱子撰寫的序言,固然可以了解到朱子為大學做疏證的用心良苦,而今天是否有人能夠上承二程朱子對于大學的教誨,使三代之世復明于當下。
      
  •     http://www.chuangulou.com/article.php?id=37
      傳古樓的《四書章句集注》應該是建國后,大陸第一部單面影印的四書章句集注!還請各位書友驗證,如果有人找到反面論據(jù),送毛邊書一套!
      
      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56109/
      巴蜀書社據(jù)王利器藏明善堂刻巾箱本單面影印。
  •     中華書局的書基本都不錯。
      但是四書的集子,貌似是基本沒有順序正確的。某種程度上,畢竟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順序。不過所謂的順序,畢竟也是一家之言,雖然,很有道理。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再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后讀《中庸》,以求圣人之微妙處)
      評論太多,我也沒什么想說的,每個人能看到的、想到的、學到的、刻下的,都不同。
      不過經(jīng)典,還是需要背誦的。大概就是這樣。
  •     君子之書,貴而溫潤。讀大學而始知,論語養(yǎng)氣,讀孟子覺氣血激蕩,中庸最艱澀,大概學問不到,理解滯澀,常??牟粍印W钕矚g論語,讀起來可以平心靜氣明目??梢宰x一輩子的書不多,這本一直放在架子上,用來鎮(zhèn)住心里的浮躁之氣。
  •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寶玉是個難伺候的主兒,無論吃飯穿衣,還是游玩休息,都是極有講究的,甚至于讀書也是挑三揀四。在小說中他就曾說過“除‘明明德’之外無書”。對國學稍有熟知的人應該知道《大學》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這里賈寶玉的意思就是除了《大學》之外就沒別的書了。這是很奇怪的一句話,為什么這么一本薄薄的的著作被講究極多的賈寶玉捧得如此之高,以至于《論語》、《中庸》、《老子》等眾多經(jīng)典被排除在書的行列了呢?
       當然除了作者曹雪芹的一些深意之外,這更多的是與賈寶玉的個人性格有關(guān)系。眾所周知,賈寶玉并非凡胎,生來率性而為,常常做出意外之事,說出“雷人”之語。他平生最厭惡功名利祿,這也正是賈薛的關(guān)系不如賈林關(guān)系好的原因之一,因為薛寶釵總是在他跟前兒說一些取功名爭富貴的話,這自然很讓賈煩悶。所以按他的個性應該討厭《大學》才對,《大學》講的不就是“治國齊天下”的法子,這不正是他所厭煩的嗎?
       其實不然,稍加細讀就會發(fā)現(xiàn),《大學》一書的要旨在于全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全書要告訴人們的無非就是三點:“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而要做到這三點則無一例外要從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上下手。通過對自身光明德性的發(fā)掘與修養(yǎng),達到最高的至善境界。這個過程中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德行影響和改變他人甚至于整個環(huán)境,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教人入世的“工具書”,不如說是一部導人向善修養(yǎng)身心完善自我的“心靈雞湯”。
       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大學》,是經(jīng)過宋代朱熹重新注釋的版本,里面明確告訴我們《大學》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開頭那幾段類似于“順口溜”一樣的文字,相傳出于孔子之口。而之后的那些部分,則是曾參等后人為了闡述孔子之言而寫的“說明文”。全書說來說去,最終的目的就是教人“明明德”。而那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是為了彰顯自己光明的德行,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并保持不變的一種途徑與方法而已。所以,當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把《大學》作為萬千學子想要飛黃騰達,封侯列相的“敲門磚”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件有違先賢本意的事情。畢竟咬文嚼字苦作八股是與修養(yǎng)德行掛不上鉤兒的事,反而會助長一些人的功利之心,這不正違反了《大學》中“誠其意”這一要求了嗎?
       賈寶玉是個嬌生慣養(yǎng)的貴公子,無論人或物,外表對他來說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相對于外表,賈寶玉更加重視其中的內(nèi)涵。比如后來甄家重獲提拔,入京覲見,賈寶玉得見甄家的寶玉,立時便被甄寶玉的神采所傾倒,但其后交心暢談,卻發(fā)現(xiàn)這甄寶玉不過也是個看重功名的俗物,于是大為失望,隨而悶悶不樂,勾起舊病,險些喪命。
       所以也就不難看出為什么一向挑剔的賈寶玉會把《大學》看得如此之重,對內(nèi)心和自身要求無比之高的人看到這樣一本著重修養(yǎng)的書自然是得遇知己,但是世間像賈寶玉這樣明白的“糊涂人”畢竟太少,更多的是與先賢背道而行,追求粗枝末節(jié)的勢利之徒,身懷美玉而苦求黃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10年11月一個風吹沙揚的下午,為了賺點稿費躲在圖書館寫的,寫的時候迷迷糊糊,現(xiàn)在看來也毫無感覺。記得的,就只剩下被大風吹得呼呼直叫的窗戶,暗淡的天氣,以及那時候比天氣還要暗淡的心情。只是舊文一篇,僅作懷念之用。
  •     這次單面影印的清代吳志忠??摹端臅戮浼ⅰ纺軌蝽樌霭妫医K於鬆了一口氣,因為我知道這是多麼的不容易,也看到了下一步《毛詩注疏》和《史記》的出版希望。作為或多或少參與了這項活動的人,也有義務(wù)來說幾句,也算述述衷腸,也叫打廣告:
      最初是打算湊集200人然後找印刷廠印的,即是說是屬於非正式出版的行為,後來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所以決定正式購買圖書館的書影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們目前編輯的這套《四部要籍選刊》的選取底本的標準是:常用古籍的通行版本,尤其偏重於清人??谋咀樱瑺懯颤N呢?因為經(jīng)過乾嘉以來清人大規(guī)模的整理古籍以後,近300年來使用本子基本都是他們校刊的,無論是參考、引用,還是標點整理,大部份都是用的這些本子來做或者作為重要的校本的,就是說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性和關(guān)聯(lián)性,譬如說阮本《注疏》,他的確有很多缺點,底本不佳、刊刻草率、校本多是近親、版本不豐富,但他的社會性和影響力絕對不可忽視,他刊刻以後逐漸迫使毛本《注疏》成了在野黨(當然,毛本的影響不可小覷),但不論多麼指瑕,他的通行之廣,影響力之大是不可否認的。很可惜,這麼常用的本子,目前卻沒有字大行疏的本子,民國以來的阮本皆是拼版縮?。ㄈ珏\章書局),目前最大的也是藝文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四拼一本,我們多麼想印一套如上海古籍80年代出版的《爾雅義疏》《廣雅疏證》一類的單面影印的古籍,可惜現(xiàn)在的出版社顧及成本都是四拼一的縮印,還有九拼一的,有的根本無法閱讀,對於最基本的一些使用率很高的常用古籍來說,有一種單面影印的清晰版本,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首先,我們的底本不是截取于網(wǎng)絡(luò)上的電子版,而是通過正規(guī)的程序從圖書館購買書影,在這一方面最辛苦的就是老陳(藍色)同志和老蔣同志(善的可能), 老陳購買了書影,和出版社進行溝通,商榷出版事宜;而老蔣往來于數(shù)地,到圖書館翻看底本,每一種底本選定后他都要翻看很多套,再確定使用哪種本子作為底本影印。
      其次,我們的《四部要籍選刊》第一種之所以選擇《四書章句集注》,帶有一定的投石問路的意思,畢竟我們不希望一開始就來個大部頭的,這樣風險性我們也無法預知。事實證明,我們這麼做是對的,《四書》出來後,得到很多朋友的讚賞,我們的成果也得到了肯定,很多購買了的朋友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大多數(shù)建議我們都採納了,將在下一部書——阮刻《毛詩注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所以我不得不說我們很對不起吳志忠了,把他的刊本當做了石頭,摸著他過了河。
      本年度將把嘉慶江西阮氏初刻本的《毛詩注疏》和清末江南書局刊刻的《史記》(就是中華書局整理本的底本)全部影印出來,嚴格的說這才是我們的第一步,現(xiàn)在蔣兄已經(jīng)把《毛詩》的本子選定并掃描刻盤,我們這次也找了專業(yè)的處理古籍圖片的隊伍進行圖片處理,因為阮本刊刻實在不佳,但尚喜印刷還是比較清晰,加上專業(yè)的整理,效果肯定會比《四書》有個巨大的進步。
      《四部要籍選刊》我們初選了50中最基本的常用古籍,囊括四部,作為積極分子(我屬於精神上支持的哪一種,具體工作我一點沒做),《文選》和《通鑒》等圖影,我也有幸窺得一斑,果然是十分的清晰,我們的印書群也由開始十幾人發(fā)展到150人,無論如何我都會支持每一部書的出版,然後擁有他。
  •     這個體驗報告可能有點側(cè)重書籍裝幀,不好意思。
      打四星是給本書作為一個影印本的策劃和操作的,四書集注原書當然多打點星也不為過了。
      這書去年夏天開始討論,本來只是想比文印店里做的打印本精細些的,結(jié)果捯飭著捯飭著居然變成正式出版物了,真是意不及此。剛組QQ群召集讀者的時候,大家還擔心書沒做成倒先老本蝕光來著囧
      
      書的封皮是那種格紋紙。
      題簽上的朱熹二字下面是否可以考慮不要加“編撰”?現(xiàn)在古籍部機讀目錄都只標識“責任人”了,不再區(qū)分什么“作者”、“編者”之類。
      影印牌記是否可以找美工稍微設(shè)計一下?格局是學四部叢刊沒錯,純電腦的方框和仿宋字,視感還是偏硬些。
      801的影印說明寫得不錯,簡明扼要,沒有什么廢話。不過最后一段第三行到第四行這句吐槽容易招人說吧……
      分冊編目錄的做法也很便利讀者,贊美。
      正如其他讀者已經(jīng)反映的,雙行小字放大到單面原大影本中,確實會出現(xiàn)筆畫漫漶甚至斷裂的毛病。這是原書經(jīng)過掃描或拍照,再到去灰白平衡等圖片處理環(huán)節(jié),再到印刷廠批量印刷的漫長過程中,細小墨色的必然損失,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只能盡力控制。四拼一九拼一的影本,頂多是被嫌棄字太小,但是不一定會被嫌棄筆畫漫漶。(當然您要拿廣陵印的那個玉函山房縮印本說事兒,確實無話可說)這是原大影本的一大問題,不知以后有沒有辦法解決。張菊老他們的做法是描潤,描潤確實使版面變得十分美觀,但是在某些意義上是不是又等于制造了新的版本的效果呢?類似于覆刻本什么的?因此這在較為嚴格的版本學研究上,影印本也只是一個索引的作用,還得去看原書。幸好從事這一業(yè)務(wù)的研究者,在古文獻學界內(nèi)也只是一部分人。當然對于大部分古文獻的研究者來說,字能夠認清楚就不影響閱讀、理解、校勘。對于普通古籍愛好者來說,字夠大,眼睛不疲勞就挺好。于是古籍部的調(diào)書壓力藉以分流了,很好……一種產(chǎn)品要滿足這么多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允執(zhí)厥中,還真是不容易呢。
      我很好奇想問的是,國朝主流學界對于論文引用本的要求具體如何?把這個書和諸子集成那冊擺在一起,在只需要引用文本的前提條件下,是兩者都可以作為引用本,還是只能引用排印本?請各位本專業(yè)大佬走過路過百忙之中伸出您尊貴的手拍一下磚。(貴局的幾位同學就不要拍我了~~不是要踢你們生意的意思啊~~
      這書并不是純粹的白文本,影印底本還是有標點的,想要找那種純白文本的讀者,可能只有diy了。好處是,在沒有先生帶讀的條件下,自學古人當年的句讀。反正第三冊末尾也有《四書家塾讀本句讀》,可以當成學習參考書用。
      最后抱怨一句,紙張涂層好厚,真的太沉太沉太沉了T_T躺在床上看一定會pia的一聲掉在臉上的吧~
      開本有同學抱怨說過太寬,我和架上的臺版書比了一下,是一樣大的??赡苁翘祛^和左右側(cè)邊的留白比例讓人感到太寬。
      送了五張藏書票,紙質(zhì)和封面是一樣的,策劃者借用朱夫子的地圖炮式吐槽,真是惡趣味啊惡趣味XD 好處是可以督促大家抓緊讀書,緩解拖延癥和殺書頭。能不能改成用80g牛皮紙那樣的紙張???
  •      書的內(nèi)容我沒有資格去評價,只能去讀、去學去行之……
      
       單從書的質(zhì)量與設(shè)計說,一、封面略顯單調(diào),應加入一些古典的紋飾或一些華夏圖騰之類的簡單圖案,更能彰顯悠久的古韻;二、封面的“浙江大學出版社”卻是不應出現(xiàn),尤其是出現(xiàn)了英文,在書籍處印上出版社足矣;三、采用線鎖加膠裝的裝訂方式,在時下確實難得,對于這類翻閱率很高的書籍來說,真的應該采用這種結(jié)實的裝訂方式;四、字體大小適中,特別適合閱讀,較之以往的小字體影印版好得多;五、紙張質(zhì)量過硬;六、版權(quán)頁未注明印數(shù);七、150元,價位只能算適中,如果購買的人多,估計價位會有所下調(diào)。
      
       不讀書無以修身,不讀書無以明志。在當今價值觀混亂,拜金主義滋生的社會,多讀圣賢之作,才能明確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方向——力薦《四書章句集注》。
  •     不說影印版本優(yōu)劣,因為確實不太懂。
      
      就書本身來說,封面設(shè)計有種沉鬱之美,內(nèi)頁用紙也典雅,影印的字大且清晰,十分易讀。
      而裝訂不說十全十美,也算得上不錯。
      
      再談價格,可能有人會覺得稍貴,當然也包括我。
      但是真的沒辦法,印量上不去一切都是扯淡,就印了1000本,能把價格控制在三本150元已經(jīng)很不錯了,我想藍色兄也已經(jīng)盡力,大家也不必太苛求。
      
      這本書從去年策劃到現(xiàn)在終於出版,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無論在哪個年代又特別在當下,追逐夢想的人都是可敬的。
      
      這本書和之後的一系列書,往小點說,是圓了一群人的夢想,而往大說,也真算得上為往聖繼絕學了。
      
      世道艱難,吾輩唯有奮起而前行,但願有生之年得見華夏復興。
      
      
  •     我看書,電子版。攜帶方便,筆記感想隨時有隨時敲鍵盤打出來。沒用的部分,就delete掉。
      花了幾個晚上看此書。速度一反常態(tài)的慢。每個詞每句話,都細品良久。每句話都如甘醴醉人,清泉潤心。
      看完后才發(fā)現(xiàn),手指放在刪除鍵,一次都沒有按下去。
      呵。難得。
  •     《大學》讀后感
      
      
      用了幾天時間,把《大學》精讀了幾遍,真有一種相見恨晚、醍醐灌頂?shù)母杏X。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初學入德之門也?!贝髮W是千百年來讀書人做學問必讀的第一部書,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來士子們做人做學問的標桿。程頤先生還說,大學是做學問第一部,《論語》《孟子》到在其次,學者做學問必須從這本書學起。
      
      
      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覺得這條可以作為所有大學的校訓,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的意義嗎?再看看當今的大學,仿佛離這三條基本的方向還相差的挺遠,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這本書還說了實現(xiàn)這三條基本方向,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八條途徑又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為本?!比绻奚砀悴缓?,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關(guān)于做學問,《大學》里引用了一句《詩經(jīng)》中的話“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币馑际亲鰧W問就像磨制一塊精美的玉器那樣,需要反復的為之,精益求精。做學問如此,磨練德行也是如此。接著又提到了誠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說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更要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最后,《大學》里提到幾條關(guān)于“治國”“平天下”,摘抄幾條經(jīng)典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币馑际锹牥缸拥淖罴褷顟B(tài)就是沒有案子,有點像中醫(yī)里的理論“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沒有糾紛了,自然和諧社會就成就了,非常高。還有“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那么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簡單寫一個讀后感,傳統(tǒng)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繼續(xù)努力。
      
      2010-12-22
      
      
  •      西方自上帝被近代新興資本主義革命的馬基雅維利、盧梭、康德等諸位啟蒙思想與哲家所謀殺,直至尼采借東方遠古拜火教的查拉斯圖特拉的永恒輪回之火,重新點燃遠古宗教與希臘“怪力亂神”諸神祭壇上的鬼火,使之從新賦予西方的哲學與政治精神中,西方的思想家們各處理諸神之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將其哲學與政治的精神源頭徹底的追溯到神話,無論是海德格爾,施米特,還是韋伯,施特勞斯都是如此,這也許與西方自身傳統(tǒng)的哲學精神的神話性有關(guān)。
      
        可這在中國卻不是,中國自孔子刪定六經(jīng)后,世間傳聞古事多屬怪、力、亂、神,如《楚辭-天問》之類?!渡胶=?jīng)》疑即《九丘》之遺。如《竹書紀年》、《汲冢周書》、《穆天子傳》等固魏,六國時人最好偽撰古事,先秦舊籍多有之。所以后來的司馬遷亦言“諸家言黃帝,其言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芍鬃觿h訂六經(jīng)重新整理六藝典籍。斷自唐虞者,一切怪、力、亂、神之事,在孔子這個大圣賢那均悉從刊落,所以我們哲學或政治源頭精神只能訴求于中國特有的儒家哲學,或者是說儒家之道。而中國的神話后來在漢唐多流于的志怪、筆記、詩歌與神魔等小說中被保存下來,歷代文人對其作出很多屬于文學上的發(fā)揮,但對于政治的本身意義卻不是很明顯。
      
        這就是東西對于政治的根本不同之處,如果是做個比較的話,我們最終是像西方那般將政治的源頭徹底追溯到神話,讓神賦予我們政治的創(chuàng)造精神,還是將政治的精神僅停留在哲學上像孔子那般來加以處理和解決,這對于歷史與政治我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中國神話的起源最早該是地方域性和民間性的,比如最具有中國神話典型性的《山海經(jīng)》可能就是《九丘》之遺,民間的神極有可能從古代的功能神演變而來。后經(jīng)春秋之時,周王朝貴族自身逐漸衰落到已無法承載自身的強大的文化與生命,周文典籍只徒剩有空洞形式而已,這就是當時所謂的“周文疲敝”,從而導致了地方諸侯國爭霸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開啟了諸子百家思想爭鳴之日。先前那些個神話則經(jīng)過當時代表儒家的孔子系統(tǒng)的整理典籍中被整合和刪定,在哲學的倫理與政治上做了很大處理。在儒家哲學上,也就是諸神氏被置于道體中的鬼神一體之中,我們也可以說是儒家哲學是將神話的精神內(nèi)化而置于道體的核心之中,并轉(zhuǎn)而將已處理過屬于道體意義上的鬼神再而訴諸于包含在體現(xiàn)著儒家的倫理道德與政治精神的“禮”與“樂”中來,這些經(jīng)孔子處理后的精神與整理出的儒家六經(jīng)典籍并而演發(fā)著強大的哲學與文化的功能,孔子將之賦予當時新興起的特定儒士階層身上,希望儒士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重新承載周王朝沒落衰落貴族所無法承載的文化與生命的最高精神與文化的禮樂內(nèi)容,而儒家經(jīng)孔子的六藝之教與門下的七十二諸賢的努力,逐漸造成了一種特殊的儒士階層在當時各國發(fā)揮著他們的作用與影響。
      
        戰(zhàn)國時代華夏也出現(xiàn)諸神對于政治的回潮,山海經(jīng)正是在此土壤里創(chuàng)作的。但以提倡“為政以德”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當時刪定六經(jīng)和整理典籍時將其民間和世間所傳古事多屬怪力亂神均做了處理,諸弟子與其亞圣孟子依然遵照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將類似于希伯來古希臘民間團體所創(chuàng)作的諸神在孔學圣門儒家政治哲學的奧卡姆剃刀下均悉從刊落永不得復活介入政治。也可以這么說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三皇五帝一直到孔子的儒家哲學和道家這,儒家哲學與道家系統(tǒng)化玄學已經(jīng)取代了上古時代的神話,那些早先的亂力亂神就永遠被壓在了儒家政治哲學的大山下永不得復活。山海經(jīng)也只是作為文學作品被流傳下來,中國傳統(tǒng)神話后來在漢唐的志怪、筆記、詩歌、神魔等小說中被以文學形式保存下來,從未介入政治在華夏千年歷史的長河中引發(fā)種種如西方十字軍東征等災難。此誠如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一直到漢代,當儒家在漢代成為官方政治正統(tǒng)地位的宗教與祭典后,儒士這一特殊的階層轉(zhuǎn)而成為士大夫階層更為強大的精神與傳統(tǒng),不斷的影響著傳統(tǒng)中國古典王朝的政治與文化。
      
        在西方,希臘城邦時代的哲學在社會倫理的價值取向上應該與儒家有著某種相似之處。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顯然也是要將那些滿嘴神神叨叨的譫妄詩人,像荷馬這樣創(chuàng)作神話的詩人驅(qū)逐出城邦,柏拉圖對于荷馬史詩中的諸神氏在倫理上的理性國度中給予的評價并不是很高,古希臘的很多哲人對于神的處理也都或多多少的涉及,比如著名的赫拉克利特亦曾有過:“眾神有死,人則永生”的箴言。只是西方并沒有出現(xiàn)過哪個人像中國的孔子孟子與諸門人一般,能夠?qū)⒅T神氏以一種哲學方式強大處理之后,并轉(zhuǎn)而體現(xiàn)在某種類似于儒家的倫理道德與政治精神的“禮”與“樂”,并將此價值倫理交付于某種階層群體擔負與支配。在希臘,當時的哲學流派中,也沒有哪個能像儒家在中國這樣,后來成功的取得獨占性的正統(tǒng)地位,西方也沒有任何一個哲學流派為自己宣稱那種像儒家這樣對于傳統(tǒng)主義的絕對正當性,并且極為刻意的表現(xiàn)出這種立場并為之主觀努力。
      
        在西方,神氏與哲學在后來顯然演繹成了某種緊張的對立,“荷馬時代”的英雄諸神氏與民間神氏崇拜后來發(fā)展成為了官方制度,而哲學家的學說則成為任由公民私下崇信得對象,所以城邦最后毒死蘇格拉底這樣的哲人,堂而皇之的理由竟然就是因蘇格拉底作為哲學觸犯了作為城邦官方的神氏。而后來隨著希臘城邦被打敗轉(zhuǎn)而傾覆成為羅馬帝國后,某種異地域的少數(shù)人所信奉的希伯來一神教的基督教逐漸在這些神話與哲學紛爭的罅隙中打入,不斷傳播拓展著自己的空間,逐漸取代了諸神的地位轉(zhuǎn)而成為羅馬帝國官方的宗教,從此之后希臘羅馬的諸神就被希伯來的一神教上帝給剪除而沉寂,西方也隨著就進入了一個不再有著諸神的政治活力,而是希伯來上帝一神教的漫長而死氣沉沉的冰冷中世紀,而且期間還多次發(fā)動十字軍東征這樣的以上帝一神剪除異域其他民族神的宗教圣戰(zhàn)。在文藝復興到來之時,希臘羅馬早期的諸神與希伯來基督教的一神又開啟了紛爭,在德國古典哲學鼎盛時期,康德,黑格爾對之做了一定很好的處理,后來到了尼采又將之開啟...西方千年就這樣一切為諸神紛爭打來打去,直到現(xiàn)在最終還是沒個了結(jié)。
      
        時直至今日以美國新約基督神權(quán)的共和黨宗教政治給世界亞非拉等各族人民帶來災難仍為上所述最典型一例,此種種西方所引發(fā)的神話與宗教神權(quán)與政治災難...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該將此引發(fā)人間宗教戰(zhàn)爭之災難罪狀之根本原因一直追溯到西方最早的哲人源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ce9901013h0i.html
  •      《孟子》是最后進入“十三經(jīng)”序列的經(jīng)典。實際上,在南宋以前的漫長時間里,《孟子》都并非經(jīng)書。直到宋代,經(jīng)歷所謂“孟子升格運動”,到南宋才最后升格為經(jīng)典。歷代重要書目對《孟子》的著錄很可說明這一點?!吨饼S書錄解題》是第一次將《孟子》著錄于經(jīng)部的重要書目,其撰者陳振孫時代已經(jīng)晚于朱熹,而正是程朱對“語孟學庸”或“四書”的推崇,才使孟子的升格成為定局??梢哉f,經(jīng)典意義上的《孟子》是被理學家發(fā)現(xiàn)的。他們在建構(gòu)自己的理論體系的時候借重了《孟子》,而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或內(nèi)容與理學家的需要相當合拍,這是它被發(fā)現(xiàn)的根本原因。
       那么,《孟子》的哪些思想或內(nèi)容引起了理學家的注意呢?程頤說:“孟子有功于圣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yǎng)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庇终f:“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庇终f:“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可見,性善、仁義,是《孟子》思想中頗受理學家重視的地方。
       性善是孟子一切立論的根本。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保ā陡孀由稀罚┱f得何等的斬截,然而這說法卻往往引起議論,孟子的同時人也多表示懷疑。公都子(孟子學生)借他人的說法,便很舉出了幾個史例,大概是說如果人性皆善,那么對具體的人實際上有善有惡的事實應當作何解釋?這其實是不明孟子性善的真正意思的緣故。孟子回答:“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保ā陡孀由稀罚┚褪轻槍@一點而言的。其意思是說,性善是人“可以為善”的可能性,這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本質(zhì)特征。從這個層面講,性善論是一定成立的。因為如果無人可以只為惡、不為善,則“人皆可以為善”必是真命題,以孟子的定義作一置換,即“人皆性善”。在此基礎(chǔ)上,孟子又進一步提出“人皆可以為圣賢”的命題。他說:“舜人也,我亦人也。”(《離婁下》)又毫不猶豫地肯定了學生“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提問(《告子下》)。對這個命題,孟子用一個譬喻作了解釋:“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保ā陡孀由稀罚┩瑸槿祟悾踩撕褪ト吮厝痪哂型瑯拥男睦斫Y(jié)構(gòu),所不同者只在于圣人的先知先覺。在孟子看來,這種先知不是由于具有某種與超驗力量對話的神秘能力,而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時間先后問題。由于人皆性善,故覺善知善實是人的天性,這能力并不只對古人開放。從“人皆性善”到“人皆圣賢”,這個推論過程構(gòu)成了孟子性善論的完整邏輯,也奠定了孟子理論體系的基礎(chǔ)。
       由性善這個基礎(chǔ)出發(fā),孟子對“仁義”作了極為精彩的闡述。《孟子》一書中,談仁義的篇幅最多,可以說,仁義論是孟子理論的主體部分?!睹献印烽_篇第一章就點出仁義二字:“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保ā读夯萃跎稀罚┰谶@里,孟子沒有對“仁義”作任何解釋,于是,和“性善”一樣,孟子口中的“仁義”再次引起了誤解。王充便指責說:“夫利有二,有貨財之利,有安吉之利?;萃踉弧我岳釃我灾挥布?,而孟於徑難以貨財之利也?……行仁義,得安吉之利?!鐔柊布献哟鹨载涁斨ι现福`道理之實也。”(《論衡?刺孟》)實際上,王充的批評不得要領(lǐng),因為他所以為正確的“行仁義,得安吉之利”恰恰是孟子所反對的。王充的看法歸納起來是兩點:第一,“安吉之利”是一種崇高的利益,“仁義”是獲取它的手段。第二,惠王希望通過某種手段獲取崇高利益的愿望是合理的。然而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保ā峨x婁下》)“由仁義行”和“行仁義”有著真誠和虛偽的顯然區(qū)別,故將仁義作為一種手段去獲取任何利益都是有違仁義之道的。并且,在孟子看來,崇高利益有很大的轉(zhuǎn)變?yōu)閭€人私利的危險:“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保ㄍ希﹪依孢€算崇高,但如果照此邏輯行事,一旦降低到個人的層面,崇高利益就會蛻化為“利吾身”的個人私利,此時“仁義”也就徹底淪為牟取私利的工具或幌子。孟子實際上清醒地意識到這樣一種危險性,所以小心地避開了梁惠王問話中可能的邏輯陷阱。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孟子看來,不為某一特定利益而“由仁義行”,是一件可能的甚至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這正是以“人皆性善”-“人皆圣賢”作為前提推論而來的。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保ā陡孀由稀罚┻@里的“弗思”是關(guān)鍵:既然人皆可以為圣賢,而圣人(舜)可以自然地“由仁義行”,那么每個人也都可以為善“弗思”。因此,“仁義”是人所本有的天性,而非如莊子等人所批判的戕害人性的枷鎖,相反,不“由仁義行”才是戕害天性:“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公孫丑上》)換句話說,仁義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
       孟子仁義論中另一個令人注意的地方,是他為“由仁義行”指出了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方案??鬃诱摗叭省?,其實既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定義,更談不上實踐措施,而孟子卻把“仁義”說得十分明確落實。孟子指出:“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保ā侗M心上》)又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保ā陡孀酉隆罚╋@然,對于每一個普通人,“孝悌”是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事件,當把它與“仁義”相聯(lián)系甚至等同起來,“仁義”就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空洞概念了。事實上,這個聯(lián)系也是從前面推出來的,其邏輯是:“親親”(孝)和“敬長”(悌)都是人的“良知良能”,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孩提之童”都自然可為;而“仁義”則是“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東西,也是一種“良知良能”。因此,“孝悌”和“仁義”具有同構(gòu)性甚至同一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發(fā)自內(nèi)心地“親親”、“敬長”就是“由仁義行”,再“達之天下”,就是治國平天下之道了。這種能夠身體力行的,能夠指導生活的仁義論,在試圖從經(jīng)典中尋找日常精神寄托的理學家那里,自然頗具吸引力。
       總之,《孟子》的種種獨特思想為理學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jù)和精神資源,因此受到特別的重視;而經(jīng)理學家發(fā)現(xiàn)并重新闡釋,《孟子》也從此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原典之一,在宋代以后近千年的時間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來有心補點書評,無奈萬事開頭難,乃照錄舊文一篇。
  •     讀物理,讀累了,又翻了一下論語,真是感慨萬千。。。。。。。
       《論語》這幾個月不知道自己讀了多少遍,但是每次讀到,都能震撼心靈,世界有幾本書能傳二千年,而還在我們眼中呢?肯定不是簡單的什么為了統(tǒng)治之類,其中的正義,必須要 被闡述!
       今天最吸引我的一句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不經(jīng)意的讀下去,很平常,但其實做起來真的是很難!太難了。別說三省了,就是晚上睡覺自己思考一下都很難堅持??此坪芷匠5囊痪湓?,真正做一下,就是難度加大了太多。當然,有人這樣做,我知道的歷史有兩個人做到了,一個是曾國藩,一個就是主席!不要整天的讀中正的日記,讀讀主席的書,看看里面的道理,從來不認為一個成功者是因為僥幸成功的!太多的偶然背后更多的必然!我慢慢明白了:平平常常才是真!高中讀到《菜根譚》的時候,有一句話“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太有才了!完全是論語的另類解讀。我們一定要知道讀完論語,很多中國書就已經(jīng)讀完了的道理。真正的道理都是很少的,很多要悟道的!
       中國的書,不是用來的讀的,要用來的做,做的時候,還要思考,反復品味。
       還要加上一句狠話:你沒有讀懂論語,基本你的數(shù)學和物理就根本不明白其中道理!讀懂了論語,你才可能做一個簡單的人,用最簡單駕馭最復雜,就是數(shù)學和物理基本的理念;動不動的大放厥詞罵孔子的人,都是沒有文化的人!
       讀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頓三定律,那真是太簡單了!太簡單了,不超過幾十個字把?我相信初中,很多的小孩都會背下來,
      因為那是物理的基石。
       沒有文化的人,都會一眼,看到,不就是第二定律最牛逼么?什么都能算么?
       自己讀書的時候,也是覺得,考試考得不就是第二定理么?
       最近,我在思考,加上讀了很多的真正的大師的書籍,才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錯的離譜。
       上面說的沒有文化的人,就是我!
       第一個,慣性定理是一種哲學上的抗爭,這是對于亞里士多德的搖椅哲學的反抗,這是思想的突破,這是方法論的革命,為了考試的我們什么時候讀讀哲學,讀讀思想,不懂哲學的人,不讀西方哲學史的人無法理解第一定律的力量!不讀哲學的人,連自己罵這個社會,都不知道自己罵什么!馬克思之前是誰?是黑格爾,那黑格爾的環(huán)境呢?民族自立,國家統(tǒng)一,專制的背景,我記得黑格爾演講的一句話是“感謝皇帝陛下”。。。。。。。
       第二個,第三定律的威力,我只是認為很平常,最近讀書,才發(fā)現(xiàn)了那是動量守恒的前奏,那是更加偉大的公式!
       第三定理的意義,包含了太多了思想,內(nèi)力,外力,整體和部分,守恒公式在牛二不起作用的時候,其到了更大的范圍;
       當然,我讀過《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才發(fā)現(xiàn)牛頓,絕對陪的上世界最美麗的大腦的稱號!他用既簡單的公式說明了很多極其復雜的事情,那是科學的最大的魅力。他想說的旋轉(zhuǎn),想說的空氣阻力,想說的是宇宙!那是universe,當然這個單詞也是大學的本意university。廣度和深度,才是大學!
       再次,當你真正理解了三定律,你一定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絕對時間,和一個空間均一性,那才是真正的理解第三定律,那才是真正理解了廣義相對論的緣起!
       第三,就是第二定律有質(zhì)量重復定義的態(tài)度!質(zhì)量是什么?
       《伽利略的手指》
       為什么有人讀完了論語,成為了曾國藩,為什么有人讀完牛三,成了愛因斯坦?
       為什么還有人說為什么研究化學,你研究什么物理?。繛槭裁醋龊萌税。浚ê萌司褪巧当瓢。≌f這個話的人一定死傻逼)
       成功失敗的分界那么的明顯!
       慢慢明白了什么是科學“科學就是改變觀點,改變偏見,改變。。。。
       慢慢理解了尼采,他不是神經(jīng)病,是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人是傻逼,有人太固執(zhí)了,太可氣了,用罵都不解氣,要用屠刀!
       也慢慢明白”傻逼是怎么死的。。。。是撞樹上了。
       更慢慢明白,成功是那么的簡單,但是做起來難的要死!
  •     《大學》分十一章。第一章是總起,后十章為延伸釋義。(經(jīng)一傳十)
        1.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又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由知所先后進行延伸:
        知止→能得
        明明德→致知在格物→平天下
        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未嘗不可看做修身的三個不斷上升的階段。大學之道未嘗不是修身之道。而修身無論在個人還是天子都是“本”。既然“物有本末”,那么“本”知道了,“末”是什么。庶人與天子以何為“末”?顯然不是“止于至善”,這樣的話“本”就是“明明德”了。而“明明德”的“末”卻是在于“平天下”。
        2.引《尚書》釋明明德→皆自明也。
        3.引《尚書》《盤銘》釋新民→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4.引《詩》、孔子言釋止→人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
        引《詩》釋至善→瑟兮僴兮,赫兮喧兮的有斐君子是道盛德至善的標榜,民之不能忘也。
        5.引孔子言釋本→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作為天子的統(tǒng)治者應該謂民志,因為本亂末治,未之有也)
        6.“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br />     7.釋誠意→慎獨
        8.釋“修身在正其心”
        9.“齊家在修其身”
        10.“治國在齊其家”
        11.釋“治國”“平天下”→絜矩之道、慎德、忠信、仁愛、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先秦時代貴族子弟的教育分兩個階段。8歲入小學,學習基礎(chǔ)知識和技能。15歲入大學,學習修身治國的道理。后者可比擬于現(xiàn)時代的高中。當然現(xiàn)在的高中并不以修身治國為目的。由科目的安排可知高中大抵以知識傳授為第一目的,和“修身治國”相似的部分以思想政治和班主任訓話代替。
        估計先秦可供學習的知識實在有限。才富五車也才多少的閱讀量?;A(chǔ)的經(jīng)典文本在小學應該反復研讀結(jié)束,不過大多是背多于懂。進大學之后,在之前的閱讀之上開始延伸釋義,把熟背轉(zhuǎn)化為能借以格物。而在心智逐漸成型,已到達進入社會的年齡之際,進行修身治國教育。
        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個人來講以修身為本,以明明德為始,止于至善為終。到了國家,以修身慎獨的君子為本,以大畏民志為始,平天下為終。
        
        
        
        中庸
        凡三十三章
        1.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引出君子慎獨以修道,最后達到“致中和”。
        由關(guān)于“性”的定義,延伸出道、教。然后跳躍到君子慎獨。其間有個暗含的承諾,即君子必然是率性、修道,并以致中和為目標。
        “是故”、“故”等詞表明這里似乎有個推理在里面,但其實并未給出證明。推理形式大概如下:因為A是不可背離的。所以B要做C而達到不背離A。(暗含B一定努力不背離A。)
       ?、貯(道)為什么是不可背離的?因為“可離,非道也”
        ②B(君子)為什么一定要努力不背離A?這里沒給出原因??赡艿睦斫馐恰疤烀^性”君子承載天命,故必率性而不背離A(道)。但為什么一定要“率性”呢?因為①。
        而其實①本身并不是一個有意義的推理(蘋果為什么是紅的?不是紅的,就不是蘋果了),所以這里的整個推理是不完整的。
        2-19.除12、14、15外,皆以“子曰”為主體。
        通過對孔子言論的引述,一面肯定中庸:中庸其至矣乎(散見于2、3、6、8、10、11、16、17、18、19諸節(jié)),一面又嘆息中庸之不行:道其不行矣夫(散見于4、5、7、13諸節(jié))。這里“大道”和“中庸”成為論述中心?;蛟S可以理解為“到達中庸的道路即是大道”。并在其間夾雜以對時政的議論、對堯舜周文周武的評論以及對基本禮節(jié)的一些談?wù)???傮w是借孔子言突出中庸的重要性——中庸其至矣乎!
        12、14、15三節(jié)皆以君子開頭,大抵講的是君子之道。通過一些具體事例的類比和對《詩》的一些章節(jié)引用,引出君子之道的某些實質(zhì)性表現(xiàn),如“上下察也”“道不遠人”。
        20.本節(jié)為孔子對哀公問政的答復,孔子列舉了一系列的方策“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遵賢為大”以及“天下之達道五、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并在最后做出肯定“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21-33.順著前一節(jié)的“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往后講。主要圍繞著“至誠”做延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故至誠如神”“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體,知天地之化育”。集中講了“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君子之道”“王天下之道”。
        
        《中庸》本是《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本篇中,作者反復闡發(fā)了很多概念,如:天命、性、道、中庸、誠、仁……而這些概念在儒家經(jīng)典里的地位毋庸置疑。朱熹推崇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學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也?!彼麑ⅰ吨杏埂贩譃?3章。
        既然是孔門心法,對于修煉孔門武功的朋友自然奉為至寶,受用無窮??上Ы诰τ邢蓿瑹o力閑暇,只能等有機會再來反復研讀 ,專心修煉。只就現(xiàn)在來說,行文的編排與表達的散亂還不是那么容易為我接受。
       2010.4.1
  •     我現(xiàn)在又在重讀本書了。
      
      大三時第一次讀,當時感覺整個的心態(tài)氣質(zhì)都變了,有一種接受了神圣的洗禮、靈魂被凈化了的感覺。只可惜讀過第一遍后就隨手扔在一邊,沒有去溫習,后來諸多毛病又故態(tài)復萌,人生的道路又再彎彎曲曲。
      
      現(xiàn)在人們老批評程朱理學,實際上許多人的意見都是盲目的,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未曾經(jīng)過自己批判的反思。
      
      朱熹注四書,確實有些地方存在硬傷,毋庸諱言。宋代的訓詁不如清代發(fā)達,考亭的有些解釋有點牽強,清代賢士碩儒多所匡正。當從後賢的,勇于從之。最明顯的莫過于俞曲園及他的後繼者們在《古書疑義舉例》及其各種續(xù)書中所發(fā)明的條例,釋累奕之疑難,舉而措諸古書,頓覺渙然冰釋。倘使考亭復生,亦當傾心受教。我輩以此之類難考亭,實無必要。
      
      至于義理之爭,當代人多先入為主的認為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絕對錯誤,卻不曾考察何謂天理、何謂人欲?我倒發(fā)覺,考亭所主張的大部分天理,確實該存;考亭所指出的大部分人欲,確實該滅。
      
      拿“非禮勿視聽言動”來說,有人不僅以此指摘考亭,更要進一步指摘孔子。我也曾經(jīng)相信這話是不對的,是對人性的壓抑、是封建禮教的毒瘤,哪怕是第一次讀到本書時,我的思想中仍在進行激烈的斗爭。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論語》的態(tài)度都痛苦的掙扎于“全盤認同”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之間。如果我要信從書里的一句教導,我就要信從它的全部教導,不然我的信從就是虛偽的、隨時會動搖的。在這一點上我可以欺騙別人,但無法欺騙我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假如我要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么我必定要有一個取舍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是必須要凌駕于《論語》本身之上的。
      
      誰給我這個標準?我自問只有共產(chǎn)黨給過我這個標準,而且在我所能找到的判斷標準中數(shù)黨的標準最為權(quán)威。當時,從小所受的政治和歷史教育已在我的意識深處形成了一套“馬克思主義”的看法。但當我進一步追問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黨的東西和馬克思主義的東西都是很成問題的。——后來,當我讀完《資本論》第一卷,我更是確信了自己的看法,因為連他們的老祖宗馬克思本人及其理論,都是充滿瑕疵的。顯然,馬克思、共產(chǎn)黨以及他們的理論顯然不能用來作為判斷《論語》好壞是非的標準。有誰會根據(jù)一臺更容易出錯的機器來判斷一臺不那么容易出錯的機器的運行呢?
      
      在馬克思之外呢?我發(fā)現(xiàn)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直到離我們最近的薩特、福珂,都不曾有一個或一個理論可以用來評判《論語》。很簡單,西方近代以來的文明一直在談?wù)摰氖恰爸R”,不管是自然科學及各種實用技藝,還是康德努力為之廓清一條道路的形而上學。而孔子的教導卻不僅僅是“知識”所能涵蓋的。
      
      在經(jīng)歷了生活的曲曲折折之后,我最終認定,我還是要“全盤認同”孔子的教誨。我本人作為一個微渺不足道的小人物,沒有資格去評判圣人的遺訓。如果我不希望追隨自以為是的“道”墮入茫茫紅塵中不知所措,那我就要堅守圣人的“道”。
      
      事實證明,至少對我個人而言,堅守圣訓是最正確的選擇。值得欣慰的是,我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一套安身立命的教誨?,F(xiàn)在看來,盡管辛苦彷徨,但從前的曲折都是值得的。
      
      在人世的生活當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各種憂慮、困境,內(nèi)心升騰起嫉妒、仇恨、自卑、淫亂、恐懼等各種負面的情感。每當處于艱難困苦,或感覺將要被或狂暴或陰冷的情感攫之際,一想起書中的教誨,想起如與古圣先賢易地而處、古圣先賢會如何面對當前的境況,我就釋然了。平靜下來之后就能冷靜的思考出路了。
      
      不要把四書看成政治書,那是貶低了經(jīng)典的地位,也是自我蒙蔽了雙眼。書里確實是滿篇寫著尊王、尊上,但如果仔細去看,更深入的去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股精神透過文字直指你的心靈,你要把注意力放到理清自己的感悟上。
      
      讀四書,方法可不同于讀小說。這是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用心去體味的。而且,要堅持經(jīng)文優(yōu)先于注文的原則。朱子教人讀四書,也是很強調(diào)這一點的。對注文的一些小缺陷,不必斤斤計較,你能夠心有所得是關(guān)鍵。
      
      還有,不要斷章取義的拿書里的文字來批評先賢。比如“子不語怪力亂神”,那我今天看奇幻小說就是違背孔子的教導嗎?當然不是。拿“怪力亂神”中的“力”來說,孔子講“足食足兵”,“兵”不就是“力”么?同時衛(wèi)靈公問陣于孔子,孔子對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不愿用戰(zhàn)爭去炭涂天下,這種地方才是應堅持“不語力”的。
      
      再如“非禮勿視聽言動”,現(xiàn)在滿大街女孩子都祼肩露腿,那我上街是不是要戴個眼罩拄根拐杖扮成盲人,才算遵循了孔子的教導呢?當然不是。我要真這樣做了才叫不遵循孔子的教導哩,因為《中庸》上說“索隱行怪,吾不為矣”。真要扮成上述那副模樣,肯定是行怪了。禮的內(nèi)涵不僅有時代、地域之別,也有個體之別。要摸著自己的良心辦事,不要牽于外物。
      
      再舉個儒家之外的例子,可以更好的表達我的意思。福音書明確記載了耶穌的一句話,有人打你的左臉,把你的右臉也伸過去。十誡里面有一條,“不得直呼汝主耶和華之名”。要嚴格按這兩條標準來說,世界上恐怕就沒有基督徒了。
      
      再舉個儒家自己的例子,現(xiàn)代的。錢穆老年時在臺灣娶了自己的學生,許多人以此為證說老先生虛偽,因為他一生都在提倡理學,而理學最看重師道,老師娶學生是嚴厲禁止的。但憑這一點就能說明錢穆不是理學家,或者不是儒家了嗎?恐怕不行。
      
      孟子說嫂溺一定要援之以手。漢代人為此分析出了“經(jīng)”和“權(quán)”兩個概念,“經(jīng)”是常規(guī)的準則,“權(quán)”是特殊情況下的變通。后來的儒家更進一步說,其實“權(quán)”也是經(jīng),沒有必要把“經(jīng)”和“權(quán)”區(qū)別開來。
      
      就錢穆的事情來說,他和他學生的感覺由師生之情發(fā)展成了男女之情、夫妻之情,他們關(guān)系的實質(zhì)變了,他們之間的名份也隨之改變,這是合情合理的。儒家不是婆羅門教,并不認為人的一生只能有一個身份、不得變更。——事實上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大儒說過后天的倫理關(guān)系是不可以改變的。君臣、夫婦、朋友這些關(guān)系都是后天的,它們都有可能變化。只有父子、兄弟的關(guān)系是天生,是由血脈決定的、不可改變的。
      
      儒家所反對的不是老師和學生的關(guān)系變成丈夫和妻子的關(guān)系,而是在師生關(guān)系的掩蓋之下干出男女關(guān)系的茍且之事。這是名實不副,這是真真正正的有辱師道!
      
      四書是永恒的經(jīng)典。我覺得,如果讓我去另一個世界,隨身只帶走一本書,恐怕我是會帶走四書或者莊子之類的,而不會帶走那些文學經(jīng)典。并非它們的價值有高低,而是因為四書與我的生命聯(lián)系更加密切。如果人生是一座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那四書就是房屋的柱子,雖然平時它并不起眼,但當風暴洪水地震之時,它卻承受著房屋所有的重量,房屋可能被卷走或倒塌,但只要柱子還要,房屋就可能恢復原貌。
      
      而且我覺得文學會帶給我各種不安。是的,這世界上很難有一部文學作品窮盡人類的所有情感,讓人們無論歡笑或悲傷之時都可以閱讀。它們著重深入的都是我們情感的某一個側(cè)面。也有像《紅樓夢》這樣偉大的作品,盡管它是部徹底的悲劇,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是會無數(shù)次的感覺到幸福喜悅,仿佛它能承載我所有的感情??墒?,我并不認為當我人生失意之時,僅憑想想黛玉的詩或者寶玉的癡言瘋語便可以重新振作。四書的經(jīng)典與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不是同一個意義上的。
      
      當然,你要發(fā)掘本書的意義,并不僅僅是讀過一遍或者告訴自己“我要信這上面的話”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人總還是要經(jīng)歷生命里的浮浮沉沉,然后才能更深的領(lǐng)會古圣先賢的遺言。所以,常讀常新。
      
      人越長大就越發(fā)現(xiàn)自己面對世界的無能為力。如果不是古圣先賢的風骨感動激勵著,怎能預料我不會自甘墮落自我麻醉,乃至于摔的粉身碎骨呢?
      
      我把儒家的教導看做是一個體系,從四書開始一點一點更多的去了解這個龐大的體系。雖然我現(xiàn)在所學甚寡,但我堅信我從書中所領(lǐng)悟的,不會再去作那種無聊的自我懷疑:也許將來我讀的更多,我現(xiàn)在的基本觀念會變化,那我是不是還有必要堅信現(xiàn)在的觀念呢?變化總會有的,但“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其中的“一”是不會變的。
  •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第三十八閻先生(若璩)傳曰:「又嘗舉朱氏論語、孟子集注之誤,如季文子始專魯政,不待武子⑴;子糾兄而非弟⑵;曾西子而非孫⑶;武丁至紂凡九世而非七世⑷;昭陽敗魏取八邑而非七邑⑸;『不衣冠而處』見說苑,非家語⑹;農(nóng)家者流見漢書非史遷⑺;去魯司寇,則適衛(wèi)而非適齊⑻;滅夏后相,則寒浞而非羿⑼;敬叔,弟也,非懿子之兄⑽;顓臾,近也,非遠人之謂⑾;魯有少施氏,則孟施當亦其氏,不當以施爲語聲⑿。」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第三論孟集注之誤曰:「閻百詩舉論語孟子集注之誤,謂季文子始專國政,不待武子;蘧伯玉不對而出,無關(guān)甯殖⒀;子糾兄而非弟;曾西子而非孫;武丁至紂凡九世非七世;『或勞心』四語皆古語,『四』當作『六』⒁;不衣冠而處,訛說苑爲家語;農(nóng)家者流,訛班固爲史遷;滅夏后相乃寒浞非羿;去魯司寇則適衛(wèi)而非齊;戟有枝兵、戈平頭戟,其器各別,不得即以戈爲戟⒂;麋澤獸、鹿山獸,其類各別,非有大小之分⒃?!?br />   
      ⑴朱熹論語集注卷八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祿之去公室章:「自季武子始專國政,歷悼、平、桓子,凡四世,而爲家臣陽虎所執(zhí)?!?br />   ⑵朱熹論語集注卷七憲問第十四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章:「桓公,兄也。子糾,弟也。」
     ?、侵祆涿献蛹⒕砣珜O丑章句上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章:「曾西,曾子之孫?!?br />   ⑷朱熹孟子集注卷三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章:「自武丁至紂凡九世?!?br />   吳英四書章句附考序:「朱子之注四書也,畢生心力於斯,臨沒前數(shù)日,猶有改筆。但其本行世早,而世之得其定本者鮮,此注本所以有異也。又有因傳寫而異者,亦未免焉。定本如大學『欲其必自慊』,後爲『欲其一於善』而定也;論語『行道而有得於心』,後爲『得於心而不失』而定也;此類是也。傳寫而異,如論語『衛(wèi)大夫公孫拔』,誤爲公孫枝;孟子『自武丁至紂凡九世』,誤爲『七世』之類耳。傳寫之誤,固注疏家之常事,若夫注是書而畢生心力於斯,沒前有改筆,則朱子之注四書也,其用心良苦,其用力獨瘁矣?!?br />   ⑸朱熹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章:「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後魏又數(shù)獻地於秦。又與楚將昭陽戰(zhàn)敗,亡其七邑?!?br />   ⑹朱熹論語集注卷三雍也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章:「家語記伯子不衣冠而處,夫子譏其欲同人道於牛馬?!?br />   ⑺朱熹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有爲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章:「神農(nóng),炎帝神農(nóng)氏。始爲耒耜,教民稼穡者也。爲其言者,史遷所謂農(nóng)家者流也?!?br />  ?、讨祆涿献蛹⒕砭湃f章章句上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wèi)主癰疽章:「按史記:『孔子爲魯司寇,齊人饋女樂以閒之,孔子遂行。適衛(wèi)月餘,去衛(wèi)適宋。司馬魋欲殺孔子,孔子去至陳,主於司城貞子。』」
     ?、椭祆湔撜Z集注卷七憲問第十四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章:「羿,有窮之君,善射,滅夏后相而篡其位。其臣寒浞又殺羿而代之?!?br />  ?、沃祆湔撜Z集注卷三公冶長第五子謂公冶長章:「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宮。名縚,又名適。字子容,謚敬叔。孟懿子之兄也。」
     ?、现祆湔撜Z集注卷八季氏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章曰:「遠人,謂顓臾。」
     ?、兄祆涿献蛹⒕砣珜O丑章句上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章:「孟,姓。施,發(fā)語聲?!?br />  ?、阎祆湔撜Z集注卷八衛(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直哉史魚章:「伯玉出處,合於聖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懷,藏也。如於孫林父甯殖放弒之謀,不對而出,亦其事也。」
     ?、抑祆涿献蛹⒕砦咫墓戮渖嫌袪懮褶r(nóng)之言者許行章:「治於人者,見治於人也。食人者,出賦稅以給公上也。食於人者,見食於人也。此四句皆古語,而孟子引之也?!?br />  ?、又祆湔撜Z集注卷八季氏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章曰:「戈,戟也?!?br />   朱熹孟子集注卷九萬章章句上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章:「戈,戟也。」
     ?、灾祆涿献蛹⒕硪涣夯萃跽戮渖厦献右娏夯萃跬趿⒂谡由险拢骸各纾怪笳??!?/li>
  •     子未言:“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子亦不言:“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換言之,子不以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非仁也!子夏與孔子想法決然不同。子夏求于外,而孔子求于內(nèi)。正如孔子所言,古之人求于己,今之人求于人。子夏如斯也。
  •      學而第一(上)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余按:值得注意的是朱子對”學“的解釋。朱子云: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著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在這里,學而實習,朋而而樂,不見知而不慍皆是以明善為目的的所采取的現(xiàn)實手段。我認為三者之行乃是一種并列的關(guān)系,不是后儒所說的是意思上的逐步深化的關(guān)系。所謂的人性皆善之性即是孟子所言性善之性。也即是在人的心中固有的仁義禮智(四端)。這個性是由天道灌注到人心中的本然之性,是天命在人身上的一種投射。這個善并非是從倫理方面的意義上說的,也就是說這個善并不是一種與惡相對的在倫理領(lǐng)域內(nèi)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評判。而是一個儒家建構(gòu)理論體系的本體論意義上的需要或源頭。這個被假設(shè)的源頭最終是為人的精神的安頓提供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具有信仰性的意義。這是孟子性善論理論的前提,是孟子理論體系的源頭活水。然而一旦人進入到了這個社會生活,尤其是在有了相當?shù)闹黧w意識和行為選擇能力之后,由于欲望的遮蔽,作為本體的善便會暗而不彰。覺有先后的意思是說這種先驗的本體意義上的善雖然存在于每個愚夫愚婦之中,但是必須藉人的主體性體認和個人修養(yǎng)才能除去人欲的遮蔽而重新發(fā)現(xiàn)。這便是孟子所說的盡性。由于盡性工夫的不同,所以便自然會有先覺和后覺之分了。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余按:這“本”指的是仁。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并不是說孝弟是仁之本,而是說孝弟是行仁義之本。正如朱子所云“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個仁,義,理,智四者而已,何嘗有孝弟來?”仁是性,孝弟只是盡性的工夫。二者是本與末的關(guān)系。金仁山所云孝弟以學言,便十分支離。故船山指其妄。船山云:“學者,后覺效先覺之所為。孝弟卻用此依樣葫蘆不得。雖所以盡道以事親者,未嘗無學,而但以輔其盡性之功,而輔而非主。”務(wù)與學亦有重大的區(qū)別。船山又曰“學者,收天下之理以益其心;務(wù)者,行己之德以施于天下?!倍时緸樾挠校雾毷仗煜轮硪砸嫫湫??只是行仁以復其心可也。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余按:或說“鮮矣,則未以為絕無”,實不可于此上糾結(jié)。這只是個語氣程度的問題。與上章之“未之有也”輕重緩急之不同也。人之內(nèi)心的德與外在的行是體與用,本與末的關(guān)系。究末以尋本,察用而探體。若末如此(巧言令色),則本必不仁矣。故程子主靜涵養(yǎng),端莊靜持之功,不可廢矣。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余按:曾子之內(nèi)省,實開出思孟之向路。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儒家所追求的首先是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人格,其次是有理想人格的知識分子當政以治國保民,化成風俗,實現(xiàn)社會和諧。這便是內(nèi)圣開出外王之道。如果說后者會因時命的影響很難實現(xiàn),并非完全取決于個人的主觀愿望的話,那么前者便可是有充分選擇自由的行為,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意義。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br />   
      余按:這句是孔子的治國思想。節(jié)用,使民的觀點無疑導源于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的生產(chǎn)實際?!海丁蛔釉唬骸暗茏?,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br />   
      余按:在儒家看來,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踐仁”。即“學文”的最終亦要歸結(jié)到個人的社會踐履上?!靶杏杏嗔?,則以學文”實是說明“行”比“學文”有著步驟上的先在性。當然并非說“學文”不重要。朱子曰“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br />   
      余按:朱子注云:"雖或以為未嘗為學,我必謂之已學者也"。意謂能做到如是,肯定是學了,或曰為學,肯定是此人沒有發(fā)現(xiàn)。不學何以致之呢?正如船山所云:“‘吾必謂之學矣’是生學,異端一大界限,破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邪說”。這里,新安,衡陽的詮釋乃是確認篤行的重要意義。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br />   
      余按:以仁為本,則在其發(fā)用上便要求莊靜自持。朱子曰:“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茍安?!弊鳛楸驹吹纳谱鳛橐环N超驗性的價值理想。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個人的人生踐履上才會發(fā)生意義。但在落實的過程中,必然會沾染上經(jīng)驗層面的意義,而轉(zhuǎn)為與惡相對的經(jīng)驗意義上的善。我認為前后兩個善是體用關(guān)系。在現(xiàn)實社會中據(jù)以反省我們思想,指導我們作為,關(guān)照世間萬物的都是后者,而非前者。而由于時代精神的影響和個人氣質(zhì)的差異,即使都贊同了那個先驗性的假設(shè),不同時代的不同的人對這個發(fā)用的善的理解也是多元化的。即這個善很大程度上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以這善去發(fā)用于現(xiàn)實,便會帶來很對價值上的沖突,這亦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點反應在踐履上便是工具性和操作性的多元化傾向。盡管都自稱踐仁。但是由于以上理解上的差異,便會有不同的修養(yǎng)論路向和不同的治國理念。后世儒家內(nèi)部不同學派的濫觴也不過是根源于此。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余按:這句是講禮對民眾的教化功用。后面的章節(jié)詳論之。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余按:溫良恭儉讓,誠生人氣象也。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br />   
      余按:朱子曰“三年無改,意謂在所當改而未改者也”,此言誠是。若父為奸逆不道之行,而子焉可繼之?所以無改者,能可改能不改也。所以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也。
      
      
  •     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何以萬物皆備于我?萬物,天道也;我,人道也。人道為天道之一端。道,法自然。自然之道與人道通。古希臘哲人以人為自然之一部分,故有蘇格拉底氏,將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文學家亦就人本身之廣大無邊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深淵,當你從上往下看,都會頭暈目眩。(畢希納《丹東之死》)。尼采說:;唯有認識了這個世界,你才能認識自己,因為,世界不過是人的邊界?!渡袝分^:知人則哲。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本末之道為何?格物致知。知致物格,方能正心誠意,意誠心正,方能修身。身修,方能齊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認識萬物,正是格物致知;而后,認識自己,正心誠意修身。尼采又倒言:你對自己認識有多深,對世界認識就有多深。此說正合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天也”。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何謂?簡言之,誠而已矣。自知(對自己認識),至誠耳;識物(對世界認識),盡物之性。中庸曰:“為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更進一步,“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天地人,三才并立)”。誠之為大,豈可不知?何謂誠?誠實。誠者,實也,言已為誠,言物為實。實者,事實,西哲謂“如其所是”,佛云“真如”。誠己,自知耳(老子言:自知者明),古希臘所謂認識你自己。何以誠己?孟子曰:反身而誠。反者,就方法言,“吾日參(三)省吾身”之省,反思也;就內(nèi)容言,反求諸己而已,孟子所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對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人之思,一為外思,思他物、他人;一為內(nèi)思,思己,“我感覺疼”,“我情緒不好”,“我有人格尊嚴”,其極致“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反思為與己對話。對話,向為一高者與低者、盈者與虛者之對話(列奧施特勞斯)。與己對話,總要持一標準,方才有意味。即為標準,那么,非終極的,不為標準。以何為準?誠而已矣。非獨誠己,亦要誠物?!罢\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人有其性,物有其性,天地有其性,所謂道也。道者,路也,萬事萬物皆自有其路,“天地之道,可一言盡也:其為物不二,其生物不測”。不二,故人自有其路;不測,故人自為其路,“誠者自成,而道自道(導)”。故要“知命,率性,修道”;“盡心,知性,事天”,舉止動靜,無不合乎性與天道??鬃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維天道深遠,運行不息)”,“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韰ⅲ毫行请S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荀子.天論》)率性(本真之性)而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成己、成物(“誠者非所以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薄吨杏埂罚?jīng)緯天地,所樂大哉!是之謂“樂全”(《莊子.繕性》: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幸福”(亞里士多德)。
  •      我是先讀錢穆的《論語新解》,再讀朱熹注解的《論語》,相較之下,差異立見。
       相對而言,倒是錢穆的注解更為客觀。朱熹的注解,倒不如說是用程朱思想來解讀《論語》。例如,對克己復禮的解釋,錢穆說克己就是約束自己,朱熹說克己是去除自己的私欲,兩相比較之下,差異十分明顯。兩本書比較著讀,倒是更能認識到客觀的真實。
       兩者相通之處,便是都對孔子推崇備至,朱熹的注解,從頭到尾,并無一言提及孔子的不是。到了《論語》最后兩篇,對孔門弟子的言語,朱熹倒是多有批評,當然,批評的目的也是為了抬高孔子。
       有一章,是孔子弟子問他管仲這人如何,孔子說這人很好啊,他弟子便說,當初管仲與召忽共同輔佐公子糾,后來齊桓公讓人把公子糾殺了,召忽因此而自殺,而管仲反而跟隨了齊桓公,管仲這么做有點不太好吧,孔子就說,要是沒有管仲,咱們現(xiàn)在估計都是野人裝扮了,所以說,管仲這人還是相當好的(仁)??鬃舆@么說,未免是按照功業(yè)而不是個人的道德評判人,因為管仲畢竟算是對不起公子糾啊。程朱對此說了好大一通,來幫孔子兜回來,說齊桓公是公子糾的哥哥,管仲幫助公子糾本身就不對,后來改過跟著齊桓公,才算是走上了正路。但錢穆就說程朱這么說強詞奪理,沒證據(jù)說明小白是公子糾的哥哥,這么說有替圣人掩過的嫌疑。
       ——孔子是一圣人,但也終歸還是個肉體凡胎的人。是人,便會有過,有過能改,便不是過了。但從頭到尾都是孔子的完美,反而不如見孔子改過且不再犯(不貳過)來得更真實、更偉大。
  •      有位名人說,有好弟子是幸事,孔子等人是有幸的人——史記孔子有傳,也有“仲尼厄而作春秋”語,這位圣人生時并非春風得意,而是周轉(zhuǎn)授業(yè),政見或受禮遇而無施行,幸好有一幫弟子,如常戲語“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為尊者,論語之中有“子”謂者幾人而已,直到漢武帝,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使儒學登上廟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中書所指四書。也有人統(tǒng)計書中“仁”有多少,這是極具誘惑力的,統(tǒng)治者喜歡,粉飾太平也好,加強統(tǒng)治也罷,真心施行也可,百姓心中亦以仁為綱,對社會安定及文化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推薦這本書,有這樣幾個理由(個人淺見):
       一、中國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朱熹——朱子,這個子字到現(xiàn)代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了,不再是尊稱,小子!龜兒子!——又一位儒學大師,很多人評價其借此而“郢書燕說”,但中國傳統(tǒng)存在釋詁的,不足為奇,怎么就不是“源頭活水”呢?
       二、人生必備?!洞髮W》開篇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無德不立,家無德不旺,國無德不興?!俺劦?,夕死可矣”,人生中拿這副皮囊做什么?精神是可以流傳的,意義所在。為人處事,如曾子的三省吾身,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一言以蔽之,詩無邪”。
       三、中國人的必修課。韓國對漢字申遺,我們可笑之余,要有深思,韓國每逢孔子壽誕是要舉行大典的,今年有的人大委員也提出將教師節(jié)改為孔子誕辰日,傳承幾千年的東西,我們國人要珍惜。王立群教授在解讀《史記》時總結(jié):歷史上有三種人掌握政權(quán),宦官、文人、武將,而宦官掌權(quán)體制混亂,是非不清;武將掌權(quán)則戰(zhàn)爭不斷,爭殺掠地;文人掌權(quán)則相對清明,風氣為之新。這從側(cè)面反映出士子骨子里儒家思想的薰陶。
       孔子對顏回的贊賞,對貪官來講是一種諷刺;孟子治國理論,對今仍有借鑒;大學中庸對處在社會當中如何立足,提出了方法,于現(xiàn)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是一致的。宋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作為國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看,所謂“憤青”種種是愛國的,但“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亦如不能讓茶道、書法在日本“發(fā)揚光大”,我們要有所發(fā)展。
       開卷有益——《四書》,今天你讀了嗎?
  •     “在親民”之爭
      
      程子、朱子謂“在親民”之“親”當作“新”;陽明先生則謂“親”即是“親”,不當謂“新”,與下文之“作新民”之“作”相對。
      今觀之,似頗以程朱之說為然。待有得者釋之。抑或陽明先生別有他意亦未可知。
  •     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56109/ 巴蜀書社據(jù)王利器藏明善堂刻巾箱本單面影印。
      回復:這個也有人和我提過,的確是單面,但是開本較小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79552/四書章句集注/中華再造善本叢書 金元編.經(jīng)部(影印本)
      回復:中華再造是一個仿古的做法,定位不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70944/
      毛扆手校四書集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23087/
      中國書店四書五經(jīng)
      據(jù)原世界書局版的影印
  •   目前通行的《四書章句集注》都是按照元明清科舉制度教科書的順序來的,約定俗成了,因為大學、中庸比較短,背誦可以先從短的做起,朱熹原來的順序早沒有人關(guān)心了,這書在古代就是高考標準教科書,就是乾嘉考據(jù)學那幫學者當年也是為了應試教育去背誦的,考上功名之后統(tǒng)統(tǒng)丟掉,跟今天高考完燒教科書的心態(tài)一樣,誰還管他順序合不合理啊,討厭死了的書啊,想想我們?nèi)绾螌Υ约赫谓炭茣膽B(tài)度就明白了
  •   唉,深刻表示明白。我好像看過有版本正確的,只是基本等于沒發(fā)行狀態(tài)呀……反正都是要背,呀哈哈~~~~~~(其實私以為高考以后應該賣教科書啊,還有一筆錢,燒的話還污染環(huán)境的么~)政治什么的……話說今天國內(nèi)剛考研完畢,不知道是不是又一堆政治書遭到毀滅。
  •   應該有,但可能不是最好的版本,所以中華書局還是選擇了教科書,哈哈
  •   哈哈的確~~~~~
  •   辛苦辛苦!
    非常支持你們的單本影印計劃!
    毛詩也已經(jīng)預定了!
  •   倒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行:
    我們這次也找了專業(yè)的處理古籍圖片的退伍進行圖片處理
    ”退伍“當作”隊伍“。
  •   多謝兄,我沒復看,已改正
  •   打醬油路過。。。。。。。。
  •   在哪里能買到呢?當當上沒有??!
  •   有幸加入小組~
  •   感謝你們,為往圣繼絕學;感謝你們,使中華文明得以更好地流傳下去。
  •   真的太沉太沉太沉了T_T躺在床上看一定會pia的一聲掉在臉上
    ===========================================
    那是因為看睡著了吧
  •   紙質(zhì)真的很沉,至少是80g印書紙。。。其實我覺得用70g蒙肯紙是最好的
  •   的確很重,三冊書我居然有點吃力拿著
  •   是吧!你還是爺們呢!廣大女性讀者腫么辦。。。只能攤在桌子上讀不能帶到地鐵火車飛機上裝13了。。。嘆息……
  •   可以一邊看一邊鍛煉臂力
  •   這一套書,重量和一個啞鈴相等,各位用來練習平托也很好……(樓歪得有點大……
  •   很重好啊,五車書就不難實現(xiàn)啦
  •   滿滿又來說風涼話了,拿書扔你!
  •   我閃~~
  •   其實那句吐槽我已經(jīng)後悔了,本來是為私人共享而作,誰曾想變成了公開出版,追改莫及……
  •   “這書并不是純粹的白文本,影印底本還是有標點的,想要找那種純白文本的讀者,可能只有diy了”,這里的“白文”詞語使用似乎有問題吧?
    另外過去版刻頁面的尺寸似乎還沒有作為一個話題進入古籍版本學、版刻學的討論,我倒是感興趣過去刻本的尺寸規(guī)范,是不是也如現(xiàn)在的出版社這樣可惡?
  •   是不是應該改成“這個版本帶有句讀符號”比較不容易理解出錯
    刻版的各種尺寸,請8爺開課講解……
  •   刻版尺寸一般就是正常大小,匡高17-20厘米左右,寬26-30厘米左右,似乎沒發(fā)現(xiàn)什么值得研究的問題。倒是印本的開本值得注意,同一個版本,如果用大張白紙,肯定在當時就是做精印本來印的,或者用于送人,或者用于賣高價,所以印工會比較好,或者有名家批識或印章。
  •   中哲專業(yè)表示,可以隨便引的。只是要是引個古本寫個第幾卷第xb頁略和其他同志不太一樣而已;也可以用影印后的書籍的頁數(shù)。老師們不怎么看的。。。
  •   中哲專業(yè)的用不著刻意引這種影印本吧,新編諸子集成就很好使了。
  •   有些還是要用影印本啊。譬如,研究淮南子的總不至于那那個被楊樹達先生吐過n次槽的、以莊逵吉本作底本的劉文典《集解》吧。
  •   淮南子習慣用四部叢刊影印的那個抄本?這個我比較感興趣
  •   書局童鞋表示對此套影印本的策劃、編輯及參與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
  •   《淮南子》不是中華有兩種嗎,一個是劉叔雅先生的《集解》,一個是何寧的《集釋》,反正敝系的都混亂著引唄。要論校釋的話,應該是張雙棣先生那個做的比較全吧。
  •   你覺得道是什么?道這個詞現(xiàn)在被玄化了。道其實就是義之所陳。感覺你沒有讀出對自己有切身作用的想法??梢栽囋嚢裮p3裝進手機,再多聽幾次,達到能背誦的程度。多和自己所見所聞聯(lián)系。
  •   謝謝,四書集中,是我讀的第一本經(jīng)典的書,讀后感也是學生時代寫的,比較青澀。
  •   可以看看我們傳古樓的影印版的四書,清嘉慶辛未(一八一一)吳縣吳志忠刊本,http://www.chuangulou.com/goods.php?id=2
  •   不明覺厲!
  •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誰言
    說的真好啊
  •   切入角度頗為新穎
  •   你這寫到最后有我的猶太雅利安斗爭史的節(jié)奏了
  •   推薦一本最近讀過的書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朱子此書為千古一書,宋儒理學系統(tǒng)當從《大學章句》中尋
  •   請問專家:六七頁,哀公問社于宰我。
    朱注:豈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會其說歟?
    朱熹這句話什么意思啊?
  •   朱注這一節(jié)除了“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戰(zhàn)栗,恐懼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豈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會其說與?”之外,還有另一條“孔子以宰我所對,非立社之本意,又啟時君殺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復救,故歷言此以深責之,欲使道其後也。尹氏曰:“古肴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義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對,故夫子責之?!薄?br /> 劉寶楠的說法似乎更靠譜“哀公欲去三桓,張公室。問社于宰我。宰我對以使民戰(zhàn)栗。蓋勸之斷也。仲尼則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其自與哀公言,乃以為可殺。何也?在圣人,則能處變而不失其常。在賢者,必有小貞吉大貞兇之戒矣。愚按此時哀公與三桓有惡,觀《左傳》記公出孫之前,游于陵阪,遇武伯,呼余及死乎。至于三問,是其杌不安,欲去三桓之心,已非一日。則此社主之問,與宰我之對,君臣密語,隱衷可想”?!笆窃孜乙蛏缰髦x,而起哀公威民之心,本非臆見附會”
    PS:我對這個沒興趣。。。你或許可參看《論語集釋》或《論語匯校集釋》
  •   @專家
    但是你蠻了解的。
  •   我大二 教育學專業(yè)的 大一時教授就讓去讀
  •   mark 好書
  •   循著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的評論來,見有共鳴者,內(nèi)心歡喜。《論語集注》非常好,我一直在讀。推薦朋友你可讀讀梁漱溟先生的書。如《朝話》、《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此書是梁先生講)等。
  •   寫得真好,這是我第一次回復一篇書評,現(xiàn)在很少有人抱有這種思想了,讀來很受感動
  •   樓主的書評,真實,坦然,寫得非常好!感動。
  •   樓主寫的真懇切,文字動人。
  •   剛買了四書集注,看起來似乎有些吃力。還是需要一定功力才能達到讀懂再到悟理的境界,我才疏學淺,有點急功近利。我也好生羨慕樓主有如此的領(lǐng)悟。
  •   夫子之道,一以貫之。讀通了就好了。
  •   補記:尼采:唯有認識了世界,你才能認識自己?!吨杏埂罚核贾耍豢梢圆恢?。
  •   參考近代史,可以看到,精英們屢屢喊出“改造國民性”的呼聲,這個“改造國民性”應該是“新民”的實踐了吧,但是卻越改越糟,道德日趨不堪。而作“親民”解,則是:使人民相親相愛的意思,如果人民能夠相親相愛,社會自然會變得和諧……
  •   程朱對于四書的貢獻毋庸置疑,但是這一點上持保留意見。若為新民,后續(xù)一堆的新實在是說不過去(偏偏就錯這一個字?)。且程朱擅自更改次序,妄自揣測的東西很多。王陽明將老版本禮記中大學原貌復原的時候,不是引發(fā)很多爭議么,很多無知的人都一度懷疑是王陽明偽書。不過書之原意其實也并不見得多么重要,還是在于自己如何理解與應用。大學,大人之學也。學會修身養(yǎng)家治國齊天下之道,道無恒一,用者自度。即可。
  •   ps:還是推薦中華書局版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